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章 第一次論政

當趙曦把自己添加的項目放出去後,大夥才知道,都理解錯了。

還以爲太子殿下是要恢復太祖選兵的做法,定那個琵琶腿、車軸身,或者直接去遴選禁軍那般,把兵樣派遣到各州府,帶着木梃下去。

都已經做準備了……這玩意兒太有操作餘地了。畢竟夠標準的多,進潛邸的少,期間大有可爲。

沒想到太子殿下另闢蹊徑,直接定下了基本標準,沒錯,這只是基本標準,也就是說這只是針對地方選兵所定,至於真正的入選東宮護衛,那就是最後的殿試了……太子殿下親自選兵。

是,現在已經該稱太子殿下了,立儲的儀式也算是走完了。就這個時間,趙曦都把東宮護衛營地營造個差不多了,就知道磨蹭了多久。

趙曦本以爲就是一令詔書就可以了,誰知道居然還這樣囉嗦。

想想前朝,即便是立儲,後面也直接就廢了,大多數都是在刀光劍影中確定的繼承大統之人。至於本朝……雖然更迭溫和,似乎也有些意外。

所以,對於立儲的記錄,趙曦看到的不多。都爲尊者諱,不該記錄的都忽略了。

而這一次,終於正兒八經的走了一次立儲的儀式。

祭祀太廟,告三皇五帝,詔令訃告,告黎明百姓,都一個意思:國朝或者說天下的下一個掌舵者姓趙名曦,乃當今陛下之三子。

同時追溯到祖宗八代,意思是地位中正……自己得這樣說。

從此後沒有了鄂王爺趙曦,只有太子殿下,所以便從族學裡出來了,有了專門的老師……太師,龐太師。

趙曦都不知道後世的戲文是不是早就給預料到自己來這邊,同時也讓龐籍真做了太師。

太子殿下十歲,也就是平常家庭孩童進學的年歲。龐籍雖然聽聞太子聰慧,也以爲是以訛傳訛罷了,並不作準。所以,他第一堂課,稍微超出了蒙學,以《五經》開講。

“殿下,汝之進學如何?”

龐籍也就很隨意的與太子殿下交談幾句,才發現他錯了。太子目前的學問,根本就不能用幼童來評判。

還好,龐籍本來就是個老成持重的性子,甚至不次於原來的杜衍。也就避免了被太子打臉……

“先生,孫先生以爲學生可應舉……”

着確實是孫復的原話,還是孫復未因友人牽連,未外放時,早先就說過:王爺應舉二甲無虞。

當然,孫復的話作不得準,他根本不知道二甲該是什麼水準。這話只說明一點,趙曦現在把規程中該學的都學了。

這……龐籍也就真信了。對於孫復,他略有耳聞,雖不曾交往,有富彥國、文寬夫之流推崇,應不會有多大差池。

所以,龐籍找來了這幾年省試考題……殿試就沒必要了,那是陛下問政的。

“殿下,汝只需答其策問一題。”

龐籍很清楚帝王該具備那些素養,取士的詩賦對於帝王沒必要。

趙曦早就感興趣了,他很想知道這年月的國考是怎樣的,只是礙於身份和不明白有沒有忌諱,所以一直憋着。

王中正肯定搞不到這些。

所以,當龐太師……喊這稱呼時,趙曦總是想到包黑子。

當自己的老師給他上回省試策問卷時,很不客氣的就開始把自己當考生了……

“殿下,《論籌建東宮護衛疏》爲汝作撰?”

很明顯,太子殿下的這篇策問,與官家呈與朝堂的《論籌建東宮護衛疏》文風類同……單從策問而言,太子殿下一甲可取……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聰慧了,而是真正的千古帝王之資。

趙曦很不好意思,本來那個東宮護衛的條陳,他沒讓老爹跟朝堂實說……繁雜的朝堂,他還需要靜觀其變。

可他忘記了文風這回事……

“先生,確爲學生所撰。”

別說帝王,就是對於常人,誠實也是基本素質,這點趙曦很清楚。

“殿下,可否與籍一說該疏緣由?”

這個……趙曦有些猶豫。祖宗法度與國朝現實,抑武揚文是不可觸及的底線,而《論籌建東宮護衛疏》本身就是偏向武備的中心思想,而朝堂曾言……二十年不論戰事。

龐籍是文臣,還是相當於整個士林領袖般的人物。士林是不會想有一個傾向於武備帝王的。

“先生,此問是太子與相公?還是弟子與老師?”

