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裡有名的衚衕三千六, 沒名的衚衕數不清,“百花深處”又叫花局衚衕, 在什剎海附近, 通着護國寺東西二巷, 石詠沒費多少工夫便找到了。
衚衕大多非常規整, 橫平豎直,正南正北、正東正西,百花深處也不例外, 東西走向, 長不過半里。衚衕兩側都是宅院,北面是幾座獨門獨戶的四合院兒, 衚衕南邊則有兩處幾家混居的大雜院兒, 其餘便是碎磚砌的牆,連綿不斷, 不知裡頭是什麼。
衚衕看起來有些破敗, 南牆上爬着青蘚, 牆頭上枯黃的茅草生了三尺高。衚衕口坐了個專給人剃頭的,剃頭挑子放在身邊,正籠着手打瞌睡。眼下還在正月裡, 時人不興剃頭, 所以這剃頭的也沒有主顧,甚是睏倦,忽然見來了個人,便揚起頭吆喝一聲:“磨剪子來磨菜刀——”
感情沒人找他剃頭, 他便改了替人磨刀。石詠想,生活不易,多才多藝。
“這位大哥,敢問這裡既然叫百花深處,可有什麼景緻看的?”
那剃頭的籠着手說:“我在這兒住了七八年了,哪有什麼景緻喲!不過就是地名兒雅了些罷了。小夥子,這南邊的院子裡有些蒔花的人家,你若是喜歡買個花草什麼的,去問問。有兩戶的花草侍弄得不錯,便是京裡幾家王府貝勒爺那裡,這兩家的花草也是能供得上的。其他就不成嘍!”
石詠想了想,又問:“不是說原來這裡還有園子,有堆山有池子,尋常百姓家也能過來賞玩賞玩什麼的?”
這天總算是十六阿哥看石詠連軸轉了一個多月,放了他一天假,讓他有了些空閒。他便特地趕來“西華”隆重推薦的百花深處賞玩,倒沒承望見到的是眼前這樣一副情形。
“以前是有,”那剃頭的壓低了聲音,“但是那是前明時候留下的。”
他伸手指指遠處南面的一片碎磚牆:“裡頭就是!”
石詠一挑眉,原來“百花深處”的傳說,竟是真的。他好奇地問:“既然有這麼好的一片地,怎麼也沒見什麼大戶人家來修個園子什麼的?”
剃頭的見石詠既不剃頭,又沒有剪刀和菜刀好磨,只一味問話,神情便也轉淡,那雙眼也漸漸閉起,只說:“聽說那裡風水不好,以前有人買下說是要做生意,結果做什麼虧什麼。二十年前又有人在這兒把地買下,說是要重修園子,但是沒兩年就犯了事,把家都給抄了。眼下這地……大約是歸官府吧!”
石詠心知內務府名下有一大堆房地契,其中有些是康熙朝前中期處罰的一些官員財產。如今到了康熙朝後期,老皇帝年紀大了,越來越講究一個“仁”字,因此官員犯罪,往往也是從輕發落,罪不及家人,因此內務府這一類產業也就再沒有進項了。
石詠見剃頭小哥實在沒興致搭理他,只得謝過了,自己按照對方的指點,往那兩戶蒔花的人家過去看看。他的母親石大娘是個愛惜花草的,但是一向儉省,有時見鄰居家裡的桃兒杏兒開得好,便會去央一枝家來,用清水養上一段時日,但極少自掏腰包購置花花草草。
石詠想起如今是國喪期間,四處都悶得很,他便下決心要去給母親挑上幾枝花草,讓母親解解悶兒。
他推門進了一處小院,先打聲招呼:“有人在嗎?我想買些花草。”
還真有人,一位年長的老婦人,正弓着背,從石詠面前慢慢經過。石詠見這老婦人滿頭銀絲,走路顫顫巍巍的,忍不住上前扶了一把,說:“老太太,您這是要上哪兒去?”
那老婦人緩緩別過臉,眯着眼,衝石詠的面孔打量一陣,忽然一伸手,指指大雜院兒裡一排朝陽的臺階兒。那臺階上放着一溜花盆,花盆內有幼苗。這老婦人滿臉都是皺紋,石詠根本辨不出對方多大年紀,當下不敢怠慢,趕緊小心翼翼地扶着那老婦人過去。
他將老婦人扶到了地頭,老婦人伸手指指臺階兒上的花盆兒,又指指另一邊臺階上淡淡的陽光。石詠一下子明白了,老婦人是想將花盆擡了去曬曬太陽的。
子曾經曰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石詠從來看不得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操勞,反正他也沒事兒,當即彎下腰,伸手替那老太太將花盆一盆一盆地搬至有太陽的地界兒。他剛剛搬完,一轉臉,就見老太太一對略顯渾濁的雙眼,正緊緊地盯着他。
自從石詠進院,這位老太太就沒開過口,一眼不發,此刻她盯着石詠看,目光銳利,似乎能看破石詠的深心。不知爲何,石詠憑空竟覺得毛骨悚然,他有些不敢直視老人家的雙眼,一低頭,感覺更加不好——只見老太太足上穿着一對顏色極其豔麗的繡花女鞋,鞋上花紋繁複,而且簇新簇新的,似乎就是昨兒個剛制的一樣。
“哎喲,這位客官,怠慢了!”
