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諸侯們的反應

對於造反成功吳王劉濞還是很有信心的。由於吳國得天獨厚的優勢,吳王劉濞這幾年還是積累了不少財富的,吳國的銅礦以及大海邊上的煮鹽行業的存在,使得吳王劉濞不用全力壓榨農夫,使得吳王劉濞很受百姓擁戴,劉濞如果想造反不會缺乏追隨者。

如今的百姓實際上還沒有形成國家的概念,在普通百姓眼裡,管理他們的諸侯王就是天,諸侯王讓幹什麼跟隨就可以了。

吳王劉濞一聲令下,吳國的軍隊被召集了起來。現在整個大漢實行的都是同樣的兵役體制,除保留部分常備軍外,需要大量軍隊時就要徵調百姓來服兵役。

吳王劉濞的實力果然不容小看,很快一支十五萬人的吳國軍隊集結了起來。吳王劉濞集結了十五萬人並不是想擺擺樣子。這麼大的隊伍每日裡的人吃馬喂開銷是十分巨大的。吳王劉濞決定搞出點兒動靜來。

吳王劉濞不但打出了還政於皇帝的旗幟,而且派兵進軍長安。

越往長安進軍,吳王劉濞的信心越充足。此次進軍既要經過朝廷派官員管理的郡縣,也會經過其他諸侯的封國。

朝廷派出的負責管理地方的官員,面對劉濞的十五萬大軍束手無策,將情況上報給朝廷後就無事可做了。畢竟地方官員手中沒有兵馬糧草。

而各地的諸侯王對於吳王劉濞造反一事是持支持態度的,所以吳王劉濞帶兵過境諸侯王是支持着的。巴不得劉濞與太后殺了個你死我活,朝廷被消弱,那樣諸侯王的權力又會大增,當年周天子不就曾一統天下,最終結果還是諸侯王各自爲政。諸侯王覺得那時纔是諸侯王最美好的時代。

由於以上原因,吳王劉濞率領的軍隊雖然一仗未打,卻給了人們一種所向披靡的感覺。

吳王劉濞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大漢朝堂震動。

想到吳王劉濞會造反的人不多,不過這次劉濞造反提出了還政於皇帝的口號,卻讓一些人有點兒期待。

大臣們希望皇帝劉盈能夠執政,一來是因爲皇帝執政是正常操作,太后臨朝稱制終歸是特例。另外大臣們也不希望自己頭上有一個強勢的領導,領導越懦弱,大臣們的權力也就越大。

正因爲如此,許多大臣真相信了吳王劉濞這次只是想把推行推恩令的太后呂雉趕下臺,而沒有其他想法。

太后呂雉可沒有那麼糊塗,她明白戰爭一起除了一方被消滅或屈服,不然不會有停止的時候。太后呂雉馬上調集人馬攔截吳王劉濞的軍隊,同時下令各諸侯王派出人馬到長安勤王。

大漢的制度本來就是這樣設計的,皇帝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諸侯王,國家一旦有事,諸侯王有派兵協助皇帝的義務。

制度的設計是一回事,真的出事時能不能調動諸侯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即使是當年強勢如劉邦,想到征討叛亂的陳稀召英布與彭越隨軍出征,英布與彭越都稱病沒有前來。現在太后呂雉號召天下諸侯來勤王,諸侯王的反應就各式各樣了。

稱病擺困難推脫不動地方的大有人在,大部分人保持沉默對於太后呂雉的旨意不作迴應,他們還在等,看雙方哪一方的勢力更爲強大,隨時做好重新站隊的準備。也有一些人急匆匆的跑去加入了吳王劉濞反叛的隊伍,生怕去晚了,難以表現對於反叛的忠誠,影響了今後分取的利益。

當然也不是沒人站在太后呂雉一邊,趙王張敖就明確表示反對一切叛亂行爲,堅決維護太后的領導地位。

趙王張敖說要維護太后的領導地位可不是說說就完了,在接到太后勤王的旨意之後,整個趙國馬上進行總動員,已經退伍回鄉的士卒被徵召了回來,年青力壯的青年也加入了趙國大軍。各地的工廠作坊全力開工,生產着戰爭所需物資。

集結完成的趙國軍隊一路急行軍,沒幾日便到了函谷關外。

“裡邊的守軍聽着,我們乃是接太后之令由趙國前來勤王的軍隊,請你們的將領前來說話。”趙國的士卒在趙王張敖的帶領下接連打了幾場勝仗,而且連續作戰從未放鬆過,因此說起話來底氣十足,十分的囂張。

