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部曲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

這句話放在夏侯惠身上再適合不過了。

早年習慣了家中事務有孫叔操持,如今迎進了新婦,他就更不會在過問家長裡短的瑣碎。

然而他不答理也就罷了,且還頻頻折騰這折騰那的。

陰畜小兒之事就不說了。

反正他任職以來的俸祿以及偶爾獲得的戰功賞賜,就不曾拿出半個五銖錢填補家用。

對陽渠塢堡的佃戶給錢婚喪以及家中小兒培養,也讓家中每歲田收銳減。

而在成親時天子曹叡賜下了許多資財,讓家中好不容易迎來改善的機會,結果又因爲夏侯惠收了張立等九戶扈從、厚祿招募技藝高超的造紙匠死命折騰,還有帶王元姬與諸兄子女野餐時準備的禮物,以及預留爲即將到來的部曲購置馬匹刀兵等支出,一下子又回到了從前。

當然了,塢堡的日常吃穿用度還是夠用的。

但王元姬覺得,想要弄出雕版印刷之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費資財尚且不知還要投入多少,所以能節流就節流罷。

反正石泉松林地處偏僻,應是無人問津,待日後資財富餘了再購置也不遲。

這也讓夏侯惠有些赧然。

連給自家細君蓋間草堂都囊中羞澀,他日後有什麼底氣去抗衡陰畜三千死士的司馬師!

尤其是,他如今陰養的小兒才五百餘人啊~

不行,得尋個生財的路子。

且是刻不容緩。

至於天子曹叡前些天才殷殷告誡說,讓他當自恃身份莫要求財嘛,他可以假大兄夏侯衡之手啊!任職冗官的大兄有的是時間與辦法妥當操持。

從石泉松林歸來後,夏侯惠便直奔書房,執筆給長兄做了封書信。

先是聲稱自身已然接納了丁謐且有爲其謀求解除禁錮的打算,但轉念想想丁謐先前對夏侯家的冷漠,所以便讓長兄夏侯衡幫忙留意下丁謐的行舉,看彼是否值得夏侯家付出與扶持。

旋即,便又告知了自己想讓孫叔前去幷州尋牽弘,爲即將到來的部曲購置良駒之事,也順勢說自身與田豫牽弘等人關係頗爲融洽,便問長兄是否有讓家中組建商隊從幷州販馬京畿內外之意。

不是販賣戰馬。

戰馬乃戰略軍需,交易會被天子曹叡注意到,甚至會被他人舉發迎來廟堂問責。

而是拉車耕田的駑馬、少年郎或者老弱騎乘的劣馬。

京師權貴衆、富商也多;而幷州雁門關外的劣馬駑馬也不值錢,只要能順利將馬匹弄回來,利潤空間還是很大的。

至於如何應對關隘稽查或官府約束.

先前從幷州歸來之時,餞行的牽弘還暗示可以幫他買部曲或奴婢呢!

可充任部曲的青壯都能操作,些許劣馬駑馬那算什麼事!

書信的最後,夏侯惠也“圖窮匕見”,訴苦說陽渠塢堡這邊如今很困頓、連沽酒割肉都不敢了,自身歸來後也吃上了一次肉,所以讓長兄看着接濟下,將販馬所得的利潤分給他三成就好了。

“家中何以至此?夫君爲了些許錢財,竟如此誆大兄!”

在一旁幫忙研磨的王元姬,見到夏侯惠書寫最後的內容時,笑得花枝亂顫,也忍不住出聲指摘了句。

對此,夏侯惠半點愧色都無。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且長兄如父嘛,自身困頓了,不找長兄還能找誰呢?

再說了,沒有他尋牽弘疏通關係,長兄也做不成販馬的營生啊!

