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章 “屯田”

第1013章 “屯田”

王師魯氣定神閒地穿過提象門。

他發現城門樓居然已經修建完畢。不光提象門,北面的星躔(chán)門也完工了——上陽宮城東側有兩門,南曰提象門,北曰星躔門,都是有關星辰的元素,這與洛陽整體的建築理念是契合的。

兩門之間的城牆已經版築完成,城內堆積了很多磚頭,役徒們正在工匠的指導下給城牆包磚。

包磚這種事情,古來有之,但真正開始流行也是近十幾、二十年的事情,僅限於一些府城或重要的州城、軍鎮。

洛陽周邊的磚瓦輪窯一個個立起,磚瓦產量巨大。夏王又是個挑剔的人,洛陽城牆包磚也就很正常了。反正他不着急,寧可慢一點,也要精工細作。

甚至城內一些宅子,已經改變了全由木料修建的傳統風格,磚石被大量採用,以至於建起了那麼多輪窯,現在洛陽仍然是一磚難求。

夏王給出的公開理由是木頭不防火,採伐木料也會讓周邊山林光禿禿,易造成洪水氾濫,沖毀農田,泥沙淤積,堵塞陂渠。

反正他是武夫,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不講道理的,你還能怎樣?

穿過提象門,目之所見,仍然有些雜亂,堆積着很多建築材料。草地上的景緻非常無序,但已經有一些大樹移栽了過來,看起來正在逐步改造。

徑直向西走,又是一道磚牆,牆上開一門,曰“觀風門”。

觀風門內外,已經有許多軍士值守了。王師魯知道,這些宮廷衛士的來歷很複雜。

會官話的,一般是官宦將校子弟。

官話說不好,但會各地方言,且年歲較長者,一般是夏軍退下來的老卒。

只會說胡語,官話腔調很怪異的——這類人最多——一般是前侍衛親軍的成員,都是夏王在草原上的奴部內的丁壯。

守門軍官仔細盤查之後,將王師魯放了進去。

王師魯左顧右看,卻見夾門而立已有兩樓,南曰“浴日樓”,北曰“七寶閣”。

立於其上,可登高望遠,俯瞰全城,更能欣賞遠近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豪情頓生。

還是天家會享受。

進了觀風門,便是觀風殿的地界了。

麗春臺、曜掌亭、九州亭錯落有致地拱衛着觀風殿。

這三處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小院落,皆已完工,雜物清理完畢,景觀開始修復。

尤其是九州亭,院內竹木繁多,不知道是原來遺留下來的,還是就近移栽過來的。王師魯覺得,酷暑之時,夏王可於亭院內納涼,聽竹濤陣陣,觀蒼松翠柏,實乃人生一大樂事。

旋即他又有些羨慕。

只一個九州亭,便已是富貴人家纔有的庭院盛景。而九州亭只是觀風殿的一小部分,整個上陽宮,還有許多宮殿,更別提規模更大的紫薇城了。

怪不得人人都想富貴,富貴好啊,好享受啊。而富貴已極者,便是天子。

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誠哉斯言!

觀風殿很快便到了。在殿外等候了一會後,王師魯便被喊了過去。

“參見殿下。”行完禮後,王師魯偷偷瞥了一下,還好,夏王沒坐在龍椅上,而是與趙光逢、謝瞳二人相對而坐,品茗閒聊。

“令兄在長安還好吧?”邵樹德隨口問道。

“一切安好。”王師魯回道。

閒散官員一個,有什麼好不好的?就整天遊山玩水罷了。

“今日找你來,是有關淄青之事。”邵樹德說完,拍了拍手。

一個陌生的宦官立刻捧着一艘船隻模型走了過來。

船隻看起來似乎是漁船,因爲兩側垂下了很多釣具。船體機構似乎也不太一樣,看釣竿與船體的大小比例,應該不小,遠遠大於一般的漁船。船底是尖底結構,使用軟帆,操控性和抗風浪能力應該不錯。

王師魯生於青州,對漁船還是有所瞭解的。

國朝的漁船非常小,行走在貨船旁邊時,簡直不值一提,似乎一個風浪就能掀翻。

淄青鎮捕魚的漁民也非常少,使用的工具很簡單,魚鉤、魚叉、掛簍以及手操漁網。

船隻小,工具簡單,那麼就只能在近海及島嶼附近活動,所得有限,故海洋裡的魚類甚少成爲沿海居民普遍消費的商品。

以登萊爲例,當地主要吃羊肉,海魚極少見到,因爲產量極小,這是不正常的。

當然從經濟和政治角度而言,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蓋因在這會,出海捕魚的人誠然有,但不太多。究其原因,還是人少地多。只要在陸地上還能勉強餬口,那麼絕對不會有太多人出海捕魚。

