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蔡確陛辭薦元老

第55章 蔡確陛辭薦元老

新君即位,是大內宮城警備最森嚴的時候。

從內東門向裡,幾乎每一道門禁下,都有着大將帶甲坐鎮。

而在內東門外,宰執大臣,也都留宿皇城。

自然,這也是禁中消息,流通的最快的時候。

很多事情,甚至都不需要過夜,就已經到了皇城之中的羣臣耳中。

“陛下真乃仁恕之君也!”皇城內,留宿的勳臣宗室們,都是露出了神往之色。

上一個仁恕天子,乃是仁廟。

仁廟在位,那是所有人的樂土!

仁廟爲政寬和,待臣下以仁恕爲先,對勳臣外戚以寬厚爲本。

輕易不罪大臣,輕易不罰宗室。

哪怕是臣子們說了讓其不喜歡的話,他也最多在宮裡面自己生一下悶氣,很少會一直記恨。

他也很少自己一個人做決策。

總是要召集宰臣一起商議,在充分討論和得到朝野支持後,他纔會施行一些政策和法令。

最重要的是:沒有市易法,更沒有均輸法這些讓人討厭的東西。

那個時候,大傢伙多快活啊!

如今,若是再來一個仁廟……

便是告罪在家的王珪,在聽說了傳說後,也是長舒一口氣。

“仁恕好啊!”他靠在椅子上,緊繃的神經,終於得以放下。

“寬仁好啊!”

他是慶曆二年的榜眼,在仁廟治下,爲官幾近二十年。

所以,他很清楚,仁廟時代的政治風氣是什麼樣子的?

上下和睦,朝野無事。

大臣們再怎麼過分,那位天子都是笑眯眯的。

據說,便是連北虜,也爲仁廟的寬仁治政深深折服。

北虜賊酋,甚至迄今都會在仁廟每年的忌日,在宮中致祭。

其駕崩之日,哀至燕地,千里爲之慟哭。

如今又一個仁恕天子在位,王珪覺得,自己應該是可以全身而退的。

至少,保住宰相體面,是沒有問題的。

說不定,還能保全自己的全部頭銜!

然而……

王珪不知道的是——正是因此,御史臺上下,都已經被打了雞血了。

既然是仁恕天子在位。

那麼御史臺過分一點,也不會有事,對吧!?

想想皇佑、嘉佑的前輩們。

就算把宰相和執政們,罵成司馬懿在世,王莽復生。

他們也屁事沒有,了不起出去轉幾年又回來了。

於是,御史臺的御史們,連夜修改自己的彈章。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之前的措辭,還是太溫和了些。

如此溫和的文字,若是遞了上去,豈不是起不到任何作用?

當然了,這些彈章並不會馬上遞上去。

因爲,如今正是國喪期間。

依制度,除非軍國大事,通見司一概不會通傳。

只有過了第一個七天,羣臣勸慰新君,並勸慰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後,通見司纔會開始運轉。

也是在那個時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纔會帶着新君,在大內迎陽門下,接見羣臣,並開始依制度,拒絕羣臣請求聽政的奏請。

一直要三次推辭之後,纔會開始正式聽政。

趁着這段時間,每一個御史,都在極盡可能的在市面上,蒐集和打聽,有關王珪過去的事情。

恨不得將他小時候在牀上尿牀的事情也給翻出來。

而且,大多數人,根本懶得去辨別真僞,聽到就寫上去。

御史嘛,不就是這樣?風聞奏事,就是他們的職責!

可從來沒有人說,要他們分辨真僞虛實。

那是朝堂諸公和官家的事情!

於是,王珪根本不知道,他正在面對什麼?

王珪更不會知道,因爲他自己蠢,說了那樣的話,被御史們抓住了把柄。

所以,他反倒成了李憲的擋箭牌——有一個‘陰持兩端,不顧大義’的宰相擋在前面。

還有誰會去關注,李憲去年奏報不實那點小事情?

……

隔日,元豐八年,三月庚子(初七)。

趙煦醒來的時候,向太后身邊的內臣,嚴守懃就已經在御前的帷幕外等着了。

“大家,太后娘娘,命臣來告知大家:都堂已經集議,因左相告罪在家,閉門不出,擬以右相蔡確爲山陵使,即日陛辭,先行前往河南府,爲大行皇帝,勘探帝陵、發掘地宮、建造神道!”

