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三章 老王這鍋背的冤

政事堂沒讓趙曦失望。政事堂不僅很快的出臺了辦法,還是少見的在政事堂取得了一致。

“宗親之法,政事堂議定十條。第一,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擇一人爲宗,令世世封公,補環衛之官,以奉祭祀,不以服屬盡故殺其恩禮。”

“第二,祖宗袒免親(五服以外的遠親),已賜名授官者,將軍以下,願出宮爲官的隨意,但必須經大宗正司投狀上聞……”

……

囉囉嗦嗦十大條……還別說,政事堂相公要是想做事,還是能考慮周全的。

這十條變革措施,從祭祀,到授官,再到幼有所養老有所依,一項一項都考慮的相當周祥。

趙曦沒做任何變動,直接簽署了。主要是他對這時代宗親觀念瞭解並不深,有點無從入手。

乾脆就以政事堂的爲主了。

在趙曦看來,這已經相當寬限了。

“官家,今日放衙後,數十宗親齊聚王相公府門,與王相公家僕推搡。巡捕介入方各自散去,揚言明日還會繼續討說法……”

聽王中正好像有點幸災樂禍。

宗親堵王安石家門?沒緣由呀。

“市井傳言,宗親變革乃是王相公新法內容,是王安石一手推動了宗親變革……”

這……這也太扯了吧!哪跟哪呀?還真是扛雷了。

變革現在國朝的某些制度,王安石本來就是一個扛雷的角色,最起碼趙曦一開始就是這想法。

趙曦的本意,是讓王安石擋一下文官團體的攻擊,這樣避免整個朝堂是一個整體,導致他有些想法沒法推動。

這些日子於心不忍,自覺的替王安石分擔了些文官的注意力。沒想到宗親倒是先出手了。

朝堂還是有高人啊。

從目前的朝廷現狀看,君王很好的運用了異相相攪。

革新一方和守舊一派,明爭暗鬥,君王的態度便越發重要……本來君王的態度就重要。

這樣,就造成了誰取悅君王,誰能更好的捕捉君王的想法,誰在朝堂就佔據了主動。

這是文官團體最不想看到的情形。

別扯什麼文人氣節,更別談風骨,那玩意兒是在特定情況下,根據需要展現的。

學會文武藝,貨於帝王家,這纔是至理。

農田水利法和宗親革新的順利推行,臣工們看到的是…~官家有意革新。

同時,革新派和守舊派的界線越來越明顯了。而原本爲守舊一派搖旗吶喊的臣工,爲越來越退縮了。

這讓明眼人很揪心。不是揪心革新,而是揪心這種君王主導朝廷的局面。

近百年,歷三朝,幾任相公嘔心瀝血,前仆後繼,好不容易纔有了政事堂分權的現狀。結果讓王安石這樣一折騰,主動權又回到帝王手裡了。

這讓文官團體對現狀很擔心,對王介甫很惱火。

“寬夫,這樣可以嗎?”

“稚圭,找茬的宗親,而官家是族長。當宗親這般纏着王介甫,而作爲族長的官家不理不問時,王介甫就明白文臣團結的必要性了。”

兩個人,一壺茶,隱秘的環境,說着如今朝堂最敏感的話題。

這倆人就是韓琦和文彥博。

“稚圭,你擔心的並不是新法,與大多數臣工反對新法不同。你是擔心朝廷的局勢。”

“如果一味的任由王介甫這般折騰,勢必導致朝臣們因爲訴求不同,而形成明顯的兩派。那樣,官家主導朝堂也會成爲必然。”

“最終將成爲臣工取悅君王,並由君王裁決國朝事務的局面。這不是你我,乃至整個朝堂文官想看到的。”

文臣、武將、勳貴、帝王、宗親,這是國朝的勢力分割。

一直以來,都是文臣在左右着朝堂。而如今,官家用潤物細無聲的手段,再一次讓勳貴深度介入軍伍。

並且,因爲改變冗兵一事,挾兩次南征,一次西征的大勝,潛移默化的提升了武將的地位。

這一次,因爲王介甫的原因,再把文臣分裂了。文官在朝堂的優勢將不復存在,而君王的態度就會變得至關重要,再不受文臣節制了。

朝堂最大的一方勢力,就這樣被攪和的四分五裂了。

出發點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就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千差萬別。

