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溫情和冷漠

傍晚時分,京城電影學院,在教室的一個角落,聚集着四五個人,桌子上放着些稿紙,他們正在討論着什麼。

這種情況在電影學院很常見,學藝術的學生都富有激情,不是那種埋頭苦學的類型。

他們會就某部電影或者某個觀點進行辯論,在教室、圖書館和宿舍裡。

這幾個人正是林曉玲和賈章柯組成的電影小組,此時離林曉玲和林子軒的那次談話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

有了思路之後,林曉玲就把拍攝京城老太太和外地女孩子的想法告訴了小組成員。

大家琢磨了一下覺得應該會有意思,通過租房把兩個陌生人聯繫在一起,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房東和租戶之間的故事,也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進入九十年代,外出打工成了一種潮流,流動人口逐年大幅增長。

以前大家嚮往沿海地區,花城是他們的首選,所以就有了《外來妹》,92年之後滬城進入了浦東大開發時期,打工者多了一個選擇。

在京城,同樣有進城務工人員,這些人來到陌生的地方,租房就是頭等大事。

無論是打工還是求學,遠離家鄉,融入新的環境,生活中難免會產生矛盾,磕磕絆絆。

他們覺得並不一定要按照老太太和女孩子這種模式來,而是應該用更爲廣闊的視野來講述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間的衝突,租房子是個不錯的切入點。

學校裡的學生往往喜歡指點江山,高談闊論,一心想要描述整個變革的大時代。

這只是前期的討論,大家有了方向就去收集素材,也叫做體驗生活。

劇本創作不是閉門造車,要深入生活,光有一個故事梗概還不夠,還要填充細節,這些細節來自真實的生活,而不是憑空想象。

有些電影一看就是假大空,是因爲裡面人物的行動和對話不符合生活,觀衆沒有認同感。

即便是那些改編自小說的劇本也要有生活,編劇要實地走走看看,瞭解真實的情況。

好的影視劇都來源於生活,又稍微高於生活。

幾個人利用課餘時間在京城裡轉悠,林曉玲是京城人,負責和房東一類的人打交道,賈章柯等人來自外地,就和他們外地的老鄉們交流。

他們接觸了不少人,談及了來到京城打工的艱辛和不易,同時也有幸福。

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和京城本地房東的矛盾自然不少,往往都是些生活瑣事,比如多用了幾度電啊,太吵鬧啊,垃圾沒有清理乾淨等等。

出門在外,一般都是能忍則忍,以和爲貴,互相寬容就是了。

生活不是劇本,沒有那麼多的矛盾衝突,更多的是妥協和忍讓。

不過也有些打工者無法適應大城市的生活,比較迷茫,不知道出路在哪裡,京城的繁華雖好,卻沒有他們的容身之所。

這些人成了社會的邊緣人羣,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每個人自己知道。

在經過一個月的走訪和體驗後,他們把素材整理出來,準備創作劇本。

這時候,分歧出現了。

林曉玲從女性的視角覺得應該拍攝孤單的老太太和求學的女孩子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比較乾淨,有種溫情,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賈章柯覺得應該拍攝更爲真實的故事,他關注的焦點是那些邊緣羣體。

他認爲社會的快速發展造成了很多的問題,這些邊緣羣體就是其中的產物,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沒有保障,從事的是工資最低的工作。

一旦失業就會流落街頭,失去生活的希望,甚至會去偷去搶,這纔是真實的生活。

女性和視角和男性的視角不盡相同。

林曉玲沒有那種流落街頭的生*驗,對生活抱有希望,比較注重生活中的溫情,賈章柯更願意撕開表面的溫情,展現裡面殘酷的真實。

這和兩人的生活經歷也有關係。

作爲京城人,林曉玲生活在這兒,很難體會外地人在京城的感受,她覺得京城人應該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來迎接外地人。

賈章柯在京城這幾年,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是排外的,這種感受只有外地人才會明白。

他們在創作上的分歧實際上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也是女人和男人對事物的理解不同。

這和女生喜歡看言情小說,男生喜歡看武俠小說是一個道理。

老太太和女孩子的故事不真實麼?肯定是真實的,它就發生在京城的某個角落,賈章柯說的邊緣羣體同樣真實存在。

生活是一塊多棱鏡,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人生。

大款有大款的生活,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這都是真實的,不能說殘酷的生活纔是真實,大款花天酒地的生活就不真實了。