趙煦點點頭。

蔡確充任山陵使,這就意味着,在王珪基本確定罷相的現在。

蔡確也將在完成山陵使的任務後,必須請郡出知。

這樣,朝堂上的三省兩府,一下子就空出了兩個宰相的位置。

而圍繞這兩個蘿蔔坑,必然引發朝野內外的爭奪。

“爲我更衣吧!”趙煦說道。

立刻就有着女官上前,服侍趙煦穿着。

這些女官,有一半是趙煦慶寧宮裡的,另外一半,則是向太后親自在坤寧殿裡選的。

都是服侍了向太后十多年,信得過的女官。

趁着天子更衣,嚴守懃繼續按着向太后的囑咐,與天子彙報着朝堂上的事情:“此外,今日三省集議,委任合門通事舍人宋球,赴北國告哀!”

趙煦嗯了一聲。

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自澶淵之盟後,遼宋兩國,已經大體維繫了數十年的和平。

兩國交往,也形成了制度和慣例。

不止每年,都會互遣使臣,祝賀彼此君主的新年、聖節,也會彼此祝賀對方的太后、皇后聖節(假如有的話)。

此外,雙方還會互相通告彼此的大事。

譬如帝崩、新帝即位,立後、立太子等等。

在禮數上,兩國之間,幾乎已經做到了極致!

換上喪服,趙煦接過被遞來的竹杖。

持着它,趙煦走出寢殿,然後在御龍直的簇擁下,出了福寧殿。

向太后的儀衛已經在殿前等候了。

趙煦上前,和向太后見了禮。

然後母子兩人,便坐上了厭翟車,前往大內的迎陽門。

……

迎陽門,在宣佑門以西,後苑以北,位於崇政殿和垂拱殿之間,乃是歷代以來,天子新即位,未除服前,召見大臣之地。

也是天子在禁中召見近臣的地方。

此外,此門還是後宮妃嬪們,前往後苑,遊山玩水的必經之地。

趙煦和向太后到的時候,迎陽門下的那個小殿裡,已經升起了帷幕,也擺好了坐褥。

太皇太后,也坐在了帷幕西側中。

“皇太后、大家臨殿!”隨着一個內臣的高呼。

向太后帶着趙煦,從小殿的後門,走了進去。

向太后先帶着趙煦,到了太皇太后面前請了安。

母子兩人才坐到了殿內東側的兩張坐褥上。

這兩張坐褥在位置上來說,是一前一後,但彼此捱得很近。

這是趙煦的想法或者說發明。

因爲沒有先例可循,也因爲趙煦的發明,讓向太后很開心。

所以,假如不出意外的話,今後的兩宮時代,這種母子前後安坐聽政的方式,就要變成定製。

換而言之,趙煦再也不用去看大臣屁股了。

母子落座之後,就有着通見司的官員,領着穿着喪服的蔡確,到了迎陽門下。

蔡確一到小殿前,立刻持芴俯首面朝小殿內拜道:“臣,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確,恭問皇帝陛下聖躬萬福!”

“恭問太皇太后聖躬萬福!”

“恭問皇太后聖躬萬福!”

“相公免禮!”太皇太后說。

“相公免禮!”向太后也說道。

趙煦則輕聲道:“右相乃朕之肱骨,社稷重臣,不必多禮……來人,給右相賜座!”

帷幕中,太皇太后和向太后聽着,都是滿意的點頭。

都在心中暗道:“六哥真是聰慧!”

“這等召見大臣的儀態和話術,只教了一遍了,就能記住,還能運用如心……”

尤其是趙煦說話的語速和神態,都讓兩人特別高興。

不疾不徐,溫潤如玉,可堪君子也!

帷幕外的蔡確,頓首再拜,謝道:“陛下隆恩,太皇太后、皇太后垂青,臣感激涕零!”

這才坐到了被一個內臣搬來的瓷墩上,持着玉芴,恭敬的看向帷幕之中。

“臣此來,是來與陛下、太皇太后、皇太后拜別的!”蔡確持着玉芴,略有激動:“都堂三省集議,臣等宰執皆以爲,如今既然左相告罪,那麼臣身爲右相,又受大行皇帝隆恩多年,自當恭爲大行皇帝山陵使……”

趙煦在帷幕中聽着蔡確的話,內心一陣唏噓。

上上輩子,蔡確可不是這個樣子的啊!

