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作死(一)

“爲何有皮肉之苦?”謝四娘終於感到不對勁。

這事瞞不了,劉昌郝將經過簡單地說了一遍,又說:“阿孃,幸好是孔押司來了,能耽擱兩三個時辰,只要能耽擱,便會無事。”

“豈會無事?”謝四娘忽然想起來,應當是無事,問:“劉四根爲何害我家?”

“大約姜老漢死了,或快要死了。”

“又死了人?”孔押司問。

“估計是,”劉昌郝只好兩邊解釋。

“五條人命了。”孔押司嘆息道。

然而劉四根想的美,想要先發治人,卻不知他已經走在了作死的路上。

“問一問。”

“阿孃,好的,”劉昌郝喊來幹活的武兆麟,讓他去小姜村打聽。謝四娘則立即燒茶,給三人沏茶,沏完茶,又立即做菜做飯。

“還要感謝押司與兩位快手哥哥。”劉昌郝說道,真的幸虧孔押司,否則莫名其妙拖到縣衙,不說會被活活打死,至少會打得七死八活。甚至狠一點,能當場發配充軍,在自己臉上刺字。反正除了死亡之外,因爲有花谷久在,什麼都可能發生。

“無妨,無妨。”

“武知縣爲何還不調走?”

“似乎朝廷出臺一種制度,地方官員須留兩三年任,具體的我也不清楚。然主薄與縣尉調走了,前年你的案子中,此兩人不太惡。”

不太惡,也不會太善,但那時候,即便兩人覺得不妥,只要不是嫉惡如仇之輩,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說,他們又沒有知縣權利大,能怎麼辦?

“現在主薄與縣尉如何?”

“縣尉略剛直,然其權利小,主薄則與武知縣一樣,攀龍附鳳之輩。劉有寧,你似是不懼?”孔押司問,劉昌郝不懼還好一點,奇怪的是連他母親似乎也不太害怕。

“孔押司,吾是怕受皮肉之苦,然只要我行得正,坐得端,無論是花谷久或是武知縣,其已不能奈我何了。”但反過來,劉昌郝恐怕也拿他們沒太多辦法,包括花谷久,背後的人家很討厭。

“哦。”

劉昌郝喝着茶,關鍵得拖一段時間,但他心裡面琢磨着,如何將劉四根一家徹底拍死。不要以爲自家客戶多,且看,不將這個老傢伙拍死,還想不想過一個稍稍平靜的日子?

正想着,劉四根婆娘跑進來:“你們縣裡人,爲何不拘捕此等兇人!”

臥草!

孔押司差一點跳起來,誰是兇人哪?

正好張德奎也回來了,是謝四娘一邊做飯,一邊抽空將他叫回來的。秦瓦匠不敢喊,性子太急。

劉昌郝說:“秦叔父,將她拖到劉昌隆家去。”

若是秦瓦匠那是巴不得的,張德奎遲疑了一下,卻未動。那棟宅子確實很邪門,雖然那天晚上他們進去沒事,然而那怕白天路過,都給人一種陰森森的感覺。

劉昌郝也省悟過來,現在是白天,但真的不好說啊,說不定前面拖進去,後面就會出事情。是有,是無,誰敢去驗證?於是改口:“拖到黑水河,讓她喝幾口樑得田兒子的冤魂水。”

劉四根婆娘想要跑,哪裡逃,被張德奎捉住,往黑水河拖。

孔押司暗贊,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在農村,特別是劉樑村這個地方,不打人,早晚會被人打,但同樣的打人,卻有本質的區別,一個只打皮外傷,一個往死裡打。

劉四根婆娘被灌得七死八活,然後發瘋地跑回家,換了衣服,就往縣城裡跑。劉昌郝讓她跑,這不是一里路兩里路,跑到縣城,縣城裡再派人過來,時間已經拖得足夠多了。

幾人吃午飯,謝四娘問:“孔押司,你相幫我兒,不怕知縣責問?”

“責問是謂必然,然又能奈我何?大不了不做押司。”

胥吏也有一些薪酬的,如劉家納稅,有的名堂如支移、折變,這些錢皆是縣裡的小金庫,一是用來支付“稅物、糧”運輸時所產生的損耗與成本,一是留作私用,免役法推廣後,也從中抽出一部分錢用來支付胥吏薪酬,但總體上來說並不多,“天下吏人,素無常祿”。然而不可小視胥吏,特別是到了孔押司這一級別胥吏的收入,雖無常祿,“唯以受賕爲生,往往致富者”。

還有劉昌郝寫的那首詩,不是反動詩,它也反應了宋朝一個現象,官員與鄉紳共治地方,地方官不得不依靠鄉紳與胥吏,按照朝廷本義去徵稅,稅絕對不會太重,那怕熙寧變法後的賦稅,問題是上面徵了一石稅,下面則變成了三石四石稅。因爲權利不能達到底層,朝廷知道一些胥吏兇殘,卻徒之無奈,只能說逼急了,拿一兩個胥吏開刀用作懲戒。

論權利州級別的一些胥吏,如孔目權利很大,到了縣級別,要小得多,其中權利最大的便是押司與錄事,一個縣最多不能超過八名押司,有的只有四五名。

這是京畿地區的,若是稍偏遠的地區,往往知縣都需要觀看押司的臉色。甚至一半以上知州知縣的權利,能生生被鄉紳與胥吏聯手架空。

拘捕疑犯,本來是快手之責,大不了會派都頭(非軍營之都頭,其相當於捕頭)親自前往,然孔押司主動請求,武知縣便同意了。

回到孔押司身上,以薪酬看,做不做押司無所謂,但真不做了,每年損失可不小,不過呢,孔押司也是說賣乖的話,即便武知縣知道孔押司有意替劉昌郝擋了兩三個時辰,又能奈孔押司如何?我給你七分面子,但你得給我三分面子!

