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認真做事的學子,諸葛亮

琅琊國,陽都縣中。

諸葛亮對於劉儉的招募不心動,這一點雖然令劉儉有些失望,但同時也更加使他覺得諸葛亮和普通的人有些不一樣。

在劉儉看來,諸葛亮一定是個有抱負的人,他不可能不會不爲自己的未來有所打算,而只是做一個春秋讀書,冬夏射獵,安心在家宅着的普通士人。

在東漢末年這個時代,待價而沽的人或許會有市場。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待價而沽。

至少在劉儉看來,諸葛亮現在還沒有待價而沽的實力與能力。

他的歲數並不是很大,其聲名也沒有到了廣佈於四方的地步,甚至連一州的才子也算不上。

他的學識現在也並未達到人生頂峰,這個時期的諸葛亮待價而沽無疑是愚蠢的。

但他會是愚蠢的人嗎?

像是魯肅、張昭,還有諸葛瑾這樣的人,只要自己稍稍對他們施以好意,他們就會都通通都圍到自己的身邊來了。

諸葛亮爲什麼不呢?

歷史上的諸葛亮確實有着高尚的情操,但不代表他是清心寡慾。

清心寡慾的人是當不了政治家的,而諸葛亮卻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

劉儉沒有就着這個事與諸葛亮繼續談下去,他將注意力轉向了諸葛玄與諸葛瑾,與他們談論一些學術上、政治上,包括徐州民生上的問題。

而諸葛亮也不再插嘴,只是坐在一旁靜聽。

說的累了之後,劉儉當天晚上就留宿在諸葛氏的祖宅之中。

諸葛玄準備了豐盛的宴席,宴請撫遠大將軍劉德然,併爲劉儉打掃了一間上好的房間。

畢竟在這個年代,能夠得到撫遠大將軍親自下榻的家族也不是非常多的。

這對於諸葛家來說,真是一種萬分的榮幸!

當天晚上,劉儉就與諸葛玄還有諸葛瑾一對叔侄痛飲,諸葛亮並未喝酒,他只是在旁邊作陪。

論及喝酒的水平,劉儉在這個時代可不是一般人。

雖然不能說是千杯不醉,但至少他也是能喝一罈兩壇的海量。

反倒是諸葛玄和諸葛瑾叔侄的酒量很一般,叔叔和侄兒都喝的大醉,諸葛瑾倒還是好,尚能保持一些清醒,諸葛玄已經有點兒上了年紀,離席的時候就已經是東倒西晃,幾乎失去了自主意識。

隨後,諸葛家叔侄就在僕從的攙扶下回去休息了,劉儉也回到了他的客居之中。

劉儉回到了客居之中,並沒有立刻睡覺,他感覺自己的精神氣兒還很足,於是便起身披上了自己的衣服,開始在諸葛家的院落中散步醒酒。

雖然自己的身份尊崇,但是劉儉還是非常懂規矩的。

他特意找人請來了諸葛氏的管家,詢問了哪些地方是諸葛氏古宅的禁忌,不允許自己前去,以免到時出現什麼誤會,大家臉上不好看。

諸葛家的管家對劉儉自然非常恭敬,他告知劉儉,院落之中沒有什麼地方是不可以去的,劉儉想轉,就隨意四處看看便是,諸葛家並無忌諱。

於是,劉儉就在諸葛氏的院落中散起步來。

走走停停,走走停停,沒多久,他突然發現了一處房間中,似乎還亮着燈火。

天已經晚了,大部分人的都已經睡下,除了自己之外,還有誰能在這麼晚的時間點燈熬油的苦讀呢?

劉儉頗爲好奇的走了過去。

門是打開着的,他在門外向裡面稍稍張望,看到的是十四歲的諸葛亮正在桌案前奮筆疾書,在一張青州紙上書寫着什麼。

想來應該是默寫一些什麼文經,或是在爲一些什麼經文做着他自己的註解吧。

青州紙和書業如今已經大興,並形成規模,而徐州毗鄰青州,作爲徐州的士人,想要獲得青州紙,自然也是非常方便的。

對於青州的紙業來說,徐州的士族也是他們的一大客戶,諸葛家自然也在其中。

劉儉並沒有打擾諸葛亮,他只是揹着手站在門外細細的觀察着。

Wωω▲ t t k a n▲ ¢O

他發現諸葛亮用紙似乎非常的節省。

他小心翼翼的在紙上寫着,每一句話似乎都在用心的斟酌揣摩,只要是下筆就不用任何修改,而且他的字與字之間的距離應該是比較近,因爲諸葛亮所寫的每一張紙都用了比較長的時間,足見紙上的落字應該是非常多的。

