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針鋒相對(2)

劉據看着眼前,跪在自己面前的鄭全,又看了看自己的兒子。

他深深的嘆了口氣。

其實他聽到這裡,基本上心裡對於對錯也有了判斷了。

毋庸置疑,這個事情是鄭全做錯了。

鬱夷百姓遭災,應該馬上救援!

只是……這樣的話,他說不出口。

因爲……

從元封元年開始,這博望苑,這東宮內外,就是文人的天下。

君子們談論道德,主張以德育民。

他作爲儲君,也無比贊同,多次發聲,甚至在監國期間,嘗試按照了幕僚和賓客、文人們的主張來施政。

釋放了大量囚犯——不經甄別的釋放。

於是,天下稱頌,人人都說儲君賢德。

劉據自己更是飄飄欲仙,欲罷不能。

哪怕事後天子歸京,大爲斥責,他也死不悔改。

久而久之,這博望苑內外,東宮上下,盡是道德之言。

誰若是不附和,誰就是小人,就是妄圖以酷吏、暴政來施虐天下的法家酷吏。

以至於,就連他這個儲君,也受到影響。

有些事情明知道不對,卻也只能附和、屈從。

劉據記憶裡,就有一次,他曾在雍縣視察,遇到一個官吏,做事認真、勤勉,對於地方事務熟練於心。

劉據非常喜歡那人,欲要提拔他當雍縣的縣尉。

結果,他身邊所有的人都反對。

他的老師瑕丘江公,甚至跪在他腳下,苦苦哀求,淚流滿面的上奏:“秦以刀筆吏而任官吏,吏皆爭相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遲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家上若用此刀筆吏,則今後諸吏皆隨風靡靡,君子道德之士則不得進……”

最後,劉據沒有辦法,只能放棄提拔那個官吏的行爲。

自那以後,清談道德之風,更加濃烈。

誰要敢說,不用道德,就要治世,那必定是要被羣起而圍攻。

就連他這個儲君,也不敢輕易觸碰。

因爲這是忌諱。

頭天說了,用不到第二天,當天晚上就會有無數人哭着喊着,跪在他面前,以頭觸地,誓死勸諫。

所以,劉據很清楚。

他若現在就放任鄭全離開,到了晚上,整個博望苑的賓客、文人和臣子都會來勸諫,甚至是死諫。

誰不來,誰就是坐實小人,贊同‘機變械飾’的佞臣。

將要被口誅筆伐,會被羣起而功之。

就像當年,那些公羊學子還在博望苑時,只要有一人說了‘天子征伐四夷,乃是行春秋大義’,那麼第二天他就會被無數人圍攻。

甚至有人還會大聲疾呼‘匈奴人的命也是命!’。

但,兒子與張侍中,卻也是一副不肯退讓的樣子。

尤其是那位張侍中,若是一怒之下,上書天子,這事情就壞了。

“唉……”沒辦法,劉據只能是嘆了口氣,道:“鄭家令先請起吧……”

又對劉進和張越道:“進兒、張侍中恐怕是誤會了鄭家令了吧……”

誤會?

wtf?

張越看着劉據,有些不忍直視的搖了搖頭。

莫名的,張越忽然想起了《春秋》記載的一句名言:寡人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既不知喜,也不知悲……

這位儲君,大約就是這樣的人了。

他從生下來開始,就是含着金鑰匙的。

在他之前,當今無子,以至於武安侯田蚡曾經私底下告訴淮南王劉安: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日晏駕,非大王當誰立者!

所以,當元朔元年,劉據出生時,當今天子喜不自勝,難耐內心的喜悅。

甚至直接命令東方朔和枚乘爲剛剛降生的劉據作賦,敬獻高媒之神句芒,祈求神明的庇佑與照顧。

七年後,元狩元年立爲太子之日,大赦天下,賜所有兩千石官爵位,命令提升所有家庭的戶主的爵位一級,遣使者巡視天下,賞賜官吏、三老、力田與孝子。

簡單的來說,就是告訴天下人,皇太子冊立了,你們都要感念太子的恩德!

