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瞞天

夏初四月末。

聚集魏蜀雙方二十多萬兵力的關中,戰事仍舊不慍不火。

作爲進攻方的蜀兵,在讓兵卒與魏國當地百姓在五丈原春耕完畢後,便引兵下塬數番向魏軍搦戰。

魏軍皆不應。

魏軍都督司馬懿傳令各部將士,但凡敢出戍堡塞燧者,不問而誅。

是故,求戰無果的蜀相諸葛亮,便遣人給司馬懿送來了婦人衣,羞辱彼如婦人那般怯弱,毫無丈夫膽氣。

也算是一種激將法罷。

對此,司馬懿個人倒是能忍得住。

技不如人嘛。

有過甲首三千的教訓,他就算將後槽牙盡數咬碎了也得忍住。

然而,他是魏國的大將軍、雍涼都督!

他的顏面可不是個人的,更是魏國的、雍涼各部將士的!

所以他在看到婦人衣的時候,怒髮衝冠,在雍涼各部將主們前拔劍在手咆哮如雷,然後.千里請戰。

就是以天子曹叡先前叮囑“不與之戰”的詔令爲由,遣使者趕赴京師洛陽請求出營與蜀兵決戰了。

完全忘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更自動忽略了自己早就被天子假黃鉞,臨陣可自決機的權力。

表至洛陽,以聰穎著稱的天子曹叡,也很配合的與他演了這場戲。

不僅回絕了他的請戰,還以侍中辛毗爲大將軍軍師、持節趕來關中遏制他“想出戰”的意圖,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魏蜀又恢復了隔水對峙。

得悉辛毗趕來關中之後,蜀兵也不搦戰了。

“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衆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這是蜀相諸葛亮的話語。

直接道破了司馬懿糊弄雍涼各部將主的伎倆。

也罷了搦戰之意,改爲在五丈原督兵演武、務農桑。

這種做法,也挺打擊魏國兵將士氣的——敵軍都跑來關中讓自己國家的老百姓種田養兵了,己方卻是視而不見,仍高壘深溝、安之若素。

故可謂之,“畏蜀如虎”誠不虛也!

當然了,對於雍涼各部兵將的這層想法,司馬懿知不知道不一定,但天子曹叡與廟堂袞袞諸公肯定是不知道的。

且他們就算知道了,也不會在意。

因爲魏國廟堂今歲真正想用兵的對象,是賊吳江東。

廟堂早就做好馳援淮南的準備了!

不然洛陽中軍將近十萬,天子曹叡爲什麼僅是讓秦朗引了兩萬趕赴雍涼馳援呢?

至於,爲什麼對死生之敵的蜀國不重兵出擊,反而將兵力留在沒有機會入主中原的賊吳身上嘛

最大的原由不必說,打不過。

且雍涼各部加起來就十數萬大軍了,每日消耗的糧秣是個很大的數目,既然都沒有勝算,何必徒增損耗呢?

守着就行了。

另一層緣由,則是爲了減少日後戰事的思慮。

一來,江東的國力要比巴蜀雄厚得多,且襄樊之戰與石亭之戰後,魏國抵禦賊吳的荊襄與淮南戰線,都要依靠洛陽中軍馳援。

如果抓住機會,一舉將賊吳重創了,日後賊吳來犯的次數自然就減少了。

另一,則是蜀道難。

蜀兵雖精銳勇猛更甚於魏兵,但受限於糧秣輜重轉運艱難,出蜀來犯,未戰就敗了三分了。這是魏國屢次守住戰線的根本:佔據形勝之地、以逸待勞。

且此番蜀兵蟄伏了三年纔再次出兵,只要魏國守住了這次,彼罷兵歸去後還要繼續蟄伏好長一段時間才能來犯。

但江東則不然。

以水師稱雄的江東,賴大江的天險與便利,出兵時無憂糧秣輜重轉運,罷兵時也不需要擔心魏兵追擊。所以,來去自如的他們,擁有着絕對的戰事主導權。

不將他們重創一次,魏國的荊襄與淮南戰線無有寧日。

爲了這個佈局,京師洛陽北部的孟津、小平津等渡口,都停泊着許多舟船待命了。

吸取了先前的教訓,天子曹叡打算以步卒爲主馳援淮南。

騎兵只需策應就好了。

河流湖泊密佈的東南,騎兵用處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侍中陳矯也早早就收拾了行囊,時刻等着隨軍出征。

