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回 國有企業要佔主流

“主公,依屬下看來,我幽州基業全是主公白手起家創辦,主公若是驟然撤出私產,單憑我幽州如今的稅收,我幽州的財政必然虧損,軍兵、政務等等,皆要受阻。如此,我幽州必然有亂。懇請主公,暫時先不要考慮工資。等我軍平滅曹操、孫權,一統天下後,在時局穩定之時,由民間逐步購買主公產業,得其錢財,盡歸主公。爾後,主公坐擁天下,我朝也可收斂農稅、商稅等等賦稅來穩定全國。彼時,在從全國賦稅之中,除其應用,分作兩份,一份入國庫,以作不時之需,一份就作爲主公的工資。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屋裡衆人,也就

荀域、荀攸主管劉明的國政,故此,衆人尋思了半天,還是荀域硬着頭皮給這從來沒有經歷過,甚至思考過的皇上工資,定了一個標準。

劉明聽完之後,曉是劉明臉皮功夫早已爐火純青,也是不禁有些動容。荀域真夠大方的,竟然給自己的工資標準等同國家收入,真是大手筆啊。

不過,劉明也明白:畢竟給皇上定工資,這是從來沒有過事。工資標準等同國庫收入,這對荀域他們來說,這一靜就是從劉明的口袋裡掏錢了。

想到這裡,劉明不禁暗笑:荀域他們雖然明白了自己部分心思,可還是沒有完全明白透徹啊。

說實話,劉明不過是爲他自己這個唯一股東定一個年終分紅比例,怎麼可能做出撤出私產這種等同對公司撤資的行爲呢?而且,把劉明的產業賣給民間,這也不符合劉明的理念。

劉明當即一板臉說道:“哼!一般入國庫,一般算我的工資,這就是你們說的天子富有四海,天下財產盡歸天子麼?”

君子重義輕才,屋內衆人,恐怕除了楊軍和劉明之外,還真沒有一個是對錢財特別在意的。當下,荀域非常不好意思地說道:“主公,確實屬下失言了。要不咱們三成入國庫,七成作爲您的工資可好?”

餘者衆人,盡皆稱是,楊軍更是大言不慚的說道:“天下財貨本來就全都是主公的,留三成入國庫。以作不時之需,那都是主公聖明,關愛天下。”

劉明那麼厚地臉皮,也終於忍不住了。當下哈哈大笑,劉明這一頓大笑,可那荀域等人給笑傻了,不知道自己究竟說了什麼可笑之事,竟把劉明笑成這樣。

劉明笑過,對荀域等人說道:“列位誤會廖,我時才最後所言,不是說給我地少了,而是多了。”

衆人盡皆愕然。

而劉明逐漸收斂了笑意,正色說道:“雖然說列爲給我訂的工資高了。但是,我卻要提醒衆位。我之產業,即國之產業。我是不會將其收回的。但是,即使是國泰民安之後。那些產業卻也是不可變賣入民間的。”

荀域等人先是聽劉明自認工資定地高了,全都佩服劉明的胸懷,後聽劉明不會撤出私產。更直接將其劃歸國有,更是佩服劉明的偉大。可最後聽劉明不準把那些財產散入民間。卻是有些不懂。

荀攸梗直,心中不懂,當即直接問道:“主公,自古官不與民爭利。天下錢財終有定數。官府盡斂其財,百姓必然疾苦,即如靈帝在位所爲一般。如此,百姓疾苦,則遲早必然生亂。而今我幽州新政,行得就是藏富於民,藏並於民,主公卻何故不願將那些產業散入民間?主公一統天下,朝廷只是負責收繳賦稅,不理產業興衰,由民間自負盈虧,豈不更好?”

劉明正色說道:“官不與民爭利,那是因爲官府強勢,百姓弱勢,同時經商,或同一行業,民必然爭不過官。爲了保護弱勢的百姓,故此才又官不與民爭利一說。若是同等條件下,民間買賣不知凡幾,各自競爭上游,即使沒有我官府產業,他們還是要各自相爭的。故此,只要環境相同,不以官府產業而欺行霸市,又沒有官府產業,那都是一樣的。就如同現今,我之產業,遍佈幽州,可我並沒有依靠強權使用商業之外的手段逼迫幽州商家,而今,幽州不照樣是商旅雲集。”荀攸等人若有所思。

而劉明繼續道:“除此之外。那天下錢財皆有定數,那更是無稽之談。上古聖皇之時,民食黎。赤身者衆,即使聖皇,也不過食粗食。衣履更不過是布衣。民衆也不過百萬計,可如今,我幽州百姓就不止千萬,食米者,更是比比皆是。而麻葛布衣更是窮者裹身之物,富者無不綾羅綢緞。今天下之財富,盛往昔何止千百倍?此等,豈是天下財富皆定數?”