看來這個孩子很懂得節約呀。

諸葛亮寫滿一張紙後,用嘴輕輕的吹了吹,然後再認認真真的複查了一遍,隨後小心翼翼的將那張青州紙摺疊起來,放在了旁邊的木匣子裡,又抽出一張新紙鋪在桌上,用好筆蘸了蘸墨汁。

就在他想要繼續向紙上落筆的時候,諸葛亮似乎感覺到了什麼。

他突然扭頭看到了門外正一直注視他的劉儉。

諸葛亮急忙起身。

他來到了房門外,衝着劉儉作揖施禮:“學生諸葛亮不知大將軍蒞臨,疏於接待,還請大將軍恕罪!”

劉儉隨意的擺了擺手:“我自己駐步而觀,與你並無關係,說來還是我打擾了你呢,你何須如此?諸葛亮,應是你莫要怪罪於我纔是。”

諸葛亮急忙說:“不敢,不敢。”

“你可願意邀請我進去嗎?”

諸葛亮隨即伸手:“此乃亮之幸也,大將軍請!”

劉儉進入了諸葛亮的房間之中,他四下打量,卻見諸葛亮的房間收拾的很是乾淨整潔,只是傢俱陳設似乎有些舊了,但是卻並不影響使用。

桌案上的那些青州紙,被石硯壓着,鋪擺的十分整齊。

劉儉來回瞅着諸葛亮屋中的陳設,最終將目光落在了諸葛亮桌案上的那個匣子之上。

他微笑的看向諸葛亮,露出了詢問的表情。

諸葛亮沒有怠慢,他快步走過去,將木匣中的青州紙取了出來,上面都是他的八分書字體。

一排一排,一個一個,整整齊齊的,很是耐看。

真是一手好字啊!

“這是學生諸葛亮一點淺薄之學,還請大將軍指點。”

“你這話有些謙虛了,論及讀過的經文,我可能都遠遠不及你,咱們就算是彼此互相印證,談不上指點。”

諸葛亮卻很是認真的說道:“不!大將軍乃是天下人傑,爲了蒼生黎庶,付出甚多,亮對大將軍深感敬畏,大將軍所設立的青州書局,近年來所出版的重要典籍,每一卷每一本,我都會細細研讀,這紙張上的東西,就是亮根據青州書局的出版書籍,所做的一些整理,請大將軍多多指點。”

諸葛亮現在對劉儉說話的態度,與白日間完全不懂。

此刻的他,全都是恭敬與崇拜的表情。

而且那表情不是作假,似乎是看到了讓他充滿了佩服與景仰的偶像一樣。

劉儉拿起了諸葛亮書寫的那些青州紙,認真的看着。

按照劉儉的設想,諸葛亮現在在青州紙上所做的文字,應該都是關於《歐陽尚書》,《易經》啊等經學的註解。

這些東西對於這個時代的士人學子來說,都是從小到大必須要認真研習的,而且東漢世子爲了能夠讓自己揚名,經常會對五經的經文進行認真的註解,同時還有很多人會對優秀的註解進行再註解,反反覆覆,淋淋灑灑,一篇萬字經文甚至都能出幾十萬乃至於百萬以上的註解。

這些註解對他們而言,就是前途的擔保,就是保證他們能夠成功的階梯與基石。

劉儉覺得,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他應該是不會免俗的,畢竟這是這個時代的趨勢。

誰又能夠那麼輕易的跨出時代的侷限呢?

特別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

可是,當劉儉看到諸葛亮青州紙上的文字之時,劉儉的表情變的凝重了。

只見每一卷紙張的最上方都標註着一個標題。

而這些標題就所代表的,就是諸葛亮所書寫的內容。

第一卷是——“乃粒”

“紡織”

“穀物”

“染色”

“作鹹”

“……”

劉儉很是認真地來回翻看着。

不多時,他驚訝的扭頭看向了一旁靜立的諸葛亮。

“這些都是你編纂的?”

諸葛亮搖了搖頭道:“此非學生編纂,只是學生研讀青州書局所出版的珍貴書籍後,再根據學生自己平日裡走訪工坊和農戶之時所做出的一些感悟與體會而做出的整理。”

劉儉頗爲訝異的上下打量着諸葛亮。

“諸葛亮,你平日裡不學經文的嗎?”

