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我卻知道……

董杭重重的嘆了口氣,他就看着吳憂抱着曹彰和曹真指着窗外那些從草叢中突然躍出來的小動物們。

他並沒有說話,而是想着就當先讓吳憂練練吧,畢竟她以後要給自己生兩個孩子的,不,是好多好多。

反正前兩個孩子的名子自己也已經取好了,就叫做董昭和董師。

董杭繼續吃着車駕之中放置的瓜果點心,甚至於他當初調製醉魚的方法也被人應用和改進了。

廢話,郿塢做飯的人,她們每天閒的沒事幹,就是研究這些呢。

這還有宋憲他們一路上打來的野味,在車駕休息之時,就把這些野味給烤了。

車駕繼續前行,路過界亭,匆匆一眼,不知道爲什麼,董杭對於界亭,從當初的興奮,已變成了恐懼。

這裡,就是爲他和曹操敘師生之情而建。

在這裡,他把蔡琰親自送了過來。

宋憲他們倒是自己聊着,惟有楊修,一路無話。

而豫州已近在眼前。

橫連七城,那是進豫州的起始點,就像是盤距在豫州門戶的巨龍,若制其首,挾其尾,斬其腰,豫州之境將全境陷落。

而且若控制住橫連七城這易守難攻之地,將切斷進豫州的所有援兵,還可把援兵放進來,關門打狗。

所以橫連七城的地位,就等同於進涼州的烏鞘嶺。

就像董杭徵涼州之時,破烏鞘嶺都不能強攻。

強攻那就是傷敵一百,自損三千的打法,所以只能用計取烏鞘嶺。

袁術當然也深知橫連七城的重要性,所以他出了奇兵,可惜,孫祥託了雷薄幾天,生生扭轉了敵我雙方的戰局。

橫連七城已在我軍手中,袁術已喪失佔據絕對優勢的戰略。

其實,不能說劉勳和雷薄帶兵能力不行,只不過他們和袁術學的目中無人,驕傲自滿。

上行之,而下必效之,所以將爲軍中膽,這句話並不是空說的。

這膽如果破了,那全軍也必然崩潰。

你看曹操的軍中,哪一個是弱兵,這也是將的緣故,而曹操一向以治軍有方著稱。

所以若這兵力不成,就算有致勝之機,也不過是錯失良機。

而時間拖的越長,對袁術則越不利。

尤其是在這尊卑和層階分明的社會體系中,不知道都是什麼毛病。這下官見了長官。都要行禮,都要參拜。

而董杭則不會。將軍擔負着守土之責,意義重大,難道說就因爲上官來見。這城就不守了嗎。

所以。董杭對各位將軍。哪怕是對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士兵。都是很客氣的。戰場上。沒有尊卑,只有兄弟。

真是兄弟啊。同樣都是在用命在拼殺,又何來的尊卑之分。將軍的決策,是用全軍將士的性命。E而將士們都是用自己的命在搏。

就如他去西涼的時候。每到一城。都不允許任何將軍。前來參拜自己。

而在豫州。這孫祥不僅有大功於朝。而且橫連七城的意義,責任重大。

就像他看到孫祥要下來。他趕緊擺擺手。喊道。“孫將軍不必下來了。我們只是隨便轉轉就好了。”

孫祥猛地一愣。他好像在這大將軍的身上看到了曹操的影子。世人說。曹操是一代奸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