真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世。

在及冠之前,這位太子,就一直被養在深宮之中。

而當今天子,在那些年裡,不是走在封禪的路上,就是走在北巡的路上。

劉據的教育和撫養,交給了大臣。

成長在這樣的環境裡,自小生活在蜜糖之中。

不像他的父祖那樣,在沒有登基前,就已經知道了人間疾苦,甚至親口品嚐過。

在及冠前,劉據甚至沒有遇到過任何挫折。

有問題,他的母親衛皇后,他的舅舅長平烈候,自動就幫他擺平了。

哪怕是及冠以後,他也不需要煩惱太多。

在長平烈候衛青在世之時,沒有人敢對他有什麼意見。

所以,他得以結交大量文人,在這富麗堂皇的宮闕之中談論道德。

張越現在嚴重懷疑,太子劉據,恐怕連旱災是什麼樣的悽慘狀況,都沒有見過。

只是通過書本知道,旱災很可怕。

但可怕到什麼程度,就全憑腦補了。

就像與匈奴的戰爭,文人們告訴他,戰爭的恐怖,他自動腦補了以後,就開始反對了。

後世的小資和白左,不就是這樣的嗎?

想到這裡,張越就有些捂頭了,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張越拜道:“家上難道就不用聽一聽,鬱夷縣現在的情況嗎?”

趙過聞言,馬上上前,深深拜道:“臣趙過昧死以奏家上:鬱夷百姓的情況,已經是危在旦夕之中。汧水水位,幾乎下降到谷底,百姓縱然以木桶取水,肩挑手提,勞苦一日,而所得之水卻不足潤土一分……”

“有兩個鄉的土地,已經開裂了……”

“數千畝土地,將顆粒無收,百姓皆哭號哀鳴,小民嚎啕之聲,十里可聞……”

“不獨鬱夷,臣聞之,陳倉、雍縣和眉縣也都受災了,只是除雍縣與鬱夷外,其他各縣在右扶風的指揮下早已經開始了救災,右輔都尉王公親自調集了駐紮在德陽宮和陳倉的郡兵,在各地鑿井,架設桔槔……”

“鬱夷、雍縣,家上食邑之地,以爲天子之臣也,本當受家上之恩澤,富足於一方,何故苦於他縣?”

趙過的話,讓劉據終於動容。

“何至於斯?”劉據有些不敢相信的喃喃自語:“京畿附近也有月餘不雨,何故百姓不苦?”

從夏四月下旬開始,長安周圍,也有一個多月沒有下雨了。

但,劉據在博望苑裡所見,上林苑的百姓,沒有絲毫受到影響。

這也是他一直沒有將鬱夷旱災放在心裡的緣故。

鬱夷縣遇到旱災?

在他看來,說不定情況與京畿差不多。

無非就是渭河水位下降了些,百姓生活遇到了一些問題。

但要說影響生計?那就過了。

聽着劉據的話,張賀忍不住在旁邊出聲說道:“家上,長安京畿,有明渠溝通昆明池……”

“只要昆明池不幹,則長安不缺水……”

“而昆明池……周長四十里,蓄水何止千萬?”

“啊……”劉據撓了撓頭,在過去,昆明池在博望苑的形象,就是窮兵黷武的代名詞,就是奢華奢靡的象徵,更是濫用民力的靶子。

人人都恨不得踩上幾腳。

這還是劉據第一次聽說,昆明池居然還能有好處?!

張越也道:“家上明鑑,除昆明池之水外,京畿之地,還有漕河相通,引渭河、灞河水相灌……”

“此外,灃潏滻灞,涇渭鎬澇,八水皆匯於上林苑,澤其地方三百里……”

“而鬱夷縣處於岐山原之中,只有一條汧水流過,自秦以來地方貧瘠,土地產出很少……”

話說到這個地步,劉據再傻也明白了。

鬱夷百姓,不是遇到了小問題,而是關乎生死的大問題!