諸葛亮很是認真的回答道:“我學!”

“這裡寫的東西爲什麼沒有與經文相關的?”

諸葛亮很是認真地道:“學生學經文,但不對經文進行批註,爲經文註解的人,這個天下間已經有很多了。”

“相比學經,亮平日裡更喜歡讀青州書局所出的治民生之典,如《齊民要術》《農科之道》《紡織技術》……”

“在亮看來,這些典藏於國更加的實用,對民生也有更好的改良與指點之用。”

“別的不說,單說去年青州書坊的《齊民要書改良第四版》,亮就覺得幾可謂之爲神書。”

“亮覺得這些典藏之用,甚至可遠超五經。”

“而其中關於紡織、染色、做鹹的這些產業要點歸納詳實,實在是萬利於民!”

“如這青州紙就是大將軍一手所督造廣傳的,如今青州紙能夠在各郡大行其道,教化萬民,實是天下之大幸!”“簡牘雖然也在用,但是依亮看來,青州書籍取代簡牘,早晚是時間的問題。”

“這不光是士人的福祉,也是整個天下的福祉啊。”

“所以,諸葛亮願爲這些典籍做註解、做延伸。”

“至於五經註解,就讓旁人去做吧,此非我之所長也。”

聽諸葛亮這麼說,劉儉的心中猛然升起了一種遇到知己的感覺。

大多數的士人雖然也多研究雜學、農業與製造,但是對於他們來說,五經還是他們的主業!

而對於整個國家、整個大漢朝最有利的產業技術學課,卻都被他們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年紀輕輕的諸葛亮只是在十四歲的年紀,就能夠有這樣的超前思想,實在是讓人感到欣慰。

但這也並不奇怪。

仔細想想諸葛亮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爲,就不難推斷出他現在的這些行爲了。

得承認,諸葛亮在歷史上就確實屬於一位實業家。

不論是在政治上、軍事上,民生上,亦或是律法上,諸葛亮都有着他獨到的作爲見解。

唯獨在經文上,卻沒有見諸葛亮留下什麼醒世的專注。

是諸葛亮不會做嗎?

不可能的。

或許,在當時的諸葛亮看來,那些東西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或者說,對於諸葛亮眼中的這個世界而言,那些東西的意義並不是最大。

諸葛亮的一生都活得很明白,他明白作爲一個士人,作爲一個民族的領導者,什麼東西才能讓這個國家的人過得更好,什麼東西才能真正的改變人民的生活狀態,他門清!

所以他一直都把他的精力用在那些真正有用的地方。

想到這裡,劉儉下意識的想伸手拍一拍諸葛亮的肩膀。

但是很快,他覺得這個舉動多少有點兒逾越,遂放棄了。

劉儉來回打量着諸葛亮的房間,發現諸葛亮的屋中有幾面巨大的書架。

上面放置着很多書籍,都是青州書局的出版物。

“諸葛亮,你的屋中有這麼多青州書局的書籍……都是你的嗎?”

“回大將軍的話,這都是亮的收藏。”

劉儉嘆道:“印刷業由我興於世,造紙行業也是我一手建立的……我知道這些書籍的成本不低,你收集了這麼多的書,想必花費不菲吧,你的叔父願意嗎?“

諸葛亮很是認真的回答道:

“貴是貴些,卻也要分是什麼事,在亮看來,這些書籍涵蓋了民生諸業,以及收納了全大漢各行各業最先進的知識,用於讓天下人廣爲交流,是讓我大漢跨越進步的重中之重。”

“就算是再貴,亮也要將其收集認真研讀,”

“當然,這些方面的花費多了,我就減少一些其他的花銷,”

“平日裡少吃點兒好的,少穿點新衣,少買一匹馬,不買犬鷹,就足夠了。”

劉儉心中很是欣慰,諸葛亮年紀輕輕的就已經知道,知識才是人民最寶貴的財富。 шωш▲ тт kǎn▲ ¢O

聽聽他說的這些話,真應該把他介紹給劉備,讓劉備跟他好好學學。

少買點衣服,少買點狗。

多麼痛徹心扉,多麼令人深省的話語啊。

劉儉走到諸葛亮的書架前,從上面將一些書籍拿下來仔細觀看。

果然,如同諸葛亮所言,青州書局關於民生和製造業方面的書籍,諸葛亮都買回來了。

特別是齊民要術的一二三四版,諸葛亮都擺在了書架的最前列,顯然這是他最喜歡的讀物。

書架整理的非常乾淨,紙上也有不少摺頁的痕跡。

很顯然,這些書拿回來並不是擺着看的,而是確實被諸葛亮認真研讀。

劉儉欣慰的轉頭看向了諸葛亮。

“諸葛亮,你如此關注於民生,那想必對於劉青州還有我是非常瞭解的吧?”

