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條約是神聖的,任何違反條約的國家,都將受到懲罰。奧匈帝國在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和帝國結成了同盟。打敗敵人之後,他們享受到了戰勝國的利益。但是,現在他們爲了一己私利,卻擅自撕毀了條約,退出了同盟,背叛了盟友。這樣的行爲,是極度不道德的,是無恥的。德意志帝國羞於與這樣的國家成爲盟友。並且,爲了帝國的利益,德意志帝國將懲罰奧匈帝國,讓他們爲此而付出代價!”與此同時,德皇秦天也發表了廣播講話,向德意志帝國的全體國民們,講述帝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的原因。
爲了取得民衆的支持,德國當然會將一切的責任都推到奧匈帝國的身上了。就彷彿德意志帝國真的處於劣勢,受了委屈一樣。這樣的話,無疑才能夠激起民衆的憤怒,獲得他們的支持。
秦天這樣的做法,毫無疑問獲得了成功。德意志帝國的民衆們,在帝國贏得了世界大戰的勝利之後,就開始以世界第一強國的居民自居。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奧匈帝國在上一場戰爭當中,和帝國並肩作戰。雖然表現很糟糕,但畢竟爲德意志帝國拖住了不少的敵人,讓德意志帝國能夠在未來的戰爭當中獲得勝利。帝國民衆對於奧匈帝國,還是很友好和感激的。但是,在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病重,不再理事,而是由卡爾皇儲來處理國事的時候。德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關係,就開始降溫了。
德國政府也有意的宣傳,誤導民衆們在世界大戰當中,奧匈帝國不僅沒有幫到帝國什麼忙,甚至專門拖帝國的後退等等。卡爾皇儲對德國的敵意,也同樣被宣傳出去。這使得帝國民衆對於奧匈帝國,也越來越沒有好感了。
在德皇秦天宣佈向奧匈帝國宣戰後,無數的帝國民衆憤怒的高喊着:“戰爭!戰爭!懲罰無恥的背叛者!”
是的,整個德國的所有民衆,都已經將奧匈帝國視爲背叛者了。他們強烈的要求帝國政府和軍隊,懲罰奧匈帝國。
固然,也有一部分反戰的聲音。只不過,相比要求戰爭的帝國民衆而言,這部分聲音實在是太小了,根本就沒有影響力,直接被淹沒在帝國民衆憤怒的吼聲當中了。
“命令前鋒部隊,越過邊境,進入奧匈帝國境內!如果奧匈帝國的軍隊反抗,那就擊潰他們!”前線的德軍指揮官,紛紛下達了命令。
一時間,早就已經準備好了的德軍,越過邊境,進入奧匈帝國的境內。
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現在已經亂做了一團。德國居然真的向他們宣戰了,這也就意味着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儘管,奧匈帝國的很多高層都已經猜到了,戰爭有很大的爆發的可能。但是,在這一刻,他們才意識到,戰爭真的就這麼爆發了。
更多的奧匈帝國的官員們民衆,對此無所適從。德國現在可是世界第一強國。德國的強大,身爲德國的鄰國的他們,當然很清楚。現在德國對奧匈帝國宣戰,頓時讓他們都陷入到了恐慌當中。畢竟,他們不認爲奧匈帝國是德國的對手,奧匈帝國一定會輸掉這場戰爭的。
就連奧匈帝國的那些軍隊將領和士兵們,也並不看好奧匈帝國。畢竟,在上一場世界大戰當中,就已經說明了一切了。上一場世界大戰當中,奧軍在東線被俄國人打的屁滾尿流,損失慘重。等到當時還是皇儲的德皇秦天親自率領不到二十萬人的第8軍團趕到東線後,這才幫助奧匈帝國一舉打敗了俄軍。要不然的話,奧匈帝國或許在那一場戰爭當中就已經輸掉了。
所以,奧匈帝國的軍人們,極度不情願去和德國人打仗。在他們看來,這分明就是讓他們去送死。不僅僅是奧匈帝國除奧地利之外的其他邦國的軍人不願意同德國人打仗,就連奧地利軍人們,也同樣如此。他們非常痛恨卡爾一世,沒事招惹德意志帝國幹什麼?現在好了,德國向奧匈帝國宣戰了,他們馬上就要被德國人給殺死了。
“該死!德國人居然誣陷帝國,讓背叛者的罪名安在帝國的頭上,這是帝國絕對不能夠接受的。帝國之所以退出同盟,完全是被德國人逼的。如果不是他們千方百計的打壓帝國,帝國怎麼會退出同盟國?”維也納皇宮內,卡爾一世暴跳如雷。儘管,他也認爲戰爭恐怕無法避免了,但他同樣沒有想到,德國人居然會這麼幹淨利落的就向奧匈帝國宣戰了,一點猶豫都沒有。
這讓卡爾一世不禁有些擔心,這一切似乎真的是德國人策劃好的。奧匈帝國退出同盟國,正好給了德國人開戰的藉口。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那未免就太嚇人了。德國人怎麼可能會預料到這一切呢?
“巧合,一定是巧合!”卡爾一世不斷的在心中這樣告訴自己。彷彿這樣的話,能夠讓他安心不少。
“陛下,德國人的軍隊已經越過了邊境了,我們是否要發起反擊?”赫岑多夫男爵元帥問道。
“反擊!當然要反擊了。現在是德國人在入侵我們,如果不反擊的話,我們怎麼挫敗德國人的進攻。命令奧匈帝國的所有軍隊,開始反擊德國人,將他們趕出我們的領土。無論如何,我們也要打敗他們,捍衛奧匈帝國!”卡爾一世高聲叫喊道。
“是,陛下!”赫岑多夫男爵元帥無奈的點了點頭。顯然,他不認爲他們能夠在這一戰當中打敗德國人。但是,戰爭已經爆發了,身爲軍人,他沒有其他的辦法,只能夠指揮部隊抵抗德軍的入侵,履行他的指責。
“我們要向全世界揭露德國人入侵奧匈帝國的陰謀,讓全世界的國家都看清德國人的嘴臉。另外,給美國人發電報,按照我們的協議,現在是他們該支援我們的時候了!”卡爾一世命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