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書房議事

“西域諸國之事對如今的大秦而言只是小事而已,此事就交由蒙毅愛卿四部處置吧,朕就不過問了。還有一月時間就要過年了,老宗正已經來信說東北數郡還算安穩,大約在年後就會回返咸陽。不過如今蒙愛卿回來了,有些事情諸位愛卿就議上一議吧。”

胡亥放下酒樽,正色道。

“臣等恭請聖諭!”

確實,西域在大秦羣臣的心中實在是太過遙遠了。如果不是胡亥對那裡感興趣而且筆架城遇襲了,估計在胡亥下令白虎軍西進的時候就會遭到羣臣的反對。

“尚坊田愛卿已經給朕上奏過多次,言道老丞相當年所定度量衡朕以爲已經不適合我大秦所需,尚坊各類兵械甚至我大秦都需要更爲精準更具體更小的度量。所以,朕擬命戶部、尚坊以及大秦皇家學院諸多教授重新定製我大秦度量衡。”

其實制定更爲精準的度量衡這個事情,胡亥早就在考慮了。如上黨黃河堤壩、邯鄲鐵場、廣陵淮河橋這些巨大的工程都需要極爲精準的數據才能夠不出偏差。而物理、化學這些學科想要發展,精準到如後世毫米、釐米、克、兩的度量衡就顯得極爲重要了。

畢竟,科學實驗不僅需要嚴謹的態度,更需要近乎嚴苛的數據來支持。就像火藥,任何一丁點的錯誤,都有可能引發一場災難。在這件事情上,那些飽受火藥折磨的方士們是最有發言權的。

書房內頓時一片寂靜。

坐着的羣臣都緩緩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思考着這件事的利弊。

“陛下,重新定製度量衡之事實在太過重大,若是真的重新定製更改的話,那我大秦數十郡無數縣治鄉亭中已經在使用的各種度量工具都需作廢重新鑄造,剛剛丈量完畢的耕地也需要重新丈量登記造冊;我大秦統一天下這十餘年來用老丞相所制定的度量衡記錄的種種名冊,也都需要重新編撰等等,請陛下三思。”

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不是李由,而是馮去疾。

胡亥沉默不語。

他知道馮去疾說的都是實話,而且是擺在眼前更換重新制定新的度量衡面前的最大問題。一旦重新制定了更爲精準的度量衡,那麼如今存在大秦府庫中的各類名冊、各類地理典籍等等,所有的東西都需要重新編撰了。

這將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但是,話又說回來,重新定製更爲精準的度量衡,卻是宜早不宜遲。畢竟,現在的各類典籍以及府庫造冊逐漸之類的物事雖然已經沿用了十餘年,但是還不算多,如果再過個幾年十餘年等到確實沒有辦法的時候再更改的話,怕是更爲複雜和艱難了。

“啓稟陛下馮閣老所言下官不敢苟同,下官以爲這定製新的更爲精準的度量衡卻已是我大秦刻不容緩之事。誠然此時更換使用新的度量衡我大秦會面臨許多的困難,然若是等上十幾年後,我大秦被逼不得不重新制定再行更換的話,怕是更會痛入骨髓啊。”

起來反駁馮去疾的正是一直在向胡亥上書請求重新制定更爲精準和細化度量衡的工部左侍郎、尚坊丞田仁。

二十餘位朝中重臣互相小聲的議論着,無論是馮去疾也好,還是田仁也罷,兩個人說的都有道理。如今最關鍵的是要考慮,大秦有沒有必要重新制定新的度量衡。

如果確實需要,那麼顯然田仁的觀點要更爲合適。

“田侍郎,我大秦已經到了必須要重新制定度量衡的地步了嗎?”馮去疾看着田仁問出了一干重臣心中都想問出來的話。

“回馮閣老話,下官以爲重新制定度量衡之事已經刻不容緩。”田仁看着馮去疾堅定已經肯定的道。

“火藥的威力的想必諸位愛卿都看到了吧?”胡亥接過話頭道,“那火藥配比有絲毫的誤差,都能讓負責配比火藥的方士們粉身碎骨。如果我大秦不能採用更爲精確的度量衡的話,火藥除了那些方士能夠製造外,根本無法大規模的量產。一旦有誤差,後果不用我說了。”

