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朱元璋

“起碼二十多年……”

朱元璋正在緩緩站起的身子慢慢凝滯起來,好半天之後,方纔緩緩擡頭看向身邊的老太監:“到底怎麼回事?”

他相信面前的這個淨念禪宗的高人,必定會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

自從言靜庵決定支持他爲中原復興之主後,白道江湖中人以及各路豪傑,都紛紛來投,淨念禪宗更是派遣了三十二個高僧貼身保護,待到他登基稱帝之後,這些高僧只剩下二十來名了,然後自宮爲太監,繼續在皇宮貼身保護朱元璋,以防有人刺殺。

到了現在,這些淨念禪宗的高人就只剩下十二個人了,其餘之人相繼戰死。

是以任何人都有可能背叛朱元璋,唯獨這些舍卻生命和性命的高僧,卻絕不會對他不利,他既然直到現在才說出天命教的事情來,其中必有緣由。

果然便聽到老太監柔聲道:“我也是昨晚纔得到禪主傳來的消息,慈航靜齋的女弟子秦夢瑤前日抵達金陵城,從楊行舟口中得知了有關天命教的消息。她不敢怠慢,首先告訴了了盡禪主,禪主昨晚又將此事傳到皇宮,老僧本想將此事儘快告知陛下,但是陛下身邊耳目衆多,一直沒有機會訴說。直到現在,下半夜才輪到我當值,只是陛下已經休息,我便想等陛下起牀時再說不遲。”

這名老太監說話的聲音不急不緩,聲音不高不低,頗爲柔和:“沒想到楊行舟夜半捉妖,把陛下給驚醒了!”

朱元璋心念電轉,已經從老太監的嘴裡聽出了幾個意思,第一,那就是自己身邊就有天命教的耳目!不然這老太監也不會一直沒有機會給自己說,若不是顧慮自己身邊有天命教的人,這老太監也不會如此謹慎,看來這天命教的人已經滲入皇宮,畢竟如果真的在暗中經營了二十多年,那恐怕皇宮中真的會有不少單玉如的人。

當初他打天下的時候,單玉如的天命教可是聯絡了不少勢力與他抗衡,要不是言靜庵聯合淨念禪宗打跑單玉如,怕是他朱元璋還真未必就能成爲如今的一國之主。

單玉如的可怕他十分清楚,同時對單玉如的野心也極爲了解,在聽到單玉如的人竟然潛伏在金陵這麼長時間之後,便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只是沒有想到竟然還有人潛伏到了自己身邊,連這些影子太監都心生忌憚。

這老太監帶來的第二個消息,就是秦夢瑤到達京城的消息,其實這個消息朱元璋早已經知曉,早在楊行舟假扮秦夢瑤入城時,都已經有密探告知了朱元璋。

第三個消息便是有關楊行舟的事情,本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是龐斑和浪翻雲,至於黑榜上其餘高手,對他來說,根本就算不得什麼,只要發兵圍剿,任誰都得逃走。

只有龐斑和浪翻雲不懼羣戰,已經超出了普通武者的範疇,而這兩個人又對朝廷不太友善,這纔是朱元璋最爲忌憚的事情,他暗中培養高手,爲的就是對方龐斑和浪翻雲這等大高手。

但是在楊行舟橫空出世之後,他才發現原來這天下間最可怕的人物不是龐斑和浪翻雲,而是行事無法無天,且毫無宗師風度的楊行舟!

好在楊行舟此人亦正亦邪,對官府沒有仇恨,屬於能不招惹就不要招惹的可怕人物之一,是以即便是楞嚴上報楊行舟衝撞廠衛,將其下屬打死的消息之後,朱元璋也只是留中不發,不曾下發過對付楊行舟的命令。

一想到楞嚴,朱元璋便想到了被楊行舟在落花橋打死的陳貴妃,忍不住心中一痛,看向老太監:“宮裡人到底誰是天命教的妖人?這楊行舟的消息到底準不準?”