他在王珪死後,死活不肯去當山陵使。

做了山陵使回來,又死活不肯上表請郡。

而現在,至少在迎陽門下,他是甘願去的。

恐怕回來後,也會依傳統請郡。

而這一切,都是因爲趙煦掌握了主動,提前三天被立儲所造成的。

三天,改變了一切。

蔡確不必再去和章惇一起聯絡燕達逼宮。

沒有逼宮,蔡確在太皇太后眼中,就不再是危險的,必須除之而後快的人。

又因爲王珪事發了,於是,蔡確得以獨享定策立儲擁立的大功——哪怕他是被動的。

但,這也是功勞。

所以,蔡確纔不再抗拒吧?

趙煦在心中想着。

太皇太后那邊就已經開始依着傳統,問了起來:“相公此去爲大行皇帝山陵使,未知朝中諸事,可已安排妥當?”

蔡確那裡敢在這個事情上代替兩宮拿主意?立刻持芴敬拜:“啓奏太皇太后:此事非臣所可以預聞也!”

“此乃人主之權!”

制度,兩制以上的大臣以及六部的主管大臣,都只能由天子特旨除授。

無論是三省兩府,還是吏部,都無權過問,也不可以過問!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對蔡確的回答,都還算滿意,於是對視一眼,點點頭,道:“老身和皇太后,都不曾臨朝,對於髃臣並不瞭解!”

“右相在朝十餘年,爲相數年,輔佐大行皇帝,更化國政,推行官制,可知諸位髃臣中,誰可堪軍國之任?”

蔡確再次持芴答道:“臣惶恐,豈敢言此?”

“然,若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不以臣卑鄙,臣斗膽請薦一人……”

“嗯?”兩宮眼中都露出疑惑。

蔡確持芴敬拜:“臣斗膽,愚以爲,先朝元老,大行皇帝肱骨之臣,持節建雄軍節度使、知河南府、西太一宮使臣韓絳,可當大任!”

“臣萬死,薦於皇帝陛下、太皇太后及皇太后!”

於是離開瓷墩,俯首在地。

這下子不止是兩宮眼中,都露出精芒。

就連趙煦,也在心中大喊一聲好!

這個蔡確,還真是厲害!

果然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啊!難怪世人皆稱右相蔡確乃是蔡大嘴!

還真是大嘴吃四方!

蔡確推薦的這個人選,就像子彈一樣,打在了趙煦的心坎上。

也打在了兩宮的心中。

原因?

在王珪已經註定去職,甚至可能討不到好的現在。

在蔡確也肯定要出知地方的現在。

以資歷,以人望,以對朝野上下的影響力,以在兩宮面前的好感度,甚至是以新黨和舊黨的接受程度來看。

都沒有比韓絳更合適的人選了。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沉吟了許久後,也被蔡確推薦的人選所心動了。

因爲她們想了很久,確實沒有想到比韓絳更適合接任宰相的人選。

司馬光?

太皇太后倒是想,但司馬光從未做過宰執,也從未進過三省兩府。

所以,司馬光至少要先做一任東府或者西府執政,才能拜相。

呂公著倒是勉強夠資歷,可問題是他遠在揚州,拜相制書送過去都得差不多二十天,等他入京履職,又要二十幾天。

太遠了!不適合朝堂現在的需要!

而剩下有資歷的人,年紀又太大了。

總不能叫文太師再次入朝吧?

他都快八十歲了!

而且文太師已經致仕了,再請他回朝主持大局,會讓北虜西賊以爲大宋無人!

嚴重影響國際觀瞻!

張方平、王拱辰等人也是同樣的原因。

剩下的,非新黨的,可供兩宮選擇的人裡,就剩下了在河陽府的馮京以及在許州的韓維還有在家榮養的孫固。

馮京,兩宮都不太想選。

原因是這個人舊年在京師的時候,名聲不算太好,年輕的時候還幫人幹過騙婚的勾當。

人品上,讓兩宮不大放心。

至於韓維?那是韓絳的弟弟。威望、資序也遠不如韓絳!

剩下的孫固,固然讓兩宮感覺不錯。

可問題是孫固在威望上嚴重不足!

他要是拜了相,幾乎不會有人服氣!

況且孫固的身體,一直不好,強行推上去,萬一死在任上,就要出洋相了。

韓絳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年紀確實有點大。

可偏偏,無論是在趙煦眼裡還是兩宮眼中,這都是優點!

爲什麼?

