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無形資產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華國電視臺給《渴望》的版權開價是八百萬人民幣。

只要付了這筆錢,電影可以繼續使用《渴望》的名字,並在宣傳上和電視劇聯繫起來。

這是什麼概念?

《生死抉擇》的投資不過七百萬人民幣,只爲了用一下名字,有利於電影宣傳就要拿出八百萬,相當於一部電影的投資了。

華國電視臺有自己的理由。

《渴望》在華國百姓心目中有着強大的影響力,價值難以估量,這是一個品牌。

或者說是無形資產,怎麼判定這個資產的價值,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

以《姍姍訪談錄》爲例,這是一檔優質的訪談類節目,那麼這個品牌的價值是多少?

可以從廣告商願意出多少錢給節目冠名來大致做出判斷,如果廣告商每年拿出五百萬在節目上打廣告,那這檔節目的無形資產就值這個數。

這是由市場做出的決定。

華國電視臺找了專業人士給《渴望》的品牌來做估價。

這些專業人士對《渴望》進行了一番評估,十年過去了,老百姓對這部劇的續集期待很高,相應的電影票房就很高。

這個期待值就是無形資產,期待值和電影票房掛鉤。

預估出電影的票房,然後按照比例抽成,這是專業人士給出的建議。

然而,電影票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沒有上映前誰都說不準。

比如電影拍砸了,或者演員傳出了醜聞,電影上映的時候剛好碰到了一部好萊塢大片,這些因素都能影響票房成績。

預估票房是指在正常情況下電影可能取得的成績,既不誇大,也不看低。

老百姓對《渴望》的期待值很高,在正常情況下這部電影票房會大賣,以國內電影行業國產片以往的成績判斷,這部影片的票房會在五千萬左右。

這是指用原班演員出演,沒有拍砸,沒有遇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

這只是一個基數。

專家們還會考慮好夢公司以往的業績,公司的影響力和運作能力,一個實力強勁的電影公司和一個實力弱小的電影公司推出的電影票房會存在很大差異。

好夢公司作爲投資方可以給影片的票房加分。

如果再加上華影集團參與其中,那麼這部影片在院線排片上具有優勢。

綜合各種因素,專家們認爲這部《渴望》的續集票房應該在八千萬上下,或者說在七千萬到九千萬這個區間內。

這只是預估,他們不保證最終的結果。

按照這個票房成績,從中抽取十分之一的話,就是八百萬。

華國電視臺的某些領導原本想開九百萬的,不過看在韓三評的面子上,就按照平均值來好了,他們還覺得自己吃虧了。

爲了證明沒有漫天要價,電視臺把專家的評估文件分別給了華影集團和好夢公司。

林子軒認可這個評估,但事兒不能這麼算。

專家是按照所有事情都正常進行的情況做出的評估,可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

尤其是拍攝《渴望》的續集,風險更大。

一旦續集不被觀衆認可,別說是八千萬票房,能有一千萬就不錯了。

如此一來,所有風險都在電影公司的身上。

華國電視臺不認可這個觀點,他們認爲自己也承擔着風險,電影拍砸了,會對《渴望》這部電視劇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降低這部劇的無形資產。