文彥博這樣考慮,是站在整個文官團體的角度。從某種意義上講,算是高瞻遠矚。

韓琦因爲參與的程度深,並不能像文彥博那樣置身事外,像一個旁觀者去觀察整個朝廷。

不過,在聽完文彥博從官家籌建護衛營之後,一點一點的分析綜合。真覺得也許文彥博說的對。

籌建護衛營,小範圍發展軍備,南征時一鳴驚人,開礦山,鋪軌道,解決冗兵……

訓練新軍,建立軍卒自尊心,講武堂,勳貴再次登堂入室,到現在放任王安石革新……

一件件一樁樁,似乎在用事實證明這文彥博的判斷。

在看看原本堅實的文官團體…~最早進入官家產業體系的耕讀世家,以及工坊城、錳礦和石炭礦那些大股東,已然自成一家了,他們緊緊跟着官家的步調,不離不棄。

這一次,因爲王介甫革新變法,王介甫將一些聰慧卻有投機心思,品性不端的能臣又拉成一派。

加上官家玩了一次庭辯,導致各家學派在朝堂的臣工,直接決裂了…~道統之爭,那是堪比國仇家恨的存在。

如今的朝臣,早已不是往日的文臣了,很難將步調統一了。

所以,他倆想借一下宗親,讓王介甫清醒清醒。

如果王介甫這一方消停了,再把司馬君實攆出朝堂,其他學派因爲創立者官階不高,在朝堂很難形成一方勢力。

到那時,僅僅是官家產業體系拉攏的部分臣工,在朝廷還興不起多大浪。

思謀的很到位,計劃也算靠譜。

唯一內考慮到的,那就是趙曦對這類事的敏感程度。

想當初,上四軍大械鬥那就是趙曦謀劃的。文彥博只不過是從中得到了啓發,才攛掇宗親的。

當時讓他無所適從的羣體事件,他相信,擱誰手裡爲會作難。

殊不知,趙曦卻深喑此道。

“中正,你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查清楚宗親鬧事的領頭人……”

羣體事件,那怕是滿朝堂,全國朝都唾棄的宗親,趙曦也沒敢輕視。

倒不是擔心這些宗親能起什麼事……若真有那能耐,就不會玩這樣的伎倆。

這種羣體事件,最怕的就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從而渾水摸魚,趁機搗亂。

再說了,老王這鍋背的冤。

第二三五章 被打斷的興頭第六零三章 官制(下)第三八七章第三一五章 秦州第一零五章 做好事不留姓名第十一章 翻船的小溝第六九六章 董氈跪了第五五章 做該做的事兒第六七零章 說話的方式第四九九章 大討論第三八一章 大械鬥第六四三章 小人物的逆襲第三六六章 接管汴梁第五六五章 強弩之末第五零五章 故意折騰第六三六章 都看着呢第七二五章 被包圍了第一六一章 圍點打援第一四六章 就這麼簡單第七九五章 微服私訪(九)第三四二章第九四七章第二零八 繁亂(第二更)第六四一章 招人恨的王安石第九一八章 變化第二六四章 相國寺的因果第一四七章 歸仁鋪第四三零章 萬馬齊喑究可哀第九九章 選兵詔令第九零六章 邊境亂事第一四八章 不願做看客的殿下第六三三章 定個調第八一四章 這不是巧合第四九五章 殊途不同歸第三六七章 拒絕禪讓第七六六章第五七七章 大棒和甜棗第四零七章 有些意外第九三六章 封樁庫第六一四章 官家又夾私貨第六六八章 這也是姑且第一三六章 太子殿下的詭異第四三四章 自己說了算第九零八章 要不要扶植(感謝雲哥的fans盟主打賞,加更)第六零六章 三級職能第七五八章第六三四章 打開的話頭第六零八章 人事(中)第一七五章 詭異的邊境迎接(第四更)第四七三章 老王這鍋背的冤第五九六章 推一把第十三章 九連環解出來的進學第五六八章 制衡第二三八章 明日再議?第五五六章 亂象第七四一章第八零一章 微服私訪(十五)第三五八章 求全責備了第三八四章 趙曦的手段第一四三章 廣南之脊樑第五三六章 凡議和者殺無赦第五六八章 制衡第五二三章 折服第四九四章 猝不及防第一八二章 牛皮大的不毛之地(繼續五更,第一更)第八二八章 治河之議第四二章 宮牆外的世界第九四八章 評估第四章 唯一新奇的嬉戲第六六六章 稚圭,別執迷了第六零九章 人事(下)第九四零章 計劃周詳了第二五二章 誰來背鍋第五一八章 文壇盛事第七一三章 借道還是借刀(感謝書友不吃齋的蚊子萬賞,必須得加更。)第七三一章 大謀局的形成第二九八章 狄漢臣尚能飯否第一二三章 誰更無恥第二三八章 明日再議?第三八五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四四零章 又玩人了第七四九章 什麼算金甌無缺(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二更)第八六九章 逃民的大匠第八五八章 撰稿人宗澤第七三六章 李憲的鬱悶第九七章 自辯書第五一六章 隨便你們說第二三五章 被打斷的興頭第六四章 至賤無敵的景洵第三八五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六六八章 這也是姑且第五三五章 朝廷該如何處置第四五四章 官家何意第六九零章 很正確的決斷第八九四章 嘗試性作戰的結果第二零二章 知我者彥國也(第一更)第六八零章 終於等來危險了第三一九章 折家的聽調不聽宣第六五零章 巡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