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章 終不似,少年遊

含光子自知尊師本身就與大恐怖牽扯,那是尊師三令五申,告誡他絕不可以生起探究之心的隱秘。

是以當下他亦能理解蘇午所言。

他點了點頭,向蘇午說道:“弟子亦知家師牽扯甚多,與他有涉的問題,掌教若覺得我問得過了,只需閉口不言而已,我斷不會因此心生怨懟。”

“善。”蘇午笑了笑。

李含光神色鄭重,首先向蘇午問道:“自家師今次落葬以渡劫關之後不久,我便再感知不到與家師有關的因果,師尊好似在世間完全消失了一般,我特意‘過陰’問過幾位師門長輩,那些在陰間的師門長輩,師尊身上發生的這般事情,他們從前也未見過。

不知掌教是否知悉其中內情?

內情究竟是甚麼?

師尊……如今到底是死是活?”

“此中三問,我可明確回答你的,只有第一個。”蘇午說道,“我確知箇中內情,至於內情是甚麼,這便是不能回答的問題——一說就錯。而常真人如今的死活,你只要覺得他是活着的,他便是活着的。

但你若起心去探究他的因果,甚至試圖開掘他的葬地——那麼所得結果,一定會令你失望,乃至因你之行,亦可能導致恐怖因果變數發生。”

李含光聞言愣了愣。

他沒有想到,自己才提出三個問題,在蘇午這裡已經有兩個不能回答了。修行至於今時境界,他倒也不是個蠢物,知道有些事情確不能做,自然也會聽勸,是以應聲道:“回去山門以後,我會着手師門典籍之中與師父葬地有關的種種記載,避免門下弟子生出不該有的心思,起心開掘師父的葬地,卻導致那不可測的恐怖變數發生。”

蘇午道:“這樣最好。”

李含光望向蘇午,遲疑了一下,又道:“我對師尊的全部疑問,其實便是他今時的下落與生死,但這些問題,恰恰是閣下所不能回答的。

師父的生死下落,竟要成爲一樁懸案?

至我死後,也不得解答?”

“你今時已登‘此岸’,若有朝一日,能橫渡天河,再造‘彼岸’,立於那彼岸之上,扭頭回望,或許諸多迷思盡能得到解答,心中一應念想,皆可得到迴應。

修行到了,困擾你我的種種困惑,也自會跟着迎刃而解的。”蘇午認真地向李含光回答道。

“再造彼岸……”李含光微微揚眉,抓住了蘇午話語中的關鍵,“此岸、橫渡天河、彼岸此三境,在今時非是修行臻至化境之輩,對其往往一知半解,往往是‘未見此岸,不知有此岸’。

而掌教如今雖未登臨此岸,但已經望見此岸風景。

掌教對此三境的瞭解,似乎更多過於我。

譬如這‘再造彼岸’……我在師門長輩口口相傳的、與此三境有關的傳聞之中,實不曾聽過‘再造此岸’類似的言語,他們只稱渡元河以後,便能‘踏臨彼岸’。

踏臨彼岸,與再造彼岸,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未知這‘再造彼岸’,究竟是何意?這是否也是‘不能言說,一說就錯’的事情?”

蘇午搖了搖頭:“這倒非是那些不能言說的事情。

之於‘再造彼岸’,亦是因我最近經歷,而生出的對‘彼岸’之境的些許感悟——含光子如今,可能在此岸高山之上,遙望無盡天河,望見那天河盡頭的‘彼岸’?”

