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鋼鐵的碰撞

二戰後,德聯因爲經濟困難在海軍、空軍以及天軍三個燒錢的兵種上完全不是中華帝國的對手。但在陸軍裝備上,德聯卻不落後於中華帝國,反而在裝備規模上遠遠的超過了中華帝國陸軍。

中德兩國在戰後的陸軍發展方向上正好相反。中華帝國陸軍繼續奉行精兵路線,帝國常備陸軍保持200萬左右,裝備極爲精良。而整個華約集團則擁有陸軍930餘萬,裝備精良但比中華帝國陸軍略低一個檔次,成爲牽制北約的主要力量。

換句話說,中華帝國陸軍擔心跟北約的軍事衝突中會遭到首輪猛烈攻擊,這點中華帝國陸軍吸取了二戰閃電戰的經驗教訓,中華帝國陸軍主力不在接近北約地區部署,而是向後縱深部署,避免遭到北約突然襲擊。而在前沿,都是其他華約國軍隊充當炮灰直接面對北約軍隊。

德聯則不同,其陸軍總兵力在戰後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一倍多。主要因爲德聯戰後經濟困難,大批軍人解甲歸田根本無事可做,反而因爲生活不能溫飽而成爲社會上的惡勢力。德聯於是採取原蘇聯在一戰後的恢復兵團生產策略,將大部分軍隊一邊生產一邊執行戰備。

當中華帝國陸軍恢復和平戰備水平時,德聯軍隊總兵力卻增至630萬人,整個北約總兵力高達1380萬人。

如此龐大的軍隊,所需要的陸軍裝備也是驚人的。戰後初期北約各國擁有各種坦克戰車1.8萬輛。由於德聯在海軍、空軍和天軍裝備上難以在短時間內追趕中華帝國。因此希特勒便大力建設陸軍,力圖成爲世界第一陸軍強國。

而坦克作爲陸軍的重要標誌。於是便成爲德聯重點發展對象。

二戰期間,德軍的坦克吃盡了聯軍坦克的苦頭。除了技術落後於中華帝國之外,更多的卻是生產成本過高導致數量不足所致。蘇軍的坦克生產成本低,坦克羣在後期對德軍的衝擊巨大。

戰後,德國陸軍吸取了教訓。隨着原材料市場的放開,德軍生產坦克的成本快速下降。而蘇聯滅亡,沙俄加入德聯,使得德俄兩國的坦克技術進行了大融合。性價比高的蘇軍坦克配上德軍坦克的強勁發動機。終於讓德聯坦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1949年3月,原蘇聯的t44主戰坦克同德國的6號坦克結合起來,成爲德聯戰後第一款主戰坦克——t50。

t50主戰坦克總重39.7噸,炮塔裝甲203毫米(僅在炮塔最底部有這個厚度)、車殼99毫米。主要武器爲pd-9型100毫米線膛炮,2挺12.7毫米重機槍。採用德國六號坦克的v8柴油發動機,最大行程600公里(有副油箱),最大時速55公里。

總體而言。t-50主戰坦克有其顯著的優點,也尤其顯著的缺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陣營對其有不同的評價。在中東的幾次戰爭中,阿拉伯軍隊的坦克遭遇了滑鐵盧式的慘敗,而其中被波斯帝國軍、科威特軍擊毀,擊傷。繳獲的就不計其數。其實戰缺點表現爲由於經濟吃緊關係,德聯片面追求防彈外形,縮小降低車體的大小,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彈藥庫和燃料倉位置的缺少防護,坦克一旦被擊中後。生存力差,而且容易爆發“二次效應”(就是傳說中的內部爆車。特別危險)。

但最根本的卻是德聯的坦克火炮缺少先進的火控系統,射擊精度一般,填裝彈藥對坦克手的體力消耗大,而且發動機的質量大大的落後東方華約國家坦克。

不過,由於t50坦克的生產成本極低,希特勒爲了短時間內形成北約對華約陸軍上的絕對優勢,在五六十年代裡陸續生產了高達4萬輛。期間t50坦克不斷進行改進,衍生了一百多個型號版本,適應不同地形的戰爭。由於t50坦克的數量龐大,雖然德軍在日後的中東戰場上失利,但在非洲戰場上卻大顯神威,成爲非洲國家親睞的高性價比坦克。

在德聯陸軍推出t-50主戰坦克的同時,中華帝國針對德聯坦克部隊數量上的絕對優勢,開始了有針對性的坦克計劃。

首先,中華帝國集中力量大批生產m36虎王重型坦克、m28a3獵豹中型坦克和m35獵犬輕型坦克,並在此基礎上改進提高研製出綜合性能突出的m43主戰坦克,作爲中華帝國陸軍五十年代的主戰坦克。

m43坦克使用120毫米火炮,相比較t-50坦克使用的100毫米火炮而言,僅從火炮口徑來比較,m43處於優勢。且中華帝國在電子設備研發和製造上面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使得m43坦克的火控系統先進,射擊精度高,炮彈自動裝填節省炮手體力。從m43只有兩個乘員來看,就比需要4個乘員的t50智能化高得多了。