當即,便吹乾墨跡,將書信封好出來交給孫叔,讓他翌日尋夏侯和的扈從轉給長兄。

嗯,孫叔已然歸來了。

至於他爲何前去河內郡,那是因爲他本身就是河內野王縣人。

且昔日受夏侯惠指使,儘可能將收養的小兒安置在京畿內外,他便尋了桑梓故舊幫忙將大部分小兒落籍在河內郡,故而他無所事之餘也會過去看看。

二日後,將近晌午。

陽渠塢堡,王元姬倚門而立,目送着夏侯惠策馬遠去的身影。

目光中有些不捨,但也不乏從容。

嫁給了將率爲妻,送夫君趕赴戰場是必須要習慣之事,且若不是夏侯惠隨徵幷州,此時早就在淮南了。多出了近十日的相處已是慶幸,安能復求更多。

對,秦朗班師歸來了。

且天子曹叡也定下翌日辰時閱師嘉功饗將士,也意味着夏侯惠翌日下午將要離京師。

而爲何他不等日暮時分再離家.

長兄夏侯衡爲他物色的部曲,今日終於趕到洛陽城外小宅了!

原本那部曲早就該到洛陽了的,畢竟兗州與司隸挨着,趕來洛陽的路途真不算遠。

也正是路途不遠且他不曾遠遊過,家中大人便打算一路護送到河南尹榮陽縣,但纔出發第二日,大人就因爲劣馬受驚給跌傷了,不得已又返回去。

身爲人子,家中大人受傷自然要盡孝跟前。

依着他之意是作封書信給夏侯衡告知原委,待大人痊癒了再趕去洛陽。

但他家中大人不許。自己不過是跌傷了而已,靜養數日也就緩過來了,又不是缺胳膊斷腿的大傷,怎麼能以此作爲理由不遣子往赴呢?

再者,夏侯惠都位居中堅將軍了,想尋個心腹部曲當真不是難事。

選中了他的兒子,那是一種念及父輩情分的提攜;若是自家兒子遲遲不赴,恐會讓夏侯惠心生誤解,以爲自家兒子傲慢而拒之門外了。

爲此父子間還有了爭執,但最終結果是棍棒之下出孝子。

那部曲捱了一頓揍後緊趕慢趕,於夏侯惠離開洛陽之前趕到了。

這一切都是長兄夏侯衡作書來告知的。

也令夏侯惠頗爲歡欣。

有孝心之人嘛,相對而言品行更值得信賴,且他也知道此人是來自先父舊部的哪一家了:乃是將軍路招的從孫。

路招,兗州陳留人。

最初是魏武曹操的部將,資歷很深,在曹操入主兗州時就是將率了。

但他的將略很一般。

至少在人才濟濟的曹魏算不上英俊,唯忠心可嘉、敢死敢戰而已。

且他運氣還很不好。

建安四年時,曹操以左將軍劉備督他與朱靈等將共擊袁術。

未戰而袁術斃,他便與朱靈引兵歸來,但劉備卻是趁機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據了徐州。

由是他也被曹操遷怒,奪兵閒置。

後來官渡之戰,時任潁川太守的夏侯淵鎮守許昌,以將士寡少爲由尋曹操說情,讓路招得以復起授兵。

也是那時開始,他成爲了夏侯淵麾下部將。

如夏侯淵五出平叛、鎮守關中以及後來的虎步關右,路招皆隨在左右,且還因此積累功勳得以封侯。

是故,路招一直對夏侯淵抱有感激。

在漢中之戰前病故軍中時,他還留書如此告誡後人,曰:“非徵西(夏侯淵),吾庶人也,何來封侯蔭子事?爾等小輩當念恩義,不可負之。”

他的後人也做到了這點。

哪怕夏侯淵背上“白地將軍”的恥辱後,他們仍對夏侯家保持着尊敬與親近;且還自發爲夏侯淵與丁氏各守了一年孝,此後每每逢年節皆會遣人送土產或者親自前來作賀。

這也是夏侯衡招路家後輩爲部曲的緣由。

忠義可嘉。

而在九品中正制推行開來後,以武勳立身、最高出過雜號將軍的路家也落魄了。

二代之中,最高職位者不過是個縣尉。

故而他們接到夏侯衡書信後,欣喜莫名,也將宗族少年郎逐一考量後,挑選了才學最出色的子弟送過來了。

是的,並非路招的嫡孫,而是從孫。

“名蕃,字君盛,寡言語,性沈毅,少習弓馬,略有勇力,或堪將軍馬前卒;少受學,知禮儀,粗通文墨,嘗讀兵書,或堪將軍帳下吏。”

路家在書信中是這麼介紹路蕃的。

也讓夏侯惠喜逐顏開。

時下以謙卑爲美德,路家膽敢聲稱自家少年郎有勇力與讀過兵書,也就意味着路蕃允文允武,才幹過人。

至少,他的才幹也能比肩其從祖路招吧?