“自此岸高山上往彼方看去,只能看到彼岸與此岸一般,山影連綿,無有窮盡,橫斷大海。”含光子回答道。

“含光子修行至今,一身道門修行,還有多少與‘三清’有牽連?”蘇午再次問道。

李含光未有想到蘇午突有此問,他有些意外地看了蘇午一眼,繼而又似是想到了甚麼一般,收斂神色,向蘇午回答道:“茅山師門祖輩口口相傳,旦有借‘三清神譜修行之根基’,再造新法,脫離與原本法門牽連的時機之時,便不需猶豫,設法脫離舊有根基即是。

哪怕是從來不曾尋得這般時機,亦需努力爲自身創造這般時機。

是以茅山宗中,‘魔身種道大法’最貴,蓋因此法自一開始就自成根基,此法雖然兇險,但一向被茅山弟子作爲‘脫胎換生’之上上選。我也曾修行魔身種道大法,煉成了一道劫身。

不過此後得仙人授下‘靈文金記’,便以此靈文根種脫離舊法,撇清與‘三清神譜’之干係,由此更進一步,登臨彼岸。

我如今一身修行,與三清之牽連,不多於一成。”

“這是正法。”蘇午點了點頭。

“道門之中,與‘三清’有涉之事,雖極其隱秘,各派三緘其口,諱莫如深,但是道人修行到了一定層次,反而會得到師長的再三叮囑,從各種旁枝細節之上暗示門下弟子,門下弟子自也會漸生遠離三清神譜,另闢蹊徑之念。”李含光眼神平靜,向蘇午問道,“掌教想來亦知此中隱秘。

而今掌教之修行,與三清有幾成牽連?”

“自黃天法旨徹底修成,立下‘背陰大帝廟系’以後,我之道法修行,已不入三天之列。”蘇午回道。

——這是十成十的擺脫與三清神譜之牽連了。

李含光對此亦甚爲豔羨,同時亦有些許疑惑:“大賢良師開創‘太平道’,始有改換新天之志,但那般‘黃天’,其實也不曾脫離‘三天’之覆蓋,所謂‘黃天’,亦須受有天命。

掌教而今何能以‘黃天法旨’,就直接擺脫三天糾纏,不與‘天命’牽涉?”

蘇午張了張口,卻一時未有言語。

他的‘黃天法旨’,與張角的黃天太平道,雖看似是一脈,實則本質上已經徹底不同。

此般黃天,不曾‘受有天命’。

生來根本就爲開闢新天,爲天授命!

“我之黃天,與黃天太平道雖有類似,實則根本不同。”蘇午最終搖了搖頭,向李含光如是說道,“此黃天道,不需借天命而興太平世,只爲打破舊有,再造乾坤。”

言辭之間,一縷縷昏黃氣韻從蘇午腦後飄散,聚集成黃天法旨。

蘇午伸手引來黃天法旨,那法旨背面浮現出一列列字跡:

‘敕令天公將軍列殿陛前。’

‘敕令翻壇倒洞祖師張五郎列殿陛前。’

‘敕令背陰大帝列殿陛前。’

……

“閣下是否要在這‘黃天法旨’之上留下一縷性識?也與我作同道,同爲‘黃天道人’?”蘇午將那一列列字跡展示於含光子,直接向其問道,“含光子之修行,最好與‘三清’一成牽扯也無。

此正與我所說‘再造彼岸’相關。

畢竟,那彼岸模糊不清,被元河所阻隔,而閣下想登臨的那重彼岸,未必就是橫渡元河之後看到的那重彼岸。

彼岸之上,也未必會有絕好風光。

可能正有你的因果源頭在彼處張開口,等着閣下送上門去。

如此,唯有徹底拋卻舊有因果,或能橫渡不見彼岸的元河大江,以自身之修行,築造閣下想要踏臨的那重彼岸。”

李含光低眉沉思了片刻,沉聲說道:“彼岸,莫非並非只是一道固有的‘岸’,那些恐怖存在,其實自身都化成了彼岸,等着此岸的魚兒遊過元河大江,將自身送進它們口中?!”

“這是我之猜測。

此三境中籠罩種種不可測度之詭譎,我之目見,未必就是真。”蘇午點頭說道,“但早做準備,擺脫自身與三清之糾纏,卻總是必要的。”

“我明白了。”

李含光目光盯着那在蘇午指尖盤旋飛轉的黃天法旨,忽然道:“彼岸之境,恐怖橫生,閣下今時有鎮天下鬼祟,還太平人間之念,但歷經修行,飽覽邪異之後,亦能保持此心真性恆一不變?

