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救國,身體力行,聯想到明末大廈將傾之際徐光啓拼盡全力挽回危局的事蹟,蕭如薰是真的很敬佩這個人。
徐光啓,他似乎總是敢於做出一些旁人不敢做出的事情。
在那個時代,在華夏天朝上國鄙視一切蠻夷的時代,徐光啓便舉整個家族一起信奉了天主教,以此還帶動了整個上海地區兩萬餘人的加入,可以說是傳教士第一次東渡以來最大的勝利果實,也是利瑪竇所取得的最大勝利。
徐光啓通過和傳教士建立聯繫,與澳門和南洋的洋人也建立了聯繫,在朝中斡旋將洋人的火器進口到大明,是最早提出運用洋人的先進火器對抗努爾哈赤的軍事戰略家之一。
他認識到中國現存的技術手段對比西方的技術手段出現的一些不足和落後,於是和利瑪竇這個難得的漢學家一起,成功翻譯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西方科學專著。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去說,徐光啓都無愧於他的名字——光啓,光明的開啓。
他秉持一顆光明之心,身體力行去儘自己所能辦事情。
自此之後數百年間,再也沒有人可以取得和利瑪竇與徐光啓聯手所達成的合作高度,直到鴉片戰爭的爆發,洋人大規模東渡,滿清也在其後展開了洋務運動。
這種合作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超越了徐光啓和利瑪竇的聯手,但是,卻是以一個古老國度的沉淪爲代價的。
徐光啓的存在是明代中國自主誕生的一道希望的曙光,儘管這道曙光最終沒能帶來黎明,可是他確確實實的存在於那個時代,給那個時代留下了希望,也給現代中國帶來了無盡的啓示。
徐光啓一生受困於黨爭,卻竭力在黨爭的環境下辦成實務,是個不亞於王守仁的存在的實幹家。
但是,明末文官的失控和暴走,卻最終毀掉了這道來之不易的曙光,以徐光啓爲首的中國最早覺醒的知識分子們最終沒能將大明和中國挽救回來,而是讓中國墜入了看不到一絲光芒的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讓黎明的到來遲了三百年。
很奇妙,就在剛剛,黑暗和曙光共聚一堂,徐光啓和努爾哈赤面對面,卻沒有擦出任何一絲火花。
真的是非常奇妙。
但是現在徐光啓有想要投效他的想法,這讓他非常高興,這樣一個真正的實幹家若是加入了緬甸鎮的體系當中,定然可以熠熠生輝。
所以蕭如薰希望徐光啓可以去緬甸找袁黃。
“徐先生,你所想要知道的答案,我是無法直接給你的,正如你自己所說的,你要身體力行,自己去得出這個答案,我得出的答案是屬於我自己的,而你得出的答案是屬於你自己的。”
徐光啓沉默了一會兒。
“總督的意思是說,我們道不同,所以,不相爲謀?”
“不,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的道可以相同,但是,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我們的道不可能完全一樣,但是我們的目的可以完全一樣,我們都想要救國,但是你是文人,我是武人,我們的道路不可能一樣,你能辦到的,我辦不到,而我能辦到的,你也辦不到。”
蕭如薰把話說得很透徹。
“蕭總督是覺得我是一個手無寸鐵之力的文人,所以不應該來到這裡嗎?”
徐光啓聽出了蕭如薰的意思。
“是的,這裡非常危險,隨時都有可能喪命,我不知道我還要面對多少萬的北虜,但是我作爲軍人,我只有北伐這一條路可以走,而你不同,你是文人,你沒有打仗的必要,如果你願意投效與我,我答應,你可以現在就去緬甸,找袁黃先生。”
蕭如薰是不知道徐光啓到底爲什麼想要來到大同這個地方尋找自己,但是他知道,在這個朝不保夕的地方,連他都不能保證自己全身而退,更不要說徐光啓了。
徐光啓若是沒了,那可就真的是大明和他的一大損失,在他看來,徐光啓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的變革和國家的治理上,有這樣一個對科技有鑽研精神的人存在,蕭如薰正在努力攀登的科技樹應該會得到很大的速度加成,而且他尋找徐光啓的初衷,是想要給袁黃減輕壓力。
袁黃七十多了,一個人擔負着緬甸千頭萬緒的政務,之前自己在的時候還能給他分擔一二,可現在自己不在,袁黃一個人該如何的辛苦呢?
陳龍正就不要說了,這傢伙不給袁黃添麻煩就可以了。
徐光啓的加入將是緬甸鎮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期的重要標誌。
當然,前提是徐光啓願意去緬甸鎮。
很明顯,徐光啓不太滿意。
“蕭總督,光啓雖然是個文人,但也是走過萬里路見過不少事情的人,也是個男兒,不是女人,面對強敵,總督敢於北伐,我徐光啓難道就不敢嗎?誰說文人就一定不能打仗?大明會打仗的文人還少嗎?”
蕭如薰無奈地笑笑。
“徐先生的才華應該更多的用在治理國家上,我在戰場上打仗,徐先生也在官場上打仗,殊途同歸,若要強盛國家,一文一武就是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你也見到了那杆燧發銃,那是無數官員和工匠的心血凝聚,在後方,也是打仗。”
徐光啓搖搖頭。
“若是不能身體力行,就不能真正理解某些事情,總督的路,光啓也想要身體力行的感悟瞭解,然後,光啓或許會得到新的感悟,請總督成全!”
蕭如薰嘆了口氣。
“好吧,你執意如此,本督也不勉強,你就留在軍中給本督做個贊畫吧!”
徐光啓欣然領命。
“願爲總督效勞,對了,蕭總督,大軍前方懷仁縣城內有兩萬餘漢民被北虜俘虜奴役,懇請總督發兵去救救那些漢民!”
徐光啓這一說,蕭如薰就想起來了。
“徐先生,你方纔說,你是從哪兒逃出來的?”
徐光啓連忙點頭。
“屬下從平型關偷偷出關,抵達大同之後,一路往大同城而去,結果路上遇到了好幾撥北虜騎兵的擄掠,躲過了三次,沒躲過第四次,就被抓來了,不過還好,在懷仁縣城裡面遇到的漢民們知道我是舉人,就協力助我逃出來,讓我來找大軍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