世人說。曹操多疑。多一道離他身邊的近視都不敢相信。

可是。只有兗豫二州的將軍才知道。曹操多疑卻用人不疑。曹操不許將軍們擅離職守。哪怕他從此城路過。也不許將軍起來拜見。

這樣的胸襟和氣度。不是袁紹,陶謙之流可以相比的,就單單這一點。就知誰勝誰負。誰是庸才,而誰又是平天下的人。

孫祥已經看到董杭進城。這站在城牆看到的。是這天下。戰禍不斷。兵戈不息。百姓流離失所。天地一片荒蕪。到處都有哀鴻遍野的人。

誰也不知道。這天下什麼時候才能安定。又是最後統一天下的那個人。

城牆上只有深深的嘆氣。而董杭的車駕已然進城,他並沒有在第四城多呆,駐兵勇的第四層,什麼都沒有。董杭只是隨意的看了看便離開了第四城。他要去的,真是第三城。

想想當初剛進豫州的時候。他們那一晚繞了很長很長的路。才繞到了這第三城。

因爲當時和現在的情況可不一樣。當初。這第三城可是有袁術的大將駐守,而趁雷薄傾巢而出之時,他們一舉攻克第三城,斷了雷薄最後的歸路將雷薄困死在第四城。而雷薄一敗,劉勳的救援之路被切斷,斬殺劉勳和雷薄以後,從而讓袁術制首尾的戰略徹底失敗。

所以,董杭對第三城,應該還是有點感情的吧,尤其是戰略轉折的關鍵點。

就像在西涼,天谷之戰的天谷,狹谷道的進兵,擊潰了馬騰韓遂的黃河岸,一嶺制兩郡的烏鞘嶺,還有涼州城。

這第三城對董杭的意義同樣重大,不過對於橫連七城來說,第三城,卻是處於第一城和第四城之間,它屬於腹地。

所以,第三城和第二城住的纔是平民百姓。

在劉勳雷薄來時,他們的家園陷落,他們的親人死亡,戰爭到底給老百姓帶來了什麼樣的創傷。

可是上位者,在乎的就是他們的權利,又豈會在乎老百姓的性命。

他們似乎還停留在那一天,停留在他們在第五城相望,他們在勝利的那一刻,高興的雀躍。

時間會讓所有的悲傷都成爲過去,他們迎來的,就是新生。

正如董杭看到的第三城,長安百業復甦,而豫州是墾荒屯田。

在古代,可沒有科技做爲支撐,所以古代的田地產量很少,而有糧才能養兵。

這是最自然的順序,民以食爲天嘛。

隨着懂行的進程。其實是有許多人認出了董杭。

當日他們見過的,是天策府的大將軍,正是隨着他的到來,給全豫州的軍民帶來了希望!

可以說,到現在這個時候,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整個豫州歸於了朝廷。

而民心可是最重要的基礎,若無民心支持。你就是偶爾得一時之勝,可終將被民心所覆,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州的道理。

