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正在圍攻安州的二十萬景人官兵此時腹背受敵,尤其是地方士紳不合作的態度,更是讓他們感覺到了重重危險,如同鋒芒在背。

尤其是來自於筱水,百濮,乃至於茂雲本省的官兵更是進退兩難。

他們的老家都已經從賊,此時他們自己還在這裡剿匪……

上下官兵都是心中惶惑無比,其他各省官軍部隊對於他們也是各種疑慮戒備。

各種各樣的勢力代表,出入在各路軍營當中。

也讓各軍的氣氛變得無比異常!

很快各部漢軍看向那些景人旗兵的目光就變得越來越古怪了起來。

在這般情況下,景人旗兵根本不敢相信這些漢軍部隊,甚至出了昏招,打算將漢軍部隊的霧氣盡數收繳,防止他們反叛。

於是一個流言在漢軍各部之中流傳,說是景人不相信漢軍,打算收繳漢軍武器,然後全部處死云云。

這般荒謬的說法,只要有着腦子的人都會知道根本不可能。

然而在惶恐的氣氛不斷傳播之下,還能夠保持着清醒理智的人可不多。

更不要說是這般時代的那些大頭兵們了!

於是暴亂很快爆發,在景人的某位大員被刺殺之後。雙方立刻爆發了火併衝突……

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三陽教大軍忽然發動突襲。

各部打的一片混亂,儘管還有些部隊保持着中立,勉強不去攙和。

但是在這般時候,也根本不可能去救援,兵無戰心,都是各自爲戰。

於是將近二十萬的剿匪大軍就這麼一戰崩潰,各部互相撤離戰場,大敗而去。

筱水,百濮,茂安等省的官兵紛紛前去投靠王友勳等統帥的義軍偏師。

而其他各省官軍有的投靠義軍,有的撤離而去。

數十萬大軍就這麼風流雲散!

而且還讓義軍偏師和三陽教的軍隊會師,連成一氣。

整個景人朝廷治下的中土腹心之地,已經糜爛一片!

而在這個時候,陶小吳已經在建安城內自立淅王,建元洪武。

大江以南各省之地不戰而降,紛紛歸降淅國政權。

一時間,淅國已經佔據了整個天下財賦之地,和最重要的糧食產地。

有兵有錢有糧,看起來一切似乎都無比順利,彷彿隨時都能夠席捲天下,最起碼也能夠割據南方。

在這般利好之下,整個南方几乎都沒有任何頑抗之輩,紛紛歸降。

可以說陶小吳幾乎就是複製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天軍的戰術。

不同的只是在兩點,其一的是天軍以神道起家,神道設教,而且還搞的是外域神教,和儒家意識起了極大的衝突,得不到士紳官僚們的投靠。

而陶小吳這個慈航真人,雖然也是神道起家,但是一切卻都是按照人道王朝的路子來走,神道只是輔助。

並且早早打出了尊儒的旗號之餘,尊重各地士紳的利益。

這就已經把各地士紳官僚們給收買了。

其二也是時代不同,天軍起事的時候,已經是列強勢力以堅船利炮敲開國門之後的事情了。

列強勢力在沿海各地擁有極大的利益,各種掣肘。

兩者聯合之下,讓天軍不能壟斷南方的財賦收入。

以至於列強始終能夠從關稅軍火等方面支持滿人,吊着他們一口氣,最終拖死了天軍。

然而陶小吳這兩方面的掣肘敵人都不存在,這般時代,羅巴列強就沒有打進來。

陶小吳所面臨的還是傳統的爭奪天下的模式。

雖然他麾下的兵馬,已經都是熱兵器的隊伍了!

所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淅國政權就穩定了下來。

便是三陽教也都很快接受了淅王的領導,向着淅王稱臣。

短短半年不到的時間,淅國的勢力不僅佔據了整個南方,並且在景人朝廷的腹心之地來了一箇中心開花。

不過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景人朝廷第一波迅猛的反撲,估計也是最爲瘋狂的一波反撲到了。

三十萬的景人部隊從北方殺來,分爲兩路,一路走南鎮,直插安州方向對付三陽教的人馬。

而另外一路走義陽,過三關,然後直撲郢州,對付淅國軍隊。

郢州重鎮,江流環繞,水系衆多,不利於北方騎兵。

但是那南鎮方向就不同了,可謂是一馬平川,頂多也就是一些丘陵地帶而已。

不過那還好,安州附近還有着一座重鎮,就是宛南。

此地乃是大虞時代,宛陽郡地界。宛陽郡在大虞時代是天下第一郡,一郡之地可以當其他地方一州。

所以宛陽侯也是諸侯之中,最爲尊貴者!

