第127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2)

面對美國衆多先進武器面前,整個南聯盟國家毫無還手之力,只有從中國進口的殲七戰鬥機稍稍起點作用,可以暫時保護南聯盟首都地區的空中優勢。

但是,殲七戰鬥機數量太少,面對成百上千的北約戰鬥機,殲七戰鬥機很快就在空戰中損失殆盡。但是,殲七還是憑藉其出色的性能取得了殲敵25架的輝煌戰績。這支殲七戰鬥機中隊成爲南聯盟國家戰績最爲彪悍的空軍部隊。

面對損失慘重的南聯盟軍隊,米洛舍維奇不得不向中國請求緊急援助。回望南聯盟上空的濃濃陰雲,不由得讓人感到一種莫大的悲哀。本應爲人類造福的科學技術竟能移植到了血雨腥風的戰場,凝聚着人類智慧的現代化武器成了強盜恃強凌弱的工具。

北約19個國家中有13個國家(美、英、法、德、意、加、荷、挪、比、土、葡、西、丹)直接參加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投入飛機1200架,出動32000多架次,炸燬鐵路12條、橋樑50多座、民用機場5個以及大量基礎設施,致使8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昔日美麗的南斯拉夫變得滿目瘡痍。

國際觀察家們認爲,科索沃戰爭不過是以美國爲首的北約推行其所謂的“新戰略概念”的試驗場。今年4月25日,北約首腦會議通過了美國一手炮製的新的《聯盟戰略概念》。其核心內容是:在繼續堅持“集體防禦”的同時,捍衛所謂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觀”。爲確保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北約可以在其成員國以外地區採取國事幹預行動,包括對付恐怖活動、民族矛盾和地區衝突等一切被認爲是可能危及北約安全的威脅。經過這次戰略調整,美國企圖獨霸全球的野心一覽無餘。

中國除了向南聯盟提供了軍事裝備,其他情況下一直保持沉默,冷眼旁觀美國的表演。直到1999年4月份,中國接收米洛舍維奇的邀請後向南聯盟派遣了100名軍事觀察員,目的是幫助南聯盟加強防空力量。

結果中國軍事人員剛剛到達南聯盟就通過自身的技術將美國的一架隱形飛機給打了下來。這件事震驚了北約軍方,北約軍事高層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決定拔除中國在南聯盟的“雷達陣地”。隨後他們將這一計劃報送白宮請求予以批准。

美國接到報告之後,隨即展開緊急商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情緒激動地說:“我認爲美國應該藉此機會給中國人一個教訓,甚至美國應該藉此機會將中國拖入南聯盟戰爭。然後利用地理之便、藉助歐洲國家讓中國徹底陷在南聯盟戰爭中。就像70年代的越南戰爭一樣,只不過這次我們充當幕後角色,讓歐盟和中國糾纏在科索沃。”

美國軍方的意見很有誘惑性,假如整個形勢按照美國軍方謀劃的那樣發展,那中國十有八九像蘇聯一樣被科索沃戰爭拖垮。

國防部長切尼看了克林頓一眼說:“我們到目前爲止都沒有摸清中國的軍事力量,冒然和中國發生衝突很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建議還是先向中國提出抗議之後再決定是否採取軍事行動吧。”

國防部長事實上代表了一部分文職官員的意見。克林頓在仔細權衡之後,特別是並受到國際財閥的暗示之後,美國政府做出了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軍事部署。美國希望通過這次行動給中國人一個教訓,而且美國軍方認爲美國的軍事實力已經不弱於中國,這纔是美國如此膽氣十足的原因。

1999年5月7日,兩架美國空軍b-2轟炸機從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經過數次空中加油後越過大西洋,在午夜前幾分鐘飛到南斯拉夫聯盟首都貝爾格萊德上空,向一座由美國政府分析員認定的建築物,發射了5枚2000磅型聯合定向攻擊炸彈。

中央情報局之所以確定這一目標,是因爲它斷定這幢建築將先進的軍事技術賣給像利比亞和伊拉克一類的無賴國家,從中獲取利潤以資助塞族武裝。“當真相大白之後,人們發現這一目標實際上是1997年遷入的中國大使館。