假若閣下有朝一日踏臨彼岸,忽也換了副心腸——

那在此黃天法旨之上留下性識的人,實與涉及三清神譜之道人無異。”

“倒確是如此。”蘇午沒有否定李含光所言,“人心易變,亙古如此。我亦唯有將知行合一,致良知而已。”

含光子聞言笑了起來,一縷如雲霧般隱逸的性識從他眉心飄散而出,直落在蘇午掌中黃天法旨之上,但見那黃天法旨背面,又浮現出一列新的字跡,那一列字跡如今尚還模糊不清,只‘敕令’二字清晰無比,但隨着那一列字跡落於黃天法旨之上,組成黃天法旨的雲芨文字,紛紛變化,一時隱隱與正氣符相似,一時又與含光子的靈文金記相關聯!

“未來如何,誰能保證?

但我對掌教今時,卻實敬服。

便留一道性識於黃天之中,若我將來渡河失敗,希望掌教能借這黃天道中一縷性識,令我重得上岸之機!”含光子如是道。

“善!”

蘇午跟着笑了起來。

二人相視,惺惺相惜,一切盡在不言中。

此前李含光尚有與蘇午比試一場,分出高下的念頭,自蘇午真正執道門之牛耳,掌教成尊之時,他卻熄滅了心中這般想法——此前種種所見,已令李含光心頭清楚,縱然對方還未身成此岸,但與自身相搏,也未必就會徹底輸給對方。

他與蘇午如若相鬥,幾個回合之內,卻休想分出勝負高下!

尤其是今時蘇午欲掩藏實力,避免其之修行,引起需要聯合的一些勢力橫生忌憚,兩人放開手來酣戰一場,便令蘇午這個目的徹底落空了。

是以二者之間,終未能有一戰。

只是自李含光領葉法善離開渭水河畔以後,天下道脈之間,皆傳聞含光子一招鬥敗不良帥,令此前連番挫敗道門二十三宗的張午,就此黯然失色!

……

翌日。

天才矇矇亮的時候,華陰縣城的布告欄前,已經聚集起了南來北往的人們。

華陰縣因臨近華山之故,當地修築客舍旅店頗多,自各處遠道而來的百姓,不是爲了領略華山之險峻,登高而望遠,便是爲了在此間謀生計,做一做旅客們的生意。

但在今日一早,那些居住在華陰城中的旅人與行腳商們,並未在開城門的第一時間,便如往日一般一窩蜂地涌出城門,往那在雲霧裡若隱若現的華山攀登而去,而是大都聚集在城門前的布告欄前,小聲議論着。

布告欄前的人們,不只有販夫走卒,更多文人騷客。

聽他們一番高談闊論,亦能了知他們聚集在這布告欄前的原因是甚麼。

——今下華陰城中有五處布告欄,五處布告欄前,皆有頗多百姓聚集,整個華陰縣城幾有半數人口停留在這布告欄前,一爲等候今日‘玄門榜’的更新。

二則因爲華山近幾日封山,遠道而來的旅人們不甘就此退走,大多便留在華陰城裡等候華山再度開山之日,城中少有娛樂活動,這每隔一日便會更新一回的‘玄門榜’,倒是成了旅人們排解無聊的好工具。

本地百姓往往不識文字,華陰小吏雖通文字,卻不能將那玄門榜上變化講說得精彩,幸有等候攀登華山的文人騷客,他們便承擔了爲百姓講說玄門榜上種種精彩變化的責任,而這也是文人秀才們的樂趣所在。

此時,人羣后頭一陣吵鬧過後,有幾個官差分開了人羣,捧着幾道畫軸似的、被草紙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紙卷,昂首走到布告欄前。那捧着紙卷的官差將其上草紙一層一層撕去,露出內裡淡黃的、寫滿蒼勁文字的榜單,旁邊的官吏則以刮刀颳去布告欄上貼着的幾層紙張,重新在布告欄上刷上漿糊。

