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登基

建業十年四月一日,北都燕京城內,天子劉協立於十幾丈高的禪讓臺上,位於禪讓臺四周,軍士林立,虎賁中郎將董襲,虎衛都督徐晃一左一右站在羣臣之前,一手按着腰間長劍,一臉嚴肅地打量着四周。

文武羣臣皆站在南面的廣場之上,居北的看臺之上,一衆嬪妃帶着劉奇的兒女們耐着性子等候在那裡。

“朕繼位十六年以來,無德於天下百姓,無力挽天傾、中興大漢之才,德才皆失,爲奸臣迫害,有愧於列祖列宗,焉能再做這天下之主。”劉協面色痛苦地看着下方的羣臣。

“朕有弟劉奇,齊悼惠王之後也,弱冠起兵,收復江東四郡,跨江北擊淮南篡漢逆賊袁術,渡淮河迎戰曹操,收復徐州廣陵之地。復而平定荊襄,南取交州,西入蜀中,北伐三輔,以十載之功,興大業之志,匡扶大漢,立下赫赫功勳。”

“其仁德遍施諸侯,安平侯孫權主公降之;其賢才於天下,江東六郡之民,每戶年入萬錢,江南之民,不愁衣食,便是中原之民,一載以來,也修繕屋舍,逃難災民,皆可回返家宅;如此德才兼備,吾大漢宗室萬里良駒,焉能不王之?”

“這大漢江山,當交由德才兼備之人統籌之。”

言罷,羣臣皆高呼挽留,卻被劉協執意拒絕,他親手從宦者手中接過冠戴黃袍,爲劉奇更衣加冕,又將那刻着“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的玉璽遞到了劉奇的手中。

當着文武羣臣和殿前的數萬吳軍將士,他神情嚴肅,朗聲高喝,“皇弟,今日,這大漢江山,便託付於汝。”

“臣弟必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善。”

當劉奇雙手捧着玉璽來到禪讓臺前,他面朝羣臣之際,底下的文武羣臣紛紛叩首下拜。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奇一陣心曠神怡,十年,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十年,終於是成就了皇圖霸業。

“陛下。”耳邊,小黃門低喃一聲,正好被劉奇聽到。

劉奇嘴角揚起幾分笑容,玉璽遞給身側的小黃門,雙手一擡,“衆愛卿平身。”

“謝陛下。”羣臣朗聲應了一聲,紛紛爬起身來。

劉奇退了幾步,看了一眼身側的小黃門,“宣旨。”

“喏。”

小黃門幾步行至臺前,攤開手中的聖旨,面朝臺下的羣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大漢中興,天下歸一,即日起,改元爲興業。”

即日起,也就是興業元年。

“喏。”底下羣臣整齊劃一地應了一聲,再次跪伏在地上。

小黃門攤開第二張聖旨,宣佈追封劉繇爲漢康帝,廟號漢真宗,修康陵於建業葬之。

“皇長子劉斌,日表英奇,天資粹美,德才兼備,特賜冊寶,立爲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

隨後,二子劉燁(大喬子)、三子劉淳(步氏次子),四子劉延(任氏子),五子劉靜(小喬子)皆被封爲皇子,長女劉薰(蔡氏女)爲長公主,次女劉玥(呂氏女),三女劉欣(甄氏女)皆被封爲公主。

“淮陰步氏女練師,賢良淑德……特賜冊寶,立爲皇后,正位中宮……”

“陳留蔡氏女蔡琰,……特賜冊寶,立爲文貴妃,正位西宮。”

此後,劉奇立下十二正妃,以呂玲綺、大喬、小喬、黃舞蝶、甄宓、馬雲騄、孫尚香、任氏、曹怡、曹節等人入選。

此外,袁瀟、袁黛、甄姜等女皆被封爲正妃之下的夫人。

一羣鶯鶯燕燕跪謝接過冊寶和服飾之後,劉奇的目光看向了臺下。

“丞相孫邵,追隨先帝創業已來,勤懇忠勇,謀國安政……特賜冊授,擢爲魯國公,賜昌平、平安二縣爲食邑,得享凌煙閣,受天下香火。”

“臣謝主隆恩。”孫邵渾身微微一顫,以他沉穩龍鍾的心性,此刻也未免開始動彈。

魯國,乃夫子孔丘之鄉爾。

“司徒是儀,追隨先帝創業已來……特賜冊授,擢爲莒國公,賜營陵、平壽二縣爲食邑,得享凌煙閣,受天下香火。”

“臣謝主隆恩。”是儀滿臉感激涕零,接過冊授和冠戴之後,已淚溼兩行。

“莒國公,可莫要君前失儀。”小黃門低聲提醒道。

“多謝。”是儀立即拂袖擦拭了幾下眼角,方纔掩蓋了此刻的興奮。

“司空步騭,與朕發矇於曲阿,共襄大業於江東四郡,……特賜冊授,擢爲徐國公,賜臨浦、淮陰二縣爲食邑,得享凌煙閣,受天下香火。”

“大司馬徐庶……特賜冊授,擢爲陳國公,賜長社、鄢陵二縣爲食邑,得享凌煙閣,受天下香火。”

“大都督太史慈,勇冠三軍,功勳卓著,內定諸侯之亂,外攘胡人之患,特賜冊授,擢爲齊侯,賜黃縣、曲城爲食邑,得享凌煙閣,受天下香火。”