石詠正被那老婦人盯得心裡發毛,忽聽背後有人招呼一聲,一轉身,見是一位中年婦人推了門出來,手上託着兩隻陶土花盆,笑問道:“客官想要什麼?”
石詠對花藝不熟,所以只能老實地告知對方自己想給母親挑幾樣時令的鮮花,又說了母親喜歡顏色清雅些的,有花香的最好,沒有也無所謂。
那中年婦人笑着道:“看得出來,您是位極孝順的人。我這就給您挑幾樣去。”
中年婦人當即去剪了一把早梅、一把銀柳,又撿了兩盆抽出骨朵的水仙出來,一起遞給石詠看:“您看這些行不行?眼下時令的花草不算多,只得這些,您若是再等半個月,會更好些。”
石詠當即點頭說好,那中年婦人便去取了藤條,將兩枝花束都捆紮起來,又取了一隻草編的提籃,將兩盆水仙放在裡面。
她一面忙碌,一面與石詠閒聊:“客官問起我們這兒啊,說實在的,我們這一帶住着的都是苦哈哈的人兒,不過是些蓬門小戶。拿我們這院兒來說吧,我們和隔壁一戶都是蒔花的,我們這院兒還有一戶是錫匠,一戶是箍桶匠,還有一戶是貨郎,長年走街串巷的,那位還會捕魚,時常去什剎海捉個魚什麼的……”
她說這話的時候,那老婦人就一點點地從石詠背後挪過去。蒔花的婦人對這老太太視若無睹,倒是將石詠的花草一起料理好了,才驚喜地發現早先臺階上放着的一排花盆已經挪到了的陽光底下,她趕緊笑着說一聲:“老太太,謝謝啦!”
石詠鬆了口氣,心想那老太太雖然看着古怪,但至少是個大活人,而且看起來還挺好心的。
他當下問了價,付過錢,轉身出門,心想這“百花深處”,雖然沒有西華門說得那樣神乎其神,但卻是個極其生活化的地方。那蒔花的婦人做事十分爽利,極得好感,花草的價錢也極其公道。
他提着東西走在百花深處衚衕之中,一路往東,打算從護國寺東街那裡轉出去,待漸漸走到頭了,一轉身,忽見衚衕盡頭有兩人正站着,衝自己行了一禮。
石詠騰出手揉揉眼,那兩人卻又不見了。
石詠只當自己是花了眼,當下提着東西,轉身離開,回想一番這“百花深處”的傳說,心想,這樣的地方,怎麼可能風水不好呢?
按照那傳說,萬曆年間那對夫婦,光靠着種菜,就能發家致富,並且經營起一個園子,成爲京城一景,這分明就是個勵志的種田文麼,若是這樣說來,這裡的風水該是很好,非常好纔是。
他這麼想着,忽聽身旁有人輕笑一聲,依稀說了聲:“是呀!”
石詠一驚轉身,只見冬日裡淡淡的陽光映着,將他的影子映在北牆上,斜斜的,長長的。除他之外,便再無旁人。石詠一凜,覺得這衚衕的確有些古怪,傅司官大約說得沒錯,這裡應當就是個“極有趣”的地界兒。
他將兩捆花束並兩盆水仙帶回永順衚衕。石大娘見了非常歡喜。她一向儉省,如今石家家境漸好,她卻也還想不起給自己買些時令花草,主要也是不知道蒔花人家住的地界兒。如今兒子替她一一都想到了,石大娘自然開懷。
她一向不是個小氣人兒,當下將梅花與雪柳插了瓶,分了一半給弟妹王氏送去,水仙也沒忘了送上一盆。石大娘直誇石詠這些花草挑得好,叮囑他若是下回再去,不妨多買些,永順衚衕忠勇伯府的老太太也是個愛花兒的。
石詠第二次往“百花深處”過去的那天,趕巧了正好下起春雨。
北方容易春旱,因此說着春雨貴如油一點兒也不爲過。令人欣喜的是,這雨下得還不小,待石詠走到衚衕口,他的衣衫鞋襪盡皆被打溼了,頗有些狼狽。
比他更狼狽的是那位剃頭的,剃頭挑子支在外頭,自己則只能躲在旁人屋檐下避雨,見了石詠,手裡的剃頭刀“咣咣”的響了兩聲:“剃頭嗎?”
