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兔毫盞

不過,仿“雍正宣德爐”的東西,同樣不少。這一件餘耀並未細看,一時也難以定論。如果是高仿的雍正宣德爐,那也是一流高手所爲了。

這第二場,如果把高仿的事兒放到一邊,就上的東西的名頭來說,還是很有檔次的。

這件“宣德爐”,過了二十分鐘,纔有人拿下。

這個,不管餘耀看上看不上,都沒辦法,沒資格搶。葉霽雲也不是楊銳,不太方便讓她代勞;而且,餘耀在後面也看不清楚。

這個過程中,葉霽雲聽餘耀和楊銳說了幾句,不由對餘耀刮目相看,特別是他沒看底款就能判斷出是雍正時期的東西。

第三輪抽籤,幸運女神終於眷顧了餘耀,而楊銳和葉霽雲則落空了。

只是這次上的東西很小,是一隻茶盞。其實說白了就是個茶碗,不過這東西不能用現在的說法。

口徑十釐米左右,高五釐米左右。

標價卻比前面兩件東西都高。

四百萬。

這隻茶盞施了黑釉。不過,碗上,特別是碗的內壁,有湛藍的色的毫毛般的細紋。在燈光的照射之下,分外奪目。

建窯兔毫盞。

餘耀也不能一眼定真假,但這個標價,肯定是按照宋代建窯來的。

宋代的官窯系統有汝官哥鈞定,民窯系統也有八大名窯,建窯,就是其中之一。建窯,也就是建陽窯,窯址位於福建的建陽。

建窯很特殊,主力產品就是茶盞,這也和窯口所在的省份是產茶大省有關。

建窯的茶盞,胎是黑或者黑褐色的,所以有些史料上也叫“烏泥窯”。同時,基本也是黑釉。

宋代流行的是青瓷,爲什麼這樣的“黑瓷”能夠名垂千古?就因爲這個窯口主要出產的是茶盞,其他的東西燒得少。

爲什麼黑茶盞受歡迎?因爲和宋代的飲茶習慣有關係。

宋代之前的唐代人喝茶,茶葉碾成末,煮,還加上鹽、加上作料,說“茶粥”也不爲過,所以,喝茶,一開始叫吃茶。

宋代呢,變成了點茶,就是沖茶。不過和現在還是有點兒不同,現在開水沖泡茶葉,一般不會把茶葉也吃了。宋代呢,是把茶葉磨碎再調製成膏,喝的時候一起喝下去。比唐代簡單,但也有之前的影子,起碼茶葉是都吃了的。

今天只喝茶水的習慣,明代纔有。這和朱元璋對茶葉“廢團改散”有關係。

而在宋代,點茶的習慣導致出現了鬥茶的習俗。鬥茶有很多比試要點,只說其中一項,就是“色白爲貴”,而且“青白勝黃白”。

所以,黑茶盞就受到了歡迎,和茶水對比強烈嘛。

還有一個輔助原因,建窯燒造建盞所用的黑泥保溫性比較好,涼得慢。

黑的主色調是個基礎,若只是黑,也不會名氣這麼大。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黑釉燒出來的變化。

這裡面很複雜,簡單來說也是一種窯變,因爲建窯的黑釉屬於結晶釉,含鐵量高,窯內的高溫,會使釉中鐵晶體產生奇妙的變化。

燒出來之後,釉色的底,還是是黑的,但是上面會出現兔毫、油滴、鷓鴣斑之類的異色紋路,特別是在光照之下,尤爲炫目。

比如這隻兔毫盞,黑釉上面出現細如兔毫的紋路,燈光下閃動湛藍光芒,很漂亮;如果配合茶水來看,會更漂亮。

在建盞當中,兔毫盞首推第一。還有油滴、鷓鴣斑等等一些紋路,也很漂亮,但是不及兔毫名貴。

因爲建盞的釉色紋路,會展現出彩光耀目的狀態,所以還有個名字,叫做“曜變”。

這個詞兒,華夏人宋代以後基本就不用了,但是建盞傳到倭國以後,他們一直在用。以至於有些人認爲這是倭國專有的詞彙,其實不是,只是華夏後來不用了而已。

倭國人稱呼建盞,還有一個詞兒,叫做天目盞。這是因爲宋代有倭國僧人西渡來華,在天目山上學佛參禪,也在此發現了建窯茶盞瓷器,也正因爲這個原因,奉建盞爲寶,帶回國後極爲珍視。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建盞工藝品,雖然無法和宋代的相比,但是拿來喝茶,還是很賞心悅目的。

擺在餘耀面前的這隻兔毫盞,在幾個人的建議下,老頭兒先後多角度展示過。

這件東西雖然標價不低,但如果是宋代的建窯兔毫盞真品,保存又如此完好,餘耀還是會動心的。

畢竟是一千年前的名窯精品啊。

即便是宋代,也不是普通人能用的,沒準兒宋代的哪個人物還用來喝過茶呢!

