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臥龍鳳雛 (爲了道歉而加更)

元祐元年四月甲寅(27)。

詔:太師、平章軍國重事文彥博,國家元老,社稷宰臣,宜當禮遇,以示國家倚重老臣之意。

詔自今起,文彥博赴闕,以獨班對奏,起居及常儀減半,並君前減一拜,可於閣門單獨取旨。

每入朝,自興國寺戒壇院賜御宴。

太師入朝,以宰執起肩輿,至下馬處,令子弟一人扶腋,出入儀同在任宰執。

命內客省凡太師入朝,常儀用十人從之,以程儀官二十人附之,並賜從人二十,散從十一人,並權令殿前司差親事官三十人,爲太師左右扈從。

主打的就是一個儀式感。

從方方面面,在細節上做到完美!

文彥博因此榮膺,大宋開國以來,所享儀禮最高的大臣。

這是打了個樣板給其他宰執看。

加油!努力!

等你熬到文彥博的資歷,你也可以有哦。

同時,也是給天下士大夫看的。

大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決心,依然將堅持一百年不動搖!

請大家放心哈!

實際效果如何,暫時不知道。

但從表面上看,至少這雞血打的還可以。

最起碼,朝中大臣的主人翁意識是進一步增強了。

御史臺的烏鴉們,嗷嗷叫着,就開始尋找起目標來。

於是,很快就有大批倒黴蛋,不幸成爲了烏鴉們的祭品。

或者也可以說,烏鴉們爲了蹭熱度,把自己藏起來準備過冬的東西取出來提前享用了。

於是……

前樞密院都承旨、處州觀察使、知潞州張誠一,成爲烏鴉們的第一個祭品。

侍御史安惇,對其發起了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彈劾。

這個傢伙也是倒黴,好死不死,撞在了槍口上,而且還被安惇不知道怎麼的拿到了確鑿的證據。

更重要的是——他做的事情,真的荒唐!

就是那種在小說裡都不可能看到的情節。

這貨,把他爹的墳扒了……

挖別人家祖墳的見過,把自家祖墳挖了的誰見過?

張誠一就做了。

不過,有個細節,忘了說了。

這個張誠一,就是那個被趙煦編管地方的張耆孫子張遷的叔叔。

張誠一算是昔日顯赫一時的徐國公張耆家族最後的榮光了。

雖然,張誠一早就和張遷家分家了(中古之制,父母死則兄弟別戶,宋制則進一步演變成諸子均分父母之產。)。

可難保有小人私底下懷疑,安惇做這個事情,是爲了拍宮裡面馬屁,甚至可能是得了宮中授意做的。

這是在對張家趕盡殺絕!

在這裡,趙煦做出嚴正闢謠——不是朕,朕沒有,幹朕屁事!

朕連張誠一都沒有見過,怎麼會害他?

再說了,是朕讓他挖了自己老爹的墳的?

可憐張耆,一代顯貴,最終落得這麼個下場。

嫡孫編管,指定是沒有前程了,下一代就是庶民。

唯一在世的兒子,還將他的墳給刨了……

這事情一出,肯定是活不成的。

就看,能不能念在張耆的面子上,給他留條血脈了。

張誠一的案子,還沸沸揚揚的時候。

李定這個倒黴蛋,又被烏鴉們拖出來開始鞭屍。

原因?

張誠一自盜父墳,可李定也不守母孝啊!

這兩是一丘之貉!

新黨干將們,乾的熱火朝天。

舊黨的賢良君子們,當然也沒有看戲。

梓州路轉運副使李綜成爲了舊黨御史們彈劾的第一個犧牲品。

這個傢伙不是個什麼好東西。

和他比,吳居厚在京東路堪稱愛民如子,王子京在福建路可堪百姓父母,至於蹇周輔當年在江西刮地皮刮的鍋都冒煙了的事情,更是給人家提鞋都不配。

因爲李綜在梓州路玩的是一種對大宋來說很新穎的玩意。

看完他的卷宗,哪怕趙煦都驚呆了。

這麼牛逼的人物,居然出現在大宋?

川西百姓,居然沒有揭竿而起,反他孃的。

趙煦感覺,真的是川西父老給他這個小皇帝臉呢!

不然,隨便換一個朝代,都必然是陳勝吳廣,起於閭里。

因爲這貨在梓州路搞出來的東西叫做:圓零就整。

在兩稅法裡的有一個漏洞——兩稅法,把租稅和土地稅、徭役,從實物稅變成了錢。

這就讓每家的稅錢,都可能不一樣,存在零頭。

而在川西那種地方,因爲缺錢,導致大部分百姓都只能用絹、絲交稅。

這進一步放大了兩稅法的這個弊端。

一塊地有大有小,有肥有瘦。

要收的稅,當然有零有整了。

過去,按照一般傳統慣例,像這種稅錢,一般有點良心的地方官,都會讓百姓三五戶或者七八戶的零頭一起湊。

大家湊夠整數,就差不多了。

這就是‘圓零和旁’。

哪怕遇到那種黑心的官吏,撐死也就是拿着這個事情敲詐一下百姓。

了不起,也就是每家多收一點。

而李綜卻在這個現狀裡,找到了商機。

你們不是圓零和旁,大家一起湊,最後由一戶人家出嗎?

