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袁,曹,孫都慌張了

第733章 袁,曹,孫都慌張了

蒯越向劉儉投降了,劉儉對於這件事,本來一開始稍稍有些猶豫。

說實話,對於劉儉本人來說,蒯越投降不投降,對於他而言,意義不大。

但是,當劉儉轉頭看了看一旁的許攸,心念一轉,隨即說道:“既然異度有心歸順,吾也願成人之美,你棄暗投明,今後就跟在我身邊吧。”

蒯越聞言大喜過望,急忙跪在地上向劉儉拜謝。

一旁的許攸見劉儉居然收了蒯越,不由大驚失色。

他想向劉儉諫言,可是劉儉已然當衆答應,他又能說什麼呢?

況且剛纔他抽打了蒯越,已經惹的劉儉非常不滿。

許攸縱然再自大,此時此刻也知道他不能再出言了。

而許攸複雜的表情,則是很快的落在了劉儉的眼中。

他見狀不由笑了。

這對於他來說,算是非常好的一種狀態。

南陽郡剛剛收復,類似於蒯越和許攸這種人,都可以留下,都可以用,對於自己的今後也非常有好處。

……

宛城被攻破了,那就等同於南陽郡被攻破了。

這裡,是光武皇帝的家鄉,是大漢朝的龍興之地,十多年來,一直被袁紹割據着,沒有回到漢室江山統治者的手中!

如今,劉儉以皇叔之尊,以丞相之尊,一舉拿下了南陽郡,這對於現在的劉氏江山,還有天下所有的劉氏宗親來說,意義重大。

相比於歷史上的同期,劉氏宗親的聲望和勢力雖然沒有跌落的那麼慘,但因爲天下大亂,對於劉氏統治江山的正統性,在民間還是產生了一些非議。

畢竟,這是一個君權神授的時代。

歷代皇帝一直再向民間滲透一種思想,那就是皇權乃是天授,是命運的安排,他們這些能夠當皇帝的人,是得到了蒼天的垂青,所以才能夠成爲神州之主。

確實,這種思想的普及對於統治者確實有一定的功效,但是一旦他們的統治發生了動搖或是受到了威脅之後,也會使民間的百姓對他們的統治身份產生動搖。

畢竟,在大家的思想概念裡,既然是君權天授,但蒼天也沒有道理會一直會眷顧一個人。

就好比這十幾年,因爲天下大亂,地方形成了割據勢力,雖然大家還是明面上還是認爲漢家是正統,但是其實在地方,特別是南方很多人心中開始覺得漢朝或許已經被蒼天所拋棄了,被天授了這麼多年的君權,或許也是該換一家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代表漢室的劉儉將南陽郡重新拿下,歸入大漢朝的版圖,這對劉氏正統在民間的威望,很有好處。

關於這一點,是蒯越在投降之後,向劉儉提出來的。

而在他提出了這一點之後,許攸立刻向劉儉諫言,希望劉儉開始憑藉手中的宣傳渠道,在大漢朝大肆宣揚這件事情。

劉儉隨即問賈詡道:“如何宣揚此事?”

許攸斜眼看了一眼蒯越,隨即道:“丞相,依照許某看來,如今丞相拿下了南陽郡,朝廷振奮,三軍士氣高漲,民間對於朝廷的期望,也定會大幅增加,而丞相本人身爲宗親,更是功高蓋世,當此時節,可藉此良機,增以祥瑞,以顯我大漢重現往日輝煌!”

許攸說了這一大段話,當中最爲重要的四個字乃是“增以祥瑞”。

劉儉看向了一旁的賈詡,郭嘉。

便見兩個人一同向着劉儉點頭。

隨後,就見劉儉哈哈一笑,道:“好,那就依照子遠之言行事。”

“奉孝,此事該如何行事,便交給你辦,另外讓異度跟在你身邊,協助你處理此事。”

許攸適才聽見劉儉採納了他的意見,本來是還是喜滋滋的。

如今驟然一聽,劉儉居然要把這件事交給蒯越,一張臉頓時落了下來。

怎麼……這樣啊!