這些由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精確制導的炸彈使該建築物南側大部被毀,其中武官處辦公室被夷爲平地,3名年輕的中國記者喪生,20名中國公民受傷。

炸館事件在中國引發了自1949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街頭示威活動,也引發了當代中美關係史上最爲嚴重的一次危機。

中國外交部5月8日首次做出正式反應,稱炸館事件爲“野蠻暴行”,警告北約須對其後果承擔全部責任。

外交部副部長王英凡要求召見美國駐華大使尚慕傑,接受中國對美“嚴重侵犯中國主權”的“最強烈的抗議”。因館外聚集着示威羣衆,尚慕傑拒絕離開使館。

5月10日,中國外交部對美方提出正式照會,要求“以美國爲首的北約”:(1)公開、正式道歉;(2)全面徹底調查炸館事件;(3)迅速公佈調查結果;(4)嚴懲肇事者。照會中還強烈要求北約立即停止對南聯盟的軍事行動,重新以政治方式解決科索沃危機。

中國政府中止了幾乎所有中美雙邊交流活動,取消了中美雙邊軍事交流,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炸館事件,隨後又堅持要求美方派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或其他高級官員來華報告調查結果。

中國政府對南斯拉夫米洛舍維奇塞族政府的公開支持也有所升級,對俄政策明顯改變。事件發生後,葉利欽和總書記立刻通過北京-莫斯科熱線進行了長達一小時之久的對話,大幅提升雙方的防務合作。與此同時,總書記卻拒絕接聽白宮打來的電話。

與此同時,林峰已經開始部署針對美國的軍事報復行動,還沒等中國再次做出反映,美國卻再次激怒了中華民族。

華盛頓顯然低估了中方對炸館事件反應的激烈程度,他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科索沃戰事的發展上。當時,諱莫如深的中情局極力想擺脫又一次尷尬(1998年未能預料到印度會進行核武器試驗);執行轟炸任務的軍方則強調自己的作戰使命;五角大樓也不願透露更多相關信息;連軸轉的外交和軍事行動已讓北約領導人疲憊不堪,華盛頓領導層此時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本已困難重重的巴爾幹軍事行動突然增加了一層複雜的中國色彩。

而接下來經過精心安排的道歉行動又進一步激怒了中國民衆。

尚慕傑大使在炸館事件之後,立即與中國外交部聯繫,對這一“可怕失誤”而引起的傷亡表示哀悼。但華盛頓卻在事發數小時後才表態,聲稱炸館事件是一個目標定位錯誤,並對“誤炸所造成的傷亡深表遺憾”。

克林頓總統稱炸館事件是個“不幸的失誤”,就此事“向中國領導人和人民表示真誠的遺憾和哀悼”,但同時又指出,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的“種族清洗”政策纔是問題的根源。

這些言論激怒了中國駐美大使李肇星,他告訴公共電視網(pbs)新聞節目的吉姆?勒瑞爾:“如果你們只說聲‘對不起’卻不採取任何深入措施就甩手走人的話,只會增加中國人民的憤慨。”顯然,華盛頓必須做出更多努力才能滿足中方的要求,包括道歉、調查、賠償及懲罰責任人。

事實上中國政府之所以還在和美國糾纏不清正是爲了掩蓋中國的軍事行動,這次林峰打算徹底的解決歐洲和美國問題,不能再讓他們成爲阻礙中國發展的絆腳石。每年中國都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周旋於中美之間,而不能專注於準備即將到來的外星人入侵。中國政府一面和美國虛與委蛇,一方面加緊了軍事部署。

初步調查結束之後,美方馬上組團到北京解釋調查結果。代表團由總統特使、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托馬斯?皮克林率領,成員來自白宮、情報界、國務院和國防部長辦公室。

6月17日,皮克林藉助幻燈片和其他可視資料,竭力讓充滿疑問的中方官員相信,炸館事件純屬意外。他把這起意外事故歸咎於諸多失誤:目標定位技術出了問題,數據庫的不準確和不完整,以及本應發現錯誤的複審過程不盡完善。