但是這件兔毫盞,不上手,餘耀一時也難以判定真假。鑑定建窯,重量、胎釉的手感,也都是很重要的。比如“兔毫絲”的那種凹凸的感覺,真品和高仿會有細微的差別;比如用手指輕敲胎骨,真品也會有一種特別的類似金屬的聲音。

要是像那件蒙造皮子活兒的價格,甚至是幾萬十幾萬的價格,餘耀都可能賭一把。

但四百萬,實在是太高了。

第二場上了三件東西,弘治黃釉碗餘耀瞅出了端倪,雍正宣德爐不得近前,這一件總算能夠細看又有資格搶了,只憑目測,竟然卻又難以斷定!

這個流水席,確實是不容易吃飽的。賣家不光有定價權,而買家,只有靠眼力,但眼力也受到限制。

從南京,到北京,買的不如賣的精;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這隻兔毫盞,暫時也沒有人出手去搶標價牌。

“老爺子,我能再看看胎底麼?”餘耀衝着老頭兒開了口。

老頭兒微微一笑,“當然可以,現在他們都沒要求了,你可以看得更細一些。”

老頭雙手穩穩拿住,將胎底展示給餘耀,餘耀則進一步湊近細看。

之前,餘耀已經跟着別人看過胎底了,粗而堅硬,黑中泛紫,類似鐵渣,同時,還能看到燒窯時“墊餅”留下的淺黃殘跡。這些,都是宋代建盞的典型特徵。

餘耀之所以要再看看,是因爲在目測的條件下,胎底的特徵和圈足的垂流釉,算是最容易露出馬腳的地方了。

第650章 顧二孃第772章 祖傳之物第742章 羅甸,金甸第69章 他能飛上天不成?第507章 港胖又要來第508章 帶瓶來,琺琅彩!第399章 翡翠店裡買瓷器第417章 真假參半第173章 偶作腕枕一氣成第664章 預展之前第321章 玉牌本秘傳,月影映河山第226章 猛獁象 披毛犀第89章 虯角第534章 無量山第46章 技高一籌第17章 江岸翠峰圖第149章 清遠道人湯顯祖第385章 批判地繼承第415章 天工第493章 辨物,認人第513章 誰是餘耀?第123章 達摩渡江,何朝宗第575章 瑪瑙杯,糊弄誰?第243章 譚家第490章 一印兩人刻第679章 通話第470章 江州第一眼第523章 心機深沉的老頭兒第691章 玉爲媒第342章 撞禮第167章 會面中谷神花第110章 徐夫人第606章 金龜第227章 琥珀之聖第537章 凌亂的背後第232章 最後的水字口第365章 橋頭劫第529章 玉雕工作室第79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194章 西湖十景第40章 盧記瓷行第708章 古墓第190章 天珠落定,留意鎮紙第22章 趙公明第241章 文帝信璽第101章 盛氣凌人的專家第119章 國寶金匱直萬第727章 又見玉牌,只是半塊第9章 沈歌第207章 九月初三第359章 碧璽印章第293章 高手若是在譚家第305章 雪巴珠,暗暗相助第328章 鄭成功血統的實物佐證第289章 何以濯的唯一仿作第434章 順藤摸瓜第451章 青銅病第251章 樞府瓷,卵白釉第325章 唐墓四俑第559章 來龍去脈第54章 幫你找補回來第362章 大盤第170章 競拍青銅敦第4章 您可不能便宜賣了第338章 這買賣太圓滿了第801章 拾古會的由來第93章 賭格第342章 撞禮第214章 長生丹第310章 放漏第566章 小宋自造香爐第36章 穿制服,賣玉璽第31章 皇宮賭具第639章 他是誰?第481章 靳伯聲第232章 最後的水字口第609章 刷漆的長案第125章 中谷神花第360章 漏兒不是這麼撿的第770章 援手第404章 獅子大開口第49章 立太子,祭天用第283章 榆木盒子第195章 突發奇想第410章 新手手壯第24章 自作聰明的發揮第245章 黒女王第247章 唐八棱第563章 贏了之後第483章 玻璃花瓶第453章 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第421章 “亂碼”的六器第655章 臺盞,柴窯第466章 各自佈局第582章 仙猿聽禪第236章 來了攪局的第390章 非仇之命,不義之財第801章 拾古會的由來第243章 譚家第373章 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