函谷關的守將正是灌英,灌英接了太后的旨意帶兵到了函谷關,他的內心十分糾結,先前大漢朝堂表面上平靜,是因爲朝中的功臣與太后所代表的皇家、各諸侯王相互制約,力量上處於平衡狀態。此次吳王劉濞反叛實際上打破了這種平衡,而灌英所在的功臣一派現在卻還沒有拿定主意倒向哪一方。太后呂雉強勢,能力強是肯定的,但是由於推恩令,天下大部分的諸侯還是站在了劉濞一方。這中間根本沒有什麼大義可言,誰要是勝利了誰就是正義的。

灌英糾結於吳王劉濞打到函谷關,他需要不需要進行攔截,此時趙國勤王的軍隊到了,真的解決了灌英的燃眉之急,把趙國軍隊放在函谷關,讓趙國的軍隊與吳國的軍隊死磕,反正天下諸侯現在都恨趙王張敖,趙國的軍隊進了函谷關也不會造太后的反了。正好檢驗一下吳王劉濞手下軍隊的成色,讓功臣們能夠準確的判斷出最終誰會取得勝利。

“我乃灌英,鎮守於此,請趙國統軍之人關前說話。”灌英十分謹慎,親自來到關牆之上,他需要確認來的真是趙國軍隊,不要讓叛軍打着趙國的旗號,騙入函谷。

“灌英叔叔,我是劉樂,請叔叔放我們入關。”一匹白色的駿馬跑到關前,馬上坐着一位全身披甲的將領,開口用清脆的聲音說道。

“快快快開關,請公主入內。”灌英從聲音和容貌上辯認來人是公主劉樂無疑,別人可以攔在關外,公主親自到來斷沒有不讓入關的道理。

灌英馬上命人打開函谷關的大門,請公主劉樂入關,不過灌英覺得這世界有點兒瘋狂,公主帶兵勤王,救的還是太后,這天下的男人是不是都要靠邊站了。

“公主,趙王現在哪裡?”灌英實在忍不住還是問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

第四十八章 各懷鬼胎第三百六十四章 水往高處流第三百一十四章 黃金寶藏第四百三十二章 終極後裝槍第四百二十二章 出其不意第一百八十五章 名滿長安第二百六十四章 車馬之爭第四百零五章 太貴了第三百八十三章 美好前景第三百七十七章 威脅皇位的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鹽票第九十一章 贈書第一百四十四章 絕境第九十四章 車馬砲第二十八章 一生之敵第一百八十二章 公主回孃家第一百四十五章 犧牲第十八章 拜訪第二百五十七章 無拘無束的殺戮第二百三十七章 決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和談第六十七章 道路問題第一百七十章 以鬥爭求和平第四百二十章 函谷關硝煙再起第一百三十章 穩賺不賠第二百三十三章 一羣沒用的東西第三百七十九章 登陸倭國第三十九章 豆子投票法第二百五十六章 簡單防箭法第二百九十二章 蕭何入獄第三百七十二章 邯鄲時報第二百七十四章 親情與宮鬥第三十四章 黃老之學第一百七十七章 該我們說幾句了第四百零二章 回頭第二百一十三章 歷史的偶然第十五章 春遊第一百一十四章 破殼第四十二章 搬磚第三百零二章 信任第四百章 登島作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認識認識我第一百章 大漢棗核球隊第二百九十六章 到孔府去挖第一百七十一章 商品交換第九十六章 兵棋第三百章 游擊戰專家第一百零二章 黃金盃聯賽第二百一十一章 錢生錢第二百七十五章 商山四皓第八十七章 六藝第二百七十九章 科舉制度第二百四十六章 稱王第九十八章 張良第三百四十七章 太后臨朝第一百三十四章 血口噴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鹽票第二百九十五章 我要建學校第三百一十五章 知識就是財富第一百三十四章 血口噴人第十章 共享天下第五十三章 擒賊擒王第三百零二章 信任第二百九十九章 好老師的重要性第三百四十章 悲喜之間第二百一十一章 錢生錢第五十八章 齊王劉肥第二百二十七章 防火演習第三百六十二章 全都是爲了錢第三百五十五章 回不去了第三百八十七章 最有錢的人第三百章 游擊戰專家第三十二章 二牛之力第一百七十五章 遊說趙佗第三百九十八章 你捨得第三百三十章 勸降第一百零二章 黃金盃聯賽第一百二十八章 賺錢的買賣第二十三章 一家人第一百九十二章 誰是兇手第三晨四十五章 事物的兩面性第一百八十八章 龍門飯店第一百九十五章 營救財神第六十八章 不整容的韓國第二百四十八章 看不懂第二百二十六章 誰是最大的叛徒第一百八十七章 久居長安第一百七十一章 商品交換第三百五十一章 姐弟見面第七十六章 大王出遊第四十九章 大漢的態度第二十章 離別第一百四十章 軍校生活第一百七十四章 移民關中第三百八十七章 最有錢的人第三百二十章 先禮後兵第四百零八章 生不出兒子是優勢第二百八十五章 飛天第九十一章 贈書第二百六十九章 大王不好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