就是不知,若我悉心培養且讓他多番歷練後,可堪獨當一面否?

心裡帶着這樣的期待,夏侯惠趕路的速度也很快,連一併前去的扈從張立都時不時就在後提醒一句,說自己的騎乘馬太劣跟不上了。

少時,至城外小宅。

從戰馬上一躍而下,隨手將馬繮繩遞給聽聞聲響出來的管事孫婁,大步入內。

但纔剛走幾步,便不由頓足側頭而顧。

因爲隨在孫婁之側的一個少年郎,衝着他躬身作禮,用還在變聲期的聲音說道,“蕃,拜見將軍。”

你便是路蕃?!

止步轉身過來的夏侯惠,一時啞然。

也不能怪他詫異。

因爲眼前自稱路蕃的少年郎,雖骨架頗大,但身長才堪堪七尺,上脣胡毛淡淡,一看就知道年紀尚未到十五.方纔夏侯惠進門時之所以沒有留意他,是以爲他乃過來幫閒的孫婁外家人呢!

唉,大兄到底是怎麼想的哦~

我乃常年戎馬在外之人,不乏與賊敵搏命之時,你選了一個年紀這麼小的少年郎給我當部曲,我怎麼敢帶他戰場?

且路蕃家中大人不得晝夜牽腸掛肚啊!

要是實在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那也可以先作罷,待過幾年路蕃身子骨長開了再招來也不遲啊~

須臾間,夏侯惠心念百碾。

86.第86章 難彰功122.第122章 義從73.第73章 篤定第34章 門戶計89.第89章 詐關第176章 不武第220章 莫爭長短77.第77章 視爲人第230章 風起青萍末第172章 沒得選113.第113章 後手第168章 安下第154章 似懂了69.第69章 副職118.第118章 願往否第27章 動怒98.第98章 終陌路第144章 戰捷第164章 非莽夫76.第76章 新軍第233章 默契第174章 盡私圖第148章 歸宅第215章 稚權何如93.第93章 言外意第38章 何懼之第165章 鷙鳥第189章 逞口舌第171章 留下第155章 與宴第152章 莫求財83.第83章 皆學問第33章 逐出第162章 饗將士第4章 休沐第29章 居不易第35章 門戶計2104.第104章 結髮第185章 死地第178章 不識110.第110章 見策第173章 示警第192章 邙山宴2第227章 求貶惠第39章 弗改111.第111章 首肯第205章 將離66.第66章 有變第229章 圖什麼啊第144章 戰捷65.第65章 功來第9章 殊榮第193章 邙山宴3第180章 放權第202章 賊兵退第143章 晚矣第155章 與宴111.第111章 首肯第38章 何懼之第184章 競速第198章 旌旗猶魏第37章 私召第220章 莫爭長短74.第74章 廟算第34章 門戶計第16章 困頓111.第111章 首肯第184章 競速第234章 噤聲第142章 全赴76.第76章 新軍第14章 臣無罪第199章 利令智昏1第186章 穿胸第143章 晚矣第7章 入東堂第197章 時不我與第145章 失勢第28章 窮也第14章 臣無罪第137章 禍伏129.第129章 改道第144章 戰捷104.第104章 結髮54.第54章 匹夫第182章 入甕80.第80章 臨風第157章 且試第7章 入東堂第235章 謫貶第235章 謫貶第215章 稚權何如第210章 分權第7章 入東堂第29章 居不易101.第101章 當變第37章 私召第17章 初見第231章 細語第173章 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