……

……

蒯越剛剛纔投奔到劉儉的麾下,對於劉儉麾下的建制還沒有掌控,而且他也根本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權力和功績,大多數人對他還是抱有牴觸和成見,所以他跟劉儉動動嘴皮子獻策行,但是讓他操作具體一些的事情,對他而言就是有些困難了。

所以事實上,這次關於如何在大漢朝境內宣傳並設置祥瑞的事情,全部都由郭嘉一手操辦。

畢竟,郭嘉先前可是執掌一州軍政的刺史部長官,他常年治理幷州,應付當地的各大家族,還要對付外界的匈奴與鮮卑,所以說郭嘉這些年的能力已經鍛鍊的非比尋常。

在境內安排祥瑞的事情對他來說實在是手到擒來,太過簡單了。

不久之後,在大漢朝各地隨即開始掀起了一股祥瑞的熱浪。

什麼大海之中有黃龍真龍現身了,什麼深山之中有白虎現世了,什麼湖泊之中有龍龜現身了,什麼地方朝霞漫天,紫氣東來了。

再或者就是什麼地方有鳳凰現世,或者是有麒麟出山了……

總之就是各式各樣的代表祥瑞的小動物,不約而同的在大漢朝的各個著名景點開始嶄露頭角。

再加上劉儉手下的宣傳隊伍在漢境內一陣鼓吹,只把這股東風與劉儉奪下南陽郡,重新歸於朝廷治下的事聯繫了起來,硬生生的將這一次南陽郡的事兒變成了劉氏江山穩固、千秋萬世的一大契機。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大漢朝,這種事情說實話非常的能夠使人相信。

大部分的普通百姓都沒讀過書,迷信的思想還是非常嚴重的。

這各種祥瑞小動物現世,着實是讓這些普通百姓們感覺到了這個天下真的是在往好了走。

這個天下果然還得是劉氏天下!

還有,當今丞相果然是能夠救萬民於水火的真英雄,真英才呀!

南陽郡的事件對於朝廷方面來說,實在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對於劉氏宗親重新振奮大漢王朝重新鞏固漢室的統治權來說更是意義非凡。

但是相比於袁紹這些人來說,這件事兒給他們打擊就實在是太大了。

袁紹先前在南陽郡損失了很多的軍隊,雖然除了南陽郡之外,尚有汝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大郡作爲他的人口供應地。

但是失去了南陽郡的首府,這件事對袁紹本人的影響很大,他的轄地中很多的豪族與百姓對袁紹的能力也開始心懷質疑。

而且首府的丟失也使得整個荊州方面的士氣不高,大家對於袁紹的能力都有質疑。

特別是現在袁紹沒有時間,也沒有那個精力來對這些人進行管理,因爲這次事件給他本人造成的打擊也非常巨大。

回到了襄陽城之後,袁紹直接就一蹶不振了。

他躲避在自己的府邸中,誰也不見,每日只是沉醉於酒夢之中。

而他的三子袁尚和長子袁譚此刻也都趕回到了襄陽城。

見到了袁紹之後,三個兒子共同哭拜在地上。

袁紹來回看着他們三個人,將目光落在了袁譚的身上。

“你如何也回來了?”

面對袁紹犀利的目光,袁譚急忙說道:“孩兒見到公路叔父之後,惦念父親的安危,就一面讓孫伯符率兵前往南陽郡相救,一面前來南郡,尋思萬一父親前線戰事不利,孩兒還可以在南郡催促當地的兵馬北上接應父親,保父親周全……”

“哦?是嗎?”

袁紹冷笑了幾聲,沒有多說什麼。

他畢竟也是沉浮於官場同時縱橫天下十餘年的老江湖了,袁譚的些許把戲和心思,怎麼可能逃得過袁紹的眼光。 不過,他也並沒有直接出言責備袁譚。

說實話,這事袁紹責備不了袁譚,將心比心,他年輕的時候不也是這個混樣?

爲了家族大業的繼承權,他連兄長袁基都給陰了。

所以,明知道袁譚此刻懷揣着和自己當年一樣的心思,但是袁紹終歸也無法做出什麼狠心的決斷。

他來回看着眼前的這三個兒子,最終無奈地長嘆口氣。

“罷了,罷了……吾非聖賢,汝等亦非順兒也。”

“譚兒,熙兒,你們二人權且退下,我與尚兒有話要說。”

此言一出,袁熙倒是沒有什麼不妥,袁譚的心則是微微一顫。

他似乎已經感覺出來了什麼。

但即使他能感覺出什麼,又能怎麼樣呢?