石詠搖搖頭,他身上有官職,國喪期間還真不好剃頭。
他只管往衚衕裡走,去尋那蒔花的人家。剛走了沒兩步,石詠就踩了兩腳泥,腳下越來越重,一低頭,他才發現這百花深處的石板路修得有些問題,兩頭都是青石板鋪就的路面,但是中間有一段不知爲什麼就是光禿禿的泥地。平日裡還好,不過是灰土略大些,但是一到下雨的時候,便很是泥濘,道路難行。
石詠走了兩步,便見到上次遇見的老婦人正蹲在衚衕道旁,想走卻又不敢走的樣子。
石詠過去一瞅,只見人老太太腳上的繡鞋依舊和新的一樣,只是微溼,上面連泥點也沒有,難怪人家不敢走,一踩地上怕就將繡鞋弄髒了。
石詠當即過去蹲下,說:“老太太,這一段我背您過去,你到我背上來吧!”
那老婦人偏過頭,盯着石詠看了片刻,石詠忍不住心裡又有點發毛,可是他挺坦然,畢竟問心無愧。終於那老婦人一伸手,兩截枯瘦的手臂攀到石詠肩上,任由石詠揹着,走進那大雜院兒。
石詠將老婦人放下,正見到上回那蒔花婦人從屋裡出來,兩下里打了招呼。石詠知道這婦人姓蔣,便叫她“蔣大娘”。
“真是不好意思,石大爺您先來坐着,我給您舀盆水,將腳上的泥刷一刷!”
石詠連忙搖手說不必:“反正待會兒還要再出去的。”
蔣大娘一想也是,眼下刷乾淨了,出去便還要再刷。
“大娘,這衚衕怎麼兩頭都有石板路,唯獨中間一段土路呀!你們在這兒住了這麼些年,一下雨都這樣麼?”石詠問。
“可不是,自來時便這樣,”蔣大娘大約也覺得很不方便,“可是我們這兒人就這樣,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時就眯着,這麼久都忍過來了……說實在的,還是沒錢修這路,大家就一起忍着,下雨天大家刷刷鞋,也就這樣了。”
石詠聽了不做聲,自己在心裡慢慢盤算着。
少時他提着買來的花草,在這百花深處衚衕內的泥地裡來回趟了兩遍,心裡已經有了成算。第二日上衙之後,他便去尋了十六阿哥,將心中的設想大致說了說。
“你倒好!”十六阿哥聽說了石詠的主意,實在沒忍住,“大約這天下只有你這樣的人,能想得出這種主意。旁人都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你卻想着……修路?”
石詠點點頭:是的,他想修路。
十六阿哥說旁人“惶惶不可終日”也是有原因的。前些日子正月十五大朝會被康熙皇帝免了,有消息傳出來說是皇上病得厲害,甚至有人在猜測這次會不會國喪未出,便再添上一百日。
除此之外,康熙五十六年末老皇帝曾經下過“遺詔”,明言“心神憂瘁,頭暈頻發”,自知老之將至。一時京中猜測紛紛而起。京中諸位阿哥紛紛緊盯着宮中的動向,畢竟儲位空懸,誰都不曉得萬一康熙皇帝未及立儲便撒手西歸,這朝局會亂成什麼樣兒。
可是石詠心裡很淡定,知道康熙皇帝的身體會慢慢一點點恢復,而且還能再撐上個幾年,他便向十六阿哥提出,想試驗一下南邊送來的新材料,修個路試試。
十六阿哥當即取出京城的輿圖,翻開了,按石詠所說,找到了“百花深處”。
“這地方聽着耳熟!”十六阿哥轉頭吩咐小田,將他內務府產業名冊取來,“是了,那邊有一片荒園,是三十五年查抄,沒入內務府的。怎麼,石詠,記起你營造司的差事了?想修園子了?”
石詠當即將他的設想一氣兒都說了出來,十六阿哥聽着聽着,便笑逐顏開,拍着石詠的肩膀,說:“不愧是你啊,石詠!”
春雨漸止,兆佳氏老尚書府內,如英也命小丫頭正剪了幾枝開得正好的梅花,尋了個梅瓶插了。
如玉正站在她身旁,低聲道:“你怎麼就不着急的?”
如英轉臉,衝姐姐擡擡嘴角,笑着說:“姐姐說說看,我有什麼好着急的?”
“百日國喪,這之後便不禁嫁娶,咱們年歲已在這兒擱着,小姨一準兒要爲咱們說親。”如玉百般打聽,想探知妹妹究竟有什麼對策。
如英卻不在意,她撿了一枝梅花,比了比長短,當即伸剪,將多出來的一截梅枝剪去。她將梅枝插入梅瓶,終於滿意了,便笑着轉過頭望着如玉,說:“姐姐難道不記得了,我說過的,這事兒上頭,我想爲自己做一次主。不過,我說這話,你信嗎?”
如玉當然不信,片刻之後便啐了一口,說:“這個瘋丫頭,可見是看那些話本子閒書太多,簡直魔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