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吉拿着景王的金銀,順利在德安募集了一支軍隊。
緊接着趙貞吉拿着嘉靖皇帝退位前的詔令,又以內閣次輔的身份要求湖廣巡撫遊居敬到德安來述職。
遊居敬不疑有他,到了德安就被趙貞吉扣押。
緊接着景王帶領新編的軍隊殺入武昌城,接管了武昌城內的各衙門。
趙貞吉在武昌巡撫衙門舉辦了盛大的宣詔典禮,宣佈景王都督湖廣。
湖廣官員徹底暈頭轉向。
湖廣巡撫遊居敬雖然被囚禁,但是堅決不從景王。
但是武昌不少官員選擇投靠景王,聽從嘉靖的詔令。
等到消息傳到整個湖廣,各地知府的態度又完全不一樣。
荊州知府徐學謨直接斥責景王是逆賊,趙貞吉是亂臣賊子禍亂湖廣。
其餘各地知府則態度曖昧,很多人都等着景王派來使者討價還價。
湖廣的劇烈變化,迅速傳往全國。
但是此時無論是明廷還是東南,都將注意力放在自身發展上。
十月二日,高拱在京師給隆慶皇帝上了一份《請辦新務改革六條陳》,這份奏章一上就震驚朝野!
高拱首次提出了“師賊長技以制賊”的理論,先是總結陳述了朝廷屢遭挫折的原因。
原因自然是裝備落後,技術落後,經濟落後,這些落後導致了在剿賊的戰爭中全面的落後。
高拱也給自己的變法進行了理論建設,他提出技術並沒有對錯和立場,東南的新技術本來就是大明孕育出來的,並不是說賊軍用了就是賊軍的東西。
高拱將幫助東南發展的新技術稱之爲“新務”,並在奏章中大力推崇“新務”。
所以高拱提出了“興辦新務以自強”的理論,正式向朝廷提出全面變法的建議。
條陳有六:
一曰:興辦工坊,殖產興業。
二曰:開放港口,貿易通商。
三曰:改革幣制,增收商稅。
四曰:興辦軍校,訓練新軍。
五曰:創辦報紙,宣傳新務。
六曰:改革科舉,增考新務。
這份奏章涵蓋了朝廷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而幾乎是每一條,都涉及大量的利益,受到了整個朝堂大量的抨擊。
隆慶皇帝的御案上,堆滿了彈劾高拱的奏章,剛剛建立的隆慶朝廷迅速開始了朝堂第一輪激烈鬥爭。
有御史將高拱在南京創辦新軍的事情拿出來,南京新軍直接投降了蘇澤,甚至連高拱的兒子都投敵,上書官員直接痛斥高拱是國賊,是潛伏在明廷中的東南賊軍間諜。
還有御史彈劾高拱的“興辦新務”是與民爭利,增加商稅是增加“百姓”的負擔,向商人收稅也等於向商人的僱工收稅,最後大戶都有辦法逃稅,而稅收都加在了小民的頭上。
而高拱被抨擊最厲害的,還是最後一條在科舉中增加“新務”的部分。
改革科舉可以說是觸及了所有讀書人的根本,官員們紛紛用“祖宗之法”和“聖人之言”來攻擊高拱,認爲他是借用所謂“新務”來禍亂朝廷。
甚至有讀書人,將文廟中的孔子塑像擡出來放在高拱大門對面,日夜不停的咒罵高拱。
上了《六條陳》之後,高拱就閉門不出,也不去內閣處理公務,而是靜靜在家中繼續寫奏章。
緊接着,高拱又上一道長達萬言的奏章,這一次的名爲《請辦新務改革六條陳細則》,高拱不僅僅詳細提出了興辦“新務”的重要性,還提出了具體的施行方案。
高拱在奏章中寫道,“東南新務愈盛,則船愈堅炮愈利。蘇賊北上進攻京師,就是爲了拖延時間,獲得發展的時機。我皇明如果不改革圖強,那就會被繼續拉開差距,那東南賊就更加難制了。”
高拱在《六條陳細則》中,又提出完善的措施。