“勿用。”

這是劉昌郝不想事情鬧得太大,另外不想受皮肉之苦的,否則,這個武知縣明天烏翹帽便保不住了,即便這樣,幾天後,也休想呆在尉氏。

吃過飯,武兆麟回來。

開始時姜家的人不肯說,但他家人不說,村子裡有人會說。

武兆麟漸漸打聽出一些消息,姜老漢應當還未死,不過快死了。

劉四根“恩威兼用”,說,會拿出好幾十貫錢補償姜家,此事就算揭過。若不然,任由你家鬧出,其後果自負。

不是死了一個人,死了好幾個人,劉四根呢?人家照樣平安無事,況且是幾十貫錢,姜長源的兒子心動。兩家大約和解了,武兆麟說:“其子真不孝。”

“不是不孝,皆被劉四根嚇住。”劉昌郝說,他要的也不是姜家人上告,而是姜老漢快要死了這個事實。不管兒子告不告,姜老漢是被劉四根幾個兒子打死的。

劉昌郝讓武兆麟吃飯,又將楊明、張德奎、秦瓦匠叫來,一一囑咐,待會去縣城時,他會將武兆麟與王大樹帶上,然而秦張二人不能去,塊頭太大,正好坐實了橫行鄉里的說法。

隨後帶着孔押司三人轉悠。

孔押司問:“此是何作物?”

“此乃棉花,秋後秋實會吐出類似木綿狀物,每畝能產五百兩。”

“五百兩木綿,此物重要啊,須上報朝廷。”

“當然,我種此物,本來就非是用之謀利,乃之造福北方百姓,早報知朝廷了,官家與朝廷皆已知曉,且十分慎重。”

“滋滋”,孔押司忽然明白了劉昌郝何來的底氣。不但他,他帶來兩個快手臉色也變了變,心想,弄不好武知縣真正踢到一塊鋼板。

“有五百兩之多?”

“我家種,肯定是有的。”

朱三帶來幾十個棉果子,劉昌郝看着棉絨與棉籽,回想,做比較,但終沒有實物,不大好比較,應當棉籽成份多了不少,也不是棉籽多,而是棉果子小,棉絨含量低。這個能理解,一個皮棉含量百分之三十多的優質雜交細絨棉,一個百分之二十幾的粗絨棉,放在他手裡路,產量必然會更高,然終是第一次進入到北方種植,產量高乃是棉果子變多,棉果子本身則不大好說。有可能棉果子會變大,也就是皮棉與棉籽皆變多,有可能皮棉變多,有可能棉籽會變多。

反正一時半會下不了結論,那怕到了秋後也不能下結論,因爲還有一個馴種與選種的過程,馴種就是一年年地馴化,選種,便是挑選長勢好的棉花做上記號,用其做來年的種棉。

按照手機資料裡說法,中國另個時空經歷了七次大換種,民國時已經普遍種上了細絨棉,然而畝產量只有幾十斤,因此劉昌郝很懷疑福建路官員虛報了產量。故上次與陳繹交談時,刻意提出,今年秋天,讓朝廷派中使下去調查南方棉花究竟產量如何,另外從各個地區帶上各地不同的棉果子過來,好用作比較。

這是必須的,也不是太難的事,上次高孔目過來答覆是朝廷同意了。當然,如劉昌郝所說的,朝廷也不得不重視。故劉昌郝說需幾年時間,不過其是粗絨棉,抗逆性強,適應性強,有幾年時間,也差不多了。

孔押司忽然明白韋小二去京城會請什麼人了,劉昌郝有底氣,他同樣有了底氣。作爲一名押司,終不想與知縣交惡的。

在劉昌郝陪同下,他饒有興趣地將劉家產業轉了一個大圈子,劉昌郝也沒有讓他爲難,看了看天色說:“我們走吧。”

回到家,劉昌郝將箱子塞到麻袋裡,讓武兆麟揹着,一大羣人浩浩蕩蕩向縣城去。過了烏頭渡,前面三人騎着驢子過來,孔押司低聲說:“其乃楊押,與花谷久相善。”

