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節 神器!

河東郡,汾陰縣。

寧成帶着十幾個從汾陰侯家裡借來的奴僕,沿着泗水一路向前,遇到山坡,必然仔細查看,看到彎道,一定下水搜尋。

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們要找什麼。

就連寧成,也不知道他要找什麼。

他只知道,他得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找到一個河灣之地,河岸邊必須有一個荒廢多年的后土廟。

除此之外,廟的兩側的地形必須是像個鉤子一樣。

寧成找了三天,也沒找到符合條件的地方。

爲此,他昨天還特地請人去汾陰縣衙,翻閱了汾陰縣衙所藏的檔案和縣誌。

可惜,也還是一無所獲。

“殿下還有幾日就要來汾陰了……”寧成心中焦急萬分:“我必須在殿下來之前就找到那個地方!”

但汾陰太大了!

泗水太長了!

要一個個的排查完,沒有一兩個月,根本不可能!

怎麼辦?

寧成忽然想到了一個笨辦法——他找不到,是因爲人生地不熟,假如去問問當地的老人,或許能有收穫?

於是,寧成找到了河岸邊的一個小村莊,進了村,逢人就問,此地,誰最年長。

有人告訴他,東邊的村子裡有一位自秦末戰亂生存下來的老人。

“長者在上,受學生一拜!”寧成恭恭敬敬的備上禮品,以弟子禮求見,在禮物和恭敬的態度下,那位老人的家人總算勉強同意寧成去拜會。於是,寧成就見到了眼前這位鬚髮皆白,已經有些老態龍鍾的老人。

“貴客,聽說有事相問?”這位長者雖然老朽,但思維和意識都很敏捷,只是身體老了,不便走動了而已。

然而,在漢室,這樣的老人最可怕!

漢家以孝治天下,年六十以上的百姓。即可見官不拜,年過八十的,都有天子親賜几杖,見了皇帝都不用跪拜!

不止如此,這樣的老人在民間。可以上打貪官污吏,下打不肖子孫,碰上一個這樣的老人,一般人倘若捱了打,也只能乖乖受之,甚至還要賠笑。

所以,寧成也不敢放肆,規規矩矩的拜道:“學生自長安而來,據說,汾陰有故魏國后土廟。敢問長者,可知此廟何在?”

“魏國后土廟啊……”這老人想了想,道:“老朽還是孩童時,曾聽長者說起過,在離此三十里之外的河灣,有故魏惠文王所建廟宇,以祀后土,不知道是不是貴客所找的后土廟……”

寧成聞言大喜過望,他知道,十之八九

。他找到了那個地方了,於是,他恭敬的再拜道:“多謝長者指教,學生感激不盡……”

告別老人。寧成馬上就迫不及待朝着老人所說的那個地方而去。

一個時辰之後,寧成來到了一處偏僻的山坡下,在山旁,泗水奔流而過,一座破破爛爛的連磚瓦都埋在荒草叢中的低矮廟宇的殘埂斷壁,出現在了寧成的眼前。

寧成仔細打量着周圍的環境。

河灣對了!

廟宇對了!

再看廟宇左右。果然地如鉤狀!

“殿下要我找這裡,究竟是要做什麼呢?”寧成心中狐疑不定的想着。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寧成向前,走進草叢中,來到廟宇的面前。

因爲年代太過久遠了,這廟宇的牌匾與廟中的塑像都已經化爲灰飛,勉強只能在殘缺的牆壁和地上散落的磚石上看到一些銘文。

從銘文上看,此地最後一次的官方祭祀活動,應該是在一百多年前了。

寧成撥動一塊磚石的銘文,仔細查看,希望從殘缺的文字上找到些線索。

在一塊磚石上,寧成看到了四個很有意思的銘文:王偃奔我。

王偃是誰?

寧成的歷史還算不錯,他馬上就想起了,在歷史上只有一個人符合這個條件。

周赫王二十九年,齊滅宋,宋王偃奔魏,死於溫邑。

那麼爲什麼宋國的末代的君主的名字會出現在魏王祭祀后土的廟宇中?

寧成馬上開動他的大腦思索了起來。

作爲末代國王,宋王偃能給魏王什麼好處,以至於魏王要專門在磚石上記以銘文,還要給魏國的守護神后土稟報?

“難道說是那個東西?”寧成猛然想起了一個傳說,他吞了吞唾液,感覺心臟跳動的非常劇烈,整個人莫名的忽然有了恐懼。

假如是那個東西的話……

那麼這裡豈不就是……

“皇天后土在上,臣寧成叩首再拜,不敢有犯,誠惶誠恐,伏維致敬……”寧成雖然混賬,雖然人品不怎麼樣,但是,對於那個傳說中象徵着天意,視爲天子君權神授,從黃帝開始傳承下來,禹皇再發揚光大的神器還是無比敬畏的。