說起來,這是雙方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華國電視臺認爲《渴望》就值這個價。

林子軒算過一筆賬,用八百萬買版權,加上投資和後期宣傳,這部《渴望》的續集至少要兩千五百萬才能完成。

張凱莉和李雪建都是着名演員了,片酬絕對不低。

也就是說,票房要達到七千五百萬才能收回成本。

這麼算下來,真沒什麼賺頭。

當然,好夢公司會因此提高知名度,影片會拿獎等等,那是額外的收穫。

這件事其實是一個提醒,那就是無形資產的價值。

國內的企業往往不重視這一點,沒想過經營自己的品牌,多是在替國外的公司做代工。

一個品牌,一個商標,只要經營的好,就會具有極大的價值。

林子軒想過繞開華國電視臺,比如給電影起名叫《劉慧芳》,在宣傳的時候所有人都不提電視劇,只說電影。

但那麼做顯得特別彆扭,就像是在掩耳盜鈴一樣。

老百姓知道,記者知道,就劇組的人裝作不知道,記者問問題,大家就打岔,顧左右而言他,那樣宣傳不出什麼效果來。

《渴望》講究的是懷舊,是情懷,如此才能打動觀衆。

聽着張凱莉和李雪建說起當年拍攝《渴望》的故事,觀衆自然而然的就陷入回憶之中,願意掏錢到影院看電影。

這才叫做宣傳。

林子軒和韓三評商量之後,決定接受華國電視臺的報價,不過他提出了兩個方案。

一個是好夢公司直接用八百萬換取授權,一個是電視臺用這個授權作價八百萬,算作是電影投資,等到電影上映後,電視臺獲得票房分賬。

第二個方案相當於電視臺承擔了一部分風險。

不過林子軒給出了具有說服力的理由,《生死抉擇》的票房破億,這是好夢公司和京城電影製片廠合作的結果。

如今韓三評成爲華影集團的副董事長,擁有更大的權利。

兩者的再次合作,這部《渴望》續集的電影票房將會再創輝煌。

加上華國電視臺的宣傳渠道,想想看,大家一起合作,肯定比《生死抉擇》更火爆。

林子軒既不想拿錢出來,又想讓華國電視臺做免費宣傳,這是最好的辦法。

如果票房真的好於預期,華國電視臺同樣能賺到錢。

有錢大家賺,合作共贏,要是電影票房一敗塗地,也能拉上華國電視臺一起賠錢。

華國電視臺綜合了好夢公司的業績,以及華影集團龐大的實力,覺得投資進去比直接拿八百萬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由此,三家企業就拍攝《渴望》續集達成了合作協議。

這是民營影視公司的生存之道,和這些國有大企業互相博弈,從而獲得發展的機遇。(未完待續。。)

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流第二百九十四章 一席之地第五百七十一章 往事只能回味第一百七十七章 談談人生和理想第四百一十五章 玩家第六百零六章 飛馳的少年第六百八十一章 前奏第三百五十一章 開館第四十九章 上電視第三百八十一章 這一刻第六百二十三章 陣容第四百六十三章 文化差異第六百二十六章 過節第六百七十六章 證明第四十七章 合拍片第五百九十四章 包裝第四百三十八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七百九十二章 財富對話第七百九十七章 大牌駕到第五十六章 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第六百三十三章 高清第八百三十章 豆豆第七百四十六章 突破口第一百八十九章 羣雄並起的時代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去的路第四十三章 家庭肥皂劇第八百零六章 新聞第八百零九章 花季雨季第四百四十一章 啓動第八百零三章 角逐第三百七十章 見證歷史第一百六十二章 氛圍第一百零七章 京城人在紐約第四百五十四章 區別第八十四章 故都的秋第二百六十九章 功課第二百四十五章 角力第五百六十五章 旅遊第五百三十六章 水很深第六百一十五章 好奇第六百零九章 幸運第三章 相親進行時第六十一章 浪子回頭金不換第三百九十八章 評分第一百零三章 和過去告別第六百二十五章 表演第二百一十二章 狼來了第二百九十八章 類型第七十五章 破滅的明星夢第六百九十五章 文藝的生活第三百一十四章 初衷第四百九十章 餘地第六百六十九章 陣容第四百零五章 氣勢第三百九十一章 戲裡戲外第七百六十五章 地位第五百一十五章 成長第六百八十四章 鏡子第四百六十一章 相處第二十五章 生活的節奏第六百六十七章 回顧第六百八十五章 影響第六百二十二章 性格第三百七十七章 世紀新聞大戰第一百零四章 文壇多面手第五百五十三章 長大成人第五百零四章 戰略伙伴第七百零四章 主動性第二百五十六章 票房分成第三百五十八章 暢銷第三百一十六章 上星第六百八十九章 檔期第七百三十八章 婚禮第二百五十六章 票房分成第六百九十四章 片場第一百八十一章 有幸遇見了你第二百六十三章 頑疾第四百四十九章 合適第六百四十四章 聚會第五百章 以誠待人第三百七十八章 特立獨行第二百七十四章 初爲人父第八百三十二章 一件小事第四十九章 上電視第四百一十六章 資料片第四百零九章 紀實風格第三百三十八章 比喻第四百零二章 誠意第六百三十二章 實用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去的路第五百二十三章 知遇之恩第十章 沒有觀衆的人生第三百二十章 拿獎模式第四百四十四章 文憑第六百九十一章 低調第三百四十四章 未雨綢繆第四百六十五章 加入第七百六十七章 小雪日記第六百四十八章 劇本第八百一十八章 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