……

……

劉儉佔據了南陽郡之後,隨之將朝廷的政令開始頒佈於南陽郡。

作爲天下的正中心,同時也是昔日大漢朝最繁華的郡,南陽郡履行劉儉的新政,對於整個大漢朝都有着非凡的意義。

科舉,度田,稅收等制度,南陽郡統統開始施行朝廷的新政。

同時,在人口以及生育方面,南陽郡也開始實施新政。

對於歷朝歷代的君王來說,人口是重中之重,對於君主來說,人即是生產力,只有人口才是一個國家最主要的支撐。

但是,漢朝的歷代君王對於人口增長方面的政策調整,大多定性於壓榨和逼迫。

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就會通過稅收等各種手段來強迫百姓結婚生子。

但是劉儉不一樣。

劉儉鼓勵生育,自打到了河北之後,他一直鼓勵多生多養。

但凡民間有生育的,不論男嬰女嬰,地方鄉里諸府署都要派人上門慶賀,若是二胎、三胎,官署還要贈與一定的錢、肉和布。

而且,劉儉不僅看重男丁,也非常看重女性的人口增長。

河北大公報就多次針對女性人口發佈公告,對女性人口的數量予以重視,公告裡多次強調女性是家族的基石,沒有女性,何來生育。

自古以來,重男輕女。

特別是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很多家中養不起孩子的,大部分都選擇將女嬰拋棄或扔到河中溺死。

河北官署對溺斃女嬰的陋習狠抓,但凡發現有地方溺斃女嬰,就把當地基層官員撤職查辦,嚴厲懲處。

爲了保護女嬰,河內官署將生育女嬰的獎勵提高到和男嬰一樣的地步,發現有溺斃女嬰的,還要予以嚴懲,以此保護女嬰的存活率。

當然,因爲戰爭而導致的人口解構失衡,這些年來劉儉也一直在想辦法。

他將通過戰爭擄掠的外族女性人口整體編入漢族,然後促使漢族男丁光棍與鮮卑女,匈奴女通婚,來增加漢朝人口戶籍冊上的數量。

然後讓當地官署將他們就地編入民籍,給他們田地,房屋,鼓勵他們生兒育女,以增加當地的勞動力。

河北官署還會對治下養育孩子多的家庭予以獎勵性補助,孩子到達一定數量給予減免賦稅和額外獎勵的優待,待遇甚至接近軍屬家庭。

對於生育二胎三胎乃至四五胎成功的女性更是大張旗鼓予以表彰,給予厚賞,樹爲典型。

另外爲了增加女性生育的成功率和存活率,漢政府這些年來,還開始逐步在治下的鄉里設立專門的婦幼保健院,派在女性生養方面有經驗的醫者或者是穩婆常駐,給予一定的待遇,以求最大程度的保證生育成功率。

大的都市,一般都是號召女性生育不要在家裡,而要到婦幼保健院裡去生,在專人的幫助下,盡最大可能確保衛生條件,以增加生育的成功率和母子的存活率。

而女性的生育成功率以及女嬰的戶籍數量也成爲基層官署的一個考覈指標。

十多年的時間下來,以河北爲中心的北方地域就出現了人口繁盛,老少鹹集的場面。

這十多年來所積累的人口,足矣使北方和南方成爲天壤之別。

而現在,這個政策也終於開始通過南陽郡向着南方延伸。

南陽郡乃是天下正中。

這裡若是實行了朝廷的新政,那基本上左右相鄰的大郡就都會受其影響。

……

……

劉儉在南陽郡大興新政,同時大漢朝各地祥瑞遍地的消息,很快也傳到了南方的各州。

袁紹經過南陽一戰,元氣大傷,他的前沿陣地龜縮到了南郡,徹底的從攻擊轉爲防守。

根據很多明眼人的判斷,袁紹十年之內,只怕都會一直採取守勢了。

或者說,袁紹能夠堅持十年嗎?

很多人開始表示懷疑。

袁紹的落敗,首先受到最大的影響的人,就是益州的袁遺。

畢竟,他跟袁紹同根而生!