前幾日楞嚴私自帶着陳貴妃出宮,在落花橋被楊行舟舉手打死了陳貴妃,楞嚴也重傷逃遁,至今不知所蹤,令朱元璋大爲震怒,發下了海捕文書,滿天下捉拿楞嚴,同時處死了不少知道此事的宮女太監。

這是皇家醜聞,自然不能讓外人得知。

此時聽到老太監說起天命教,朱元璋登時想到了陳貴妃,已然隱隱有了猜測。

便聽老太監不緊不慢的說道:“楊行舟行事雖然猖狂,但這件事沒有必要撒謊,況且此人雖然我行我素,實則頗有俠義精神,所殺之人,基本上都是該殺之輩,在人行事上遠超如今的黑白兩道江湖高手。據他所說,皇宮中早已被天命教的人滲透,陳貴妃便是單玉如的弟子。他前幾日在落花橋上遇到陳貴妃,順手就打死了,說是給皇上一個見面禮……”

朱元璋:“……見面禮?嘿嘿,這見面禮可是不輕啊!前夜有賊人大鬧皇宮,是不是也有楊行舟的份兒?”

老太監道:“前夜是浪翻雲來皇宮追殺單玉如,楊行舟卻是來找鷹緣活佛論道,適逢其會,遇到了逃走的單玉如,才引起了一場大亂。之前單玉如便一直生活在皇宮,我等卻是一直都不曾發覺,也是我們失察,還請皇上責罰。”

朱元璋一陣冷笑,怒火上涌:“好啊,朕這皇宮,現在成了菜市口了,他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完全不把朕放在眼裡,真把朕當擺設了麼!你們這些人是怎麼守衛的皇宮?”

老太監低眉垂目,輕聲道:“我等只能保護皇上的安危,別的地方,實在是力有不及。”

“保護朕的安危?朕身邊潛伏了天命教的妖人你們都看不出來,你們怎麼保護朕的安危?嗯?”

老太監嘆了口氣:“當初皇上納陳玉真爲貴妃時,我師兄了無便私下裡反對此事,結果皇上一意孤行,我等難以阻止,只能默許。你是九五之尊,勸不了,我等只能聽從。”

朱元璋嘴巴張了張,一時間有點惱羞成怒,喝道:“那也說明你們無能!我既然將陳玉真納爲妃子,你們就應該徹查其身份……”

老太監再次嘆氣:“這查詢陳貴妃的事情,是廠衛做的,皇上當時特意吩咐了楞嚴大統領徹查此事,沒讓我淨念禪宗插手其中。”

朱元璋怒道:“不讓你們查,你們就不查了嗎?還是對朕的安危不上心!”

老太監閉目養神,懶得多辯解。

朱元璋氣咻咻的罵了幾句,這才冷靜了下來,知道自己有點無理,咳嗽了兩聲,問道:“這姓楊的爲何要與天命教爲敵?今夜又爲什麼捉拿天命教妖人?”

老太監解釋道:“楊行舟對夢瑤說,當今陛下是古往今來唯一一個布衣皇帝,他看陛下十分的順眼,又得知天命教單玉如圖謀不軌,一時手癢,便準備拿天命教的人練練手,順便揚揚名。”

朱元璋啞然失笑:“他會這麼說話?朕可是知道,此人桀驁的很,肯定還有編排我的話,你一併說出來,讓朕聽聽。”

老太監猶豫了一下,道:“此人還說,陛下出身卑鄙,雖然才大如海,但畢竟少了見識,不知天地廣闊,只看現在,不求長遠,陛下百年之後,大明必將禍亂重重,只是現在,便已經埋下了重大隱患,若是活不過今年的話……”

“活不過今年將會怎樣?”

“將會少不了一場叔叔討伐侄子的內鬥,生靈塗炭,百姓遭殃。”

朱元璋聽了之後,臉色陰沉,神情不住變幻:“這真是他說的?”

便在此時,遠處忽然傳來一聲暴喝:“白芳華,出來受死!朱元璋,我這有天命教人員卷宗一份,你要不要?”

轟!

