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中華帝國的裝甲三劍客

歐洲爆發大規模坦克大戰後,爲汲取戰場上的坦克大戰經驗,遠在亞洲的中華帝國北苑合成戰術訓練基地內,一款新型主戰戰車正在進行高強度測試。

測試場上,巨大的馬達轟鳴聲中,只見一輛新型戰車高速機動,測試跑道上一片塵土飛揚。忽而在平坦的路面上高速前進,忽而在高低起伏的地面快速前進,越過兩米寬的溝塹,半米深的河道,撞開一米厚的磚牆,攀上60度斜坡,在拒馬、暗樁、鐵絲網等反戰車障礙中順利通過。

這便是中華帝國陸軍裝備科技研發部立時五年時間研發成功的m16式新型戰車的試驗車。雖然這款戰車在光華14年就已經制造出原型試驗車了,但是陸軍部一再推遲採購,要求科研部根據m07和m10式戰車在倭國和歐洲戰場上的表現進行改進缺陷,同時借鑑歐洲索姆河坦克大戰中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最終拖延到光華十六年才獲得正式採購合同,考慮到第一批新型戰車在光華十六年交貨,因此被陸軍命名委員會定型爲m16式。

有鑑於索姆河坦克大戰中,各國坦克高度過高,以至於很容易遭到對火炮直射打擊,脆弱的坦克裝甲即使是37毫米的滑膛炮也可以輕易擊穿。

m16式戰車在m10戰車的基礎上,高度降低,變得扁平,這樣可以降低被敵軍坦克火力直射的命中率。

在歐洲戰場的實戰表明,擁有各種承重輪、誘導輪和拖帶輪,並且在承重輪和車體間安裝了彈簧懸掛減震系統的戰車,裡面的作戰人員更加能夠迅速的適應千變萬化的戰場,尋找到有利的射擊位向敵方坦克攻擊。

因此,m16式戰車參考和吸取了德國人在m10戰車基礎上改進升級的a7v-4型戰車上的先進的彈簧減震結構,並加以優化,安裝到m16戰車上。

戰車全長8米,寬度爲3米,全高2.7米,外相更加接近現代主戰坦克。

考慮到歐洲戰場上的坦克主炮口徑增加到40毫米以上,裝甲厚度也在快速增加,爲了適應未來五年內的主戰戰車領先地位,中華帝國的m16戰車使用47毫米30倍伸高膛壓滑膛炮,最大射程2.1公里,600米內有效擊穿30毫米高強度的中華特種鋼或者40毫米歐洲克虜伯鋼甲。備彈方面進行的改進,考慮到戰場上最大規模最激烈的坦克大戰結束後,平均每輛戰車消耗40發炮彈,因此備彈150發或者200發炮彈完成就是多餘,反而因爲備彈太多影響戰車的安全性,增加了負重,影響了戰車的速度和機動能力。因此m16戰車的備彈只有60發。

中華帝國陸軍調研員在歐洲戰場上對坦克大戰的調研後發現,戰場上殺傷力最大的不是戰車的主炮,而是戰車的機槍武器系統,大量射殺敵方有生人員。因此,工程師們在m16式戰車炮塔上方安裝了一挺12.7毫米的m2型重機槍,備彈800發,威力驚人。成爲m16戰車真正的大威力殺傷性武器。

歐洲戰場的實戰表明,戰車的裝甲防護是第一生命,也是第一戰場生存法則。因此,m16戰車採用鎳鎘合成的高強度中華特種鋼,全面重裝甲防護,正面裝甲厚度爲60毫米,側面裝甲35毫米,重點防護供彈艙和油箱。

大口徑火炮和重裝甲防護,使得m16戰車的戰鬥總重達到了30.2噸。

爲了能夠推動這個龐然大物,推進系統採用迪塞爾15式六缸六沖程大功率柴油機,功率150馬力,推重比達到5馬力每噸。強勁的發動機使得m16戰車最大速度達到平地爲20公里每小時,8度坡爲8公里每小時,30度坡4公里每小時,最大爬高達到75度坡。可以越過2.2米溝塹和1.2米高牆,涉水超過0.5米,不再像對日登陸戰中m10式戰車不足0.2米的涉水高度輕易沉沒。

