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準備剛一波

紫禁城,文華殿。

朱翊鈞看着手中的奏摺,表情有些複雜,不知道是失落還是欣慰。

欣慰是因爲自己這麼多年的佈局,到了現在終於見效了,商稅這個坎過去之後,自己對大明的掌控就真的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了。

從這一刻開始,大明的羈絆基本上就消除掉了。

失落是因爲這一次自己憋着要幹一票大的,可是人家不給自己這個機會,自己還沒動手,他們就慫了,彷彿一拳打在了空氣上。

朱翊鈞只是記得萬曆的礦監被廢除了,稅使被打死了。

可是事實上初期的時候,事情並沒有發展到那個地步,前期大家也沒有全都站出來反抗。只不過宦官徵稅的弊端很大,使得官紳受不了了。

官宦到了地方,他們也不是按照規矩辦的人。

他們辦事很簡單,只有一條,那就是撈錢。撈到的錢財,一部分送進了宮裡面,用來穩固自己的地位,以便自己繼續撈錢。

另外一部分則是自己貪污了。

撈錢的方式就更簡單了,基本上就是怎麼能撈錢就怎麼撈。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設卡,在沿江、沿河、道路橋樑處都設置了重重關卡收稅,而且多多益善。多如牛毛的稅收使商家已無利可圖,商家紛紛停產,經濟幾乎陷入停滯。

宦官們及其隨從出任礦使後往往與地方地痞無賴相勾結,在地方上欺壓官民、掠奪富戶、爲非作歹。並把掠奪的鉅額稅額私自截留,中飽私囊。

有人統計,萬曆二十年到三十三年,礦使向國庫上繳銀兩三百萬兩,私自截留所得八九倍於上繳之數。

這樣幹下來的結果就是富戶不在經營,生產陷入了停滯,工人失業。

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大明,土地兼併很嚴重,很多沒有土地的百姓選擇進城務工,而進城務工,也的確是百姓的一條新活路。

在江南之地,這種情況就更嚴重,大明朝人口在五十萬到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那真是的遍地都是。像揚州、蘇州、南京、京城這樣的大城,人口都在三百萬以上。

當然了,這裡面有沒有官商借機倒逼朝廷的情況,那肯定是有的。

只不過更多的原因則是簡單粗暴的徵稅政策,稅可以收,但是要有限度。在收稅的同時,要開發新的產業,要讓他們有錢賺。

最關鍵的一點,一旦工人失業了,那麼要爲他們找到新的出路,讓他們有辦法謀生。

在這幾個方面,朱翊鈞其實早就做了安排。

首先是開拓新產業,內務府的存在完全保證了這一點,同時保證了商路的暢通。加上先收地稅,有錢了之後,以地稅的錢來拉動內需。

要知道朝廷改軍戶製爲募兵制之後,每年養兵的錢,那就大了去了。

每年軍方的採購,那都是各種商人你爭我奪的大單子。圍繞着內務府和朝廷採購,朱翊鈞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商人集團。

或者說是權貴商人集團,這個時代拋開權貴去玩商業,不現實。

大明的體制,朱翊鈞能夠想到的最好方式就是權貴資本主義了。你一個皇帝,你不玩權貴資本主義,估計也就沒人和你完了。

至於會不會爆發什麼資本主義民主革命,朱翊鈞覺得自己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當然了,朱翊鈞覺得權貴資本主義的難點在於階級固化,如果底層人能夠找到通向權貴的道路,那麼相對的這個制度就能好很多。

以軍功和科舉做官成爲權貴,這是朱翊鈞安排的路,行不行的,試試再說吧!

朱翊鈞如果去搞一個人民民主革命,那他的腦子纔是抽搐了。

有了權貴資本的支持,商稅的事情其實就簡單很多了,比如各地的勳貴勳戚,又或者是各地的官商,他們都願意維護這個制度。

不說其他的,單單是內務府的單子,接單的就沒一個簡單的,基本上全都是權貴資本。很多官員都從這裡面獲得了大量的利潤,比他們免稅的利潤大多了。

單單是西北和薊遼每年的糧食布匹等等的採購,江南一大半商人都被拉過去了。

軍方的訂單那是一年比一年大,誰會在這個時候腦抽的和內務府鬧翻。三十稅一而已,給了就給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句話,朱翊鈞現在拳頭大,跟着皇上幹,好處多。

朱翊鈞看了一眼張鯨,緩緩的開口道:“魏國公府這一次如何?”

“回皇爺,魏國公府這一次十分的配合,不但派人配合了稅務司和內務府,魏國公府的產業也都第一時間配合了朝廷的商稅。”

“同時魏國公府還放出了消息,凡是不支持商稅的,不按時交納商稅的,魏國公府就不在和他們合作。”

朱翊鈞嘆了一口氣,自從內務府成立,江南的採買大單,魏國公府不說弄去了三分之二,也絕對弄去了三分之一。

現在魏國公府盯着的是軍改,是南京的軍改。

一旦南京的軍改開啓,那麼魏國公府發財的機會又來了。

貪污軍費什麼都是小兒科,單單是軍需供給一項,那就足夠魏國公府賺的盆滿鍋滿的了。在這方面有人能和魏國公府競爭嗎?完全沒人啊!