關乎如何復陳登舊日之計的謀劃,他已然尋到私下獨處的機會,給天子曹叡作諫言了。

天子曹叡雖然沒有明確首肯,但卻有了實施的意向——他打算此番趁着馳援淮南的時機,隨便帶着陳矯前去淮泗一帶實地考察,看看實際情況了再作定論。

陳矯沒有堅持己見。

畢竟,他都離開桑梓廣陵好多年了。

對廣陵郡現今的狀況如何並不清楚,且提出實施陳登舊日之計的謀劃,也只是紙上談兵。

只不過,他不知道的是,天子曹叡其實是想聽取滿寵以及夏侯惠的意見再說。 想問滿寵意見的緣由不必說。

廣陵郡也屬於他督戰的範圍之內,具體實施肯定要參詳他的建議。

而夏侯惠嘛~

陳矯的建議是效仿淮南那般,招募士家新軍過去廣陵郡築城池戍堡、屯田演武備戰。

率先推行士家變革新政的夏侯惠,當然有資格參詳。

且天子曹叡還有另一層思慮。

對於前番夏侯惠回書聲稱不願歸洛陽任職的請求,他沒有什麼意見。

但夏侯惠自請調去幽州任職、以期他日討伐遼東公孫的想法,他心中仍在遲疑着。

他知道夏侯惠想歷練、積功的意圖。

畢竟,魏國與賊吳的荊襄與淮南戰線,現今無有足夠的兵力橫江征討,是以守禦爲主;而對巴蜀的雍涼戰線,雖然兵力足夠發起攻勢,但算了罷,莫要自取其辱。

所以現今魏國若想征討不臣的話,那就只有將目光落在遼東公孫身上了。

如此,素有報國之志的夏侯惠,想去幽州也無可厚非。

但陳矯提及了陳登舊日之計。

若是有實施的基礎,天子曹叡便打算留夏侯惠在東線多待些時日、率軍入廣陵。

這也是歷練嘛。

且還是獨領前線一郡兵事的歷練。

以今蜀吳入寇頻繁的局勢來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纔能有閒餘兵力前去征伐遼東公孫呢,沒必要早早就將夏侯惠調任過去。

仲夏五月。

雨水漸豐,大江各支流的水位日漸增高。

雖遲但到的孫權,也終於出兵了。

據魏國斥候打探到的軍情,江東這次出兵與以往沒有什麼戰略性的變化。

淮南東線,吳主孫權自率大軍走濡須水進入巢湖,望着合肥新城而來;荊襄南線,陸遜與諸葛瑾領兵萬餘人入江夏沔口,向襄陽而來。

不用說,陸遜這一路是策應的。

荊襄戰線只要駐軍龜縮在城池內不出,便不會有危險。

而淮南這邊,滿寵上表了。

敵衆我寡是因素之一,淮南駐軍太多兵將輪休未歸也不是主要緣由。

而是前番孫權已然來過合肥新城一次了,此番復來,必然也做好了應對魏國遷城的準備,不會重蹈覆轍了。

況且,此番孫權並沒有分兵去攻打廬江六安縣。

從逍遙津到合肥新城不過三十里,以吳國的兵力推斷,完全可以填滿新城外的空間,可以對前來救援的壽春魏軍圍點打援。

故而滿寵的上表,是要放棄合肥新城。

他覺得雍涼戰事在僵持着,洛陽中軍兩頭難以兼顧,便將淮南戰線繼續後撤罷。

從逍遙津到壽春城的路程超過250(漢)裡。

且東淝水與南淝水不相連,吳國若是想進攻壽春,就要放棄舟船的便利了——深入魏境陸行兩百五十里的縱深,吳國若不想糧道被魏國騎兵襲擊的話,唯有重兵次第護送,極大增加進攻的難度。