馬上他就跪拜在草叢中,恭敬的叩首。

他的心中卻爲他的猜測掀起了驚天巨浪。

整個人都像打了擺子一樣顫抖不已。

天皇太一作一,壹統宇宙。

黃帝作三,天地人三才,統治四海,使得八方諸侯臣服,九方蠻夷朝貢

禹皇作九,鎮壓神州,分封天下,真正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與之相比,所謂的和氏璧,還是太嫩了,所謂的祥瑞,太低級了,所謂的河圖洛書,虛無縹緲。

只有那東西,信史所載,代代稱頌,夏商周數千年奉爲神器,以祀天祭地,甚至在更久遠的年代,在神話之中,它的影子也若隱若現。

它就是中國的象徵,華夏的源頭,是上天所賜,是神器,是權柄,是神話中的神話,傳奇中的傳奇。

最初,它叫黃帝鼎,然後,它叫禹皇鼎。

倘若銘文所載是真。

那麼,可能在這裡埋着的,是更久遠的神話,那最初的傳說——黃帝採首山銅而造的三鼎之一,至不濟,也是禹皇所造,鎮壓神州的九鼎之一。

因爲宋國宗室手裡可是拿着商代天子所傳承的九鼎之一啊,這是明史所載的事實。

雖然不清楚到底是天地人三才還是繪有九州形狀,山河鳥獸的禹皇九州鼎。

但不管是哪一個,一旦出現,立刻就是天地變色,龍蛇起陸,整個天下都將爲之臣服,所有的諸侯都要恭賀天子,所有的百姓都要再次爲它的出現而傾倒。

因爲,它是中國的光,是華夏的閃電。

它曾經在愚昧中點燃文明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先人的前路。

三皇五帝,夏啓商湯周武成康,他們也曾畢恭畢敬的拜服於此物之下,禱告上蒼,祭祀神明,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假如我猜測的東西是真的……”寧成此時的心裡卻是無比的恐懼:“那麼殿下是怎麼知道的?”

此時此刻,寧成想到了許多東西。

高皇帝斬白蛇起義的故事,民間耳熟能詳。

敕封黑帝,立廟渭南,更是人所共見。

“難道真有天命所歸的王者,三百年一出的聖王?”這時候寧成想起了冥冥中的天意和神話中的君王。那些神話中的三皇五帝,豈非就是如同如今殿下一般生而知之?

有些事情,說的多了,總會讓人信。

寧成若是穿越者,那麼他肯定會知道,兩千年後有句話叫:謊話說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PS:

求訂閱ING

第1541節 最後的林胡王(2)第601節 魚海!魚海!(1)第1567節 吹響殖民號角(1)第732節 國情諮文(3)第626節 溫言在口(1)第662節 以法飾儒?第831節 最痛苦的折磨第1105節 血洗龍城第1140節 家宴第1312節 賞賜(1)第228節 第一次主持廷議第1590節 博弈(2)第1309節 宅地法案第1104節 匈奴的抉擇(2)第624節 隔閡第1191節 權勢、學術、錢(2)第382節 殖民(2)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1347節 射術的較量(2)第877節 安排第354節 緣由第544節 項羽的詛咒第156節 宰肥羊第1049節 匈奴人的陰謀第716節 龍城大會(3)第830節 十面埋伏(4)第181節 無法拒絕的好處第1580節 情報第800節 先鋒(1)第636節 新學派?(5)第1595節 戰起(2)第612節 匈奴體系(2)第426節 換皮第1101節 絕望的匈奴人第31節 相信第1157節 合縱(3)第1591節 統治(1)第991節 君權與臣權滴兩百八十四節勝利者決定一切第477節 酒的問題第658節 南巡(3)第1401節 雜家的官僚(3)第1564節 以夷制夷第1009節 內閣(1)第411節 考舉(4)第1214節 匈奴的圖謀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1525節 北匈奴的反應第1274節 不教胡馬度燕山(1)第525節 勞務派遣第1508節 學術腐敗第18節 王娡的黑材料第34節 覺悟第1136節 封神第378節 喜事第1358節 自作孽第1204節 鬆散的聯盟第806節 誰纔是瘋子!第850節 武夫當國(3)第1371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1)第1066節 屠殺(完)第1435節 行動力爆表的商賈(1)第270節 收編第1608節 河西!河西!(3)第1319節 普羅米修斯第1243節 軍臣的想法第672節 打造作死禍害二人組(1)第1141節 選擇第268節 來自印度的消息第1556節 周亞夫致仕(2)第507節 無題第530節 帝國主義(1)第1476節 見聞(2)第1571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1)第190節 皇帝的新衣第461節 大朝儀(1)第41節 科舉的土壤第232節 劉德的改變第1049節 匈奴人的陰謀第1082節 匈奴的覺醒第787節 馬邑會戰(1)第521節 條件(2)第954節 衆人的心思第890節 任命第6節 推恩(中)第323節 疑慮第649節 嘗試(1)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578節 考舉再開第290節 忽悠匈奴人(1)第146節 吳國之變第845節 善後(2)第438節 收買(3)第904節 少府的成果(3)第431節 廟算(3)第536節 洗腦(1)第547節 血流成河(3)第1044節 義縱的惶恐第639節 廟算(1)第1055節 糾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