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二更)

院落裡,小豆現打井水。

特意將先打上來的兩盆水,倒進洗骨頭的盆裡,又打上來小半桶纔給外婆,這不是能涼快些。

甜水像模像樣的捲起衣袖,用涼水洗過帕子,仰頭將帕子再遞給太姥。

秀花抹把臉,擦擦脖子上的汗,舒坦極了,語氣卻不好。

聲不小道:“瞅瞅這井讓野豬給撞的,打上來這麼多水,水裡還有土。看着吧,咱們家往後就吃沙子吧,且得吃一陣兒。”

白玉蘭和羅母坐在大屋裡聽的真亮的。

白玉蘭怕羅母尷尬,推推炕沿上的飯碗:

“親家母,喝水。”

然後沒話找話嘮開場白:

“你說,這事兒整的,也不知曉你來呀。

我和麥她爹,起大早去杏林村我大姑爺那裡去啦,他分的八畝地沒人伺候。

今年地旱,你也知道,一天離不得人。

我倆這,真是着急忙慌帶小跑,又從杏林村趕回來,忙着給自家地規整規整。

再和村裡人這個說會兒話,和那個說兩句,咱家今兒不是分骨頭湯嘛。

要知曉你來,我和她爹早就回來啦。

你看,還讓你幹上活啦,累壞了吧,快歇歇。

小稻我那大閨女,可能是有孕睡着啦,也沒說去喊我們。她現在記性成不好。我那娘,忙乎的估麼也忘提一嘴。”

羅婆子也藉着這開場白,接話道:

“別提啦。

昨夜倆孩子傳信兒,說不回去啦,我還尋思今早備不住能早些回家。

乾糧提早放鍋裡,豆子正泡着,結果俺們村裡正他爹,扯脖子喊,羅家的,知不知曉你那親家院裡進野豬啦。

他那一嗓子不要緊,我這一盆豆子全廢了,全扣地上。

我那心啊,當即撲騰的,都沒個底兒。

腦子迷瞪的,大鍋火忘熄啦,也差些忘關大門就朝這跑。

來這裡一看,你家大門倒了,我腿更是軟的邪乎。

你也別再客氣,咱都是實在親屬,我眼下乾點兒活倒是好一些,能不去多尋思那野豬。”

羅婆子說到這裡,放下裝糖水的飯碗,再也裝不下去,捂上眼睛哭道:

“老姐姐,想必你們早就知道是咋回事兒,是俺家稀飯招的那野豬。你說我家稀飯兒這是啥命呀,啊?明明下生那陣,批八字的說好的不得了,有他會豬羊滿圈,啥也不缺,五穀豐登。”

左撇子麻溜站起身,不能再陪着。

本身家裡來婦人,尤其是這種沒有親家的親家母來串門子,他作爲男的也不適合多待。

意思兩下露露面就可以。

這回小女婿他娘哭上了,他更省事,連客氣話都不用在心裡打草稿了,可以趕緊離開,讓孩兒她娘她們嘮去吧。

左撇子和老岳母走個頂頭碰。

秀花煩死這種說幾句話就哭的。

怎的,你家兒子招的野豬有理啊。你哭起來沒完,還想讓誰哄着不成?

你願意哭回家哭去,別拽着我家玉蘭,一個不幹活還要搭一個。

上午訓你的,合着見到我家玉蘭好脾性又忘啦。

“包包子!”

嗯?