含光子自知尊師本身就與大恐怖牽扯,那是尊師三令五申,告誡他絕不可以生起探究之心的隱秘。

是以當下他亦能理解蘇午所言。

他點了點頭,向蘇午說道:“弟子亦知家師牽扯甚多,與他有涉的問題,掌教若覺得我問得過了,只需閉口不言而已,我斷不會因此心生怨懟。”

“善。”蘇午笑了笑。

李含光神色鄭重,首先向蘇午問道:“自家師今次落葬以渡劫關之後不久,我便再感知不到與家師有關的因果,師尊好似在世間完全消失了一般,我特意‘過陰’問過幾位師門長輩,那些在陰間的師門長輩,師尊身上發生的這般事情,他們從前也未見過。

不知掌教是否知悉其中內情?

內情究竟是甚麼?

師尊……如今到底是死是活?”

“此中三問,我可明確回答你的,只有第一個。”蘇午說道,“我確知箇中內情,至於內情是甚麼,這便是不能回答的問題——一說就錯。而常真人如今的死活,你只要覺得他是活着的,他便是活着的。

但你若起心去探究他的因果,甚至試圖開掘他的葬地——那麼所得結果,一定會令你失望,乃至因你之行,亦可能導致恐怖因果變數發生。”

李含光聞言愣了愣。

他沒有想到,自己才提出三個問題,在蘇午這裡已經有兩個不能回答了。修行至於今時境界,他倒也不是個蠢物,知道有些事情確不能做,自然也會聽勸,是以應聲道:“回去山門以後,我會着手師門典籍之中與師父葬地有關的種種記載,避免門下弟子生出不該有的心思,起心開掘師父的葬地,卻導致那不可測的恐怖變數發生。”

蘇午道:“這樣最好。”

李含光望向蘇午,遲疑了一下,又道:“我對師尊的全部疑問,其實便是他今時的下落與生死,但這些問題,恰恰是閣下所不能回答的。

師父的生死下落,竟要成爲一樁懸案?

至我死後,也不得解答?”

“你今時已登‘此岸’,若有朝一日,能橫渡天河,再造‘彼岸’,立於那彼岸之上,扭頭回望,或許諸多迷思盡能得到解答,心中一應念想,皆可得到迴應。

修行到了,困擾你我的種種困惑,也自會跟着迎刃而解的。”蘇午認真地向李含光回答道。

“再造彼岸……”李含光微微揚眉,抓住了蘇午話語中的關鍵,“此岸、橫渡天河、彼岸此三境,在今時非是修行臻至化境之輩,對其往往一知半解,往往是‘未見此岸,不知有此岸’。

而掌教如今雖未登臨此岸,但已經望見此岸風景。

掌教對此三境的瞭解,似乎更多過於我。

譬如這‘再造彼岸’……我在師門長輩口口相傳的、與此三境有關的傳聞之中,實不曾聽過‘再造此岸’類似的言語,他們只稱渡元河以後,便能‘踏臨彼岸’。

踏臨彼岸,與再造彼岸,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未知這‘再造彼岸’,究竟是何意?這是否也是‘不能言說,一說就錯’的事情?”

蘇午搖了搖頭:“這倒非是那些不能言說的事情。

之於‘再造彼岸’,亦是因我最近經歷,而生出的對‘彼岸’之境的些許感悟——含光子如今,可能在此岸高山之上,遙望無盡天河,望見那天河盡頭的‘彼岸’?”

