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第 120 章

張靜對於大劉那頭那一羣科學狂人們的想法一點也不瞭解, 不瞭解就不會擔心,所以他有條不紊的先跟着文十六請回了小仇天師,把人在文家莊裡安頓好, 這纔有心思去考慮大劉的需求。

以前他雖然住在這裡, 但是對於地裡的事情還真的瞭解的不多。一來他們到的時候都已經是冬天了, 農活兒早就忙完;二來作爲東家, 一般也是隻管帳不會去多幹涉租戶們的種植計劃, 這就是所謂術業有專攻。

所以他一直以爲文家莊的自留地就只有莊子後頭那一畝。

結果這次跟文十一一問才大吃一驚,原來莊子後頭的青城山都屬於文家莊的私有產地,山腳下還有大約百來畝地, 都是文家莊的自留地。

以往來說,文家莊莊子裡的住戶們自己的口糧就都是靠那幾塊地裡來產出, 租出去的田地裡的收成除了交稅之外, 都是拿來擺到隔壁清河縣上文家莊名下的糧店裡去賣的。

不過最近文家莊剛吃下了臨近清河縣的一片地, 那是一片臨水的肥沃土地,土質好, 灌溉也更方便。莊裡種地的老把式們看着就覺得不捨得往外租出去,於是就把口糧地移到那裡,莊子背後青城山腳那一片土地就這麼空了出來。

原本的計劃,空出來的那百來畝地就打算種果樹了,但是也有人覺得可以適當的種些草。因爲莊子裡這兩年畜牧業發展的不錯, 放養的牛羊羣春夏還不愁糧食, 到了秋冬就有點捉襟見肘。

但又有人提出那樣的好地種草未免浪費, 青城山上有大片的雜草地, 稍微清理下, 種些適合豬羊牛吃的就行。而種果樹的話就不是買樹苗種下去就算了,得有計劃, 不然很容易賠本。

一來二去,再加上突然插進來錢夫子的事情,那片地怎麼個用法的討論就有些耽擱。這會兒倒正好,湊巧就好像是特意給張靜留下的一樣。

反正文家莊也不缺這點地上的產出,聽張靜一提是不是能弄一點地,他想試種一些東西,文十一和莊上管田地產物進出的管事一合計,直接就給張靜劃拉了五十畝,隨便他種。

文十一還很認真的問張靜錢夠不夠,需不需要賬房裡先支一些。畢竟買種子開銷不算小,既然在文家莊了,這些開銷自然不用張靜自己來。

種子的來源張靜沒辦法跟文十一解釋,只能一口咬定他不缺錢,讓文十一不用擔心。並且一再強調,他的朋友會直接把種子送來,不用文十一安排人手幫他去取。

錢夫子的大部隊路上不耽擱,預定是三月底的時候到,而大劉的種子早在二十號左後就準備好,然後再次聯繫了張靜。

等聽說張靜給他弄到了五十畝試驗田,大劉一下子興奮了:“哎呦喂弟你太能幹了!那這樣,我再讓我們教授多準備些,五十畝啊!能種很多不同的品種了!”

興奮完了他纔想起另一件事:“那啥,弟啊,那麼多畝地,有人幫你種嗎?不會就你一個人吧?”他沒說出來下半句:要你人手不夠,我再讓咱們教授也給你傳幾個人過去?

他總算還知道傳送活人和傳送物品畢竟是不同的,如果直接提出送人,估計不用郝教授說什麼,全研究所的人,隨便哪個見到他都會跟他念叨。最要命的是那傢伙肯定也會跟他念叨,那可不是一般的經箍咒,他還不想沒事找事兒讓對方來訓。

這事情其實也不用大劉擔心,文十一給張靜考慮了那麼多,自然不會考慮不到種地需要的人手的問題,對於這些人,他早就有了安排。

青城山之所以叫青城山,原本在半山坳裡曾經確實有過一座小規模的城市,叫做青城。

文家莊本身就是在山腳下,這個山腳可不是京都附近的那種普通小山,是真正連綿起伏的山脈。整個蜀中就被這樣的羣山環抱着,而文家莊靠在山腳下,不是在山裡的山腳,是在山外的山腳下。

前朝青城山也算是一座挺繁榮的小城市,因爲它的位置很微妙,正好處於入蜀的關口要道上,進蜀中的數十條山路小道里最平坦的一條就是通過青城山。

但是後來戰亂四起,這座迷你城市很容易就被摧毀了。本朝建立之後,政德帝的一大工程就是鑿通入蜀的通道,於是新路建起之後,舊有的這些小道逐漸被廢棄,青城也沒有能再恢復往日的繁榮。

但就算沒有恢復往日的繁榮,那也還是具有一座小型城市規模的人口聚集區。只不過在建制上是連望鎮都比不上,只淪落爲了一個比較大的村子而已。

青城村的人多半都外出尋找工作,留下的人口也不多,有些下山來租了文家莊的地種,另外不少則是完全的靠山吃山,打獵挖野菜過日子。

這樣的村莊,最不缺的就是富裕而沒飯吃的勞動力。

以往文家莊都要爲這些人考慮一些活路,或者僱傭他們下山來做活,或者給他們提供去外埠工作的機會。今年有了張靜的需求,這事兒就簡單了。所以文十一讓張靜不用擔心人手問題,他保證給解決的妥妥兒的!