此時宛陽郡早已經被分爲宛北,宛南二府,隸屬於不同的兩省。

這乃是後世,犬牙交錯,互相制衡,不使造反的劃分行政區域的辦法。

宛南屬於茂雲郡,而宛北屬於天中省。

此時,景人官兵就從天中省的宛北直壓過來,襲擊想宛南。

不過宛南重鎮,乃是天下著名的雄關重鎮,背山面水,三面環山,易守難攻。

三陽教退守宛南就開始和景人大軍僵持大戰起來。

景人朝廷這一次可是下了血本,各種攻城大炮都帶了數百門過來。

不過以前都說過了,景人大炮乃是繼承於前朝大齊,一開始就點錯了科技樹。

前朝大齊的時候,是從水中打撈的紅夷沉船上的艦炮仿製而成,根本就是艦炮,而不是攻城炮,更不是野戰炮。

再加上兩百年過去,這些東西的技術一點都沒有進步,甚至還有着倒退。

以至於每門大炮都有着數千斤重,需要大量的牲口人力來搬運。

以至於大炮遠遠落在官軍大隊身後,幾乎圍攻了宛南大半個月之後,這些火炮才終於趕到。

不過順着這些火炮在宛南城下架起,整個宛南城也就開始岌岌可危了。

就在茂雲附近戰火正危的時候,整個建安卻是一片火熱,到處都是前來趕考的士子。

因爲陶小吳在拿下建安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儒,收買士紳官僚的人心,並且開科取士,建立政權。

於是,南方各地士子紛紛趕來,便是許多北方士子看好淅國,也都偷偷趕來趕考。

第十五章 金剛大力神魔第一章 再見第二十八章 聲明第四十九章 態度第十九章 靈氣起落第十六章 威脅第十八章 聖靈第一百五十章 待客第一百零七章 迎接第九十九章 傾巢第一百四十五章 借地氣第三章 煉製第十三章 巫術危險第二十七章第五十九章 宛陽侯府第六十二章 祭酒第三十四章 原始靈境第七十四章第十四章 水蠱第五十一章 帛書第三十六章 太玄山第十五章 上古苴良部落第十一章 神木第四十一章 鐵桶第三章 真火煉骨第二十六章 屍氣第三十一章簽約第二十六章 仙人的力量第七十章 巫祝靈平第七十九章 力大無窮第九十六章 春王正月第一百五十二章 宦官第二十七章 婆婆媽媽第八十四章 上品金丹第二十二章 十步殺一人第四章 規矩第五十九章第三十七章 告誡第二十五章 貝葉經第七十章第七十五章鳥銃第一百九十七章 復仇第二十九章 吃掉好了!第三十二章 巫峒第四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字璽第四章 餐風飲露第一百四十一章 晏氏靈宅第七章 五氣鍊度2第六十八章第二十章 劍痕第三十四章 無頭獨臂巨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裡應外合3第五十二章 失蹤第四十九章 御物之力第八章 前往京師第六十二章 祭酒第一百二十四章 祭品第二百二十四章 主墓獄史第六十五章 掉腦袋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性第二百零四章 真相第四十五章 神煞第五十二章 太清五靈雷法第四十九章 欲加之罪第十六章 戰爭第四十六章 天劫第九十三章 大儒第十一章 丹火第三十六章 借氣運第一章 空青南星第六十三章第二百零三章 果然有古怪!第一百五十五章 剝削第四十二章 這是一場戰爭!第三十章 惡魔第八十二章 由奢入儉難第四十四章 時光荏苒第三十二章 一氣化三清第三十章 惡魔第六十六章第七十章 靈魂火焰第七十七章 事死如事生第二百零六章 慧劍斬氣運第九章 洞府第一百零四章 天聽自我民聽第一百六十五章 李永興第三十八章 屠龍術?第七章第二十九章 昂日鏡第五十八章 不氼燈第三十五章 味道一般,勝在量大第八十四章 第二元神?第二十九章 神宮第二十九章 吃掉好了!第四十一章 伏擊?第二百零二章 危境第三十五章 上古巫神?第一百三十章 老賊無膽!第十六章 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