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行軍

車流佔了行軍大道的主要地段,輜重營這一次一拆幾塊,不過最強的力量肯定還是投在左路了,整整八百四十多輛大車,這是超豪華的配置,這種車不是戚繼光的車營,聽着好聽有好幾百兩車,其實是把那種最簡單的單馬拉的大車也算上了,遼陽的車不僅全部是雙馬和四馬拉的大車,還有轉向軸和減震裝備,只有輪胎沒有橡膠無法解決,否則可以拉的更重,走更難走的道路。

這樣已經是很叫人側目了,八百多輛大型車輛一起行軍,這在遼鎮是前所未有的新奇經歷,根本就是很難想象的奇景,一般的車營有十分之一就算不錯,況且遼鎮也沒有什麼車營。

看到這些車隊滾滾而過時,哪怕是驕狂的遼鎮家丁也屏住呼吸,勒馬控繮,用若有所思的眼神打量着眼前的情形。

再看到兩人三馬的重騎兵隊伍經過時,這些家丁哨騎就趕緊避的遠遠的,不敢距離太近。

儘管沒有束甲,重騎兵們的戰馬卻都是精心挑選過的,全部是高頭大馬,所值不菲,大明數千裡的邊境有不少個馬市,惟功手頭的銀子又是足夠,這麼多年下來,在遼南還有幾個自己的放牧場,遼陽也不曾將好馬閹割,自己放的軍馬照料的更好,體格普遍更加高大。

儘管蒙古馬普遍的矮小,但眼前這幾千騎兵足夠說是高頭大馬這四個字。

每個騎士都是滿臉的驕傲,殺氣外溢,他們體格健壯,肩膀寬的要命,眼神掃視時也十分銳利,每個人都是這樣,當幾千人集中在一起時,迸發出來的氣勢就是十分驚人了。

步兵營行軍時肩膀後背着槍,或是肩扛長矛,每個人都穿着漂亮而牢固的軍靴,身上的軍常服漂亮結實,方便實用,每個人都有一般軍伍根本看不到的精氣神,明軍的一般營伍,長槍兵和普通步兵就是消耗品,除了薊鎮之外,八大軍鎮全部是如此,長槍兵被視爲一羣雜兵,無論怎樣的表現也不足爲怪,從明朝中葉開始之後各軍鎮就是靠騎兵家丁打仗,步兵只是用來撐場面用,最多是守守軍臺墩堡和城池,野地浪戰,只能靠騎兵。

這和大明一直與遊牧騎兵做戰有關,步兵又不能深入草原,後勤供給就要命了,明朝的財政能力,供給一支幾萬人的軍隊在本土做戰都很吃力,說深入草原千里去追擊北虜做戰,明成祖時都差點把國家給拖跨,後世子孫還是不要想這樣的事了。

雜兵就得有雜兵的自覺,被剋扣糧食是正常的事,一兩銀子月餉經常發不足額,發下來的也是又黑又黴的雜銀,成色份量都不足,月糧亦是,軍服按制三年一做,十年也不一定做得上一身,虐待毆打在軍營裡是常有的事,吃不飽穿不暖還被虐待,這樣的軍隊是什麼貨色就可想而知了,明末與女真和流賊做戰,官兵經常不戰自潰,十萬人連敵人影子也沒見着就炸營逃跑,中國曆朝軍隊這麼爛糟的表現真是前所未有,連