“自此岸高山上往彼方看去,只能看到彼岸與此岸一般,山影連綿,無有窮盡,橫斷大海。”含光子回答道。

“含光子修行至今,一身道門修行,還有多少與‘三清’有牽連?”蘇午再次問道。

李含光未有想到蘇午突有此問,他有些意外地看了蘇午一眼,繼而又似是想到了甚麼一般,收斂神色,向蘇午回答道:“茅山師門祖輩口口相傳,旦有借‘三清神譜修行之根基’,再造新法,脫離與原本法門牽連的時機之時,便不需猶豫,設法脫離舊有根基即是。

哪怕是從來不曾尋得這般時機,亦需努力爲自身創造這般時機。

是以茅山宗中,‘魔身種道大法’最貴,蓋因此法自一開始就自成根基,此法雖然兇險,但一向被茅山弟子作爲‘脫胎換生’之上上選。我也曾修行魔身種道大法,煉成了一道劫身。

不過此後得仙人授下‘靈文金記’,便以此靈文根種脫離舊法,撇清與‘三清神譜’之干係,由此更進一步,登臨彼岸。

我如今一身修行,與三清之牽連,不多於一成。”

“這是正法。”蘇午點了點頭。

“道門之中,與‘三清’有涉之事,雖極其隱秘,各派三緘其口,諱莫如深,但是道人修行到了一定層次,反而會得到師長的再三叮囑,從各種旁枝細節之上暗示門下弟子,門下弟子自也會漸生遠離三清神譜,另闢蹊徑之念。”李含光眼神平靜,向蘇午問道,“掌教想來亦知此中隱秘。

而今掌教之修行,與三清有幾成牽連?”

“自黃天法旨徹底修成,立下‘背陰大帝廟系’以後,我之道法修行,已不入三天之列。”蘇午回道。

——這是十成十的擺脫與三清神譜之牽連了。

李含光對此亦甚爲豔羨,同時亦有些許疑惑:“大賢良師開創‘太平道’,始有改換新天之志,但那般‘黃天’,其實也不曾脫離‘三天’之覆蓋,所謂‘黃天’,亦須受有天命。

掌教而今何能以‘黃天法旨’,就直接擺脫三天糾纏,不與‘天命’牽涉?”

蘇午張了張口,卻一時未有言語。

他的‘黃天法旨’,與張角的黃天太平道,雖看似是一脈,實則本質上已經徹底不同。

此般黃天,不曾‘受有天命’。

生來根本就爲開闢新天,爲天授命!

“我之黃天,與黃天太平道雖有類似,實則根本不同。”蘇午最終搖了搖頭,向李含光如是說道,“此黃天道,不需借天命而興太平世,只爲打破舊有,再造乾坤。”

言辭之間,一縷縷昏黃氣韻從蘇午腦後飄散,聚集成黃天法旨。

蘇午伸手引來黃天法旨,那法旨背面浮現出一列列字跡:

‘敕令天公將軍列殿陛前。’

‘敕令翻壇倒洞祖師張五郎列殿陛前。’

‘敕令背陰大帝列殿陛前。’

……

“閣下是否要在這‘黃天法旨’之上留下一縷性識?也與我作同道,同爲‘黃天道人’?”蘇午將那一列列字跡展示於含光子,直接向其問道,“含光子之修行,最好與‘三清’一成牽扯也無。

此正與我所說‘再造彼岸’相關。

畢竟,那彼岸模糊不清,被元河所阻隔,而閣下想登臨的那重彼岸,未必就是橫渡元河之後看到的那重彼岸。

彼岸之上,也未必會有絕好風光。

可能正有你的因果源頭在彼處張開口,等着閣下送上門去。

如此,唯有徹底拋卻舊有因果,或能橫渡不見彼岸的元河大江,以自身之修行,築造閣下想要踏臨的那重彼岸。”

李含光低眉沉思了片刻,沉聲說道:“彼岸,莫非並非只是一道固有的‘岸’,那些恐怖存在,其實自身都化成了彼岸,等着此岸的魚兒遊過元河大江,將自身送進它們口中?!”

“這是我之猜測。

此三境中籠罩種種不可測度之詭譎,我之目見,未必就是真。”蘇午點頭說道,“但早做準備,擺脫自身與三清之糾纏,卻總是必要的。”

“我明白了。”

李含光目光盯着那在蘇午指尖盤旋飛轉的黃天法旨,忽然道:“彼岸之境,恐怖橫生,閣下今時有鎮天下鬼祟,還太平人間之念,但歷經修行,飽覽邪異之後,亦能保持此心真性恆一不變?