我卻知道……

董杭重重的嘆了口氣,他就看着吳憂抱着曹彰和曹真指着窗外那些從草叢中突然躍出來的小動物們。

他並沒有說話,而是想着就當先讓吳憂練練吧,畢竟她以後要給自己生兩個孩子的,不,是好多好多。

反正前兩個孩子的名子自己也已經取好了,就叫做董昭和董師。

董杭繼續吃着車駕之中放置的瓜果點心,甚至於他當初調製醉魚的方法也被人應用和改進了。

廢話,郿塢做飯的人,她們每天閒的沒事幹,就是研究這些呢。

這還有宋憲他們一路上打來的野味,在車駕休息之時,就把這些野味給烤了。

車駕繼續前行,路過界亭,匆匆一眼,不知道爲什麼,董杭對於界亭,從當初的興奮,已變成了恐懼。

這裡,就是爲他和曹操敘師生之情而建。

在這裡,他把蔡琰親自送了過來。

宋憲他們倒是自己聊着,惟有楊修,一路無話。

而豫州已近在眼前。

橫連七城,那是進豫州的起始點,就像是盤距在豫州門戶的巨龍,若制其首,挾其尾,斬其腰,豫州之境將全境陷落。

而且若控制住橫連七城這易守難攻之地,將切斷進豫州的所有援兵,還可把援兵放進來,關門打狗。

所以橫連七城的地位,就等同於進涼州的烏鞘嶺。

就像董杭徵涼州之時,破烏鞘嶺都不能強攻。

強攻那就是傷敵一百,自損三千的打法,所以只能用計取烏鞘嶺。

袁術當然也深知橫連七城的重要性,所以他出了奇兵,可惜,孫祥託了雷薄幾天,生生扭轉了敵我雙方的戰局。

橫連七城已在我軍手中,袁術已喪失佔據絕對優勢的戰略。

其實,不能說劉勳和雷薄帶兵能力不行,只不過他們和袁術學的目中無人,驕傲自滿。

上行之,而下必效之,所以將爲軍中膽,這句話並不是空說的。

這膽如果破了,那全軍也必然崩潰。

你看曹操的軍中,哪一個是弱兵,這也是將的緣故,而曹操一向以治軍有方著稱。

所以若這兵力不成,就算有致勝之機,也不過是錯失良機。

而時間拖的越長,對袁術則越不利。

尤其是在這尊卑和層階分明的社會體系中,不知道都是什麼毛病。這下官見了長官。都要行禮,都要參拜。

而董杭則不會。將軍擔負着守土之責,意義重大,難道說就因爲上官來見。這城就不守了嗎。

所以。董杭對各位將軍。哪怕是對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士兵。都是很客氣的。戰場上。沒有尊卑,只有兄弟。

真是兄弟啊。同樣都是在用命在拼殺,又何來的尊卑之分。將軍的決策,是用全軍將士的性命。E而將士們都是用自己的命在搏。

就如他去西涼的時候。每到一城。都不允許任何將軍。前來參拜自己。

而在豫州。這孫祥不僅有大功於朝。而且橫連七城的意義,責任重大。

就像他看到孫祥要下來。他趕緊擺擺手。喊道。“孫將軍不必下來了。我們只是隨便轉轉就好了。”

孫祥猛地一愣。他好像在這大將軍的身上看到了曹操的影子。世人說。曹操是一代奸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

世人說。曹操多疑。多一道離他身邊的近視都不敢相信。

可是。只有兗豫二州的將軍才知道。曹操多疑卻用人不疑。曹操不許將軍們擅離職守。哪怕他從此城路過。也不許將軍起來拜見。

這樣的胸襟和氣度。不是袁紹,陶謙之流可以相比的,就單單這一點。就知誰勝誰負。誰是庸才,而誰又是平天下的人。

孫祥已經看到董杭進城。這站在城牆看到的。是這天下。戰禍不斷。兵戈不息。百姓流離失所。天地一片荒蕪。到處都有哀鴻遍野的人。

誰也不知道。這天下什麼時候才能安定。又是最後統一天下的那個人。

城牆上只有深深的嘆氣。而董杭的車駕已然進城,他並沒有在第四城多呆,駐兵勇的第四層,什麼都沒有。董杭只是隨意的看了看便離開了第四城。他要去的,真是第三城。

想想當初剛進豫州的時候。他們那一晚繞了很長很長的路。才繞到了這第三城。

因爲當時和現在的情況可不一樣。當初。這第三城可是有袁術的大將駐守,而趁雷薄傾巢而出之時,他們一舉攻克第三城,斷了雷薄最後的歸路將雷薄困死在第四城。而雷薄一敗,劉勳的救援之路被切斷,斬殺劉勳和雷薄以後,從而讓袁術制首尾的戰略徹底失敗。