盛夏六月,表至洛陽。

天子曹叡與袞袞諸公都否決了滿寵的提議。

緣由有二。

一者,若放棄了合肥新城,那麼就意味着壽春以南三百里範圍內,全部都要堅壁清野。

先前魏武曹操強迫淮南黎庶遷徙,已然導致十數萬百姓逃入吳國了,曹叡無論如何都不會重蹈覆轍。

另一,則是風險太大了。

萬一賊吳沒有當即進攻壽春城呢?

以步步爲營的方式,重新修築合肥新舊二城,作爲日後蠶食淮南的據點,且開鑿運河連通東南淝水、拓寬水道,讓水師可直接兵臨壽春城下呢?

那魏國不是自廢武功了?

故而,天子曹叡詔令滿寵不惜一切代價死守合肥新城。

且還搬出了先帝曹丕時期就定論的“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的戰略,讓滿寵不要覆上表來爭。

然後動身乘坐龍舟御駕親征。

期間,散騎常侍劉邵建言,可先遣五千步卒、三千騎兵爲前驅。

步卒行軍時陣型疏鬆,沿途多樹旌旗、大造聲勢佯作大軍將要趕至,鼓舞死守合肥新城兵將的士氣、也讓吳兵不敢傾力攻城;而騎兵則是走壽春城東側方向,佯作繞到吳兵背後襲擊糧道的舉動,恐嚇孫權分兵回撤保糧道護舟船。

曹叡深以爲然且採納了。

然而,淮南局勢的發展如他們所料,但徐州卻是傳來了噩耗。

因爲吳國此番是瞞天過海、三路併發!

以朱然爲將的第三路,是在孫權圍困合肥新城、陸遜陳兵襄陽城下時,將魏國上下都麻痹了,才從丹徒跨江進發廣陵郡,沿着中瀆水北上襲擊徐州的!

第174章 盡私圖第2章 入闕第165章 鷙鳥104.第104章 結髮104.第104章 結髮111.第111章 首肯第181章 京口督127.第127章 衝突第162章 饗將士104.第104章 結髮第220章 莫爭長短120.第120章 不可避第204章 舍與不捨第197章 時不我與102.第102章 必惠也85.第85章 識趣第172章 沒得選76.第76章 新軍第9章 殊榮127.第127章 衝突第187章 無裨第233章 默契第187章 無裨第158章 不自知第215章 稚權何如第160章 部曲128.第128章 拔刃第12章 復哀之115.第115章 私心61.第61章 加官第146章 示好70.第70章 詔來第35章 門戶計2第157章 且試77.第77章 視爲人第23章 卿之志第44章 花明第164章 非莽夫69.第69章 副職66.第66章 有變第173章 示警63.第63章 死別第12章 復哀之第25章 爾敢108.第108章 鮮卑第226章 臣惠斗膽105.第105章 蜜餞第156章 何惑哉第183章 或有詐113.第113章 後手86.第86章 難彰功108.第108章 鮮卑第33章 逐出第188章 無遺恨第198章 旌旗猶魏第172章 沒得選第185章 死地第9章 殊榮第177章 百騎第42章 遂願第189章 逞口舌第224章 不公124.第124章 惱意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194章 不歸第241章 誠意第193章 邙山宴3第166章 歸淮南127.第127章 衝突第173章 示警第168章 安下第24章 人事第178章 不識87.第87章 質問第170章 失計否98.第98章 終陌路第228章 如你所請第28章 窮也90.第90章 引蛇103.第103章 迎親118.第118章 願往否第228章 如你所請第185章 死地81.第81章 不可伐第204章 舍與不捨120.第120章 不可避111.第111章 首肯第138章 不語第251章 觖望91.第91章 當歸115.第115章 私心第31章 收桑榆第16章 困頓第27章 動怒第168章 安下第11章 各有思第20章 可志同第201章 唯勇氣也第161章 分營第223章 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