採買軍械糧食蔬菜,那都是錢,魏國公府估計數錢數到手抽筋。

朱翊鈞坐在龍椅上,苦笑着搖了搖頭,事實上他也不知道自己這麼幹對不對,也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不可預知的後果。

但是朱翊鈞知道,自己是皇帝,是帝王,大明是封建君主制。

在這樣的體制下面,權貴資本主義絕對是最合適的了。至於權貴資本主義的弊端,其實也很好解決,那就是將矛盾轉向國外。

在這個全球大殖民的背景下面,掠奪全球奉養幾身,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至於以後會不會出現其他的毛病,那就不關朱翊鈞的事情了,估計即便出現,也得三五百年之後了,自己骨頭渣子都該爛掉了。

“既然如此,那麼咱們就轉移一波矛盾到外面吧!”

朱翊鈞眼中帶着一抹笑意,轉頭對張鯨說道:“來人,傳內閣大學士及六部尚書明早進宮,朕要召開廷議,讓他們全都來。”

廷議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外面的大臣都有些疑惑。

廷議本來不是什麼大事情,大臣們也都習慣了,可是自己家的這位陛下卻不是如此。每一次廷議,搞出來的事情那都是驚天動地的。

可是最近也沒什麼大事情啊!

商稅徵收的挺順利的,國庫也很豐盈,這個時候如此興師動衆的召開廷議,這就有問題了。如果是召見內閣大學士,或許擔心還少一些。

可是六部的人也都叫了,那就不是小事情了。

只不過讓人沒想到的事情又發生了,晚上又有消息傳來,皇上這一次叫了五軍都督府的人。英國公張溶、定國公徐文壁、定北侯戚繼光、臨淮侯李言恭等也都在列。

朝臣們瞬間就明白了,皇上這是要打仗啊!

看這個架勢,這不是小打,這是要大幹啊!

當初打西北瓦剌,皇上也沒弄出這個陣勢來,皇上不是要北伐吧?一想到北伐,大臣們心情瞬間就不好了,實在是土木堡之變的教訓太深刻了。

現在大明的情況剛好一些,府庫充盈,軍甲整備,這個時候打什麼仗啊!

當然了,這個時候是沒人說什麼蠻夷偏遠之地,打下來好處也不多,西北這兩年都快成油庫了。大家瘋了一樣往那邊跑,全都是奔着賺錢去的。

文臣根本都沒商量就達成了默契,第一目標,阻止皇上北伐,不能讓皇上這麼幹。

第二目標,不能讓皇上御駕親征,打也可以,讓戚繼光去打。

對於戚繼光,滿朝文武還是信任的,實在是戰績太彪炳了。這麼多年了,沒打輸過,自從報紙宣傳之後,戚繼光已經是戰神級別的存在了。

戚繼光去打,打不贏,也不至於輸,反正皇上御駕親征是不行的。

當然了,這一點是大臣們想多了,朱翊鈞纔不想御駕親征。一來自己根本不擅長打仗,也不擅長用兵,如果這是一場戰略遊戲,自己應該打的是暴兵流。

玩後勤,打經濟,然後暴兵,以大明的資本,玩的起暴兵流。

再說了,打仗太危險,雖然關鍵時刻可以皇上先走,可是這一路舟車勞頓,自己要是在生個病,在掛掉了,那豈不是掉的大。

當然了,文臣們也都知道,皇上想打,攔是不太好攔的。

但是阻止皇上御駕親征是可以的,因爲不打,勳貴們也不會同意,沒見皇上都把臨淮侯李言恭給叫上了,說起李言恭,這也是一個傳奇人物。

祖上是大明的開國功臣李文忠,李文忠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

父親李貞帶着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後纔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爲養子,跟隨自己姓朱。

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爲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徵。

李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

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

這樣一位功臣,自然是大明重臣,地位絕對不會比英國公定國公差,甚至還強很多。事實上也是如此,曹國公的爵位在大明也是赫赫有名的。

當然了,二代曹國公掩蓋了李文忠的名聲,因爲二代曹國公叫做李景隆。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在真定大敗長興侯耿炳文。黃子澄向建文帝推薦李景隆,建議讓他接替耿炳文。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爲大將軍。

讓他率五十萬大軍北伐,並親自在江邊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賜“便宜行事”之權。結果先後在鄭村壩、白溝河被燕軍擊敗,喪師數十萬,以致攻守形勢逆轉,最終被奪職召回。

事實上說李景隆是燕王朱棣的臥底,朱翊鈞都相信。

因爲後面還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建文四年,燕軍打過長江,直逼南京,建文帝憂懼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請誅李景隆。

建文帝不準,反而命李景隆與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到燕軍營地請和,表示願意劃江而治,被朱棣拒絕。不久,燕軍兵至金川門。

