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他們身上都帶有一些傷藥,李光遠的師兄顧飛懂得一些岐黃之道,平日裡耳濡目染多少倒也會一點點,上次白映寒被山寨抓住受傷,他也一直陪在他身邊照看,對這接骨的手法也知道一些。李光遠出去又砍了一些樹枝回來,用刀削好,讓樂蘭把揹包裡剩下的衣裳撕成條狀,在樂蘭的幫助下,白映寒小心地把白映寒的腿骨接好,並用樹枝固定用布條綁好,然後小心地清理着白映寒胸口上的傷,咬牙用手摸着他胸前的斷骨,將骨頭慢慢移回原來位置,然後固定,又在傷口上灑上刀傷藥......
等到把白映寒周身傷口處理好,李光遠才感到渾身一點力氣都沒有了,在整個處理過程中倒是聽到了白映寒微弱地**聲,能聽到他的聲音,二人心裡倒安心了不少,至少人還是活的。
休息了一段時間,李光遠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感覺時間尚早,離天黑應該還有一段時間,李光遠於是站起身來囑咐樂蘭道:“你小心守着大人,我出去一下,會盡快趕回來的。”
樂蘭心裡害怕,卻也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地點了點頭。李光遠走了,一時間山洞裡顯得格外安靜,白映寒動也不動地躺在那裡,樂蘭心裡害怕時不時將手指伸到白映寒的鼻端探試,直到感覺到他微弱的呼吸後才放心一點。
天快黑透的時候,李光遠回來了,身上還背了個竹揹簍,裡面竟然放着兩牀被褥,還有幾個水囊和吃的。
“李大哥,這些是哪裡來的?”看着李光遠帶回來的東西,樂蘭很是詫異。
李光遠笑了笑說道:“我下山走了很遠才找到人家,用銀子找那戶山民買的這些,我順路採了些草藥,這裡有個瓦罐,你呆會兒用這個瓦罐把這些草藥熬了,餵給大人喝下。”
看着李光遠遞過來的一個饅頭,樂蘭卻沒有伸手去接,而是轉眼看着躺在一旁的白映寒有些出神。
“怎麼啦?難道你不餓嗎?”李光遠很疑惑的問道。
樂蘭卻說道:“姑爺也應該餓了,只是怎麼餵給他吃呢?”
李光遠明白了,心裡嘆息一聲道:“大人受傷很重,暫時還是不要給他吃東西,明天我再出去一趟,弄些應用的物品回來,到時候熬些粥餵給他吃吧!”
吃了東西,樂蘭在山洞口架起了一堆火,把李光遠帶回來的草藥按分量煎成了湯汁,小心地餵給白映寒喝的時候卻怎麼都不好喂,因爲不能搬動他,而李光遠記得帶回一隻瓦罐卻忘記了湯勺這個物件,樂蘭急得不行,最後靈機一動突然之間紅潮飛了滿臉,讓一旁的李光遠看着很是詫異,不過她接下來的舉動讓李光遠明白了樂蘭臉紅的原因。樂蘭把藥含在嘴裡用嘴慢慢餵給白映寒。
這一夜就在二人的擔驚受怕下慢慢熬了過去,白映寒渾身滾燙,樂蘭不斷將浸了冷水的帕子敷在他的額頭上都沒能幫他退熱。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了,李光遠急急忙忙揹着揹簍下山去了,樂蘭守在山洞裡戰戰兢兢的熬到了未時(13:00),李光遠終於回來了,不過他的背上卻揹回了一個人來,那個揹簍卻背在這人的身上。
看着李光遠滿頭大汗的樣子,樂蘭驚疑的問道:“這位是......”
李光遠笑道:“這位先生據說是這一帶有名的郎中,所以我就請了這位郎中來這裡。”
這位先生五十多歲的樣子,此刻滿臉搵怒的表情,卻又不敢發作,想來是被李光遠威逼恐嚇帶來的。
“先生,既然來了,您還是給看看吧!”李光遠淡淡的說道。
那先生瞪了李光遠一眼,鼻中發出一聲怒哼,卻也沒有拒絕直接走近白映寒身邊伸手搭了白映寒的脈搏靜靜地診斷着。
“這個人受傷很重,氣血瘀滯,內俯多有損傷,心脈單薄,恐怕熬不過今晚了,你們還是節哀吧!”先生把完脈後就是一個勁的搖頭。
他的話頓時讓樂蘭臉色一白渾身無力地跌坐在地上,李光遠看了樂蘭一眼,對着這老郎中急道:“不管能不能行,您既然來了總得開些藥吧,要不,您先看看我這斷骨接的怎樣?”
那先生擡眼看了李光遠一眼,嘴脣動了動卻沒有說什麼,倒是很仔細地檢查了一下白映寒的接骨處,最後點了點頭道:“嗯,還行,這骨頭倒是接的很好,小夥子,老夫體諒你救人心切,就不怪罪你強行帶老夫來此了,這人的傷勢太重,老夫可沒有妙手回春的功夫,一切自安天命吧!”
李光遠點了點頭,說道:“那,晚輩送您下山吧!您那裡應該藥材挺齊全的吧!晚輩跟您回去取些藥,只要能救到我家主人的,不管多貴重的藥,您都給開一點,診金方面晚輩絕不會拖欠的。”
樂蘭本已有些絕望的心情在李光遠的一席話中似乎聽到了些希望,趕緊渾身掏摸了一下,把身上的一些首飾都拿了出來,眼裡雖有些不捨,卻也毅然遞到了李光遠面前,說道:“這些東西沒有被收走,李大哥先暫時用這個抵藥錢吧!”
李光遠笑着推開了樂蘭的手,說道:“不用了,這些你留着吧!這裡面有些都是這一路主人給你的,不管怎樣先留着吧!我這裡還有呢!”
說着李光遠神秘的一笑迴轉身背對着樂蘭,解開衣裳從腰間解下一條圍腰的布條來,打開,裡面竟然還用油紙包着幾張銀票。
“怎麼,你,你什麼時候還藏了這幾張銀票的?”樂蘭倒是沒有別的意思,只是在當時的那種情形下,他們隨行的人都被搜過身的,他們身上值錢的東西都被搜走了,樂蘭因爲是女子,也一直跟在白映寒身邊所以沒有搜她的身,但她的身上卻沒有帶銀子。
李光遠笑道:“這一路上,主人就對我說了要防備的事情,其中一件事就要時刻備着銀子,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