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節 中產之謀(1)

長安,嵩街,楊府。

數十名楊府僱傭的文書、賬房,正在緊張的計算着各項成本。

噼裡啪啦的算盤聲,連院子裡都聽得清楚。

楊孫氏則坐在院子裡,靜靜等候着結果。

終於,算盤聲停歇下來。

楊敘帶着幾個文士,走到楊孫氏面前,恭身拜道:“母親,已經算出來了……”

“總計成本,大約是兩千四百萬錢……”

楊孫氏聽着,面紗下的眉頭微微皺起來,一雙鳳眸中帶着些嗔怒:“這麼多啊……”

兩千四百萬錢!

實在是太多了!

她有些擔心,這個報價要是被送到那位侍中官的案几上,會不會引起對方的震怒?

“回稟母親,張侍中要建的,乃是一個足足寬三裡,長四里餘的新城……雖說城牆不必修建……但道路、排水渠,卻都是要錢……”

“此外,舊城區的房屋拆遷、排水渠、引水渠改造,還有道路拓寬……”

“都是要無數的資金……”

“兒子算的,全部都只是成本,連人工都未折算……”

楊敘低着頭,小聲的回答。

也是直到此刻,楊敘才知道,爲何國家會將一切城池與要塞的建設事情都抓在手裡。

實在是這些工程太耗錢了!

磚瓦、木料、伙食、工具、牲畜和各類工程器械,每一樣都是要錢。

就目前這個報價,已經是將所有開支都壓縮到極限的結果。

再省錢怕是要出問題!

而漢室工程質量出問題……

那是會死全家的!

楊孫氏卻是充耳未聞,只是說道:“這樣啊……那便向新豐報價一千四百萬吧……”

這個事情,楊孫氏從未想過賺錢。

從一開始,她便是抱着虧本的念頭在推動。

因爲她很清楚和權貴官府打交道,不能算得失!

有些時候,虧就是賺,失就是得!

“這……”楊敘低着頭,終究還是點頭:“那兒子這便派人去通知新豐……”

“不!”楊孫氏看着他,嚴肅的道:“敘兒你親自去!”

楊孫氏很清楚,這是關乎家族生死存亡的戰鬥!

每一個細節都必須做到完美,不然,若是此事被人截胡,楊氏家族恐怕撐不過半年。

數月前,那曾在整個長安城都是威風八面,連花街柳巷,也被其變爲自家產業的周氏頃刻間灰飛煙滅的慘狀,可還就在眼前,纔過去不過兩三個月而已!

這幾日來,楊孫氏每夜都夢到周氏的妻女的哀求聲,夢見她曾相處得極好的那幾位周氏夫人當日的悽慘模樣。

睜開眼睛,便發現自己全身都在發抖,整個人都蜷縮在牀榻的角落裡。

…………………………

“一千四百萬錢?”張越看着楊家回報的報價單,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什麼時候,建城這麼便宜了?

要知道,當今天子當初爲了修鳳凰闕,可是花了足足數萬萬的資金,徵調了數千民夫,還動員了長安的隧營參與營造。

但隨即他便醒悟了過來。

這楊家是變着法的向他行賄呢!

“本官可不佔這個便宜!”張越將手裡的白紙,回遞給楊敘,道:“貴家的好意,本官心領了!但這工程之事,不可兒戲……”

不過呢,這楊氏的舉動,讓他想起了另外一個事情。

如今,新豐財政比較緊張。

工商署的現金流看上去很大,截留的貨款,加起來差不多都有一萬萬了。

但是……

這些錢總歸不是自己的。

遲早要還給工坊主們。

用它們來進行產業升級和改造,作坊主們可能還不會有閒話。

若是拿去大興木土,怕是會有些問題。

張越知道,在任何時候,信譽都是最值錢的東西。

特別是官府,倘若沒有信譽,那失去的可就不是錢了。

而是人心!

就像那從唐代開始萌芽的交子貨幣,從唐到宋,一直都是好好的。

然而,等到蒙元開始發行寶鈔。

一下子就變得分文不值。

張越將來,還想玩貨幣改革呢。

可不想在公信力有什麼污點。

但……作爲穿越者,張越知道,要善用資本的力量!

想到這裡,張越忽然將那楊氏報價的白紙收回來,嘿嘿的對着楊敘笑了起來。

笑的楊敘只覺得頭皮發麻,背脊發涼。

“楊君……”張越朝他招招手。

楊敘連忙走上前去,恭敬的低頭:“小子恭聞訓示……”

“貴家的報價,明顯低了……”

“磚、瓦、木料、器械與人工,全部都低了!”

“貴家若以此報價,怕是要虧個底朝天……”

楊敘聽着,知道瞞不過這位張蚩尤,只好笑着道:“爲國效命,爲侍中盡力,這是楊氏的福氣……”

“這可不行!”張越笑着道:“若人人如此,天下豈不是要亂套了?”

“我嘗聞: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今吾爲執道者,負陛下重託,長孫之信,不敢壞先帝法,當世俗!”

“這樣,君子回去告訴貴主母,就說,貴家的報價,新豐接了……”

楊敘聽着,異樣的擡起頭,有些不是很懂這個張蚩尤繞了這麼一大圈,到底要做什麼?

但他不敢出聲,只能靜靜的聽着。

就聽着張越道:“不過,只是工程造價……也就是貴家負責營造和興建……”

“其他材料與人工,新豐自負之!”

張越摩挲着雙手,興奮了起來。

在任何時代,中產階級的數量,都決定了國力的強弱和國家的未來前途。

就像後世米帝,其貧困基數指標,居然是個人年收入低於一萬一千七百美元,家庭收入低於兩萬四千二百五十美元!