戰車的速度和火力都大幅度增強了,隨之而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可以負載30噸車體達到20公里每小時速度的戰車履帶的承重能力和耐久度了。

m11式戰車的最大成功之處在於其履帶的耐久度大幅度提升。工程師們從帝國鋼鐵公司引入了最耐磨的特種合金鋼作爲履帶連接軸承,軸承間增加了一個內嵌的凹槽,裡面裝填橡膠和潤滑油,增加履帶的耐磨度,使履帶壽命增加到了120公里。而m16戰車得到帝國橡膠化工集團的大力支持,研製出代號93的耐磨橡膠潤滑油,測試履帶壽命時達到了300公里,使得m16戰車的戰場突擊能力較m10式戰車提高了一倍。

總體而言,m16戰車已經達到全面壓制m10式戰車的水平,成爲全球最強大的主戰戰車,沒有任何一款戰車是他的對手,名副其實的陸戰之王。

不過,強大的背後也帶來了及高昂的成本。早在多年前的m10戰車剛剛投產時,其成本就達到了50多萬龍幣,隨着中華帝國戰車製造工藝的進步,到光華16年時,m10式戰車的造價就已經降低至20萬龍幣了。如今m16戰車的造價再次飆升至35萬龍幣,帝國國會雖然也不太痛快這個價格,但是想到m10戰車的成本隨着工藝的進步很快就降下來了,因此最終還是批准了首批生產200輛m16式戰車的國防預算。

與此同時,中華帝國從歐洲東線戰場上的沙俄軍隊當中得到了一種新式戰場突擊兵器的啓發,這就是輪式戰車。

在東線戰場上,由於沙俄帝國經濟困難,戰壕裡的俄軍士兵往往幾個人用一杆步槍,子彈平均每人不到8發。在這種困難情況下,沙俄帝國軍遭到德軍強大的戰車部隊攻擊,傷亡慘重。

爲了扭轉這種局面,沙俄帝國一方面跟中華帝國討價還價,希望獲得中華帝國的先進戰車,另一方面俄國人也在自己想辦法研發和生產戰車。

不過,俄國工業能力薄弱,根本無法生產出符合要求的戰車零部件,例如發動機和戰車履帶。後來,俄國想到辦法,從中華帝國進口民用汽車發動機,勉強解決了戰車的發動機問題,但是履帶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原先考慮拆掉拖拉機履帶作爲地盤,可是改裝後發現,俄國自造的組合戰車造價比中華帝國的m10式戰車都高,頓時被俄國杜馬議會否決。

隨後,沙俄陸軍裝備委員會上校皮洛夫想到了辦法,他將汽車外面包裹上鐵皮,加上重機槍後,便成爲一款具備快速突防能力的戰車。

使用汽車底盤和車輪的戰車,可以快速進入戰場,高速行進的車輪胎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敵人的子彈打爆,而加裝的鐵皮防護可以擋住飛來的子彈和彈片,當戰車突入德軍密集的軍隊當中時,車載重機槍可以輕易的掃射敵人,並給敵人造成重大傷亡,其效果很多時候比戰車要大得多。

俄國發明的簡陋的輪式戰車的照片和戰績被送回中華帝國國內,給了中華帝國的戰車工程師們另外一個啓發,一條新的的主戰兵器就此誕生了。

此時,中華帝國的裝甲運兵車在歐洲戰場上的表現籍籍無名,幾乎被各國多冷落,因爲履帶式戰車的速度太慢,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人的火炮和坦克瞄準,損毀造成是人員傷亡遠比損失一輛戰車高得多。

於是,歐洲戰場上反饋回來的意見,要求中華帝國的戰車工程師們改進裝甲運兵車。運兵車要求的是速度,快速投送能力,以及快速打擊能力。中華帝國的m10式裝甲運兵戰車火力雖然強大,但是不符合實戰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中華帝國陸軍裝備委員會根據俄國改裝汽車的啓發,在經過專業戰車設計師們和工程師們的聯合改進下,最終在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的特別指點下,推出了w16型輪式步兵戰車。

w16輪式步兵戰車,又稱光華十六年式步兵突擊戰車。由中華帝國陸軍裝備委員會、福特汽車工業集團、北洋兵器重工聯合開發而成。採用了發動機和傳動系統前置、乘員艙後置的總體佈局方案,這樣的優點是可爲戰鬥室提供更大的空間,以便佈置彈藥和乘員工作位置。