別看赤山浦、駁馬浦經常有船隻進進出出,忙碌得很。但路途中有多少船毀人亡的慘劇呢?書上只會記載某某出海,某某在哪裡登岸,這些是活下來的人。死於海難的,甚少有記錄,而這數量往往還極其龐大。

另外就是官府方面的阻礙了。

就節度使們來說,不太樂意治下百姓出海捕魚,畢竟誰知道你是不是一出海就跑了?不好管,難以控制。

當然,就他們的管理水平而言,大概率管不了漁民們出海捕魚的事情,因此這不是主要原因,核心還是在於風險與收穫不成比例。

簡而言之,以小舳板、排子、掛簍船出海捕魚,在近海都很危險,別說去遠一點的地方了。

背後的原因,是海洋漁業長期投資的缺位,甚至可以說沒有人投資。

邵樹德思考過,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投資海洋漁業既不經濟,也不政治正確。官府沒有動力這麼做,民間小門小戶的也沒這麼多資本,因此造就了千百年來還是那些破船在從事極小規模的海洋捕撈,甚至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幾乎沒什麼變化。

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呢?

17-18世紀,英國鼓勵從事海洋捕撈的漁民,並將每個人的詳細信息登記造冊,以字母排序。風帆戰艦的年代,這些漁民,都是海軍的後備兵源。而戰爭消耗從來都不是什麼小數目,沒有足夠的兵源補充,是堅持不下去的。

“殿下,這是漁船麼?”王師魯問道。

“正是。”邵樹德說道:“還沒正式建造,只是按照我的設想弄了個樣式出來。”

說到這裡,他站起身,一邊踱步,一邊說道:“造船的好處並不僅僅在於做買賣,事實上捕魚也是一大收穫。”

“殿下,如果有選擇,百姓們並不願意出海捕魚。”王師魯說道:“一出海,生死難料,誰願意呢?”

“此誠爲可憂之處。”邵樹德同意這個看法:“說到底,還是出海太危險。但天下太平之後,人多地少,屆時又不一樣了。”

“殿下所言極是。”王師魯說道:“不過,中原沒有地,不是還有其他地方麼?”

邵樹德詫異地看了一眼王師魯。

這年頭,還有這種有全局眼光的人?知道向外擴張,緩解人地矛盾?

“殿下,江南諸鎮,地廣人稀。”王師魯解釋了一句。

邵樹德恍然大悟,還以爲他說的是遼東呢。

不過也沒錯,古時候的版圖很大,但其實並未實際控制。說地圖開疆可能過了,但歷朝歷代在南方真有點像殖民帝國的風格了,從一個個散落的定居點開始,慢慢串成線,改造環境,主動或被動移民,同化土著。

這個過程持續了一千多年,最終完全消化了廣闊的南方,這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殖民擴張呢?只不過老祖宗比歐洲人文明,同化的土著都當做是漢人,慢慢融合掉了。

“開發江南,可不比出海捕魚安全多少。”邵樹德苦笑道:“有人被貶到荒僻之地做官,恨不得自盡。這還是官呢,況百姓乎?每一處溼熱之地的開發,都是由累累屍骨堆成的。”

他想起歷史上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殖民東印度羣島(印尼)死亡率極高。從德意志地區招募的僱傭兵去一個死一個,在尼德蘭七省招募的水手也死得讓人心驚膽戰,最後不得不騙人、綁人出海——從蘇格蘭招募農民到荷蘭割牧草,給的工資很高,騙來了很多人,然後直接綁架到船上當水手,管伱願不願意。

東印度公司千方百計補充人手去遠東,結果他們在東方的歐洲裔僱員(包括軍人、水手)最多時也就1.1萬人,數目始終上不去。首府巴達維亞鬧一次流行病就死一半人,直到活下來的人適應了當地環境爲止。

江南或許沒有熱帶那麼恐怖,但也不是好相與的。

宣宗年間,抓獲的吐蕃俘虜,統一流放吳越。吳越在後世是中國的精華地區,但幾十年前還是流放地,你覺得能好到哪去?