緊接着一聲大震,遠處傳來房倒屋塌之聲,距離皇宮竟然很近,看來這楊行舟口中的白芳華,就藏身在皇宮不遠處。

朱元璋看了老太監一眼,穿衣出門,門外葉素冬已經率領御林軍躬身聽命,見朱元璋出來,急忙見禮:“皇上,臣……”

“不要多說了,傳我口諭,封鎖九門,禁止任何人等出入,挨家挨戶排查可疑人員,但有反抗,格殺勿論!”

葉素冬猶豫了一下,道:“那……陛下,龐斑一夥人……該當如何處置?”

朱元璋微微一愣,斟酌再三,嘆道:“先讓龐斑他們多活幾日吧,待到朕大壽之後,再做計較。”

葉素冬領命而去。

朱元璋看向身邊的老太監:“了元師兄,朕一統天下,萬國鹹服,但卻連一個龐斑都應付不了,你說朕這皇帝當着有什麼意思?”

“現在更不像話,又多了一個浪翻雲和楊行舟!到底他們是皇帝,還是我是皇帝!”

第七十六章 浮一大白第二百一十八章 小覷了他們第一百六十四章 內亂第三百七十九章 兵不血刃第九百五十七章 天尊祖師第六百二十五章 趁熱打鐵第四百八十章 來人第七百六十三章 精神鎖第六百八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五章 我要去閹一個人第四十五章 對敵第四百八十章 來人第三百七十八章 玉蟠桃第七百零六章 無孔不入第八百三十章 白素貞救夫盜仙草,楊行舟夜上崑崙山(1)第四百六十章 地圖第四百一十一章 前輩往事第四十三章 區區手段第七百五十七章 託付第五十七章 誠實可靠小郎君第七百七十四章 入寶山,豈能空回第九十六章 窩囊無能第九百五十四章 樹枝第三百六十一章 你的命是命,我的命也是命第二百七十四章 合奏第二百八十九章 和事佬第三百一十三章 主動入局第八百五十四章 八仙傳說第七百八十八章 出名第八百零六章 強要功法第八百六十九章 各自佈局第四百七十七章 坐收第三百一十章 一步步來第六百八十四章 神仙第二百八十七章 託鏢第六百零九章 應對第四百一十一章 前輩往事第二百三十三章 一道劍氣第四百八十三章 馬似流星蹄踏燕,槍若蛟龍丈二紅!第五百九十五章 天命教夜襲鬼王府,楊行舟大鬧金陵城第三百一十五章 手段齊出第四百九十章 一鼓作氣第五百六十九章 落花橋第六百七十六章動心第六百四十三章 被發現第一百零六章 傲視第八百九十章 破界第四百二十七章 多面開花第八百九十二章 劍氣第八百六十四章 天地人第四百六十五章 簡單直接第二百六十二章 功夫來路第五百八十一章 可怕的鷹緣第二百一十五章 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團團圓圓(第二更)第六百三十一章 趕鴨子上架,事急從權第七百八十一章 進門威第一百八十六章 丹房之內第九百一十七章 吃貨第六百九十六章 慣會陰人第九百三十七章 一陣惡風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陣第三百八十二章 論消息正確的重要性第四百八十章 來人第八十六章 說服第九章 江上劫匪第九章 江上劫匪第二百七十二章 林遠圖的神坑第五百二十二章 花仙年憐丹第三百二十章 除名第二十五章 勇猛精進第三百七十二章 盜經第三百一十九章(第二更)第七百四十七章 英雄氣短第七百零八章 氣吞丹霞第七百六十三章 精神鎖第六百一十八章 生死相搏第八百三十二章 偷桃第七百二十章 碑林第七百一十四章 實驗對象第三十六章 深夜裡,古廟中第四章 煙花揚州第五百七十八章 論道第九百三十九章 不良人第一百零二章 蠟燭第五百七十二章 身陷重圍第七百零四章 無極仙丹第二百七十四章 合奏第九十九章 回返第三百一十章 一步步來第五百七十四章? 大戰第六百八十七章 冒失第七十二章 出手第五百二十四章 覆雨劍第一百四十四章 節操在哪兒第三十章 消息第八百九十五章 禮物第三百四十一章 懼意第五百九十三章 連戰第七百九十九章 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