趙曦沒有說什麼保密不保密的話,也不提話出我口入你耳這些小氣的話,他只想把這次對話有個界定……

再沒有比這話更讓龐籍震驚的。什麼魯班鎖九連環,什麼詩詞對對,甚至連《籌建東宮護衛疏》和這篇策論算上,包括驛站之亂時的臨機決斷,都抵不住太子殿下這話給他的震驚。

一句話所包含的信息太多了,從職位身份,到國朝現狀,再到未來施政方向,似乎都可以從這句問話中找到答案。

“此時籍與殿下乃師徒……”

龐籍有些頹然。太子殿下不是聰慧,而是妖孽。殿下的政治智慧別說是官家,就是放眼如今五品以上朝廷官員,無一可及。

“先生,學生此疏緣由萌芽於驛站之亂時,禁軍兩千與賊人兩千的對戰。本不該有張郎中殉國之殤,皆因上四軍怯戰。”

“當時,曹、高兩位都使,不足五百人,與賊人對峙而不落下風。兩者相比,學生以爲兵不在多而在精。此其一也。”

“其二,學生兒時應進學,寅時起牀,不想廢晨時時光,便隨意創一種行進之法。韓相公遇,言之爲善,爲行軍之法。故,學生逐年修繕,如今可擇伍試之。”

“其三,國朝汲取前朝亂局之因,抑武揚文乃應有之意。但學生以爲,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陰陽和諧爲天地之道。唯文武並舉方爲良策。”

“此爲該疏緣由,並非學生非議祖宗法度,也無意更改如今朝廷之制度,只想以東宮護衛爲試驗田,嘗試一下兩條腿走路。”

“此所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文武和諧之道……國朝至此,朝堂諸公又何嘗不曾思慮,可多爲以文御武,或者強令嚴法,諸般手段都曾試過,不奏效。

殿下所言,試驗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或許真的是條路。

龐籍這時候真的沒糾結殿下是不是偏向武備了,而是被殿下這種新穎的說法欣喜了。

第四二二章 這樣應該可以第三四零章 相公的憂和帝王的喜第六百章 還不到時候第七五八章第六一一章 閒話第四五二章 吐青苗第二二六章 決不饒恕第四八一章 閒不下的王安石第四三零章 萬馬齊喑究可哀第七百章第八五二章 期望成奢望了第九零一章 得失談第四六二章 我很仁慈第二六九章 一念定性命第七三章 個人的要求第八一三章 扶上馬送一程的恐懼第九三三章 帶個功勞進大宋第五三八章 戰略部署(上)第一一零章 這算是了結了第八六六章 還以爲什麼事呢第三四三章 與太子相關的事第一九二章 一鍋燴(繼續五更 第一更)第四七三章 老王這鍋背的冤第四九三章 又砸腳了第六一六章 權利架構第三七四章 狠第六一零章 醉話第七三一章 大謀局的形成第七九三章 微服私訪(七)第五一四章 這算屁的大捷(上)第二九零章 東宮偏門爲誰開第六一六章 權利架構第一五三章 寧殺錯 不放過第三二章 推進第四九章 高下立判第九一九章 借力是本意第三零七章 等着西夏寇邊第九五一章 意圖第四二二章 這樣應該可以第四四九章 打一個叉第四九九章 大討論第二九七章 躲貓貓第六五一章第一一八章 據理力爭爲出征第七七四章第二一四章 請君出坑第一一三章 太子隱疾第一零一章 總有找茬的第八六四章 這纔是誘惑第三八二章 違命第八九七章 疆域的妄想第五三六章 凡議和者殺無赦第三一四章 不同往日第三七九章 憑什麼第六四五章 說服第五五九章 目的從來不單一第四六一章 憤怒第五八三章第五一五章 這算屁的大捷(下)第七一四章 沙州張家第八四零章 呂惠卿的才華第七七四章第八十章 小王要大解第五二四章 混亂第四七六章 丟人現眼第十七章 劉成朔風烈第九三五章 野心第一三二章 授印宴第三零五章 該結束了第六七章 君子六藝第一二二章 文寬夫無恥第三九零章 這一手玩的好第二五四章 衆生相第三五九章 捷報的本質是宣傳第五六八章 制衡第八零一章 微服私訪(十五)第八三三章 天馬行空的思路第五十章 給他們找點事第八一五章 莫名其妙第二三章 童英宴(二)第二三一章 試探第五二二章 暗潮第五九六章 推一把第七五九章 陷入死局的調查第六三六章 都看着呢第八四零章 呂惠卿的才華第一五九章 浪子野心第一二七章 第二晚第四七四章 還雙管齊下了第二零七章 王介甫的萬言書(第一更)第四一零章 段思廉的悲情第一三七章 標準的自縊格式第一八八章 另起爐竈(第二更)第五五四章 嚇着了第二四三章 等你掛帥收燕雲第二三零章 護衛營的新任務第六三九章 先禮後兵的兵第九四一章 找不到主力第五九一章第六六五章 真正的萬衆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