五十畝地,按常規的操作來種的話用不了兩個人,但張靜的情況比較特殊,最後文十一給他配了五個人,應該怎麼都夠了。

大劉在送種子過來之前就跟張靜充分的打了招呼,他那些種子,因爲現在地方足夠,所以還會搭配他們那個時代的農藥。

“就是浸種的過程麻煩些,然後種下去之前還得先育一下苗。等真種下去了,除了趕趕家雀兒就不用管了。”大劉這麼交代。

張靜雖然自己沒種過地,但畢竟是這個時代的人,多少還是知道一些的。聽大劉這麼交代,分外驚奇:“不用管?”

“對,種下去就等它長了,什麼都不用管!”大劉十分確定。

以前的種植是需要人看顧的,每個成長階段人的勞動介入都必不可少,否則必然無法確保收益。但大劉的年代,集約化集成化早就已經是所有社會性生產事務的基礎,種植也是同樣。

農業種植科給張靜安排的這些種子,都是他們科室裡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在大劉這個年代,種植技術也已經廠房化了,只細分了幾個重點階段,至於每個階段內部的細節操作,都已經被簡化到了極致。

張靜一句不用管,勾出大劉許多的解釋,聽的他有些迷糊:“浸種與育苗,也只要與它地方就行?”

“不僅是這樣哎傻弟弟,這些種子,等出了苗,往地裡種的時候也不用跟你們那兒種糧食似的每棵苗之間都要留那麼一大截,差不多密度在每平方米一百棵左右就行。”

平方米這些後世的度量單位張靜從小跟着大劉也學了一些,不至於把他難倒。但聽說一平方的地塊就種一百棵秧苗,他直接就目瞪口呆了。

倒不是說認爲大劉這說的太不可思議。

對於他劉大哥,因爲一開始就是在十分奇特的情況下兩人才遇到的,“超常”這個概念從來就不算什麼。

並且他也知道在他劉大哥那個年代,科技十分發達,很多現在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那會兒都已經是家常便飯,所以一小塊地能種許多的秧苗什麼的,並不會讓他太吃驚。

他呆愣的原因是,回頭要怎麼跟他那些幫手們解釋。他要跟人說這樣種植,估計所有人都會把他當成不懂裝懂浪費銀錢的敗家少爺了!被人誤解還不是什麼問題,問題是,估計沒人會聽啊!

大劉看張靜沒反應了,又喊了他幾聲,張靜才猛的回神。把自己想到的問題跟大劉一說,大劉也是一愣:“哎?還會有人因爲種地方法簡單反而不樂意的?”

大劉這是想的太簡單了。

在他的年代,雖然糧食的味道有所下降,但量還是很充足的。所以就算他從小並不是出生在富裕家庭,但也從來沒有爲三餐煩惱過。

而在張靜的年代,農民就是靠天吃飯,糧食於他們,就是活命的根本。隨便浪費糧食是要遭天譴的,那麼把那麼多種子就這麼亂種,自然也是不可接受的。

張靜提了出來,大劉才意識到這裡頭有一點價值觀不同所造成的問題,不過他沒糾結多久就想出了簡單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那這樣,本來這些種子我們也希望你能幫我們分開種,一半就是按照我們給你的方法來種,另一半則是按照你們本身的種植方法來種。那,如果有人覺得我們的方法不合適,你就告訴他這是新的試驗方法。我可以說服我們科研組長再同時試試給你傳一點黃金什麼的過去,要是有人死活不同意,就用錢砸到他同意唄。”

無論什麼時代,只要人類還有經濟活動,錢就總是能管用的。

張靜本來想的是,萬一實在有人說服不了,那就乾脆給他付一點工錢然後讓人開路。大劉這個提議倒是讓他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兒:

“劉大哥,你這些種子,可有甚特殊之處?”

要是有的話,那工錢就不能少給了,因爲得買人一個保密。

文家莊畢竟風頭在這裡,有什麼動靜,估計這周圍的人都盯着。萬一要是他這五十畝的試驗田裡冒出來了跟冬瓜一樣大的地瓜什麼的,總得有個說法纔好。而如果不想費神去解釋,那麼從源頭上堵住所有知情人的嘴就是最方便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