白玉蘭才遞給羅母帕子,對親孃直擠咕眼,不停用眼神警告老孃:

怎的又要包包子,你要不過啦,快出去,別添亂。

且在心裡嘀咕:娘一天天的就知曉吃,今兒有骨頭湯還不中,還要吃包子。

那多費肉?肉感覺往後倒是不那麼怕了,那多費面。

卻沒想到,秀花只說仨字“包包子”,那羅婆子立馬擦乾眼淚,應的那叫一個痛快:“噯,來啦。嬸子,看見我剁的餡兒沒,早就剁完啦。”

白玉蘭和左撇子對視:“……”

這一上午,家裡到底發生些啥,怎麼感覺一向愛端着的羅母,在他們娘面前像個小鵪鶉似的。

而讓白玉蘭懵噔的事情還在後面。

包包子的人,只有秀花、白玉蘭,和羅婆子。

剩下包括小麥,都被打發出去啦。

秀花打發的,爲方便說話。

白玉蘭打開面盆一看,面早就發上啦,心口一痛。

秀花說玉蘭:“怎的,心疼啦,嫌棄放的白麪多啦?要不然就不吃,吃就做的香些。”

羅婆子臉上帶笑接話頭:“是,別捨不得,老姐姐。我明兒再來一趟,將小麥和稀飯他倆的換洗衣裳送來,”問秀花:“行不,嬸子?”

秀花可有可無的:“嗯。”

這回羅婆子臉上的笑更真實,心裡一鬆:“到時隨他們衣裳,我再推來些糧。我能推來多少就推多少。等秋收完就好啦,咱家還有那新大米。你和我大哥,還有我嬸子,你說我嬸子來家,我也沒及時來串串門,都嚐嚐咱家那新大米。”

白玉蘭疑惑,等會兒:“你說,讓倆孩子來這裡住。”

“那要不咋整啊,我剛纔只顧哭,也沒說明白。老姐姐,這次就得麻煩你們,你和老哥爲稀飯兒多操操心吧。我這一個人,也啥都幹不明白。咱家孩子還是那種毛病,不是銀錢什麼的能治得了的……”

秀花用手勢提醒羅婆子,嘮嗑就嘮嗑,請不要耽擱包包子。

羅婆子急忙接着擀皮,一邊忙乎一邊話裡話外全是放下身段的:

“老姐姐……”

“拜託你和大哥……”

“這回我家真是給你們家添了麻煩……”等等。

以爲這就完了嗎?

秀花特意晃悠到竈房門口,看眼天兒,一看外面有沒有人聽着,二看太陽猜測是幾時啦。

回頭再返回竈房,她就咳嗽一聲。

“咳咳。”

咳給羅婆子聽。

羅婆子:“對了,你瞅我這記性,還有個事兒忘說”,先拿起鍋邊抹布擦擦手上的白麪,接着開始掀開衣襟,手朝褲腰伸。

沒一會兒功夫,左撇子在後院裡就聽見竈房裡傳出:

“不要,真不要,那是自家孩子,我們不可能眼瞅着,親家母你這是在幹啥。”

“你快拿着,不是給你的。我知曉,你和老哥,對我家稀飯兒的心和我是一樣的,咱當爹孃的沒話說。可是沒車來回拉腳那不扯呢嘛,跑都跑不快。”

“那也不能要,實在不行,孩子們真缺我家掏銀錢,哪有讓你給我家買騾子車的,回頭這騾子算誰的,傳出去好說不好聽。”

羅婆子一把扯住白玉蘭胳膊急了:“誰傳出去呀。”

羅母心裡流淚,都在傳老左家被野豬拱的事兒。

“沒人傳。自家人,快別再和我撕吧。你再這樣,老姐姐,我趕明都不好意思來家。再說攏共沒多少,就二十兩,備不住還不夠呢,需要你添。”

……

頭屜包子出鍋,秀花忽然對羅母的態度大變。

按住那羅婆子肩膀坐在飯桌前,看見羅婆子前襟有白麪還用手給擦擦:“不用你包,先吃,快嚐嚐咋樣,多吃幾個。”

眯眼掃眼外頭,大聲道:

“小麥啊,這第二鍋遲遲不端進來,你是不是在給你婆婆裝包子吶?哎呦,這就對啦,要不說咱家孩子孝順。多裝幾個,你婆婆一人在家,下晚熱幾個包子就是頓飯。”