假若閣下有朝一日踏臨彼岸,忽也換了副心腸——

那在此黃天法旨之上留下性識的人,實與涉及三清神譜之道人無異。”

“倒確是如此。”蘇午沒有否定李含光所言,“人心易變,亙古如此。我亦唯有將知行合一,致良知而已。”

含光子聞言笑了起來,一縷如雲霧般隱逸的性識從他眉心飄散而出,直落在蘇午掌中黃天法旨之上,但見那黃天法旨背面,又浮現出一列新的字跡,那一列字跡如今尚還模糊不清,只‘敕令’二字清晰無比,但隨着那一列字跡落於黃天法旨之上,組成黃天法旨的雲芨文字,紛紛變化,一時隱隱與正氣符相似,一時又與含光子的靈文金記相關聯!

“未來如何,誰能保證?

但我對掌教今時,卻實敬服。

便留一道性識於黃天之中,若我將來渡河失敗,希望掌教能借這黃天道中一縷性識,令我重得上岸之機!”含光子如是道。

“善!”

蘇午跟着笑了起來。

二人相視,惺惺相惜,一切盡在不言中。

此前李含光尚有與蘇午比試一場,分出高下的念頭,自蘇午真正執道門之牛耳,掌教成尊之時,他卻熄滅了心中這般想法——此前種種所見,已令李含光心頭清楚,縱然對方還未身成此岸,但與自身相搏,也未必就會徹底輸給對方。

他與蘇午如若相鬥,幾個回合之內,卻休想分出勝負高下!

尤其是今時蘇午欲掩藏實力,避免其之修行,引起需要聯合的一些勢力橫生忌憚,兩人放開手來酣戰一場,便令蘇午這個目的徹底落空了。

是以二者之間,終未能有一戰。

只是自李含光領葉法善離開渭水河畔以後,天下道脈之間,皆傳聞含光子一招鬥敗不良帥,令此前連番挫敗道門二十三宗的張午,就此黯然失色!

……

翌日。

天才矇矇亮的時候,華陰縣城的布告欄前,已經聚集起了南來北往的人們。

華陰縣因臨近華山之故,當地修築客舍旅店頗多,自各處遠道而來的百姓,不是爲了領略華山之險峻,登高而望遠,便是爲了在此間謀生計,做一做旅客們的生意。

但在今日一早,那些居住在華陰城中的旅人與行腳商們,並未在開城門的第一時間,便如往日一般一窩蜂地涌出城門,往那在雲霧裡若隱若現的華山攀登而去,而是大都聚集在城門前的布告欄前,小聲議論着。

布告欄前的人們,不只有販夫走卒,更多文人騷客。

聽他們一番高談闊論,亦能了知他們聚集在這布告欄前的原因是甚麼。

——今下華陰城中有五處布告欄,五處布告欄前,皆有頗多百姓聚集,整個華陰縣城幾有半數人口停留在這布告欄前,一爲等候今日‘玄門榜’的更新。

二則因爲華山近幾日封山,遠道而來的旅人們不甘就此退走,大多便留在華陰城裡等候華山再度開山之日,城中少有娛樂活動,這每隔一日便會更新一回的‘玄門榜’,倒是成了旅人們排解無聊的好工具。

本地百姓往往不識文字,華陰小吏雖通文字,卻不能將那玄門榜上變化講說得精彩,幸有等候攀登華山的文人騷客,他們便承擔了爲百姓講說玄門榜上種種精彩變化的責任,而這也是文人秀才們的樂趣所在。

此時,人羣后頭一陣吵鬧過後,有幾個官差分開了人羣,捧着幾道畫軸似的、被草紙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紙卷,昂首走到布告欄前。那捧着紙卷的官差將其上草紙一層一層撕去,露出內裡淡黃的、寫滿蒼勁文字的榜單,旁邊的官吏則以刮刀颳去布告欄上貼着的幾層紙張,重新在布告欄上刷上漿糊。