戶部和皇帝的內帑都出錢,創辦新式工坊,其中包含火藥廠,炮廠,紡織廠,鐵廠等等,製造鳥銃和新式火炮。
登州如今已經被東南賊軍控制,朝廷想辦法奪回登州,同時開放山東萊州港,遼陽旅順港作爲通商口岸,和諸國貿易互市,設立市舶司抽取關稅。
戶部牽頭,統一貨幣,鑄造新式貨幣,用新幣取代舊幣解決錢荒的問題,促進商業的發展,並且以當年方望海在浙直實行過的鈔關稅制度,在各地設卡抽取商稅。
利用國子監的部分校舍,成立“京師武備學堂”,招募熟悉新務的擔任教習,教導訓練新式軍隊。
朝廷以禮部和翰林院爲領頭的,以翰林爲編輯創辦《皇明京報》,在各省創辦相應的省報,宣傳朝廷的政策,和東南賊打輿論戰。
最後高拱在科舉改革上做了讓步,提出只在殿試的環節增設“實務”考試,同時建議今年就開科舉,爲明廷增補賢才。
高拱這《六條陳細則》一出,攻擊倒是稍微少了一些,很多官員也從中嗅到了利益。
無論是辦廠,開港,還是鑄幣,又或者是辦報,開辦學校,這其中都會對隆慶新朝的局勢造成巨大的影響。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事情總是需要有人做的,而做事的這些人,就能在新朝獲得巨大的權利。
京師的基層官員和普通讀書人還在繼續狂罵高拱,但是朝廷中的部分官員,已經從中看到了機會。
內閣首輔楊博保持了緘默,六部的官員也都保持了緘默。
而打破緘默的,竟然是還留在京師的薊遼總督李成樑。
李成樑之前和高拱一直不對付,這一次卻站出來聲援高拱,他在朝廷上提出必須要“大練新兵”才能抗賊的說法,支持高拱辦京師武備學堂的想法,並且請其朝廷練新兵。
李成樑這麼一上書,九邊其他總兵和新任五軍都督毛穆立刻也上書附和,支持高拱辦新軍的主張。
就連首倡者高拱也沒想到,竟然是最難改革的軍事方面先得到了支持。
李成樑府中,他十四歲的長子李如鬆疑惑的問着:
“爹,您爲什麼要支持辦什麼新軍?朝廷要是辦了新軍,把我們一腳踢開怎麼辦?”
李成樑本來是想要培養兒子讀書的,但是李如鬆從小就驍勇,在李成樑南下的這段日子,李如鬆在遼陽坐鎮,竟然壓的一衆下屬服服帖帖。
在隆慶皇帝登基之後,李如鬆趕到京師迎接父親返回遼東。 本來李成樑都要去上任薊遼總督了,卻在臨走前搞了這麼大一個動作,皇帝又讓他繼續留在京師。
李成樑看了一眼兒子說道:
“你知道我朝武將,爲什麼總被文官壓一頭嗎?”
李如鬆也是讀過書的,他說道:“土木堡?”
李成樑搖頭說道:“這只是其中以一個原因,我問你,宮裡的太監爲什麼有時候能和文臣相抗,甚至還出過王振,汪直和劉瑾這樣的權閹?”
李如鬆搖頭。
李成樑說道:“因爲有內書堂。”
“內書堂教授太監讀書,而太監也能有一個抱團的地方,互相提攜和幫助,我朝纔有權閹。而我們武將沒有國子監也沒有內書房,所以沒有權將。”
“京師武備學堂成立之後,新軍的軍官都要在這裡學習,從此我大明的武將也有師長,也有同年,也有同科,那天下武將就不是一團散沙,文武的地位也會發生變化。”
“所以我才支持籌辦京師武備學堂,留在京師的武將也都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上書支持高拱的!”
李成樑敏銳的說道:“爹不準備返回遼東了,要爭一爭這個京師武備學堂總教習的位置!”
李如鬆大驚失色道:“爹,薊遼總督這麼重要的位置您都不要了?”
李成樑說道:“要是新軍辦起來,薊遼總督算個鳥啊!”