李景隆與谷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南京陷落。

打輸了也就算了,還沒氣節,這樣的人要是能被朱棣看上就怪了,只不過爲了拉攏降臣,安定人心,朱棣把李景隆捧得很高。

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爲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爲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

當時,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於班列之首。

當然了,在那裡站着當擺設的可能性更大,永樂二年,周王朱橚上疏揭發李景隆,稱他在建文年間曾“至邸受賂”。

刑部尚書鄭賜也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爲不軌”。

明成祖不予追究,後來,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大臣再次彈劾李景隆,稱他與弟弟李增枝陰謀叛逆。

明成祖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勳號,不許他上朝面君,以國公之爵賦閒在家。

不久,禮部尚書李至剛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禮,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莊田,蓄養數百奴僕,意懷叵測。”

明成祖遂褫奪李景隆的爵位,將他與李增枝以及妻、子數十人一同軟禁於家中,並抄沒其家產。李景隆曾絕食十日,但卻始終未死,至永樂末年方纔去世。

李家自此也就沒落了,流落到了南京,日子過的很慘。

只不過李家也是有狠人的,正統年間,朝廷允許李家重啓門第,到了弘治年間,李璇爲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奮鬥了兩代之後,嘉靖十一年詔封爲臨淮侯。

後面兩代也得到了重用,屢典軍府,提督操江,佩平蠻將軍印,鎮湖廣。

傳到這一代臨淮侯李言恭這裡,守備南京,入督京營,累加少保。

臨淮侯的兒子李喜朝,畢業於皇家講武堂,是學宮的老人,參加過西北對瓦剌之戰,是軍方新鷹派的領軍人物之一。

臨淮侯也會主戰派之一,李喜朝豪言建功以血祖罪。馬上封侯,光耀門楣,拿回李家的公國爵位。這一次皇上把臨淮侯召進宮參加廷議,這意思再明顯不過了。

第三百九十二章 李成樑開打第三十一章 奉旨打臉 (第一更)第四章 我的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第三百三十四章 草原風雲 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明不許有這樣的官存在第一百八十九章 自帶光環的男人第七十八章 給戚繼光大炮第四十八章 張居正的佈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錢多了也頭疼第一章 我爲萬曆第三百零六章 軍機處第四章 我的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第四百三十三章 張維賢搞事情第六章 左通政(首訂一千三加更)第八十六章 騎鶴下揚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欺負第二百九十六章 勳貴之表第一百六十八章 蘭若寺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家說了算 完第三百二十七章 開打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家說了算 完第二章 給皇帝選秀女吧!第一百九十一章 張維賢的感觸第二百零五章 熱血沸騰第五十五章 抉擇第二百八十四章 皇明英烈傳第四百一十六章 李時珍的驚天發明第二百一十八章 工作重點第四百二十二章 轉折第三百六十六章 資本第八十六章 騎鶴下揚州第一百五十八章 嚴懲孔尚賢第一百三十章 你的節操呢?第二百零五章 熱血沸騰第七十八章 給戚繼光大炮第四百一十一章 軍陣第三百四十章 融合第四百一十三章 歸京第一百八十二章 皇命第四百一十五章 無敵大炮計劃第二百九十七章 商稅第一百九十六章 掃興第一百四十八章 呵斥第二百零七章 秘密第三十八章 戚繼光的手下第十九章 準備第三百三十六章 伏見城之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戚繼光的想法第七章 鹽政 (均訂一千六加更)第一百零三章 皇帝的刀第三百五十三章 亂遼東者努爾哈赤第四百六十章 不該來的大明第八章 母慈子孝第三百二十七章 開打第二百零四章 絕望與希望第十九章 錦衣衛在行動 (給推薦票小夥伴加更)第六章 張居正和海瑞第七十六章 草原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買賣第三百一十二章 偶遇第三章 紅臉漢子和小白臉子第四百零二章 你過來啊!第四百五十六章 秦良玉第二百七十八章 貨幣改革第三百四十七章 繼承你的志向第四百二十八章 帝國雄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撈一票第二十章 咱們去搶錢吧!第二百五十六章 這就是天賦第三十二章 無聲的抗議第二十一章 京劇和告狀第一百零八章 報仇第三百二十七章 開打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朝會 上第八十九章 傾倒第三百四十章 融合第四十六章 劉顯和廷推第六章 左通政(首訂一千三加更)第一百八十七章 李贄的學說第三百一十三章 褒獎第三十一章 老狐狸第四十章 落幕第八章 謀劃第一百五十五章 衍聖公府 上第四百六十三章 拿下第八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四百零五章 絕望第一百四十章 恩威並施第一百九十九章 緊迫第三百九十章 打死你第一百一十七章 少年英主第三百八十五章 十歲的小女孩要入宮第二百六十四章 皇帝的紅眼病第六十一章 過年第三百零五章 準備剛一波第二十三章 襯托第三百八十八章 開炮第一百七十九章 蛀蟲第九十七章 一觸即發第五章 張居正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