袁紹若是敗亡了,他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

袁遺現在可以說是非常的緊張,而另外還有兩個人同時也很緊張,一個是孫策,一個是曹操。

孫策的父親當年與朝廷的兵馬交戰,被徐榮,張郃,徐晃等人聯手所殺,孫策可以說是跟劉儉不共戴天。

而且孫策本人還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心一直給袁紹當小老弟。

在他看來,他自己完全有能力坐鎮一方。

但是現在,袁紹的情況急轉直下,他還沒等報仇雪恨和坐鎮一方呢,就眼睜睜的看着劉儉的勢力如此突飛猛進,而袁紹更是遭到了巨大的挫折。

所以說,年輕的孫策也開始焦慮了。

特別是劉儉似乎並不打算停手,他在拿下了南陽郡之後,立刻開始將精兵陳列向東,準備攻取汝南郡!將手伸入豫州。

劉儉心中明白,汝南是袁紹的老巢,將汝南郡拿下之後,會對袁紹的整體影響力再度產生一個巨大的動搖。

江東方面,曹操已經開始與北方做生意,雙方在下邳國和廣陵國建設了大型集市和貿易站,同時江東方面還開設了港口,這些港口和航線已經開始投入使用,只是投入了短短的一段時間,就使江東諸族看到了繁榮的希望。

但是很顯然,袁紹失去南陽郡的事情,給曹操也嚇到了。

曹操沒想到劉儉居然會這麼兇悍!

自己現在好像不是兩面站隊的時候啊。

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徐州的諸葛亮來到江東,與曹操針對海運貿易,進行洽談。

(本章完)

第563章 被追擊的英豪第605章 最後一餐第33章 董卓的金燕第205章 劉儉次子第760章 大舉入蜀第471章 軍師的任務第749章 苦肉陽平關第468章 誰是最看重他郭嘉的人?第631章 虎落第685章 兼併八廚第45章 向董卓學習第434章 卓若亡,我上第325章 劉儉對皇帝的忠告第421章 劉德然要招人了!第433章 夫存不忘亡第144章 真正適合他的崗位第630章 孫家父子,舔犢情深第575章 昏聵的刺史第71章 開始扭轉地位的宦官第163章 我的人生,義無反顧第756章 賠了陽平又折兵第496章 烏桓之後,匈奴也需併入大漢第65章 皇帝的好感第96章 誰纔是真正的威脅?第303章 趙子龍第403章 左將軍不會置萬民於水火第623章 大將軍不尊朝政第61章 被利用的宦親第185章 什麼事,都要名正言順第225章 董卓的智慧第274章 劉儉展現仁義的角度第632章 孫家之殤第440章 折戟沉沙第489章 叛軍束手無策第359章 大洗牌後,文丑前來第124章 兩面派孫文臺第636章 劉德然再次使天下震動第532章 長安第三勢力開始組合第724章 汝居然讓我割地?第536章 徐州真正的威脅第400章 太學生分裂第709章 南北互市第204章 袁家的夢第475章 今日之事,可推給劉儉也第153章 皇帝的威望,唯宗室可保第633章 劉儉是司州的救星第777章 借事定局第646章 李傕的使用方法第136章 張角的重要“遺產”第473章 我有了新的志向第670章 丞相的使者看重張遼第81章 衆人皆醉,誰獨醒第711章 吃他二十萬第721章 陛下恩威致勝第756章 賠了陽平又折兵第101章 我的喜好竟與那曹賊一般(求訂閱)第768章 益州,完了第275章 孫堅不在,何人能敵董公?第175章 沮授田豐,目光長遠第106章 何進與黃巾(求訂閱)第211章 宦官的瘋狂第258章 劉虞說:德然,我只適合治民第267章 一本書,換個牧第31章 謀定而後動第398章 劉儉的計劃第295章 劉賈之試探第261章 潁川荀氏第112章 雒陽黃巾起事第292章 河北劉德然,聲名大噪第583章 誰主徐州第135章 特來取張君首級第201章 控制諸侯王軍第298章 賈詡的助攻第154章 正義士族,鉅鹿田豐第237章 誰敢造次,先過我兄弟這關第501章 韓州一立,格局大變第365章 爲兄替你打發了他們第781章 讓人期待的孔明第599章 小五銖毀朝,志在關中第402章 大漢朝的人心變了第692章 風水輪流第129章 大賢良師的堅持第177章 冀州軍組建!第467章 先生可能替我分憂?第395章 平定烏桓第713章 破袁第590章 前援後追第431章 河北軍首戰驚司州第314章 豪門水深第645章 坐山觀虎第722章 魯陽危矣第587章 徐州最聰明的人第84章 你不想活了?第551章 武聖之威(二合一)第414章 我的盟友何在?第274章 劉儉展現仁義的角度第656章 十大過失第241章 董卓聯合呂強第609章 河北的各級學府要加學科第256章 最忠誠的人,是劉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