整車由火力系統、火控系統和輪式底盤三大部分組成。它採用6×6輪式底盤,與中華帝國福特汽車公司打造的國際一流水平的福特重型越野軍用吉普車的技術性能相當,具有雙橫壁式獨立懸掛系統、液壓減震系統,防彈橡膠輪胎,以及前、中兩橋轉向機構。採用6×6等軸距驅動方式。這些使10式運兵車,其被證明在對日登陸戰中是個巨大的雞肋,經常性沉沒和熄火成爲帝國海軍陸戰隊官兵們口中的王八車。陸軍在登陸作戰時,很多士兵就是乘坐m10式運兵戰車沉底陣亡的。

爲此,新型的w16式步兵戰車因爲海軍陸戰隊的要求,首次進行水陸兩用式設計,在車體尾部有2個槳舵合一的導管螺旋槳推進裝置,結構簡單,操縱輕便,水上推力大。當車輛在陸上行使時成豎立狀態,在下水時,將其旋轉180度即可。

10式步戰車提高了一大截,同時在關鍵部位設計的可拆卸式檢修艙蓋也方便了部隊在野戰環境下的就地維修。

防護方面,w16式步戰車的車體爲裝甲特種鋼製造的全封閉式浮殼結構,平均厚10毫米,正面厚20毫米,車體前部正面和兩側可防7.62毫米穿甲彈近距離射擊和炮彈破片,在500米外可防止被12.7毫米重機槍穿透。車體內部分爲駕駛艙、動力艙和戰鬥艙三部分。駕駛艙位於車體前部,安裝有車輛操縱機構、觀察儀器,車長和駕駛員座椅以及滅火器。w16輪步戰車的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動力艙位於車體左中部緊靠駕駛室後,其內裝有發動機、變速箱、離合器、傳動箱、傳動軸、水冷系統、通風系統及滅火系統等。這種結構有利於乘/載員通過後門和側門進出,也容易操作車輛。但這種結構令車內噪聲和溫度較高,但還在可忍受範圍內。

車長和駕駛員室位於車輛前部(駕駛員在左,車長在右),用鋼板與載員室隔開。車長和駕駛員各有3具潛望鏡,便於戰場突擊。

最重要的是戰車的動力裝置,福特汽車工業集團爲此特意研發一臺都可以用在轟炸機上的320馬力福特k型6缸4衝程直噴式風冷柴油發動機。該發動機經過陸軍委員會的高強度測試,性能先進,結構可靠,是一種優秀的軍用發動機。此外,發動機上還安裝有200瓦的發電機和300瓦的起動電動機。變速箱採用福特公司生產的原本用於比賽的賽車型機械式變速箱,共有6個前進檔和l個倒檔,變速範圍大,並充分利用發動機功率,滿足車輛高越野機動性的要求。

戰鬥艙位於動力艙之後,其左右兩側爲乘員座椅。在動力室右側有連接駕駛室和載員室的通道,通道的右側有側門,可供乘員和載員上、下車使用。車體兩側和後門上都有潛望鏡和球形射擊孔,可供載員乘車作戰。在動力室後方中部的戰鬥室裝有一座頂置式單人炮塔(武器頂置有利於炮塔外排彈鏈、彈殼和排煙),有三防性能,炮長位於炮塔右側下方戰鬥室內。

武器方面是2式12.7毫米重機槍,還有一挺並列的10式6.5毫米勃朗寧輕機槍。

另外,也就是王辰浩親自給該型步戰車設計了用於掩護戰車前進的雷擊炮發射系統,載有四門37毫米雷擊炮,可進行前後0到180度,左右30度的方向角調整。主要用來戰車突擊時發射雷擊炮彈擾亂敵軍的目的,同時也可以在停車時對中近距離的敵軍重要目標實施攻擊,掩護步兵拔出敵人的火力點。

w16式步兵戰車的輪胎外殼給高強度的密封橡膠輪胎,即使被擊中,還可以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半個小時。