PS1:王安石推出免役法,主要是給“衙前”薪酬,或僱人爲衙前,但也考慮到胥吏,始制天下吏祿,眼下才開始,也不規範,且給得少。直到元豐八年,吏人俸祿纔有了完整的制度,因爲給得不多,仍不能杜止胥吏的貪賄現象,於是到了南宋不斷地上漲,漲了六七倍,朝廷厚薪養了你們,你們就不能再貪了。但憑藉這條還是不管用,我在開始便借宋夫子說過一句話,官員與鄉紳共治地方,其實直達底層也不難,宋朝養了許多有名無實的階官,可以在知鎮事與各大草市的基礎上,設置亭長或鎮長制度,官權便強於地方豪強權利,然而也未必會更好。可成績太撲了,不知會不會進宮,不然後面會用一些筆墨寫這個問題。

PS2:最先進入中國的是草棉(劣質粗絨棉),傳入薪疆,未得推廣。其次是印度棉,主角搗鼓的棉種。清末,傳入皮棉含量高的墨西哥高原陸地棉(細絨棉),漸漸取代印度棉,成爲中國主要棉種,然後經歷過七次大換種。第一次乃是1919年陸續引入全字棉、脫籽棉、隆籽棉,第二次是1935年引入斯字綿與德字棉,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斯字棉與岱字棉全面取代中古棉種與退化洋棉,第四次是70年代中國自己培育出來的魯棉一號,這是一個分水嶺。

雖是高產棉種,但當時是穴播密種(因爲密種,糧食棉花等產量在六七十年代皆迅速降低),肥料、技術與棉種皆跟不上,反而讓產量一直提不上來,似乎每畝皮棉產量不過四十來斤。其後開始了移載疏種,打杈摘心,又出現營養鉢種植,產量迅速提高到四多百斤,但棉種換種仍未結束,又經歷了三次大換種,眼下種植的多是雜交轉基因搞病蟲棉種。同時隨着技術、種子、肥料跟上,以及機械採摘的需要,又返回到條播密植……或如水稻,原先是插秧,現在許多地區梗稻恢復到直接播種,省去了插秧環節。但跟不上的情況下,老老實實地插秧吧。

其中有三個重要的轉折點,一是細絨棉,二是在各方面跟不上的情況下,必須適度的營養鉢疏植,打杈摘心,三是利用先進技術對種子的不斷改良。

附註一條,印度棉被陸地棉取代原因不是產量,主要是皮棉率低,棉纖維差,其產量雖然也低,低的不是太多。如爲育種所保留的餘姚土棉,1935年畝產籽棉近一百斤,皮棉約33斤,80年代後(肥料跟上,估計也用了育苗移載疏種,打杈摘心,有沒有使用營養鉢技術就不得而知了),畝均產皮棉80斤。餘姚土棉便是宋朝的印度棉種,也不是沒有優點,其適應性強,馴種速度快,對肥料要求低,抗病抗蟲性強,採摘期集中,且對育種有着重要的意義。另,其皮棉率也非主角所想的悲觀,其約爲百分之三十二三左右,但與細絨棉相比,仍懸差了六七個點,關健是纖維也差。

第126章 交換第185章 小水利第165章 反常第六十二章 赤佬第四十三章 便錢第102章 小樓一夜聽春雨第二十四章 牡丹第六十一章 草紙第194章 作死(四)第135章 請客第九十一章 拜年第183章 T字第九十一章 拜年六十五章 大手筆第118章 取之(下)第六十章 石板第五十二章 莊風(上)第二十三章 牙人第131章 大佃戶第四十五章 水插第164章 定論第十章 可惡(下)第九十八章 彼之毒藥,我之良草第153章 責問第135章 請客第122章 邸店第164章 定論第四十三章 便錢第122章 邸店第168章 不好的砝碼第八章 傳家寶第141章 河東河東(三)第143章 河東河東(五)第五十章 修路(中)第九十八章 彼之毒藥,我之良草第二十七章 經第二十九章 僱人(上)第124章 鳳凰(上)第182章 王氣第五十二章 莊風(上)第147章 瘦癡了(上)第122章 邸店第七十五章 高潔第127章 市易務第154章 文字(上)第221章 迎春宴(二)第六十六章第九十六章 開始(上)第212章 三年第100章 朝天第191章 作死(一)第222章 迎春宴(三)第211章 茂材異等第171章 青玉案(一)第163章 見(四)第124章 鳳凰(上)第八十九章 捕魚第六十二章 赤佬第124章 鳳凰(上)第十三章 欠條第140章 河東河東(二)第十八章 巡山(下)第134章第128章 一千兩第十四章 家第九十七章 開始(下)第115章 喜事第四十三章 便錢第155章 文字(下)第153章 責問第三十三章 水的味道第二十六章 朱三第七十二章 拱棚第五十七章 攔第180章 解鎖第223章 迎春宴(四)第十七章 巡山(上)第六十三章 作坊第二十三章 牙人第159章 召.編故事(下)第三十六章 去邪第二十一章 蒙學第107章 搞事情第十四章 家第六十八章 初見第二十八章 臣與民第203章 提花第173章 青玉案(三)第八章 傳家寶第二十五章 盆地論第102章 小樓一夜聽春雨第九十二章 藏手第七章 五色瓜第五十五章 冬衣第四十三章 便錢第十三章 欠條第126章 交換第二十五章 盆地論第136章 同歸於盡(上)第五十六章 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