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節 實地演示

黃城的東城門這裡屬於軍事禁區,兵營、耙場、馬廄軍事建築都在這裡修建,玩家和NPC.u:情況下,是不得出入此地的。

正因爲這片區域的特殊性,纔會把伏龍的實地演示放在這裡進行。以免被太多玩家和NPC們看到,走漏了風聲。

李湛和衆人出了東門,來到兩座高大的伏龍近前。兩座伏龍由於功用不同,組裝後的高度也不一樣。安裝噴火油櫃的伏龍被稱爲火龍,只需要略比城頭高一些就可以,因此高度設定爲十五米左右。而安裝噴射錨鉤的伏龍被稱爲雷龍(火藥爆發的時候聲響較大,如同驚雷一般),要求必須與城頭產生一定的高度差,以使兵士能夠從繩索上滑行到城頭;再加上與城牆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因此它的高度設定爲二十五米左右。

王輝先行一步,讓檢查完畢的工匠們退到一旁。隨後,若妍帶着趙明、張鋒等七八名劍士,還有李湛的兩名御林軍護衛兵也趕來了。衆兵士們按照諸葛亮和劉的吩咐,順着兩座伏龍腦後的長梯爬到頂端,蹲在巨大的龍頭內,等待下一步的指示。

火龍距離城牆大約十米左右,這是由於噴火油櫃射程的限制,不能離得太遠。而雷龍距離城牆則在五十米以上,爲的是兵士們在繩索上滑行時,有一定地自控調整時間;同時。由於雷龍需要不斷地往上補充兵士,如果距離太近,兵士在爬長梯的時候容易受到城上弓箭的傷害。

一切準備停當,王輝跑到李湛近前,詢問是否開始演示。李湛點了點頭,讓大家小心一點,儘量別傷到自己,王輝領命而去。

第一個演示的是火龍。王輝跑到火龍的基座下方,朝着上面揮動了兩下手中的旗子。蹲在龍頭裡的兵士一共有五名(其實只用三名就可以,另外兩名可以說是替補)。看到旗語後連忙行動起來,一名兵士給噴火油櫃打壓,另有兩名兵士將龍首的上鄂緩緩推起,露出噴火油櫃的噴管。

王輝在下面估算了一下時間,隨後再次揮動手中的旗子。下一刻,一道長長地火舌從張開的龍嘴中“呼!”地一聲噴射出來,劇烈燃燒的火焰立即將對面十米範圍內的城牆變成一片火海。由於噴射的火舌中含有大量的油,使城牆上的火海持續燃燒達五分鐘之久。隨後,龍頭內的兵士們又操縱搖臂,將龍頭左右各轉動三十度再度發射。使城牆上的火海面積擴大到近三十米範圍,連成一片。

火龍的實地演示效果令李湛非常滿意。可以想見,如果在攻城戰中。用三到五座火龍對敵城牆發動樣一番火攻,將使守城敵軍陣角大亂,防守上出現大範圍、長時間地空檔。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使己方的攻城部隊輕易攻上城頭,同時傷亡也將減到最底的程度。

火龍演示完了,接下來是開始演示雷龍。雷龍地演示過程相比火龍要危險一些,因爲它需要兵士從繩索上滑行到城頭。這中間有五十餘米的距離,稍有不慎就會從二十餘米的高空摔落下去。雖然在遊戲中,從這樣的高空摔下去並不會立即死亡,不過傷血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對於雷龍的安全防護工作更是要小心謹慎。

工匠們再次將雷龍仔細排查了一遍,隨後散開到四周。按照李湛的要求,參加這次雷龍演示地都是高級兵士,如趙明、張鋒等兵士的等級都在四十以上;而兩名御林軍護衛兵等級也都在三十五以上。王輝見一切都已經準備停當。隨後將手中令旗朝着雷龍揮動了兩下。

