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

來到這個時代,朱瞻基才知道,劉伯溫實際上並不像演義中說的那麼神,他在大明的整個架構中,發揮的作用也並不是特別大。

要不然,他會只被封個伯爵,一個胡惟庸就能把他兒子害死,還把他趕回家。甚至還有傳言,就連他的死,也跟胡惟庸脫不了干係。

大兒子被害死,二兒子又因爲反對朱棣上吊自殺,劉氏還沒有到第三代,就已經玩完了。

但劉伯溫此人的才華和能力肯定是有的,畢竟家學淵源,官宦世家。要不然,整個劉家能從宋代發跡,經過整個元代,一直到明初還很牛。

劉傑今天的舉動在官場上屬於越界,是很不好的行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身爲官場中人,自己不遵守規則,難道還指望小民們來遵守規則嗎?

但是知道了他是劉伯溫的後人之後,朱瞻基能夠理解他了。

因爲他二爺爺的關係,朱棣對劉家是沒有好感的。皇帝的反感,也會讓劉傑處境艱難。

作爲劉家僅存的官場獨苗,爲了守護家族,不得不接受冷眼留在京城,而他想要出頭,就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付出。

在會客室裡,朱瞻基看了一眼面容有些憔悴的劉傑,心裡滿懷同情。

他今年也不過三十出頭,相貌英俊,不過一點也不顯得意氣風發,反而有些老相。

因爲留着不像文官的長髯,而是武將一樣的短髭,要是在後世的娛樂圈,能當得上一個帥大叔的稱號。

朱瞻基率先坐在椅子上,一指對面的椅子。“坐吧,有何事需要孤幫忙,你儘管說。”

劉傑從袖子裡掏出了一本奏章,跪拜在地,雙手舉過頭頂說道:“臣有幸位居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掌專利司一應事務,卻始終不得專利司需關注要領,戰戰兢兢。今日拜見殿下,只爲向殿下求一方略,解臣之憂。”

聽到這裡,朱瞻基明白了過來。

專利法是自己提出來的,朱棣對這個建議興趣也很濃,因爲他也想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技術是可以發揚光大,造福百姓的。

如今工匠也好,商人也罷,包括那些治病的郎中,甚至的教書的先生,都喜歡留一手。

而專利的出現,雖然會在短期之內造成壟斷,但是十年後呢?

當第一批專利到期的時候,大明就可以將這些新技術推廣開,造福百姓。

不過這件事被交給了工部,朱瞻基雖然跟工部天天打交道,卻也不能摻和他們內部事務,所以這件事他後來就沒有再管。

現在劉傑上門求教,雖然不合規矩,但是朱瞻基心裡還是挺高興的,因爲他肯想,肯鑽研,想進步。

朱瞻基不怕他做錯事,只怕他不做事,得過且過,耽擱了大明的發展。

所以朱瞻基的態度和藹了起來,親手接過了奏章,扶着他的手臂說道:“員外郎請起。令曾祖學究天人,瞻基雖不得一見,卻也敬佩不已。快快請起,待我看完奏章,再與你說話。”

劉傑不敢真讓朱瞻基來扶,連忙從地上起來,半邊屁股搭在了椅子的邊緣。

朱瞻基打開了奏章,仔細地看了起來。

劉傑這份奏章屬於是工作彙報,與諫議奏章完全不同,沒有那麼多的格式講究,華麗詞語,也無需駢四儷六。

但是劉傑的這份工作報告卻也寫的文采斐然,將他遇到的問題用一種很古雅的方式闡述了出來。

不過,這讓朱瞻基看的有些頭疼,許多地方都要連蒙帶猜。

他還不能問別人,一問就暴露了自己的短處。

不過,即便是這樣,他也沒有後悔自己沒有學好古文,等他登基,除了文學方面,他一定要推行白話文,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讓老百姓也都能聽得懂,看得懂官府的官文。

還有就是標點符號,如今大明也有一些外國傳進來的書籍,有了標點符號,不過,想要推廣,卻是不可能的。

首先這些標點符號還不成熟,其次,儒家就是靠壟斷學術掌握話語權,他們是最不願意老百姓都能懂文化的。

劉傑的奏章主要說了三個問題,一個是豪門,富商,大量申請專利,唯恐專利以後成爲他們壟斷學術,甚至是技術的武器,不利民生髮展。

其次是大量的重複申請,讓許多專利有交叉,導致了不知該將專利授予哪一家。

最後一點是專利司人員不足,各州府之間缺少溝通,導致了專利的重複申請。有些地域限制性的專利,根本不能得到對照,出現了不少重複批覆的情況。

對這些朱瞻基也早就有了考慮,將奏章收了起來說道:“任何人申請專利都不需限制,在前只需要調查清楚專利的來源,有無強搶專利之事。在後要注意杜絕這些豪商利用繼續申請相關專利的手段,繼續壟斷技術。”

劉傑很是聰明,直接把握住了朱瞻基話裡面的意思。“殿下是說,給所有人十年折騰的時間,大明真正的發展,是在十年之後?”