宋軍也沒有這樣無能,看慣了這種軍隊,再看到昂然前行的遼陽鎮兵,遼鎮中人的驚愕衝擊可想而知。

在這樣一支前所未見的軍隊面前,所有一切過往的印象時時刻刻都在被涮新着。

馬光遠在人羣之中,憂心忡忡的看着四周的情形,他的部下在長着綠草高低不平的道路上走着,四周有稀稀拉拉的村落掩映的綠樹和灌木之中,正當夏末,農田裡有雜糧豆料快熟了,所以也有不少農人在地裡做農活,看到大軍經行,這些有軍人身份的農民十分敬畏的低下頭去,對眼前這支軍隊十分尊重,而馬光遠本人卻有長篇大論的感慨:“萬曆九年,也就是八年多前我們奉調入遼東,當時我追隨大人前往廣寧,當時見遼鎮這邊十分窮困,軍戶難以爲生,多數面黃肌瘦,目光黯淡無神,耕牛不足,農具不精,土地產量很差,地方十分窮困,而軍官們則鮮衣怒馬,意態驕狂,軍戶住搖搖欲墜的茅舍,偏狹陰窄,軍官和家丁們住華屋廣廈,吃則山珍海味,穿則綾羅綢緞,兩者之間,有若隔着一條鴻溝。大人當時說,未見有這樣的情形而軍戶保有戰力,對國家和朝廷有效忠之心的。一旦有事,則士無羞恥,民無戰心,我大明疆域看似廣大,其實就是一間大破屋子,只要人家摸着關節之處,輕輕一腳,就會轟然倒塌!”

這位騎兵第二營的營官確實是成長了,這麼一番話,還真不是普通的軍官能夠思索,並且能歸納總結的出來的。

在馬光遠身邊的騎兵軍官們都露出沉思的神色,他們中不乏當年與惟功一起趕赴廣寧,後來又參加了鎮夷堡一戰的人,今日情形和當日情形幾乎沒有任何不同,如果一定要找出變化,就是今日在四周隱約可見的遼鎮騎兵,其中不乏將領的家丁和親兵,他們臉上的驕狂之氣已經少了很多,代之而起的就是惶恐和嚴重的不自信。

當然,也是因爲遼陽的兵威實在太重,幾乎叫這些以前眼高於頂的人,在遼陽鎮兵身上找不到一丁點可資自信的地方了。

“我遼陽幸虧遇着兵主爺。”

和普通的遼陽人喜歡稱惟功爲“總爺”一樣,將士之中,遼陽籍的人喜歡稱惟功爲“兵主爺”,這也是一種很親呢的稱呼,惟功並不強迫人這麼叫他,也不強迫人不要這麼叫,一切順其自然。

就算是當初舍人營和順字行的人喜歡叫他“大人”一樣,都只是一種稱呼而已。

現在一個遼陽籍的騎兵軍官說出了衆人的心聲,一時間大家都點起頭來。

此時衆人看到有背插紅旗的塘馬奔馳前來,便都是住了嘴,看看塘馬要說什麼。

“前指有命,加快行軍速度,今晚至西平堡一帶宿營。”

一騎騎塘馬在隊伍之中來回奔馳着,將郭守約和左路指揮部的軍令,帶到騎兵營和沿途各處。

……

……

“前頭是怎麼回事,都他孃的快到申牌末刻了,再過一陣兒天都要黑了,怎地隊伍就是走不動?”

李達今年已經過了四十,他的大兒子李從哲從醫學院畢業已經成了一名正式的軍醫,不過並沒有分在他的營伍,而是在炮兵營裡效力。李達對這個安排十分滿意……誰都知道炮兵是和輜重兵一樣安全的兵種,戰鬥工兵還得在城牆腳下挖炸洞,死傷難免,如果炮兵遇到傷亡的話,可能全鎮也沒有幾個活人了。

從軍不到七年,李達從一個普通的新兵到了副營官兼龍騎兵獨立千總部千總,這一切主要有賴於瀋陽一戰他的優秀表現,加上那一顆沉甸甸的勳章,這枚勳章的勳表就在他的胸前銘牌一側,全鎮十來萬人,有這個標識的人寥寥無已。

這枚勳章使得他受到本千總部龍騎兵們的推崇和愛戴,儘管他的大嘴巴還是一如既往的容易得罪人。

這一次做戰,兩個龍騎兵千總部歸李達指揮,擔子當然更沉重了,不過李達並沒有感覺頂不住,相反,他躍躍欲試。

距離西平堡西北預計的宿營點還有十來裡地,隊伍卻在這裡停滯住了,龍騎兵中左路軍中序列靠前的兵種,在他們前方的只有少量的驃騎兵充當哨騎,李達不僅要帶好自己的隊伍,還要屏障後面的主力和清理障礙道路,當然,後面的任務以工兵爲主,龍騎兵們只是在輔助。