所以,董杭對第三城,應該還是有點感情的吧,尤其是戰略轉折的關鍵點。

就像在西涼,天谷之戰的天谷,狹谷道的進兵,擊潰了馬騰韓遂的黃河岸,一嶺制兩郡的烏鞘嶺,還有涼州城。

這第三城對董杭的意義同樣重大,不過對於橫連七城來說,第三城,卻是處於第一城和第四城之間,它屬於腹地。

所以,第三城和第二城住的纔是平民百姓。

在劉勳雷薄來時,他們的家園陷落,他們的親人死亡,戰爭到底給老百姓帶來了什麼樣的創傷。

可是上位者,在乎的就是他們的權利,又豈會在乎老百姓的性命。

他們似乎還停留在那一天,停留在他們在第五城相望,他們在勝利的那一刻,高興的雀躍。

時間會讓所有的悲傷都成爲過去,他們迎來的,就是新生。

正如董杭看到的第三城,長安百業復甦,而豫州是墾荒屯田。

在古代,可沒有科技做爲支撐,所以古代的田地產量很少,而有糧才能養兵。

這是最自然的順序,民以食爲天嘛。

隨着懂行的進程。其實是有許多人認出了董杭。

當日他們見過的,是天策府的大將軍,正是隨着他的到來,給全豫州的軍民帶來了希望!

可以說,到現在這個時候,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整個豫州歸於了朝廷。

而民心可是最重要的基礎,若無民心支持。你就是偶爾得一時之勝,可終將被民心所覆,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州的道理。

“是大將軍,是大將軍又回來了,就是大將軍,救了我們的命啊。”有人突然喊道,這一人帶一片,就有許多人都跪了下來。

救命之恩,甚至於小恩小惠。都能讓這淳樸的百姓。記一輩子。

這是一種收買人心的策略,卻也不完全是,董杭接受的現代教育,那是每個人能夠活着,都是上天的恩賜。

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又怎能忤逆上天的旨意。隨意殺戮呢。

尤其是上位者更應該敬畏生命。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則不可活。哪怕你站在了權利的巔峰,可是卻鬥不過天。

第二百七十九章 和談書第五百三十三章第一百六十九章 你和公子說實話第四百二十一章第四百七十一章第三百七十一章第五百二十八章第二百四十一章 開創一個流派第七十三章 你是做夢了吧?第二十二章 太凌亂了第四章 獻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公議(一)第五百二十一章第一百三十六章 震懾(四)第三百零六章 夫欲取之,必先予之(一)第三百八十七章第一百三十二章 長安兵權第三百三十四章 破釜沉舟(一)第三百八十六章第一百八十一章 聲情並茂第四百二十三章第三百九十章第四十七章 白玉虎第三百四十五章 論第二百三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九十二章第十七章 王允拜相第三百八十六章第三百九十七章第六十二章 他對我笑了第五十六章第四百一十九章第四百九十八章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論生死第十七章 王允拜相第三百七十五章第一百九十六章 第一個年第四百四十九章第三百四十七章 再見時第三百八十九章第二百八十三章 晚上的行動第八十三章 又膨脹了!(求收藏推薦)第一百九十六章 第一個年第三百九十八章第二百二十七章 是歡慶,也是告別!第七十一章 必須勝第四百零三章第四百八十九章第三百六十一章第一百六十六章 要死,我們死在一起!第四百九十五章第一百七十二章 打虎親兄弟第三百四十七章 再見時第三百五十六章 益州之局第三百三十五章 破釜沉舟(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關口第三百九十章第六十九章 從未被超越第二百八十五章 給你們講個故事第三百四十章 楊修之言第三百六十七章第二百四十三章 軍費第二百三十七章 職責第四百零五章第三百二十五章 伍府門口第二十一章 禁足第四百六十一章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聖第一百零二章 我說第四百四十五章第二百四十九章 天子大婚(二)第三百六十五章第一百五十四章 調兵西征第一百七十章 我這條命就是你的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三百六十八章第一百一十四章 心裡都痛快第三百七十五章第一百三十一章 公議(三)第六十七章 全殺第四百四十五章第一百七十章 我這條命就是你的第一百七十五章 平靜之後第一百零七章 官道第三百一十七章 禮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傻孩子,太年輕第二百三十六章第四十六章 我們投降第一百九十二章 年關第五百零五章第四百九十二章第五十二章 諸位請第二百二十三章 轉憂爲喜第三百五十八章第一百一十八章 你的命是我的!第一百九十九章 誤傷第三百七十四章第一百三十一章 公議(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紫嫣第三百四十章 楊修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