荀攸等人皆是通觀史實的智者,劉明如此一說,各皆有了幾分領悟。

而劉明再下斷語道:“富如此,貧亦如此。秦王聚天下之財,修八百里阿房宮。項羽轉手焚之,天下財富立時去之,此皆徵天下財富終有定數,乃是妄語。故此,天下財富,不在天。而在人,人產所處,故財富增之。只要萬衆一心,天下財富之會更多,而不會是民多國少,或是國多民少。”

荀攸等人均覺有理,就待附議劉明的決定。

可此時,劉明卻又出驚人之語:“不與民爭利,財富終有定數。雖是偏見,可也是善舉。在官員不能自覺,缺少監管地條件下,還是對百姓的一種保護。但是,由民間百姓自負盈虧,朝廷只負責收稅,此法,朝廷雖然落得清閒,可卻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荀攸等人,全都不解,那荀攸由於是提出問題這,當下疑問道:“主公此言何解?”

“百姓自負盈虧,那還要朝廷來幹什麼?朝廷集智者於一堂,收百姓賦稅,難道就是幹吸民血,看着百姓自負盈虧的麼?百姓受才識所限,目光短淺衆,更無全局統籌之可能。當受國家之引導。”劉明一本正經得說道。

衆人也覺得似乎有幾分道理。

可劉明說完之後,又環視衆人提問道:“國家引導商業,農業,卻怎樣引導?而且,若逢災荒

之年,國家當與之救助。有商販,貨物米糧奇多。卻不救助百姓,此又如何?”

劉明這個問題,倒不算什麼新鮮的東西。荀域、荀攸都是治國能手,當然難不住他們。不過,荀域卻是熟知劉明本性,劉明不可能在這關口弄這麼簡單地問題。故此,荀域尋思得更多一些。而荀攸則比較耿直了一些,沒想劉明那麼多彎彎。

故此,荀攸直截了當的根劉明回道:“引導國民,可頒佈政令,令百姓從之。如此,全局即可調控。而那災荒之年,有奸商屯貨居奇,可先遣能更警告之。若不從,其心可誅。災年當行酷法,殺一即可儆百。”

劉明笑了:跟自己預想中得答案一樣啊。

劉明搖頭說道:“商機萬千多變,如行軍作戰。南北所需,更多有不同。法令更定。均需時日,令成而時日晚,徒增損害而無益矣。何況,法令森嚴,豈可朝令夕改!至於那屯貨居奇的商販,雖然其心可誅,可其家產也是其勞心勞力所得,逢災年,行不行善舉,也與借錢無異。借是人情,不借是本分。

百姓繳納賦稅,本來就是朝廷用來平息災年地,豈可把賑災轉嫁給民間富戶。而且,此例一開,今後有例可循。若有官差、朝臣,有勢力者,尋因頭,藉此逼迫宮者。富者只能破財,且不說富者必然心有不甘。單說,宮者損財必然要從下位者上彌補損失,於是,衆多的幫傭,或是佃戶,皆要受到壓迫,民怨必起。”

荀攸、荀域等人很是奇怪,明明是一件簡單地事,怎麼會延伸出這麼多問題。他們當然想不到,這就是所謂現代企業管理中經常提到的連鎖效應。

而此時,劉明已經很是沉重地說道:“以上,那還是好地。若是那些富者,以次爲戒。停了他的那些產業,因此失業者,更是不知凡幾。失業者遊蕩於社會,乃爲社會動亂之禍根。而聞知之,若是效仿。危害更大,即便不效仿,也會減少許多拼搏的幹勁,影響我朝的繁榮。”

荀攸等人已經被劉明描繪引申地有些心驚了。

說實在的,若是一般人初聽劉明所言,肯定給劉明一句杞人憂天,根本就不會對劉明有更多的理會。可如今這屋裡的衆人卻不同。這些人都是劉明絕對的心腹。對劉明的信任,那絕對是百分百的。尤其是劉明這麼多年來,也沒辜負過他們的信任,不做結論則已。只要做了,還真沒有不正確的。再加上屋裡這幫人,全都有大智慧,想問題也想來是想長遠地。故此,被劉明這麼一說,真是浮想聯翩。

劉明一看火候差不多了,下結論道:“商人百姓,行商,務農,終究不過是供求關係,逃不過市場二字,此即經濟也,市場經濟,還是需要市場來引導,決定,行政、法令干涉,絕對不是善策。但是,朝廷所欲,卻可通過國有企業來引導,只要國有企業賺錢獲利,民間百姓,自然跟隨。而若連有精英操控國有企業都不能獲利,那絕對就屬於問題策略,也可免了百姓受苦。而災年物價高,也不過是貨少,需多。只要朝廷有衆多的國有企業,只需放出貨物,自可平息物價。

如糧商,國有

企業如果佔了大頭,平價出糧,餘者糧商,豈敢擡價?故此,國有企業,一定要在各行各業佔據主流地位。以起到引導和平控的作用。這裡面只需要控制好國有企業的分寸,使其和民間企業除了所有權的分別,再無二致,即我與民間老闆同等。我地那些作坊,店鋪,農莊的負責人,若有差池,一律如同民間商販同等處置,即可保全我之產業,也就是國有產業,同時也不會對民間百姓的買賣有所影響。”