正常情況下,w16輪式步戰車乘載人員10人,戰鬥全重12.3噸。最大公路時速60公里,水上5公里,越野35公里,最大行程300公里(公路),水上80公里,越垂直牆高0.5米,越壕寬2米 。

中華帝國有了m16式新型主戰戰車和w16式輪式步戰車,但陸軍部對此並不滿意。從歐洲戰場上傳回來的情報表明,戰車在戰場上的攻擊力還存在死角。儘管16戰車配合起來,彌補這方面的死角,但是還不夠。敵軍的榴彈炮陣地可以發射曲射榴彈炮摧毀戰車,反過來己方如果可以快速部署榴彈炮火力點,則可以反擊和壓制敵軍的戰車部隊。

陸軍裝備委員會根據16戰車(直射炮)、w16戰車(重機槍、小口徑雷擊炮),提供曲射彈道的大口徑榴彈炮掩護。

這並不是新創意,因此此前德國、法國早就開始研製的軌道炮,中華帝國研製的超級大炮,都可以看做是車載榴彈炮的鼻祖。

而第一門實戰型車載火炮則由法國於1915年的第三次索姆河戰役期間發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誕生後不久,法國人爲了使笨重的牽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夠在各種地形條件下迅速地思考轉移陣地,在一輛履帶坦克底盤上安裝一門野戰炮,使具有機動越野性能。但這時的自行火炮沒有裝甲防護,只適用於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在一次阻擊德軍戰車突擊時,這種履帶式戰車的榴彈炮成功的摧毀了幾輛德軍戰車。

這樣一來,有了實戰檢驗,中華帝國陸軍裝備委員會於是展開了討論,並提請帝國國會審議,最終送到王辰浩那裡時,王辰浩自己幾乎都忘記了這種自行火炮的重要性,於是在公文上做了一系列的批示。

首先王辰浩認爲在火力上,坦克是直瞄武器,要求較大的直瞄距離,但對最大射程要求不高,因此坦克炮就是加農炮,俯仰角一般是負五到正二十度左右。自行火炮以間瞄爲主,對最大射程要求較高,除了自行反坦克炮外,對直瞄距離要求不高,因此自行火炮是榴彈炮爲主、加農炮、加榴炮、迫榴炮等都有,火炮的俯仰角一般是0度到三十度之間,有的可以到九十度(自行高炮)。

其次是火控方面,坦克講的是先敵發現、先敵開火、首發命中,所以坦克更注重如何先發現敵人,迅速開火。坦克重在“知彼”。而自行火炮一般是看不到目標的,目標一般由觀察所或上級通報下來,但它也講究行軍戰鬥轉換時間,雖然看不到敵人,但如果知道的地理位置,再知道目標在哪裡,火控系統就能很快算出射擊諸元來,重在“知己”

在防護方面,王辰浩指出,坦克是衝擊武器,攻擊主要來自正面,所以坦克的正面裝甲非常厚,可以達到幾十釐米。自行火炮是遠程支援武器,攻擊主要來自敵人遠程炮火的打擊,也就是四面等機率的炮彈碎片,因此自行火炮前後左右的裝甲是等厚度而且非常薄。

在機動性方面,王辰浩批示:坦克爲了戰術要求,需要快速靈活的機動,要求發動機能夠提供強大的加速度和較大的噸功率。自行火炮對此沒有過高要求,一般選用類似底盤的坦克發動機或其他類型的發動機都可以。事實上,由於坦克較自行火炮重,噸功率上不佔優勢,坦克的機動性並不比自行火炮好。

總之,王辰浩支持研發自行火炮戰車,可以基於w16輪式步戰車改進,不需要多少防護能力,只需要機動性,使得自行火炮可以快速進入指定地區,對敵軍實施炮火打擊。

王辰浩的特別批示頓時令國會議員們無法阻止陸軍委員會研發車載自行火炮項目,並撥出相關經費。

在王辰浩的大力支持下,帝國陸軍委員會很快拿出設計。命名爲z16輪式自行火炮戰車,或稱反坦克戰車。z16反坦克戰車基於w16輪式步戰車的底盤和動力系統,搭載一門120毫米榴彈炮,成員6人,戰鬥全重20噸。最大公路時速45公里,越野15公里,最大行程300公里(公路),越垂直牆高0.4米,越壕寬2米。