蹲在龍頭裡的十來名兵士按照事前安排,各就各位。兩名兵士負責將龍頭的上鄂推開。並將噴射筒前端的錨鉤對準城牆上的箭樓。另外一名兵士看到錨鉤已經對準後。立即點燃噴射筒後方的引線。

“轟!”地一聲巨響,安裝在噴射筒前端的錨鉤由龍嘴中急速噴出。“蓬!”地一聲釘在城頭的箭樓上。隨後,龍頭內地滑輪組一陣急速絞動,將錨鉤後的繩索繃得筆直,在箭樓與龍頭之間形成一道直線。下一刻,趙明將手中鐵滑樑往繩索上一扣,一手持劍,一手抓緊鐵滑樑,從龍嘴中向前一躍,藉助慣力和高度差在繩索上

行,徑直向着箭樓衝去。

將到箭樓時,趙明鬆開鐵滑樑,於空中一個漂亮地空翻,落在城頭上。

隨後,張鋒和兩名御林軍依次從繩索上滑行到城頭上,不過,他們可不比趙明擁有亂舞技能,又是第一次進行演示,落在城頭上地時候都有些站立不穩。相信日後加以訓練後,他們就可以像趙明一樣穩穩地落在城頭上了。

參加演示的兵士們無一傷亡,全部落在了城頭上。隨後,諸葛亮又提出了第二步演示方案,增加同時在繩索上滑行地兵士數量,以檢驗錨鉤釘入箭樓後有多大的承重強度。因爲在實戰中,不可能一個一個兵士地向城頭滑行,在保證兵士落地後不相互擠壓和錨鉤不脫出的情況下,繩索上能夠同時滑行的兵士自然是越多越好。

第二步演示開始前,工匠們在繩索的下方用魚網布置了一道安全網,以免錨鉤突然脫出,兵士們摔落地面而受傷。同時,王輝又指派一名工匠盯緊釘在箭樓上的錨鉤,一旦發現有鬆動跡象,立即向這邊打旗語,停止演示。

很快,第二步演示也圓滿結束了。在錨鉤鬆動前,繩索上最多可以同時滑行四名兵士。這些兵士每人相隔十餘米,前一人落在城頭上後,剛一走開,後面的兵士隨即也落在城頭上,剛好達到最理想的時間差。

……

火龍與雷龍的實地演示,爲日後加以改進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現場資料。在往城內走的路上,諸葛亮就向李湛提出了雷龍改進的初步設想,主要在替換繩索和加裝鐵甲這兩方面。

按照諸葛亮的想法,錨鉤後面接粗麻繩太容易被守城敵軍砍斷,應該接上鐵索才行。而鐵索由於重量較大,在錨鉤噴射的過程中會使飛出去的力量減弱,直接影響到錨鉤釘入箭樓的深度。因此,只適合在接近城頭的部分替換成鐵索。這樣一來,既可以防止繩索被敵軍砍斷,同時又使繩索的總重量沒有太大的增加。

而表面加裝鐵甲則是爲了防止敵軍火攻,這一點對於近戰的火龍更爲迫切。伏龍的結構完全由木材組裝,對火極爲敏感,如果敵軍使用火箭攻擊,很容易就會將伏龍燒燬。在伏龍的正面加裝鐵甲後,可以有效地防止敵軍的火箭襲擊,只是這樣一來對於伏龍的重量影響較大,更加不利於長途行軍。

諸葛亮的這個顧慮不無道理。加裝鐵甲,可以使伏龍的生存機率大爲提高,可卻難在平時的行軍上。沒有加裝鐵甲的伏龍尚需要牲畜和人力共同推進,一旦加裝了鐵甲,其笨重程度可想而知。

一直凝眉深思的劉這時接道:

“我有一個設想,早在伏龍剛剛完工時就已經在構畫,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李湛連忙問道:

“哦?劉師傅有什麼設想,快說出來聽聽。”

劉道:

“我的想法就是將伏龍分成三個部分。行軍的時候,由於三個部分都安裝有滾輪,只需要三五名兵士就可以推動。攻城的時候,再將三個部分組裝到一起,成爲此時的攻擊狀態。”

李湛想了想,道:

“這個想法確實很好。不過,對於裝配精度的要求會非常高,伏龍是一種非常高大的攻城武器,組裝時稍有偏差,就有可能造成倒塌等意外事故。”

劉點頭道:

“確實是這樣的。正因爲如此,我纔會一直將這個設想埋在心底,而沒有急着說出來。既然諸葛兄弟已經提出了加裝鐵甲的建議,我想下一步我們就應該合力將組裝的設計思路儘快完善,以便伏龍能夠更好地滿足日後使用需要。”

諸葛亮笑道:

“劉兄的設想如此絕妙,我等豈能不合力將它實現?只是不知城主大人何時會用到伏龍,我們也好做到心中有數。”

現在擺在炎黃城眼前的,就是對日韓兩國玩家的國戰。伏龍第一次出現的戰場,自然也就是這兩個國家中任一國家的領地上。李湛在心中綜合考量了一下自己目前所掌握的各方面情報,對二人回道:“最遲也要在七天之內。”

第071節 得與失第386節 遇刺[五]第297節 慶典的背後第333節 征服高麗[二十七]第018節 推選盟主第167節 巧手堂第415節 再遇傳教士[三十四]第015節 登記入冊第017節 聯合第155節 授權聲明及合約第401節 簽名[二十]第406節 特殊任務[二十五]第323節 征服高麗[十七]第130節 馱龍仗第158節 送糧第223節 虛擬分身第302節 羽柴秀吉第139節 弩車上陣第091節 升級私有制第114節 布匹合作協議第309節 征服高麗[三]第288節 虛擬實境第009節 超前思維的工匠第138節 小徑伏擊第047節 私有制與日常商品第326節 征服高麗[二十]第007節 商談第213節 勝利搬師第257節 欲擒故縱第239節 噴火油櫃第091節 升級私有制第048節 邊界部落第305節 追擊第137節 火攻山寨第175節 新聯盟第084節 太守程原第309節 征服高麗[三]第394節 初次交鋒(上)[十三]第307節 征服高麗[一]第169節 潛泳-失蹤?第018節 推選盟主第016節 交換與結盟第285節 傷情第087節 烈馬第226節 殺豬第011節 吃驚第095節 程原來訪第286節 重逢第339節 征服高麗[三十三]第005節 尷尬第378節 攘平邊夷[三十七]第333節 征服高麗[二十七]第405節 被詛咒的教堂[二十四]第019節 確定盟主第201節 呂布之死[上]第173節 黑馬第105節 拖住敵軍第159節 提議第199節 夜襲第269節 內幕第002節 部落名稱-炎黃第199節 夜襲第163節 代縣尉第316節 征服高麗[十]第212節 蘭州燒餅第001節 失業了,自由了第052節 安啦和也許第399節 唯一的致命點[十八]第252節 神秘青年第264節 五步方案第311節 征服高麗[五]第243節 邪惡特殊技-吞噬第073節 謀劃[下]第398節 短兵相接[十七]第329節 征服高麗[二十三]第047節 私有制與日常商品第393節 歐洲前哨[十二]第370節 攘平邊夷[二十九]第245節 英布的算計第320節 征服高麗[十四]第413節 對決[三十二]第388節 大象大象大大象[七]第249節 敵軍的猛攻第110節 村鎮收支表第013節 極品弓騎兵第321節 征服高麗[十五]第384節 帷幄間,三路雄兵[三]第195節 異想天開?第211節 論功行賞第270節 玫瑰第277節 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第005節 精英文明排行榜第035節 相濡以沫第422節 黑夜下的激戰[四十一]第415節 再遇傳教士[三十四]第172節 設想-提取毒藥第429節 趙雲降世[四十八]第105節 拖住敵軍第161節 劇變第202節 呂布之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