皮克林強調美國沒有理由故意襲擊中國使館,那樣一個決定是違反美國理念和實踐的,無助於實現北約削弱“南斯拉夫政府和軍隊鎮壓科索沃能力”的目標,而且會使美國爲結束這場衝突而在外交上徵得中方的支持變得更加困難。

中國外交部長唐家璇駁回了美方的解釋,認爲它不夠充分、缺乏說服力。他說:“美方迄今對事件發生原因所做出的解釋,是難以令人信服的,由此而得出的所謂‘誤炸’結論,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斷然無法接受的。”

而在華盛頓,國防部明顯對特使之行缺乏熱情,軍職官員沒有一人隨團去北京。部分國會議員指責中國政府利用炸館事件,*控公衆情緒,煽動反美抗議活動,以迫使美國在其他問題上讓步。

第277章 夏威夷王國復國第95章 中蘇戰爭(4)第二十七 穩定發展第35章 廣交會(上)第7章 臺灣新形象(下)第264章 簽字儀式(2)第260章 合縱連橫第22章 中國“心臟”第114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1)第242章 血債血償第210章 西亞攻略(1)第224章 決戰上海(1)第283章 太平洋海戰第123章 亞洲金融風暴(2)第25章 日本賠償第101章 第一次伊拉克戰爭二百八十一章 美洲聯盟第62章 阿富汗特種作戰第45章 戰爭尾聲第53章 中越戰爭(3)第220章 收拾北極熊(3)第72章 馬島戰爭(1)第63章 進軍波斯灣(1)二百三十九章 熱鬧真熱鬧二百四十章 憋屈的歐洲人第90章 爭霸太空第142章 伊拉克戰爭(2)第76章 “國際警察”(2)第201章 中國危機之再戰婆羅洲(1)第176章 歐洲風雲之法國(1)第二十七 穩定發展第38章 林峰大婚第155章 5年發展計劃第246章 一統全球戰略(2)第19章 跨過1970第214章 戰事膠着第150章 龍三角衝突(1)第260章 合縱連橫第45章 戰爭尾聲第199章 中國危機之初戰菲律賓(1)第238章 癲狂的歐洲人第203章 中國危機之再戰婆羅洲(3)第174章 火星保衛戰之兵臨城下第136章 日本的機會第164章 揭幕戰(1)第197章 中國危機之清算西班牙(1)第80章 上海經濟合作組織第93章 中蘇戰爭(2)第242章 血債血償第91章 道德建設第85章 全球“軍備競賽”第145章 SARS陰謀第29章 “假冒風潮”第135章 亞州聯邦(2)第138章 中東變局第224章 決戰上海(1)第186章 美洲風雲之紐約戰役(5)第32章 西沙海戰(下)第137章 “三國”爭霸太空第29章 “假冒風潮”第101章 第一次伊拉克戰爭第158章 全球備戰第87章 收復蒙古第200章 中國危機之初戰菲律賓(2)第208章 林峰歸來(1)第218章 收拾北極熊(1)第122章 亞洲金融風暴(1)二百四十章 憋屈的歐洲人第284章 登陸北美第71章 收復藏南(3)第282章 加勒比海戰一百零八章 向陽紅16號第225章 決戰上海(2)第60章 軟文化發展第159章 全球會議第271章 漏網之魚第91章 道德建設第184章 美洲風雲之紐約戰役(3)第262章 戰爭結束第271章 漏網之魚第213章 西線之伊朗戰役第235章 美國雄起第7章 臺灣新形象(下)第278章 制裁美國第33章 巡視南海第233章 阿勒克斯之嘆第246章 一統全球戰略(2)第271章 漏網之魚第278章 制裁美國第147章 射日計劃(2)第100章 五年發展第200章 中國危機之初戰菲律賓(2)第280章 戰爭之太空戰第171章 英國倒戈第80章 上海經濟合作組織第232章 “連本帶利”第285章 攔截核彈第208章 林峰歸來(1)第204章 中國危機之再戰婆羅洲(完)第131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