“臣謝主隆恩。”太史慈心中萬分感慨,他雖然是追隨劉奇最久的老將,可論功勞,此前四人都是江東文臣之首,武將之中,他竟是排在首位。

“擢諸葛亮爲武國公,龐統爲楚國公,陸遜爲廬國公,呂蒙爲蔡國公……”,這一列,乃是四大都督的封賞,也在羣臣之前。

“擢吳憲爲曲國公,朱桓爲越國公,趙雲爲晉國公,黃忠爲涼國公,徐晃爲趙國公,張遼爲燕國公,臧霸爲衛國公、馬超爲雍國公、蔣欽爲隨國公,周泰爲唐國公……”這一列,乃是忠肝義膽的老將,但卻都是各州都督。

“擢張昭爲郯國公,張紘爲舒國公,許靖爲申國公,虞翻爲鄂國公……”這一列,卻是六部尚書和一衆老臣名將。

“以上三十六人,不日將有畫師描繪相貌,以畫紙懸於凌煙閣內,日夜有甲士巡邏看護,永世受天下香火。”

“臣等謝主隆恩。”此刻,臺下那三十六人一同叩首行禮,劉奇一一打量着這些人,雙手一擡,“衆愛卿免禮。”

緊接着,便是改制和宣佈軍中任命。

第三百零五章 這一年,司馬十九第一百四十章 尋陽,大將之爭第五百二十六章 猛火油第四百六十二章 轟動天下第兩百三十二章 劉奇勸黃忠第四百一十六章 周瑜出三輔第四百一十二章 哀牢侯第三百一十七章 先殺孔融祭旗第三百三十四章 提前殺到的增援第四百九十一章 孫劉會晤第五百四十一章 于禁降吳第五百一十三章 陳到拒劉第兩百四十三章 赤壁!赤壁!第六十章 同遊第兩百零二章 神將殺手第四百三十二章 黃忠的狙擊陣地第六十章 同遊第三百七十一章 西涼之錦第四百九十九章 請主公赴死第五百五十四章 涿縣之戰(二)第五百六十三章 曹丕的絕筆書第三百零六章 屏風題名第一百五十五章 周瑜:金蟬脫殼第三百八十四章 陳宮論戰第五百五十七章 陳羣之降,陳珪之死第一百四十一章 徐晃破黃射第兩百六十二章 士燮質子第五百一十七章 劉關張組成的三叉戟第三百八十章 南遷移民第兩百九十二章 劉琦勸降張允第二十六章 鄱陽第六十八章 在下潁川徐元直第九十章 歙縣之戰(下)第三百五十七章 李異臣服第兩百五十三章 武試·馬步射第四百七十四章 福侯第三百一十八章 白毦兵第五十章 夜襲衝營,太史慈趕到第四百零三章 開疆拓土者,賞金封侯第四百九十章 自此行醫不入北魏第兩百零五章 杜氏第一百零九章 反間計第四百一十二章 哀牢侯第九章 喜怒交加的劉繇第三百七十章 家有五常,誰敢殺吾第四百五十八章 老奸巨猾的一羣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焚寨!奪船(第七更,求首訂)第四百六十三章 五年革新第一百九十四章 進退爲難曹孟德第二十七章 鄱陽宗帥第一百零二章 蔡琰獻計第一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戰——喬氏長女第四百四十章 誰在算計誰?第四百四十二章 火牆阻隔騎兵第四百九十九章 請主公赴死第五百四十六章 難道我張郃是來收屍的?第三百七十九章 劉奇:送君四千二百響第兩百六十三章 吳侯家的莊第四百五十七章 火爆場面第一百一十一章 皖縣雙姝第四百二十一章 受君之恩第五百五十八章 吾許褚從未想過要逃第一百四十七章 甘寧歸吳做先鋒(第六更,求首訂)第三十一章 焚船,堵門第三百九十三章 袁本初遲暮之心第五百零九章 三國立第四百零七章 孤,同鄉矣!第三百零二章 自此治學江東第四百八十章 烏桓蹋頓第兩百四十二章 接舷戰!第五十七章 五月,返程第四百五十一章 八陣圖第三百九十三章 袁本初遲暮之心第三百一十一章 趙雲和關羽第四百二十章 只怪周瑜太狡猾第五百三十五章 時不待朕第一百章 陳登渡江第五百六十九章 滅鮮卑,攻貴霜第三百二十八章 胡府後宅第十章 捷報連傳第五百四十六章 難道我張郃是來收屍的?第三百七十四章 全面開戰第四百七十章 甄氏三姝第兩百一十三章 劉表之喜第兩百八十二章 劉曄說玄德第三百零四章 心灰意冷第四百九十章 自此行醫不入北魏第四百一十三章 老卒勸蠻第兩百二十九章 甘寧戰黃忠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漢當五羌第一百二十九章 歷史的會晤第一百五十七章 曹使入廣陵第一百七十六章 萬馬衝陣,三丈槍林第兩百七十六章 陸遜新官上任的一天第四百九十三章 貂蟬產子第三百一十三章 拖刀計第三百一十二章 兩虎相爭第兩百五十六章 武試·刀馬石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下再無曹孟德第一百五十一章 劉家兩個演技派(第十更,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