一個過渡期的宰相,他要是很年輕,萬一乾的不錯,佔着蘿蔔坑怎麼辦?

……

注:蔡確的名字,反過來念是確蔡。

在當時福建的方言裡,確蔡的發音是一道福建家常菜的名字:殼菜。

所謂殼菜,就是蛤蜊,蛤蜊大嘴一張,嘎巴嘎巴。

所以,蔡確被時人稱爲:蔡大嘴、蔡蛤蜊。

嗯這個外號,是大宋名臣劉攽所贈。

劉攽曾協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負責漢史部分。

這個傢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給當政的宰執取外號或者調侃他們。

而且通常他送出去的外號,因爲太形象,也太深入人心,會伴隨那個人一生。

(本章完)

404.第383章 春秋決獄第588章 逼捐(5)477.第452章 血手人屠章子厚232.第220章 遼使:我們遇到了一個怪物!286.第272章 黨爭的味道110.第106章 起復的沈括和入京的蘇軾 【四更第493章 端午衆生(二合一)248.第236章 刺激經濟第557章 西南忠孝之家295.第280章 蔡京238.第226章 西夏使者的驚魂一日(1)218.第207章 遼使眼中的魔法:交子497.第471章 請君入甕186.第177章 汴京膽石貴第9章 蔡確的野望281.第267章 蔡確:衣錦還鄉第492章 朕愛叔叔第10章 天子第633章 燒錢的戰爭179.第170章 臥底365.第345章 轉世之約388.第368章 熬鷹與義商第18章 母子(2)235.第223章 趙煦的解釋242.第230章 耶律洪基第67章 旋渦280.第266章 伴讀和漣漪96.第93章 上貨!上貨!(2) 【大章求追定第647章 鷹犬與捷報第622章 拽厥嵬名二進宮(2)第641章 不肯讓趙煦白嫖的漕司將士143.第136章 呂公著和王安石168.第159章 報捷吧!242.第230章 耶律洪基112.第108章 熙河將星第642章 志得意滿的耶律洪基(端午安康)484.第458章 開門!市場經濟!409.第388章 開啓潘多拉的魔盒第484章 臥龍鳳雛 (爲了道歉而加更)246.第234章 黃河秋汛240.第228章 難得硬氣的太皇太后第502章 朕根本不喜歡錢!別拿錢考驗朕!169.第160章 錢荒291.第276章 還是釣魚429.第406章 熱鬧的靖安坊第44章 兩宮聽政第21章 王珪的選擇第500章 出幸文府(1)170.第161章 劉昌祚第59章 太皇太后:王珪之罪,罪莫大焉!374.第354章 弟弟們333.第316章 開戰!開戰!261.第247章 趙煦:還是滅了西賊最划算第487章 這是陷阱!第50章 兩位王叔第617章 御前會議(2)第627章 文彥博:當今天子,謀定而後動492.第466章 章惇的相位危機347.第329章 遼 夏戰略326.第310章 王安石的心,活了!82.第81章 王珪之死114.第110章 對李憲的安排第539章 坐而論道378.第358章 寶津樓會議(2)436.第413章 金融工具人(1)第598章 西北狼煙(3)215.今天更新晚一點90.第89章 至善至仁(1)【求月票】433.第410章 宋誓(2)372.第352章 遼國採購團來了399.第379章 原木立信434.第411章 國書與報告108.第104章 文彥博的算計359.第340章 朕祈雨成功了!第488章 機會398.第378章 忠君報國的土司們82.第81章 王珪之死234.第222章 遼國還得感謝大宋 【9000月票加司馬光三月十二上書第518章 朕就是想給太母 母后修個園子,朕有第16章 王珪的心思第571章 壽宴(3)195.第185章 趙煦:他竟惹太母 母后不高興,285.第271章 仁多保忠:求賜姓412.第391章 初幸專一製造軍器局172.第163章 沈括:餅有點大!第18章 母子(2)259.第245章 黃金的呼喚(2)230.第218章 社牛刑恕220.第209章 乃聖乃神,乃文乃武第600章 西北狼煙(5)【51快樂】194.第184章 司馬光請郡176.第167章 第一次插手人事186.第177章 汴京膽石貴第558章 要相信後人的智慧364.第344章 千古佳話104.兩宣麻大拜除。438.第415章 戰前的雙方402.第382章 周淑妃教女435.第412章 登州魚風靡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