諸葛亮認真的說道:“大將軍和劉青州都是亮心中崇敬之人,別的不說,若無大將軍,我大漢朝的紙業焉能興旺到這般地步,我大漢朝的印刷書業焉能成規模?大將軍是亮心中最爲敬仰之人,劉青州次之。”

劉儉很是疑惑的道:“既然你把我視爲你心中敬仰之人,那爲什麼我今天要招你入徐州官署的時候,你卻不願意去呢?”

諸葛亮笑了笑,說道:“大將軍,我只有十四歲啊。”

劉儉卻是搖了搖頭:“這是你白天拿來敷衍我的話,想來這不是你的真意!”

諸葛亮非常認真的說道:“大將軍,這確實是我的真意,因爲亮只有十四歲呀,並不能出仕。”

劉儉皺起了眉頭說道:

“哪裡有這樣的說法?”

諸葛亮疑惑的說道:“大將軍,我的年齡未到,不能出仕,這不是朝廷的法度嗎?”

劉儉奇道:“哦?何解?”

“大將軍,您忘了,朝廷的科舉制度,鄉試和縣試並不要求年齡,但是若要參加郡試,必須是年滿十六歲。”

“如今我大漢朝的科舉制度落實的最好的地方就是河北四州,大將軍如此重視朝廷的科舉制度,將朝廷的新政位於河北制度之首,難道大將軍自己的施政,自己都忘記了?”

劉儉聽到這,很是驚訝:“諸葛亮,你是要通過科舉入仕嗎?!”

諸葛亮很是認真的點了點頭。

“新政即代表國家之意,而在亮看來,新政也是朝廷的當務之急。”

“雖然眼下的新政並未在大漢所有的州郡完全普及,但是新政代表了國家興旺之力,以科舉制度考覈評優擇選官員,而不靠鄉鄰名士彼此推薦,以才取士,這是真正能爲大漢朝選取良才的先進制度,諸葛亮身爲士人,就應遵循這個制度!”

“亮若是今日答應了大將軍的徵辟,越過科舉進入官屬,大將軍雖然能夠得到亮的輔佐,但是這對諸葛亮來說卻是不能接受的。”

“諸葛亮身爲大漢學子,就理應遵循大漢朝的制度。”

“大將軍,其實您今天在此徵辟叔父和兄長,是違了新政的。”

劉儉聽到這兒,沉默了。

隨後就見他長長的嘆了口氣,道:“是我的疏忽,諸葛亮,你是對的,我知錯。”

諸葛亮笑道:“大將軍身爲河北之主,心懷天下蒼生,特別是如今天下大亂,很多事情必須要有一些特例而尋,不然,就無法快速的平定天下,會使更多的蒼生黎庶受苦受難,”

“偶爾提拔一些特殊的人才,這是大將軍應做之事,然亮自認爲並非特殊人才,至少目前不是。”

“所以,諸葛亮一定要遵循制度參加科舉,以科舉的名義入仕於官署,這樣才能夠證明諸葛亮是有資格爲大將軍效力的。”

諸葛亮的話實在是讓劉儉非常的感動。

他終於明白,在歷史上,那個能夠讓萬人敬仰的諸葛丞相,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品,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性了。

十四歲尚且如此,更何況成年之後呢?

千年不朽的人格,自然是有他獨特之魅力的。

“諸葛亮,你做的是對的,科舉制度很快就會在整個東南完全普及,全面取代察舉,你好好的準備考試,好好的在科舉制度中,拿出你的能力,讓天下人看看。”

諸葛亮立刻道:“諸葛亮定當竭盡全力。”

“只是大將軍,諸葛亮還有一事相求。”

劉儉耐心地詢問:“還有什麼事,你儘管直言。”

“大將軍是諸葛亮最爲敬佩也最爲崇拜之人,諸葛亮也能看出大將軍對亮的欣賞之意。”

“諸葛亮只求大將軍能夠不要出手干預諸葛亮科舉之事。”

“不知大將軍允否?”