大殿內頓時安靜了下來。

火藥的威力所有人都看過了,尤其是馮去疾幾人更是第一批見識到大批量火藥爆炸的威力。說驚天動地並不爲過,金石都可以炸的粉碎,更不要說人的血肉之軀了。

“老臣以爲此事可行。”尉繚這個時候表態了

作爲大秦的軍事大家,對火藥能對未來戰爭的產生的影響,尉繚要比所有人都看的更爲清楚,爲了火藥的事情,他還專門找胡亥做過一次密談,在他看來這火藥的威力似乎皇帝早就知道,既然知道,那麼肯定也會明白該如何使用。

至於這密談到底說了些什麼,那就誰都不知道了。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在尉繚已經著完《尉繚子》兵書後,如今又開始動筆了。只有胡亥知道,尉繚這最後加上的一篇,其實正是探討將火藥用於軍事上的戰法。

“下臣附議。”蒙恬也接口了。

火藥的威力雖然蒙恬沒有親眼見過,但是卻聽說過,更何況在蒙恬看來,如今大秦以步和尺爲最小單位的度量衡確實有些不合時宜了。

“臣等附議!”

連續兩位帝國重臣同意重新修訂現在大秦使用了十餘年的度量衡,書房內的一干重臣齊齊躬身道。

“那好,此事就着尚坊、戶部以及大秦皇家學院的諸位教授來進行吧。田愛卿、孔愛卿、張愛卿三位愛卿負責吧。”

既然羣臣已經都同意了,胡亥順勢就將這事給定了下來。

對重新制定度量衡的事情,胡亥同田仁討論過幾次,不說精確到毫米級別,至少釐米要精確到吧?重量單位不說精確到克,至少兩和釐是要精確到的。

有關重力、密度等等原理和公式,胡亥都同田仁探討過,在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情況下,想要得出比較精確的重量單位以及距離單位,雖然誤差肯定存在,但是還是可以做到的。

其實,這樣在胡亥看來已經足夠了。

“那再來說說第二件事吧。馬上就要過年了。九江、會稽等數郡郡守一直在上奏於朕,說江東百姓希望朕能開恩讓他們親人團聚,放他們歸鄉。此事諸位愛卿怎麼看?”

從擊敗項梁等一干六國遺族的復辟,到如今,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兩年了。過完這個春節就是第三個年頭了。江東百姓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希望朝廷能夠放回這些出身江東的子弟精壯,回家團圓。這些消息,都從江東的幾郡郡守在向朝廷傳遞着,九江郡守吳芮是其中最爲堅定的一個。

在胡亥從南海回到咸陽不久,重新歸附大秦的吳芮就被胡亥任命爲新的九江郡守主政九江郡;在讓吳芮主政九江的同時,胡亥從內史郡抽調了七縣縣令直接升任爲會稽、衡山、鄣郡、泗水、陳郡、碭郡以及廬江七郡郡守,這七個縣令,有兩人是出身馮氏一族,另外五人則是出身關中的老秦世家。

這八郡,在後面胡亥打殺數十郡郡官的時候並沒有被波及。而且這八郡應該是被複闢之亂波及最深的八郡,原本各郡的郡官不是投靠了項梁等人,就是死在亂軍中了。

不過在聽到胡亥說到江東百姓通過各郡郡守上表希望能夠放那些降卒歸鄉之事的時候,一干重臣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陛下,項梁呢?