荀域等人,無不對劉明地這番爲民之心而心悅誠服。

但是,劉明對此並不滿足,隨即又說道:“雖說國有企業要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卻絕對不可壟斷,壟斷獲利,可謂是暴利,昔日,桑弘羊持政,江湖魚鹽盡歸皇家,此即暴力,名是爲國理財,實掠奪百姓財富而。故此,各行各業,國有企業,不可超過四成。即使鹽鐵等行業,也可開放一些與民,以刺激國有產業的競爭心,保持其品質、數量和活力。”

衆人點頭認可,當下,由劉明定下基調。隨之對相關地完善措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最後,額定,國有企業與民間企業同樣上稅,各負盈虧,國家只作爲企業老闆,享受企業利潤,但不插手經營,只把他們作爲一家大型企業來看待,就如同劉明考覈他們一般,每年度考覈那些企業的業績,優勝劣汰。

而劉明最終的工資,也定下來了。國家的賦稅收入,以及國有企業的收入,統共分爲十成。各地在上交之時,各自截流一成,作爲當地的發展和開銷。多者,爲當地的儲備金,少者,由中央補足。剩餘的九成,軍費開銷佔兩成,政務開銷以及教育、醫療發展等等,佔四成,餘者,兩成入國庫,一成歸劉明的皇室工資。

對此,劉明遠本是不想要這麼多的,畢竟一個國家的一成收入,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年年如此,恐怕用不了百年,那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不過,楊軍等人卻都以劉明當初定的軍功標準爲依據,立大功者,如呂布之流,都可享受數座城池的稅收提成,而且還可保持兩代。劉明今後身爲帝皇,豈可比臣下拿得還少?

對此,劉明也是無話可說。只得應了,當然了,劉明內心對此還是很滿意,很美的。

但是,就在會議差不多該結束了,衆人應該回去完善三閣一處的機制和人員名單的時候。郭嘉卻冷不丁想到一事,以爲是劉明的疏漏,連忙提醒道:“主公,而今咱們可是六十二州,每州選三個文淵閣主事,那應是一百八十六人,主公選一百八十三人,可是疏漏了。”

第583回 上者爲何?第481回 呂布歸來第529回 神罵第329回 忽悠,接着忽悠第135回 不結盟政策第346回 橫衝直撞第448回 戰潼關第126回 天下勢第353回 卻若奈何第421回 箕州自古就是我們的領土第344回 看戲第207回 驚天之秘第627回 魯肅提案第96回 出走第524回 羣衆力量第12回 “唐僧”降臧霸第467回 追擊第504回 劉明土地論第93回 出使烏桓第180回 涵養高第590回 鏖戰江心第423回 誰的機會第445回 詭異的曹軍第436回 聯姻還是拒絕地三百二十二回 怎麼辦第158回 鬼神無雙第462回 砸倒一切全無敵第522回 神謀諸葛亮第546回 陽平關異主第383回 同牀、父兄、在旁第422回 真的亂了第21回 象棋?兵法?第75回 皇甫嵩哭窮第450回 潼關城破第431回 諸葛亮是誰第141回 張飛戰呂布第243回 袁紹覆滅第182回 賈詡之策第372回 一波又起第5回 初見流民第249回 皇上跑了第564回 神秘的魯肅護衛第321回 詐死埋名第582回 劉明微笑安天下第175回 小菜一碟第201回 攻破渝關第12回 “唐僧”降臧霸第27回 華佗第206回 五十六第555回 黃月英裝神定漢中第265回 捧得高,摔得狠第460回 妙想第633回 司馬懿和曹操第487回 包圍戰第19回 聚英樓衆豪傑歸心第588回 徐元直巧使連環計第165回 兵權第14回 法墨傳人第187回 冷戰之策第503回 變,變,變第262回 遷都第521回 化工第207回 驚天之秘第326回 峰迴路轉第542回 兵進陽平關第66回 雨夜豔遇第533回 肯薩第58回 名揚天下第76回 張飛請客第547回 勸降第515回 政教合一的困惑第16回 劉明的身世第386回 奇襲第504回 劉明土地論第574回 巧惑司馬第51回 風雲變色第629回 劉明和諸葛亮第528回 遍地開花敵後戰第507回 山海東來第443回 曹操去死吧第230回 勤快第494回 老鼠拖木楔第231回 幽州陰謀論第548回 二氣諸葛亮第217回 曹操的收穫第178回 郭嘉對賈詡第55回 關羽讀《春秋》得來歷第62回 馬屁精董卓第435回 情色小說的鼻祖第195回 水軍奇才第223回 添人進口第548回 二氣諸葛亮第591回 曹孟德火燒赤壁第414回 趁勢第493回 開放市場第629回 劉明和諸葛亮第398回 修仙之人第466回 斬首行動第617回 諸葛餘毒第615回 陰陽五行八卦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