果然,有了武將領頭的之後,緊接着是戶部上書,支持高拱的《六條陳》。
無論是鑄幣,還是鈔關稅,最後落實的部門都是戶部。
而這兩件事,都是大有油水的事情,也能大大增加戶部的職權。
方望海在浙直搞鈔關稅的時候,他這個鈔關稅使甚至能壓過南京戶部,可以說是職權極重。
要是真的在明廷控制區域實行鈔關稅法,那豈不是要平白增加多少有權的職位。
接着禮部也上書,對於科舉改革禮部是堅決不同意,但是辦報這件事禮部還是表示支持的。
到了現在,明廷的讀書人也明白了辦報的好處。
賺錢不賺錢另說,掌控一份報紙都能獲得巨大的名望。
之前蘇澤怎麼揚名的,所有人都看在眼裡,想要在士林揚名,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報紙上刊登文章。
高拱提出辦報,還提出今年開科舉,最受益的就是禮部了。
禮部是清水衙門,如果真的掌握朝廷的報紙,等於增加了職權。
明廷的風向立刻變了,甚至連內廷都支持高拱,因爲市舶司是內廷的機構,當年福州市舶司的風光,宮內的太監可都看在眼裡。
如果增設港口和市舶司的話,那外任的太監也可以獲得巨大的好處。
而那些官辦工廠,最後皇帝可能還是要讓太監去管理,畢竟皇帝可是出了錢的!
十月十日,張四維從西安返回,帶來了嘉靖的退位詔書,京師歡騰!
隆慶打開東極門,召集內閣和六部重臣和勳貴武將在文華殿開朝會,討論高拱的《六條陳》。
最後的結果是,明廷基本上通過了《六條陳》的內容,不過在一些細節上高拱最終還是做了讓步。
殖產興業部分,官辦工坊分爲軍民兩部分,軍用的比如火藥、炮、鳥銃等部分工坊,由戶部出錢辦,由戶部派遣官員管理。
但是民用的比如紡織工坊,民用鍊鐵廠,則由內帑出錢,但是由宮裡派遣鎮守太監管理。
官民兩用的礦山、鍊鐵廠這些,則內廷和戶部都派人共同負責。
鑄幣、開港、鈔關稅、辦報都沒有異議,戶部主持鑄幣,市舶司負責開港,鈔關稅交給戶部暫管,但是鈔關稅的收入要有一部分進入內帑。
禮部負責辦報,編輯部設在翰林院,剛剛立功的張四維升任禮部侍郎,全面負責辦報事務。
京師武備學堂沒有能成爲獨立的機構,而是掛在京師國子監下,李成樑出任第一任總教習,負責籌辦學堂。
科舉改革則沒有通過,科舉制度照舊,只是在國子監和翰林院中增設新務的課程。
明廷轟轟烈烈的“新務運動”傳到了南京,徐渭立刻求見蘇澤。
正在編寫《三經新注》的蘇澤聽到消息,只是微微一笑。
徐渭說道:“明廷要辦新務,大都督怎麼一點都不着急?”
蘇澤笑着說道:“新學和新務,互爲表裡,文長,只有新務沒有新學,能辦成嗎?”
徐渭愣了一下,他想到大明官場的樣子,立刻搖頭說道:“辦不成。”
“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高肅卿這個人我是知道的,若是明廷能都讓他籌辦新務,也許還有點希望,可是有可能嗎?”
“以大明官場的規矩,高肅卿要推行新務,必然要將權力和利益分出去,最後能辦成什麼樣子,可就不是高肅卿能控制的了。”
“如果只是辦一場新務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那咱們也沒必要造反了。”
蘇澤低下頭繼續寫自己的書,徐渭則立刻從他府上離開。
整個十月,風雲突變。
明廷進行新務運動,嘉靖退位,景王奪取湖廣,南京的報紙上每天都有大新聞。
但是以蘇澤爲首的東南高層,卻沒有對任何事做出評價,東南對明廷的一切變化都保持了緘默。
不過東南高層,也在緩緩的進行各種變化。
新一輪的軍官培訓已經開始,上一次作戰表現優異的士兵都進入福建水師學堂,進行爲期三個月的軍官培訓。
南京天工書院重新開門,不少工坊主都將子弟送到南京,來天工書院學習最新的技術。
吏員選拔的考試在各府縣定期舉行,東南的讀書人都看着南京的大都督府,猜測着什麼時候東南要開科取士。
十一月,《三經新注》在東南全面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