項梁到底在哪,是死了還是活着,在胡亥重新平定天下之後,最開始在民間有過衆多的說法,有的說項梁跟子嬰一樣坐船逃了;有的說項梁死在亂軍之中;更有的說項梁歸附了聖天子。

第三種說法應該是最有市場的,畢竟盤踞在會稽的江東一族並沒有被皇帝全部殺個乾淨,這本身就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事情。

不過隨着時間的流逝,對項梁乃至對江東項家的談論到如今已經逐漸淡去。

經過大秦統一之戰,再經過六國復辟的戰事,整個天下人心思定;再加上平定叛亂後,胡亥連續的免賦稅輕瑤役,廢除種種嚴苛竣法,尤其是舉行科舉一舉收攏了以中原文化中心自居的齊楚等地的士子的心,更是讓大秦在原本六國的百姓心中漸漸有了歸屬感。

不過在座的大秦重臣們可是都知道,皇帝當初似乎爲了保持江東的穩定,不想激起更多的民變,放過了項梁一命。至少在胡亥還在南海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那個時候項梁還跟在皇帝身邊的。

只是從皇帝自巴蜀回到咸陽之後,就再沒有人見到過項梁。皇帝不說,一干羣臣自然不會不識趣的去問,畢竟秦楚兩國可是有着大仇,皇帝放過項梁饒過項氏一族,想來也是很不甘心的吧。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蒙恬開口第一句話就直接旗幟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項氏一族未曾伏誅,項梁不知何蹤,如若將這三十萬江東降卒放回江東,若是項氏一族再起異心,江東之地又將戰火重燃矣。”

第290章 遴選官員第79章 大秦尚坊第195章 章邯離京第21章 郎中劉邦第88章 給朕拿下第59章 百態第182章 無語凝咽第10章 嗅到的危險第33章 南下,南下!第236章 什麼叫騎兵第10章 毀車第185章 聖天子與你們同在第270章 逃命和追蹤第274章 雨夜殺意濃第122章 朕,喜歡你!第87章 項梁北上第47章 龍且第306章 聖道之劍軒轅第245章 選擇第21章 餘波五十五章 蘇越之誓第122章 秦人?第77章 江東亂(三)第143章 項莊授首第207章 左庶長武綺蘭第84章 九原公第199章 五大軍團第258章 風雪歸途第84章 你們信否?第93章 河西郡和安南郡第197章 鉛華洗盡第178章 刺殺連連第204章 鬼谷座下第14章 大秦勳章第109章 來自茫茫大秦的邂逅第2章 詔第164章 法治第295章 傳承第73章 元宵節第257章 人心第14章 大秦勳章第37章 又見妖精第71章 大宴第190章 公子如何?第101章 南下和東出第166章 刑罰第7章 誅殺趙高第223章 五年第194章 阿房宮大宴(二)第12章 接陣第67章 暗夜襲殺第150章 侯爵遍地走第61章 操練第65章 對錯第134章 造勢第167章 廢奴第16章 危局第24章 六部第3章 冒頓之謀第146章 火龍肆虐第179章 誰能獲利第190章 南越風雲(一)第3章 毒計成第307章 卷終第253章 血旗出第270章 逃命和追蹤第216章 備戰第36章 你可以叫我孽!第167章 登陸第17章 吃掉!?第127章 萬騎奔騰第137章 決堤第221章 咸陽殤第265章 陰陽一派,鄒嫣月第167章 登陸第268章 歸鄉第7章 黃雀現(上)第260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289章 赫赫威名第79章 稷下學宮第50章 大營遭襲第102章 終章第303章 河內許莫負第257章 再臨阿房宮第300章 德興坊第106章 韓信首戰第279章 召見劉邦第210章 見一個人第252章 雲中城第232章 咸陽大戲院第2章 應對第156章 二十年前之事第248章 朱雀軍到第87章 踏青第152章 故人之後第208章 神秘來客第154章 關中各族第86章 大秦帝國皇家學院(二)第192章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