這樣的貧困線,放在其他地方,高收入或許不一定,中產是妥妥的了。

而米帝的中產是多少?

答案是年收入五萬到八萬美元的個人或者年收入十萬美元的家庭。

就是靠着這樣可怕的中產階級,米帝養起了十二個航母戰隊,制霸地球,擁有無視其他任何國家和勢力的體量。

而在漢室,也有中產階級的說法。

那是太宗時,出現的典故。

太宗欲建一個亭子,結果一算報價,居然要一百金,立刻就不修了。

留下那句名揚千古的話: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爲臺?

所以,在漢室中產階級的家庭總訾產,應該不低於十萬錢。

年收入的話,至少得不少於兩萬五千錢。

而新豐縣現在有多少人能達到這一標準?

答案是不過一千戶家庭可以勉強達到!

這其中,還有兩百多戶地主、貴族、富商。

沒辦法,西元前就是這樣,人民能賺錢的地方太少了。

大多數人只能從土地的產出裡得到收入。

運氣好又勤奮的話,不過是能靠着畜牧業和打獵,能多賺一些。

也就是新豐工坊園開張後,新豐的富餘勞動力,終於有了去處,人民的收入開始增加。

但增加幅度也不大。

因爲,大多數工坊園裡做工的工人,都是學徒。

哪怕是待遇最好的作坊裡的學徒,在學徒期間,也是沒有工錢的,作坊不過是管他們的食宿和衣服,逢年過節給個紅包。

就是這樣,也已經是很有良心了。

一開始,有些作坊主,甚至黑心的讓學徒們食宿自理。

還是張越讓桑鈞強勢介入後,才改正過來。

所以,人民的收入太低這個事情,一直讓張越很頭疼。

人民收入低,就意味着消費慾望低,消費低就是內需低。

沒有內需的話,未來工坊園的產品賣給誰?

這種現在普遍老百姓一年也未必買得起一件新衣服的日子,張越不想再忍了!

第七百八十節 長孫訴苦第一百一十二章 統一戰線(2)第八百六十一節 恐怖如斯張蚩尤(2)【求訂閱】第一百零八章 宮廷險惡(2)第七百三十四節 傳奇第六百六十九節 交易(2)第五百一十三節 貪婪的工商署(1)第四百七十四節 不堪一擊(1)第兩百四十五節 反應(2)第四百七十節 開除左傳儒籍第六百二十二節 種子第一百八十六章 官僚(1)第六百八十二節 折服(1)第一百七十八章 調研(1)第八百二十八節 書呆子外戚第七十章 陷阱與死心第六百五十節 震撼(1)第八百一十四節 衛皇后的驚喜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四十九章 氪金(2)第四百四十六節 掀桌子(2)第三百九十九節 新的威脅第七百二十節 巧取豪奪第五百四十七節 蚩尤之怒(2)第四百五十四節 危機第兩百零七節 學潮(1)第五百五十六節 一讓名爵第五百六十三節 吉祥物第八百八十節 騎虎難下第六百三十二節 西元前的怪物騎兵(1)第七百六十三節 中產之謀(2)第八百一十七節 技術人生(1)第四百六十三節 迎戰(2)第兩百三十八節 江充之死(1)第八百九十節 楊孫氏的野望(1)【萌主加更1/2】第四章 神奇的空間(1)第十三章 紈絝二世祖第五百八十四節 小人(2/3)第八百零五節 張子重必須死!第五百三十三節 餘波(1)第七百五十九節 聰明的女人第六百五十二節 協商(1)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節 使團(4)第五百九十二節 陳惠的陷阱第五百六十六節 王莽的心機第六百一十八節 貴族們眼裡的張越第五百八十五節 蚩尤吐哺第二十九章 鄉黨第兩百四十六節 江充末路(1)第八百七十節 十面埋伏(2)第五百零二節 矯正(1)第七百零九節 郡兵(1)第四百一十六節 敲骨吸髓第一百四十六章 異端邪說(1)第五百五十九節 挖坑第四百五十八節 君心難測第七百一十二節 全民大練兵(2)第三百三十四節 龍窯和造紙第八百九十九節 騷動的長安第八百三十五節 覺悟(1)第四百九十五節 奇蹟(1)第兩百九十節 大boss要來了!第六百零九節 阻攔第八百四十節 公羊未來(2)第六百五十六節 共識(2)第五百四十六節 蚩尤之怒(1)第五百六十九節 貿易(2)第七百六十四節 拍馬大策(1)第六百四十三節 定策(3)第三百四十四節 坑爹第四百二十節 飛速發展的工坊園(1)第六百二十九節 烏孫來使(1)第四百八十六節 釣魚執法第七百九十節 閒聊(1)第八百一十三節 神棍之災第七百零九節 郡兵(1)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節 天下誰屬(1)第七十七章 醞釀反擊第四百七十五節 震撼(1)第六百一十節 計謀不敵神通第五百六十七節 白手套第兩百二十七節 大棒(2)第三百八十五節 墨家門徒?第四百四十三節 廣陵王(1)第四百零二節 新豐產業園(1)第七十八章 公孫遺第五百一十八節 劉據的決斷第三百九十七節 嬰兒保衛戰(2)第兩百節 假民贖買第七百八十五節 誘之以利(1)第六百零九節 挖個坑埋了你第兩百三十七節 公孫敬聲的陽謀第六百六十四節 張布斯(4)第一百七十一章 考察(1)第八百一十八節 技術人生(2)第三百八十節 狐鹿姑的選擇第八百八十九節 塞下的變遷第一百四十章 賞賜第六百七十七節 調)教(2)第兩百零五章 鉤弋夫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