好的!

這個大聰明,在梓州路強令,每戶人家都必須出其他人家的零稅。

打個比方,比如說有八戶人家,過去每家要交零稅幾十文,加起來剛好要交一尺綢。

現在在李綜李大老爺的英明領導下,每戶都得交這一尺綢了。

不交不行!

於是,原本一尺綢,變成了八尺。

李大老爺收上來的稅,蹭蹭蹭的漲。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因爲人心是貪得無厭的。

很快,李綜覺得,哪怕這樣收稅錢還是太少,川西那鬼地方又太窮了。

照這個速度收稅收下去,他猴年馬月才能升官發財?

於是,他開始了騷操作。

他開始在梓州路各地,瘋狂的操作。

他讓人在不可耕之地開墾,讓商賈在沒有人煙的地方開店,讓工匠在根本沒有鹽滷的地方鑿井,讓園戶在不適合種茶的地方種茶。

只爲了收稅,也只爲了上報的政績更好看。

於是,強行攤派各種指標,限期完成。

梓州路那邊,被他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就搞得雞飛狗跳,烏煙瘴氣。

哪怕趙煦這樣見多識廣的人,看完卷宗,也是徹底服氣了。

“大哥……”趙煦無奈的嘆道:“朕何德何能,竟至得愛卿這樣的鳳雛之才。”

對這樣的大才,趙煦根本不敢再留。

兩宮也被嚇壞了。

因爲這是史書上標準的橫徵暴斂!

而史書上,所有這樣乾的王朝最後是個什麼下場,也是清清楚楚的。

必須立刻制止,也必須立刻肅清影響,收回民心。

不然的話,川西那邊的人,一旦暴動起來,再來個李順暴動,那汴京城就等着哭吧。

於是,幾乎就是在趙煦看完了卷宗沒多久,太皇太后身邊的樑從政,就奉旨來請他了。

“可是因爲梓州路的事情?”趙煦問道。

樑從政頷首:“大家聖明。”

“太母和母后,沒被氣着吧?”趙煦問道。

樑從政嘆息了一聲。

趙煦就明白了,很生氣!

生氣就對了!

因爲趙煦同樣很生氣,甚至可以用憤怒來形容。

但他生氣的點,不在李綜橫徵暴斂。

而是這個傢伙蠢!

刮地皮都不知道找個地方刮!

梓州路那種窮山惡水,就算把地球挖穿了,能搞到多少錢?

從御史臺的烏鴉們的統計數字來看,梓州路從元豐六年迄今,各縣攤派、強徵和新增的苛捐雜稅加起來,大約就三十多萬貫(匹、兩)。

哪怕加上正稅和其他收入,梓州路從元豐六年迄今,大抵是一百五十萬貫(匹、兩)。

換而言之,這個傢伙,爲了區區三十多萬貫的加稅。

就將一路數州,霍霍的就差暴動了。

真要出了問題,搞出了民變。

單單是爲了鎮壓下去,得花多少錢?

一千萬貫也打不住!

趙煦只能在心中,將那個混賬痛罵一頓。

然後揉了揉太陽穴。

“今年嚴守懃在四川路,大概是白乾了。”他想着。

“四川路那邊那點新增的茶錢收入,恐怕都拿出來去填梓州路都不夠,還得從四川那邊調大量資源過去滅火!”

趙煦作爲皇帝,心裡面是有逼數的。

老百姓,是絕不能逼得太死。

這韭菜根要是被割斷了,再也長不出來,甚至化身成爲韭菜狂魔,反過來追着皇帝咬。

那就是吃棗藥丸。

所以,他心中其實已經有了大概的處置方案。

先滅火,先肅清錯誤影響再說。

這就需要找一個能幹的、清廉的,而且熟悉梓州路那邊情況的大臣過去滅火才行。

誰呢?

在去慶壽宮的路上,趙煦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一個個人選,在他心中浮現,又被他否決。

不是不適合,就是太老了。

川西那種地方,環境太艱苦了。

沒幾個肯去的,肯去的人裡面大多數是老臣。

趙煦也實在不忍心,叫那幾個給老趙家賣了一輩子命的老臣,依然奔波顛沛在世上。

在到慶壽宮前,趙煦忽然停下腳步,問着跟在他身邊的樑從政:“樑都知,朕記得,皇考在時,西府曾有名臣蔡挺,執掌西府,輔佐皇考,梳理天下禁軍。”

“回稟大家,確有此人。”樑從政低頭答道:“只是,斯人已逝……”

“蔡樞密已於元豐二年不幸去世,先帝哀之,贈工部尚書,諡敏肅,爲蔡敏肅公也。”

趙煦頷首,問道:“敏肅公可有子在朝?”