南方的繁榮,是北方戰亂導致的一波又一波中原移民的累累屍骨築成的。歷史沒有記載這些披荊斬棘、改造環境的先人們的痛苦過往,只書寫了南方繁榮起來後的景象,這個春秋筆法,讓後人以爲這個過程很容易呢。

“登、遼之間諸海島,人煙稀少,聽聞只有少許漁民在捕獵海狗、海獅?”邵樹德問道。

長山列島,直到清代,還有大量海狗、海獅生活着。這也是漁民們的捕獵對象。

渤海海域,直到清末還經常看到鯨出沒,但沒人捕獵。

海狗、海獅的皮毛,但大航海時代是一門大生意。沙俄的俄美公司其他業務虧得一塌糊塗,殖民一處地方虧一處,全靠捕獵海獅、海狗之類的高盈利業務支撐着,不然早破產了。

“是。”王師魯回道,但不解其意。

“平海軍已募集到七千餘人,我打算讓他們先在近海捕魚,自食其力。”邵樹德說道。

王師魯張大了嘴巴。這不是欺負新羅人老實麼?水師出海捕魚,與陸師屯田有何區別?

此時的武夫,有願意屯田的嗎?不敢說一點沒有,但絕對罕見。

“我已抽調黃河水師精幹兩千餘人,編入平海軍,湊足一萬軍額。”邵樹德繼續說道:“讓這些‘旱鴨子’先適應適應大海的波濤,然後充作平海軍骨幹。”

王師魯默默聽着。

“散落各州的新羅軍士家人,統一遷居登州。我欲任你爲安撫使,好好撫慰一下這些新羅僑民。”邵樹德終於說出了他的目的:“你自去府庫提三萬匹絹、兩萬斛糧,登萊牧場那邊也會發給一些牛羊,讓這些新羅人可以自食其力。今後編戶齊民,都是我治下子民了。”

王師魯懂了。

這是擔心平海軍的新羅軍士跑了,故給他們發下賞賜,再提高家人待遇。這固然是恩賞,同時也扣留了人質,增加了新羅人叛逃的成本,確實很周全了。

“遵命。”王師魯應道。

他很感慨,夏王這個“扒皮”,真是一點虧都不吃,讓水師“屯田”的事情都幹出來了,他真不知道該說什麼纔好。

第二十一章 三件大事第十九章 朔州第十六章 落門川與鳥鼠山第四十四章 腹地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1115章 處置第十章 少年第五十六章 兄弟爲王前驅第四十九章 必勝第五章 大江第四十七章 對峙第二十章 一了百了第1052章 邯鄲第三十九章 商稅第943章 不死心第993章 一擊而潰第三章 小日子(三)第1185章 彙報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八十四章 選才第三十章 西行第三十八章 手續第一章 二月第四十四章 芒刺在背第七章 亂第二十九章 幹掉他們!第三十九章 龍潭虎穴第三十二章 收尾第1075章 我爲陛下賀第三十章 青唐第1186章 考試第三十一章 歸程之靈州第四十二章 追亡逐北(一)第1214章 名城第四十二章 主帥第六十六章 立威第十六章 機會來了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二十九章 時至則行第五十章 書稿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981章 意外的使者第五十章 外重內輕第1008章 共贏第七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一)第四十五章 洛南兩個軍亂典型第1100章 圃田澤畔第十一章 政宣與虧心事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七十八章 動搖第十四章 轉移第1031章 壓制與反壓制第七十四章 佈告中外之五第六十一章 淮南行之二第七章 時機與春社第四十三章 坑第五章 鄉村第四十二章 名正言順第四十二章 緩衝區第二十七章 汝潁路第四十八章 替死鬼第五十七章 入夏州(第二卷結束)第八章 國子監(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十八章 戰宥州(二)第1199章 給他們點希望第1137章 于越第二十六章 死結第1268章 一門兩刺史第三十七章 粘住第三十三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二)第四十二章 大膽!第1299章 萬勝黃頭第七十章 加班!第四十九章 動員第六章 三鬥第1003章 國祚第五十九章 戰於野第十九章 邀請第十三章 啓行第四十八章 全功第六十六章 咄咄逼人第五十章 挑撥第二十章 遺產第五十八章 過年第968章 虞鄉第十六章 朱玫的決定第1030章 決心已下第1049章 勸諫第1078章 秉政第三十五章 準備與拉攏第1157章 白登山第三十章 青唐第二章 池淺王八多第三十七章 風向第九十六章 侍衛親軍第二十八章 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