到西平堡後,離廣寧就只有一天左右的距離,不過遼陽鎮兵不打算進入廣寧,他們會在西平堡沿途做好自己的兵部,留下相應的兵力保護,以防被斷絕後路……盟友比敵人更危險,這個觀念遼陽鎮的人並不算太陌生。

左路軍並不打算依靠遼鎮,不進入遼鎮的任何城池,最多是依軍堡和軍寨軍臺建立補給兵站,在第一批的主力進入草原之後,第二波部隊會沿途跟上,保護兵站和後續的輜重補給隊伍。

道路受阻,這種情形必須得到遏止。

走到前頭三裡多地,李達看到是一隊運酒的騾車在路中行走,車子上露出濃烈的酒香,一隊龍騎兵軍官和士兵正在和趕車人交涉,不過對方的主事顯然不大把這些軍人看在眼裡,那副趾高氣揚的模樣,李達看了就來氣。

“你們是什麼人,大軍行軍時不準堵塞道路,他們沒有和你們說?”

“我家主人是……”

“滾你媽的,老子是告訴你,不是和你打商量,我管你家主人是誰,就是玉皇大帝這時候來了老子也不會鳥他。”

李達十分粗暴的一揮手,他的護衛立刻上前,各人忍着笑,將幾輛堵路的騾車推翻在路邊,將騾子解開,用刺刀在屁股上輕輕一刺,那些牲口跑的飛快,很快就不見了蹤影。

道路快快恢復正常,李達斜眼看了那個氣的紅頭漲臉的主事一眼,話也沒說一句,翻身上馬,打着自己跨下的戰馬又飛速向前去了。

(本章完)

第四百零一章 農莊第六百四十六章 三路第五百五十六章 壯烈第八百八十八章 大亂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政第三十一章 加分第十九章 諸兄第八百九十五章 東望第二百八十六章 博注第三百二十六章 儀式第七百五十一章 如夢第八十二章 試探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二十八章 故事第四百四十二章 儒學第四十八章 出宮第三百三十七章 皆歡第六百七十五章 福地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二百零五章 掃平第六百六十三章 銀光第三百七十四章 城外第五百四十四章 留中第九十二章 訓斥第三百七十九章 攬下第一百零五章 大喪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方第八百五十二章 承恩第六百九十八章 庫房第九百零八章 造反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七百章 福星第四百五十七章 縱隊第五百五十六章 壯烈第五百零六章 興狂第一百三十六章 廷封第五百八十七章 猛虎第七百二十四章 拖延第三百零六章 錯誤第七百八十四章 心緒第五百四十七章 細柳第一百三十四章 拳意第六十三章 上奏第六百零八章 閱操第八百七十五章 礦稅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六百八十三章 天時第五百九十七章 殉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拳意第七百八十章 會盟第六百三十四章 開始第四百四十七章 藥方第七百八十九章 火耗第二百五十章 建州第二百九十八章 撞木第二百九十八章 撞木第五百三十九章 過江第二百三十五章 羨慕第六百零五章 六科第二十三章 入宮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三百六十九章 編制第三百四十二章 廣寧第二百四十六章 野心第五百七十五章 力挺第二百四十四章 引誘第二百零五章 掃平第三百六十二章 挑鬥第八百二十九章 談話第七百九十九章 李家第五百五十七章 秀才第一百零八章 責任第四百九十四章 左右第七百一十二章 壓迫第八百二十二章 提審第三百六十四章 回南第六百六十八章 恐慌第六百五十四章 行軍第四百零一章 農莊第一百五十章 跨越第三十五章 責怪第九百一十一章 突騎第五十一章 清丈第四百三十九章 嚮往第六百六十四章 初次第七百二十八章 活泛第五百五十六章 壯烈第五百九十五章 李贄第三百九十章 忍耐第四百一十章 保傅第七百五十六章 經濟第八百零五章 處理第四百二十九章 陷阱第三百八十章 東虜第四百四十六章 螺桿第五百二十四章 推銷第五百零九章 辭別第八百四十章 糾纏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第三百八十二章 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