第1401章 天須請假條劈山救母(六)第351章 油炸‘惡神’(1/2)第120章 “灋”(2/2)第640章 ‘源空’第258章 色中之詭(1/2)第475章 心猿!(1/2)第851章 “觀音土病”(22)第536章 諸天炁蕩蕩(2/2)第1250章 後來事(12)第1518章 人猿相揖別第1489章 火竈之祭第242章 掌竈人,三碗米(2/2)第236章 竈神弟子的粗瓷碗(1/2)第1016章 三陽會(22)第10章 廟第419章 “羅生門”(四)(加更!3/2)第1509章 五千年來誰鑄鼎(五)第967章 金丹,又見金丹(12)第482章 “燭九陰大御神”(2/2)第1401章 天須第645章 怨神,願神!(2/2)第89章 龍山廢棄公墓(1/2)第982章 “龍身關聖”(12)第800章 淌血的圓日(1/2)第120章 “灋”(2/2)第742章 “桃神”(1/2)第1443章 道士下山(十)第782章 元空的過去人生(2/2)第843章 生死草(2/2)第1247章 容納‘三清之腸’(完)第277章 過詭關(1/2)第323章 織錦山(2/2)第172章 眉心脈輪,脣槍舌劍(月初求月票,第633章 大業位拜殺咒!(2/2)第994章 一張皮(12)第463章 酒吞童子(1/2)第1487章 元根第371章 入墨(1/2)第1506章 五千年來誰鑄鼎?(二)第427章 平氏的鬼武士(1/2)第1173章 養旱魃(12)第206章 分離(爲盟主‘楓跡’加更,3/2)第1026章 宿命勾牽(22)第527章 熊嘎婆(1/2)第1203章 算卦(22)第1226章 待到英雄在鐵鑄的搖籃中長成(二)第720章 “天門”(1/2)第1381章 伏羲氏(1/2)第1342章 “密乘”(12)第158章 白獅(5K,1/1)第747章 驅列龍脈(1/2)第825章 ‘王狗剩’(2/2)第984章 治病(12)第1186章 天道正道!(22)第215章 新職位(1/2)第542章 意外(2/2)第1340章 不空(12)第83章 梳頭詭(首訂500加更,3/2)第526章 萬法宗壇符旨(2/2)第434章 無上!黑地藏!(2/2)第683章 鴻毛可渡,不沾片葉(2/2)第705章 師與徒(2/2)第1440章 道士下山(七)第922章 借詭傳話(12)第342章 “師父”(六)(2/2)第1393章 劈山救母(完)第987章 鳩佔鵲巢!(22)第819章 ‘門’(2/2)第183章 大雪山的巡遊僧(1/2)第439章 獅子大開口(1/2)第436章 源氏宅邸(2/2)第1202章 珍珠如土金如鐵(12)第1508章 五千年來誰鑄鼎?(四)第621章 閭山大真人,天海忿怒尊!(2/2)第1403章 三相平衡第475章 心猿!(1/2)第886章 絕路(12)第446章 鬼手搬運(2/2)第605章 孕(2/2)第1135章 人意如錘(22)第734章 金壇(1/2)第153章 ‘三清之腸詭相’(2/2)第1150章 背陰大帝(22)第95章 “不要慌,要冷靜”(1/2)第1293章 勇次郎第570章 撥付兵馬(2/2)第869章 崑崙山中升起的太陽(22)第1198章 “輪迴”第586章 破壇(2/2)第1507章 五千年來誰鑄鼎?(三)第336章 “水詭”(2/2)第605章 孕(2/2)第79章 詭異探測器(求首訂,2/3)第1247章 容納‘三清之腸’(完)第1496章 比干第885章 圖窮匕見(22)第1355章 再探大雁塔(一)(22)第673章 黑與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