隨着中華帝國陸軍總裝備部陸續開發出m16主戰戰車、w16輪式步戰車和z16反坦克戰車這三大攻擊利器後,中華帝國的裝甲部隊得到新的飛躍,較歐洲的裝甲軍戰鬥力將更上一層樓,代表世界裝甲軍最高領域,繼續引領世界裝甲軍的改革方向。

從此,中華帝國的這三款裝甲軍團利器被國際社會稱之爲中華帝國裝甲軍團三劍客,成爲中華帝國在裝甲軍團領域稱霸世界的標誌,其國際代號爲mzw16,成爲一戰後期,直到二戰期間的國際明星裝備,深受各國軍事家們的熱烈追捧。

第187章 較量(4)第263章 帝國伊始第724章 核大戰(2)第195章 工業基地第220章 掌控命脈第167章 大戢洋海戰(下)第280282章 自行車閃電戰第389章 扶桑的悲哀第429430章 會佔領紐約嗎第609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309章 三年中德同盟第136章 舌戰夏宮第667章 決戰大西洋之艱難抉擇第376章 代號火柴第651章 決戰大西洋之黑洞頻率第149章 再做一次壞事第212章 交涉第340章 三國協約第206章 爲高升號復仇(上)第667章 決戰大西洋之艱難抉擇第390章 再殲日本聯合艦隊第463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十二)第304章 帝國海軍工業的崛起第579章 死神gh-41攻擊直升機第542章 蒙特雷坦克大戰第196章 兵器發展第220章 掌控命脈第191章 亞東海軍軍備競賽第614章 抉擇第631章 墨西哥大潰退(上)第370章 從北冰洋到南極洲的地軸計劃第651章 決戰大西洋之黑洞頻率第538章 墨西哥戰敗和中華帝國的軍事幹預第289章 海參崴要塞攻防戰(四)第513514章 條約時代的海軍競賽第711章 鋼鐵的碰撞第480章 西班牙大流感第120章 遠東金融風暴(4)第439章 重建夏威夷王國第238章 英國屈服第198章 整合海陸軍第48章 衣冠禽獸第236章 風雨京畿(二)第20章 苟喪艦,當自裁第108章 南海寶藏第732章 單極世界第14章 又迷路了第290章 斬獲頗豐第699章 核談判(中)第410411章 中津大撤退和美國參戰第299章 慘烈會戰之丘米坎大捷第387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爆發第317章 南海大海戰(二)第629章 復仇(4)第611章 耀武揚威的德國虎式坦克第80章 練兵不忘辦洋務(2)第157章 左手摟美人右手抱金磚(上)第563章 中華帝國的四十年輝煌第322章 瘋狂搶劫之開普敦之役第442章 航母對決第121章 賺得鉅款第421章 坦克大戰第707章 德聯的洲際導彈試驗第389章 扶桑的悲哀第40章 練兵條陳第471章 國際聯盟第252章 科技大移民第635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中)第294章 攪屎棍 來自黑山的鬧劇第252章 科技大移民第686章 冰是睡着的水第23章 聯合艦隊覆滅(一)第204章 圍點打援第66章 我的新軍我的兵(2)第730章 核大戰(7)第246章 股市監管第397章 九州空戰(上)第656章 決戰大西洋之炮灰出擊第599章 戰前策略第4章 黃海鏖戰第52章 暗中較勁第302章 世界第二海軍強國第308章 中英大規模海軍軍備競賽第443章 航母對決2第655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制措施第2章 穿越甲午第695章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2)第598章 中華帝國的抉擇第272章 戰前準備第564章 龐塔斯提洛海戰第90章 收心第503章 德國軍事力量的崛起第632章 墨西哥大潰退(中)第184章 較量第27章 邊打邊談第142章 打破僵局第343章 救俄國一命第581章 龍捲 風級導彈巡洋艦問世第519520章 BB黨們的希望和M28陸戰之王第550章 烏龍技術無敵的意大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