羅峻熙沒等進院,就聽到左家人對他娘極爲有禮厚道。

第二百九十七章 謀算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虎阿牛第二百八十一章 心臟第三百五十一章第一百六十二章 惦念(六更,爲蝙¥蝠打賞+)第一百二十一章 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一更)第二百六十七章 沒有檔期第四十一章 你的答案(二更)第三百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三百四十章第五章 大夢一場的朱興德先生第三百四十六章第七十四章 全是愛(一更)第七十一章 啊哈給我一杯忘情水(三四合一,爲蝶豆花打賞+2)第一百五十四章 誰還不是個演員(兩章合一)第一百一十四章 掀開(一更)第九十三章 騎上我心愛的小摩托(兩章合一)第八章 敵軍還有五秒到達戰場第一百二十一章 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一更)第二百六十一章 神奇(二章合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揉了揉眼第二百七十二章 登門第二百零二章 並肩而行(兩章合一)第二百一十四章 二更第一百一十九章 人在地邊坐(二更)第五十九章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二更)第二百八十一章 心臟第二百零五章 來呀,互相傷害啊(二更)第一百九十三章 這事兒整的(兩章合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十三更(爲改名字也太貴了罷打賞+)第一百二十一章 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一更)第一百六十章 決定(四更,爲山竹2號打賞+)第一百九十五章 失敗是成功之母(一更)第二百零七章 兩章合一第十四章 就算沒人爲我鼓掌第七十五章 感情全靠處(爲喵嘰小姐姐打賞+)第二百六十三章 護花使者第一百四十九章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第二百零一章 心中是駿馬和遠方(爲叄生緣貓貓打賞+)第三百七十八章 噢大哥,你是我心中一首歌第二百零九章 隨緣尋找(兩章合一)第二百零八章第二百三十七章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第三十二章 靈魂失控(二更,爲笑曉打賞+)第一百零六章 聽的人腳蹬手撓的(一更)第三十五章 女兒是爹孃小棉襖第一百八十五章 招數老,好用就行(三更,爲浮生0606打賞+)第三百一十八章 你讓你倆有話題第二百一十八章 動真格的第二十五章 爲了你,換了心腸第三百五十三章 幹就完了第二百八十二章 二章合一第二百一十一章第一百七十二章 十六更(爲禿驢竟和貧道搶師太打賞+)第一百一十二章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第五十二章 最美的傷口(一更)第一百六十九章 十三更(爲改名字也太貴了罷打賞+)第六十六章 幸運(爲浮冰1004打賞+)第四十二章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山上(爲林鈺林打賞+)第二百三十一章 佚名第二百三十九章 好人一生平安第一百三十六章 口是心非第二百一十六章 拍檔第二百三十一章 佚名第一百六十四章 來吧來吧,相約山下(八更,爲遊雪打賞+)第八十二章 道德觀察(一更)第三百零二章 夜深人靜的時候第三百七十三章 人間值得第二百二十九章 沈大秀花BOSS第三百零一章 最會耍小聰明的人第一百三十章 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地拍第二百八十七章 如願第三百一十六章 鄉村宅鬥第一百九十一章 貪民者之賊也(二更)第九十四章 井井有條(兩章合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無價之岳母(兩章合一)第二百零七章 兩章合一第一百零二章 天青色等煙雨(一更)第三十三章 愛與哀愁第五十章 情和義今日我知(三更,爲車釐子929打賞+)第二百九十三章第二百三十七章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第三百六十一章 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第一百八十七章 鋪墊(一更)第一百五十一章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第二百五十四章 東北style第三百七十一章 通透一把第一百零五章 無規矩不成方圓(二更)第一百零三章 對黑勢力不屑一顧(二更)第九十六章 初現(兩章合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齊整整的籬笆園,一片小新房第八十八章 你入學那新書包有人給你拿(兩章合一)第三百章 很高興見到你第三百七十一章 通透一把第三百一十五章 也許是我不懂的事太多(大章)第一百七十二章 十六更(爲禿驢竟和貧道搶師太打賞+)第三百一十章 這不是大爺,這是老北鼻第三百六十二章 如果雲知道第二百零八章第一百五十一章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