第七百二十三節 五銖錢最高!第二十三章 餘波 (1)第四百五十四節 危機第四百五十九節 韓說的應對第七百五十六節 官商(2)第七百六十三節 中產之謀(2)第六百四十二節 定策(2)第六百二十一節 軍事大家張子重第四百三十一節 慶功與威脅第六百二十二節 種子第八十一章 面聖(2)第八百一十八節 技術人生(2)第四十七章 珠算(2)第三百零三節 煽風點火(2)第四百一十節 崩壞的世界(1)第八百四十四節 知恥之士第四百四十七節 自古劉氏出逗逼第四百二十一節 飛速發展的工坊園(2)第一百九十九章 准許第七百五十九節 聰明的女人第八百四十六節 別離(1)第六百四十四節 定策(4)第七百零二節 入我甕中(3)第八十四章 入覲第六百八十三節 折服(2)第六百五十一節 震撼(2)第六百二十九節 烏孫來使(1)第八百六十九節 十面埋伏(1)第三十五章 讀書有方法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節 天下誰屬(1)第四百七十五節 不堪一擊(2)第八百二十八節 書呆子外戚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節 匈奴的北遷第六百八十六節 黃金的魔力第兩百零一章 美食【求月票】第五百節 張子重老師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節 天下誰屬(4)第四百七十三節 影響第五百八十節 嚇尿了第三十九章 戰爭論(2)第十章 神秘老人(3)第四百九十六節 奇蹟(2)第八百三十七節 大司農的瘋狂第六百一十九節 腦殘粉第三百七十一節 天子的難題(1)第五百一十二節 希望之地(2)第六百四十七節 沒節操的齊郡太守第四百一十一節 崩壞的世界(2)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節 天下誰屬(1)第五百五十七節 馬政與小弟第五百二十八節 要有槍桿子!第六百九十七節 怪獸(1)第六百六十二節 張布斯(2)第四百六十五節 迎戰(4)第三百九十九節 新的威脅第三百九十節 迷茫與振奮的人們第四百零三節 新豐產業園(2)第五百七十七節 收穫與決定第兩百四十九節 開疆拓土漁政局第六百七十一節 抉擇(2)第三十一章 秀才(2)第兩百四十三節 兵主?第兩百七十三節 李廣利回朝第兩百二十四節 反應(1)第七章 我非螻蟻!第七百九十三節 入甕(2)第八百六十四節 強勢(1)第五百二十一節 劍拔弩張第七百一十三節 烏孫的野望第四百三十八節 千萬別給朕面子【新春快樂】第七百五十六節 官商(2)第六百二十七節 匈奴人眼中的張蚩尤(2)第六百六十二節 張布斯(2)第兩百八十節 論兵西域(1)第十二章 遇挫而歸第六百七十六節 調)教(1)第三百九十節 迷茫與振奮的人們第三百節 天樑第七百四十三節 暴怒的太常第八百八十一節 合流第七百九十五節 節操喪失第八百三十四節 馬仔(2)第六百七十六節 調)教(1)第六百七十四節 恐怖的漢朝(2)第三百六十三節 儒墨合一第三百零七節 祖傳絕技第四百八十四節 負荊請罪(2)第三百八十四節 徵辟丁緩(2)第一百七十三章 鄉校(1)第一百七十七章 部署(2)第兩百六十三節 無限自衛權第三百一十六節 ‘正義’無敵(2)第七十五章 羅網(2)第五百二十二節 難題(1)第兩百三十六節 遊俠(2)第三十二章 共享書籍第七百八十二節 惟賢惟德 能服於人(2)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牘第一百八十四章 匯合(1)第七百四十二節 手持斧鉞,口銜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