朱瞻基笑着點了點頭說道:“代代相隱是儒家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已經深入了所有人的骨子裡。專利固然是對技術的壟斷,卻也是改變這種觀念的重要手段。

只要過了這十年,內監一定會大量利用這些專利技術,並且會將這些技術傳播開來。不過此事你心中有數就好了,不可張揚。”

劉傑連忙應下。

朱瞻基又說道:“那些技術有重疊的專利,可以讓申請人做出實物,相互比較,以最優者授予專利。但其他家可以授予專營權,與專利壟斷不形成矛盾。”

“至於最後一點……”朱瞻基想了一下才說道:“專利司人員不足,可以繼續擴大規模,增加經費。如今專利司應收入不菲吧?”

劉傑回稟道:“專利司只掌批覆,一應賬目依舊由工部統一管理。”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此事不妥,專款專用,專利司不應成爲謀利的衙門,更應成爲大明的技術推廣衙門。此事你回去後寫個方略,用心籌備,我也會在合適的時候與兩位尚書交涉。”

他正待拜謝,卻聽朱瞻基又說道:“李少監,將太孫令給員外郎一塊。今後凡有難事,儘管來找我,只要你用心做事,恢復誠意伯的榮耀,並不是難事。”

劉傑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眼眶發紅,嘴脣顫抖了許久,最後才深深埋下頭去。“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從會客廳出來,熔鍊場的工部以及內監負責人就守在門口,行禮之後,短暫寒暄,就將朱瞻基迎進了熔鍊車間。

不過,沒有任何人敢讓朱瞻基親自走到熔鍊窯旁邊去,他也只能遠遠地隔着衆人,觀察着熔煉爐的火情。

爐溫是古代鍊鋼最大的制約,普通的火苗只有幾百度的溫度,鍊鋼爐的溫度,最低也要一千度以上。

在西漢時期,華夏就發明了可以讓爐溫達到一千兩百度的高溫鍊鐵爐,但是此後的一千多年,這項技術就一直卡在了這裡。

不管是用什麼當原材料,爐溫都很難再上升。

所以,古代的鍊鋼並不是後世的溫度能夠達到兩千度的鍊鋼爐,不管是鐵,還是鋼,都是半液體,而不是真正的鐵水或者鋼水。

然後,這些鐵需要人力來攪拌,鍛壓,增加碳含量,使之成爲鋼,所以這個過程,也叫炒鋼。

這種工藝已經持續了一千多年,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增加火焰中的含氧量,使之溫度上升。

雖然漢代就已經學會了使用水排來給鍊鋼爐增加空氣,但是這種空氣都是普通的空氣,含氧量遠遠不夠。

在沒有發明氧氣提純設備之前,爐溫就上不去。爐溫上不去,鐵水就不能變成真正的液體,因爲鐵的熔點在一千五百度以上。

這一點朱瞻基也沒有辦法解決,他就只能提醒這些工匠,多試驗各種供氣設備。

雖然只是一座普通的鍊鋼爐,但是反覆進行頂吹,側吹,底吹試驗,甚至三種方法共同實施,來讓爐內溫度升高。

如今這座倒焰爐就被安裝了三個水排,同時向爐內吹氣,這種方式也的確有些效果,因爲鐵水的融化度比以前更好。

倒焰爐是在宋代發展起來的新型鍊鋼爐,分爲兩個部分,炒煉室築於地面以下,燃燒室築於地面以上。

兩室上下疊加,燃燒室底部正對炒煉室中心,風從燃燒室上部鼓入,再經由燃燒室底部火口直射到炒煉室中。燃燒室頂口用蓋板封閉,保持溫度。

像現在神機營的銅炮,幾乎都是用這個方法澆鑄出來的,但是貼的熔點更高,就少不了炒鋼的程序。

今日又試驗了兩種方法,但是都沒有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朱瞻基也沒有氣餒,臨走時又提出了一種方式,就是利用水泥在地下澆鑄一個燃燒室,再用耐火土隔熱,在現在的炒煉室下面再多加一個燃燒室。

上下都有燃燒室,再用兩個水排鼓風,應該會有一定的效果。

他動動嘴,下面的人要累斷腿,光是進行爐室的改造,沒有一個月的時間,怕也難以完成。

第十九章 思想第二十三章 利奧納多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二二八章 輿論宣傳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一九八章 火第三十章 總攻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三十八章 柯枝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一百章 北上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三章 新生活第十九章 厚賞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二章 處政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二零五章 戰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六十章 新生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四十章 天道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二章 家天下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六章 東洲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二00章 分功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三章 皇宮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六十一章 見面禮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