樑從政想了想,道:“敏肅公子蔡朦,今爲成都府路轉運判官。”

趙煦笑起來。

他想要派去梓州路的就是這個人。

蔡朦!

他知兵,也懂民政。

他是新黨,還是章惇的好朋友。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年輕,且熟悉川西地理環境。

RT,這一章,算是爲了作者君自己的錯誤而道歉的加更。

注:張誠一做的事情,絕對超出你想象,是小說裡不可能出現的情節——這貨,挖了他爹的墳也就算了。居然把他爹屍體上陪葬的玉帶、寶物,給戴在自己身上,招搖過市。

然後被識貨的人發現了。

這……這不就是當年真宗賜給你爹的嗎?不是陪葬了嗎?

得!

gg!

這要寫在小說裡,肯定被噴弱智無腦。

但現實不需要邏輯,根本沒有人知道,張誠一爲什麼要那麼做。

233.第221章 這條魚有點大155.第146章 憋屈的司馬光243.第231章 別人家的孩子 (大章求追定)274.第260章 司馬光和汴京新報343.第326章 章子厚夜遊瓦子第632章 器以藏禮,禮以出信第503章 斷尾求生429.第406章 熱鬧的靖安坊第554章 難道他的魂魄被惡鬼奪走了?第52章 重大情況通知!很重要!請各位讀者賞78.第77章 失眠的章惇445.第422章 廷推之議334.第317章 開戰!開戰!(2)259.第245章 黃金的呼喚(2)419.第397章 傷兵院375.第355章 陛下,請聽臣解釋!285.第271章 仁多保忠:求賜姓376.第356章 大奧466.第442章 決戰之前360.第341章 穩重的天子 (1000月票加更)第13章 乖巧懂事157.第148章 望母成龍400.第380章 欲加之罪228.卡文中,晚點更新454.第431章 交趾羣臣:北朝能籤澶淵之盟,236.第224章 元祐字典第488章 機會第482章 太學士大夫再教育中心成立了404.第383章 春秋決獄第623章 拽厥嵬名二進宮(3)306.第291章 汴京義報425.第402章 學區房第518章 朕就是想給太母 母后修個園子,朕有485.第459章 司馬光:只要陛下是知老夫的就393.第373章 掮客第576章 交趾的命運428.第405章 章惇的政治誘降攻勢第63章 司馬光入京第532章 招安潮下的海賊們(1)第504章 趙煦對孟皇后的回憶第3章 兩宮97.第94章 嚴查147.第139章 集結130.第125章 心累的司馬光407.第386章 測試130.第125章 心累的司馬光第14章 通風報信159.第150章 軟肋159.第150章 軟肋第489章 蔡京的決心195.第185章 趙煦:他竟惹太母 母后不高興,184.第175章 迂迴124.第119章 畫餅 (12500更新完畢,繼續求337.第320章 開戰!開戰!(5)463.第439章 還不如讓呂惠卿來呢!380.第360章 既要又要還要371.第351章 漣漪第564章 太母車與聖母梭446.第423章 靈活的紅線177.第168章 大行皇帝到底留了多少奏疏?240.第228章 難得硬氣的太皇太后304.第289章 宋遼友誼,蒸蒸日上!( 電飯煲92.人事原因。第71章 要做事就先餵飽人494.第468章 寬厚仁聖164.第155章 呂公著:司馬光到底在擔心什麼472.第448章 司馬光在行動(1)237.第225章 賞罰要速185.第176章 動物園之說312.第297章 三國刊行第44章 兩宮聽政138.第132章 太皇太后的轉變174.第165章 章惇:難道真有人能生而知之?457.第434章 踏營(1)435.第412章 登州魚風靡汴京第66章 雙贏448.第425章 章惇:知我罪我,其惟春秋444.第421章 愛乾乾,不幹滾498.第472章 視察第587章 逼捐(4)【還債140】219.第208章 又打了一個窩195.第185章 趙煦:他竟惹太母 母后不高興,116.第112章 太皇太后:向宗回 高公紀的美官388.第368章 熬鷹與義商191.第181章 太皇太后:下發!立刻下都堂!238.第226章 西夏使者的驚魂一日(1)第38章 太子(1)473.第449章 司馬光在行動(2)第530章 難道他是天生的帝王?237.第225章 賞罰要速第57章 元老之間325.第309章 趙煦:要斷章取義266.第252章 各自的上書156.第147章 趙煦:烏鴉們,起來幹活了!443.第420章 司馬光的最後執念第4章 扼住命運的咽喉163.第154章 憤怒的韓絳第536章 公攤與房貸361.第342章 種家兄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