不過,儘管m43坦克在性能上領先t50,但從五十年代的整體戰略態勢來看,實力的懸殊關鍵在於坦克的數量上,中華帝國僅僅生產了1.45萬輛m43坦克,跟4萬輛的t50坦克差了三倍有餘。雙方都同屬二代坦克範疇,m43性能的領先同樣造價高昂,這點德聯的廉價t50坦克最終以數量絕對優勢處於領先地位。

1951年,元氣日漸恢復的德聯開始露出侵略的爪牙。但在五十年代,中德冷戰中德聯處於弱勢,因此希特勒不敢挑起新一輪的世界大戰,而是通過支持和武裝格魯吉亞軍入侵亞美尼亞。

希特勒的目標是幹掉亞美尼亞,從而結束中華帝國對外高加索地區的控制,爲德聯奪取外高加索——黑海——裡海石油區掃清道路。

對於希特勒的野心,中華帝國浩早有準備。帝國皇帝王辰浩諭旨全力支持亞美尼亞,包括將中華帝國軍現役的多款先進武器裝備出口亞美尼亞,其中首推m43主戰坦克。

1951年11月2日,格魯吉亞不宣而戰,七萬格魯吉亞軍向亞美尼亞發起攻擊。亞美尼亞當即向格魯吉亞宣戰。

這樣,冷戰背景下,以中德兩大軍事集團背後支持的兩個外高加索國家開始一場高強度局部戰爭。

第725章 核大戰(3)第485486章 納粹崛起之希特勒發跡第418章 斬首行動(下)第62章 班底(上)第623章 特克斯科斯海戰第65章 我的新軍我的兵(1)第340章 三國協約第317章 南海大海戰(二)第133章 僱傭艦隊(下)第269章 第二次美國圈地第82章 發橫財了第715章 計算機時代第23章 聯合艦隊覆滅(一)第498章 掐住英國的脖子第85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1)第418章 斬首行動(下)第408章 日空軍的恥辱第343章 救俄國一命第646章 決戰大西洋之海獅行動第259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353章 坑的就是美國佬第559章 虎王重型坦克和巴爾幹戰爭結束第716章 衛士導彈防禦計劃第635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中)第296章 冬季攻勢 極地戰役第591章 龍幣量化寬鬆 拿別國的錢來花第529章 文化侵襲 東方的奧斯卡金像獎和好萊塢第455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四)第483章 納粹崛起(二)第195章 工業基地第509章 黃金大掠奪第699章 核談判(中)第424章 中華神盾防空重巡洋艦第142章 打破僵局第574章 中華帝國的攻擊核潛艇問世第196章 兵器發展第725章 核大戰(3)第412413章 日德蘭第210章 廷議(二)第9章 升任參將第426章 整風行動 內修政治第409章 九州陷落第260章 插手巴拿馬運河第249章 將計就計第517518章 巡航導彈誕生和軌道動能炮的研製第394章 中華帝國陸軍少爺兵們的第一戰第47章 兩處心思(四)第217章 貨幣改革第702章 中德冷戰時代降臨第346章 超級大炮和白磷彈第706章 軍備競賽第552章 倫敦大轟炸第709章 蘇德結合的產物——米格問世第364365章 驅逐戰列艦第476章 繞開條約限制第505章 空中走廊地獄火同亨克爾的較量第20章 苟喪艦,當自裁第150章 太平洋艦隊第28章 封爵一等男第2章 穿越甲午第695章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2)第447章 中墨聯軍(上)第397章 九州空戰(上)第362章 中華帝國的全球戰略佈局第136章 舌戰夏宮第271章 排華法案 中美外交大戰第398章 九州空戰(下)第286章 海參崴要塞攻防戰第162章 海陸協同 三江口之戰(5000)第510章 核子工程 之人工嬗變第540章 中美角力第535章 西班牙內戰結束第95章 永平軍演(5)第543章 五國公約失效,全球大規模軍備競賽爆發第570章 擊沉俾斯麥號第73章 工業與海上力量第250章 戰術天時第80章 練兵不忘辦洋務(2)第252章 科技大移民第630章 復仇(5)第641章 鋼鐵的碰撞(上)第550章 烏龍技術無敵的意大利軍第186章 較量(3)第148章 璦琿攻防戰2第349章 中華帝國反潛力量的建立第383章 中華帝國的“免檢”待遇第596章 英德停戰第201章 中華人民志願軍(上)第31章 拖俄國下水第62章 班底(上)第510章 核子工程 之人工嬗變第465章 兩百億美元怎麼夠?第387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爆發第108章 南海寶藏第173章 控制大清財政命脈第474章 核子工程啓動第646章 決戰大西洋之海獅行動第505章 空中走廊地獄火同亨克爾的較量第166章 大戢洋海戰(上)第185章 較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