問題是,你站在誰的立場,你想拍攝誰的生活。

由於以上的原因,他們很難說服彼此。

“這樣吧,咱們各寫各的,寫出兩個本子來,然後給鄭教授看看,誰的本子通過了,拿到了拍攝資金咱們就拍哪一個。”林曉玲建議道。

“這樣也好,雙保險,省得落空。”賈章柯同意道。

這種分歧屬於創作上的分歧,在電影學院很常見,並不會影響彼此的友誼。

林曉玲拿着素材回到宿舍,開始寫自己的劇本,思考着怎麼樣推進情節,對話要符合角色的身份,這是她第一次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創作,格外的認真。

經過一番思考,她在稿紙上寫下了劇本的名字,《咱們倆》。

賈章柯以一個外地人的思維想象着如何展開故事,如何來寫一個外地人在京城的生活,他感覺到和這座城市的格格不入。

特別是在冬天的時候,一個人在宿舍裡望着窗外的雪花,這種感覺尤爲強烈。

賈章柯的腦海裡漸漸有了一些影像,在歲末的京城,一個失業的農民工行走在寒冷的街道上,看着這座繁華的大都市,帶着茫然和無助。

他不知道是該繼續留在這裡,還是回到自己熟悉的家鄉。

在他眼裡,這座城市是如此的冷漠,周圍的人是如此的冷漠,社會在發展,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冷漠。

賈章柯決定了,他想拍的就是這個故事。(未完待續。)

第七百二十六章 簡單第九十六章 忙碌的時光第五百四十七章 主動權第二百四十二章 那年的焰火第四百八十四章 候選第三百二十三章 孩子第二百二十九章 傳媒第五百八十八章 輸出第一百七十六章 紅圍脖女孩第八百二十九章 招牌第五百一十一章 心動第八百一十二章 獨當一面第八百零六章 新聞第四百六十二章 商業價值第七百四十章 大片第七百三十六章 衝刺第八百章 佈局第五百零五章 版權第四百二十九章 拍賣會第八百零八章 機遇第七十五章 破滅的明星夢第六百九十九章 敲門磚第七百五十七章 快車道第五百二十七章 在路上第二百零五章 就等着這一天了第三百七十六章 必由之路第七百七十八章 印象第三百八十五章 角色第二百八十六章 指導第四百五十七章 等級第二百七十七章 恰同學少女第六百二十三章 陣容第五百六十七章 火花第八百二十二章 領導第八百二十五章 小心思第六百八十八章 現實第一百九十二章 天生做演員的材料第九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五百九十七章 變與活第二百一十一章 兩部影片第三百五十九章 名導和明星第一百零六章 記住這種感覺第四百三十八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五百三十一章 配角第三百零八章 把脫掉的衣服穿起來第五百七十三章 少年第二百一十四章 房子第七百章 教育第三百九十二章 沒有辦法的辦法第七百一十七章 偶像第五百四十六章 用心第二百一十四章 房子第六百六十章 效率第四百三十二章 成名之後第二百八十二章 事業第二百五十二章 好時候第三百八十五章 角色第七百二十八章 股份第二百五十七章 娛樂片的春天第六百二十七章 心性第三十四章 寶島之行第九十六章 忙碌的時光第七百四十二章 破冰第四百一十七章 女性電影第五百六十三章 偶像第四百零五章 氣勢第七百四十九章 優劣第二百零七章 水太深第六百一十三章 懵懂第三百二十九章 傳統第四十三章 家庭肥皂劇第五百八十三章 酒會第五百零二章 代價第七百七十九章 一代不如一代第六百七十三章 弄潮兒第三百四十七章 邊緣人第五百六十三章 偶像第七百三十四章 天地第五百三十一章 配角第三十七章 咱們倆第六百零一章 鍛鍊第四百零七章 選題第四百二十九章 拍賣會第三百四十五章 懷舊情結第四百九十章 餘地第三百三十一章 套路第二百零八章 告狀信第三百七十六章 必由之路第三百二十八章 解讀第一百九十一章 細節第二百二十一章 製片人第四百七十五章 主角第五百七十一章 往事只能回味第二百七十六章 第六代第三百零五章 忙碌和閒適第四百六十三章 文化差異第八百一十八章 剪影第七百零二章 花兒們綻放的年代第六百零六章 飛馳的少年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