劉儉聽諸葛亮說到這兒,頓時笑了。

他明白,諸葛亮是不希望自己出手幫他作弊。

諸葛亮是真心實意的想憑藉自己的能力去參加應試。

“劉某對天起誓,絕不會出手干預科舉考試的公平。”

諸葛亮聞言大喜,他長長的向着劉儉一拜。

“亮,多謝大將軍。”

“諸葛亮,你好好在家中複習,兩年之後,我希望你能夠考過郡試,進入我河北公立大學,在那裡,我希望能夠看到你的身影,不要辜負我對你的期待。”

“諸葛亮一定盡全力。”

“不過,你若是考不過,也不要灰心,畢竟還有下一年和下下一年。”

“人無論何時都要做到持之以恆。”

“諾!”

……

次日,劉儉就離開了琅琊國,回返郯城,等待諸葛玄和諸葛瑾的到來。

徐州方面,劉備開始治理州事,徐州北境開始大興屯田,徹底落實科舉制度,另外按照劉儉的提點,徐州開始着重於紡織業的體系建設。

第705章 張翼德思路清晰第742章 大漢再度崛起第67章 袁家水深(今日更六千五百字)第215章 攔路虎第168章 潛龍入海第16章 廁中爭雄第625章 斷彼之糧第417章 打造曹操剋星第722章 魯陽危矣第432章 咱們應該是朋友第347章 劉儉放煙霧彈請個假第201章 控制諸侯王軍第691章 羌族的朋友第116章 涿郡固若金湯出差結束,火車往家走第537章 劉儉的王牌大將第717章 各有所進第97章 太平五行第226章 遺物第37章 一轉眼,蓋世奇功來了(今日更8600字第189章 劉備,是劉儉的好兄弟!第292章 河北劉德然,聲名大噪第274章 劉儉展現仁義的角度第304章 兩軍內訌,華雄在後第284章 白衣渡河第584章 “曹軍”報仇!第490章 劉儉名副其實第327章 現在,時機正好第358章 劉儉抵達幽州第194章 黑山需要一位明白事理的渠帥第613章 環境和身份第17章 我敢賭的,無人敢賭第301章 咱倆,誰吞併誰?第672章 深知西涼軍底細的徐榮第601章 我來解姑娘生死之患第179章 該是時候彰顯一番了第545章 你想站着?我卻要你跪下第435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576章 試探第96章 誰纔是真正的威脅?第201章 控制諸侯王軍第241章 董卓聯合呂強第352章 文若公大漢朝第一的王佐,酷吏,陰第652章 圍京第210章 殺亂之始第64章 皇帝與孝廉第581章 誰人替我打徐州第5章 百里迎公孫第768章 益州,完了第335章 神臂營第124章 兩面派孫文臺第653章 君君臣臣今天覆查,還是有點問題第71章 開始扭轉地位的宦官第699章 徐州談判使第270章 袁揚州,心有所謀第495章 南匈奴王子的決心第467章 先生可能替我分憂?第389章 偉大的漢胡共榮第345章 重要的轉折點第766章 軍師歸天第145章 常山國賊第625章 斷彼之糧第44章 介紹一下,大家混個臉熟第626章 差距第202章 諸位大王必須如此第510章 霸業已成第309章 和談第48章 不高尚的猛將第570章 河北軍乃天下之冠也第265章 袁紹給盧植的信第119章 曼成之苦無人知第258章 劉虞說:德然,我只適合治民第166章 臥虎之雙爪第218章 燕趙男兒,不容小覷第653章 君君臣臣第643章 主將的志氣第409章 我願代表河內韓氏做出承諾第538章 龍虎再聚第712章 赦俘第186章 劉虞新任東青州牧第49章 我知你而你不知我第524章 陶恭祖各處求救今天幫老媽搬家第622章 師兄請罪第757章 兵敗折將第494章 劉儉手中刀,何其利也!第354章 來將獻禮,同鄉問責第554章 德然,你又神算了第253章 關羽副手第93章 外戚勢力即將登場第525章 劉備仗義援徐州第505章 胡虜兒,汝公在此!第520章 曹老闆被謀第451章 劉儉要點新技能點第324章 惡人還需惡人磨第352章 文若公大漢朝第一的王佐,酷吏,陰第239章 義父義子第36章 共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