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商盟的來歷與形成

第712章 商盟的來歷與形成

唐寧見此,心下震驚不已,靈力居然能濃郁到這般地步,化作了有形之體,這般景象他是從來未曾見過,只於書冊之中有所目睹。

“這是什麼地方?靈力竟如此濃郁精純?”他忍不住問道。

田慶之,袁燁、薛峰皆微笑不語。

“唐道友, 這還用得着問嗎?此處是哪家的地盤?哪個勢力能擁有這麼龐大濃郁精純的靈脈?”王威開口道。

他這麼一說,唐寧立時明白過來:“莫非此就是滄浪宗山門之所在?”

“正是敝宗。”袁燁對唐寧表現出來的震驚十分滿意,神色得意道:“要說這元賢縣哪家實力最強,哪家財力最足,哪家勢力最廣,我不敢誇口,但若說哪個宗派所在靈力最爲精純充沛,我敢說舍敝宗別無二家。”

“敝宗所佔據的龍元山脈, 地底暗藏着一條六階上品靈脈,也是整個元賢縣唯一一條六階上品靈脈。”

“加之敝宗積年養護,以各種靈草,靈液滋潤土地,使得靈力越發精純濃厚,整片山脈奇花異草無數,可稱一項奇觀。”

“說句略有些狂妄的話,就是到路邊隨便撿條阿貓阿狗,扔進龍元山脈中,假以積年都能夠蛻凡入道,成爲靈獸。”

“敝宗的低階弟子根本不需要靠丹藥修行,隨便在山脈中任何一處,找個地方盤坐吸收天地靈力煉氣,效果都比丹藥更好。”

“若是敝宗內部,那靈力就更加精純了,又有諸多聚靈陣,似我等這般修爲的,亦不需要任何丹藥, 只需在聚靈陣中修行一日比丹藥效果要好多了。”

唐寧聽此心下豔羨不已,這纔是大宗門應有的底蘊和氣象,像幹易宗這般宗門,說白了不過是荒山闢嶺隨便圈圍起來的一處聚集地而已。

洛雲山脈地底倒有那麼一條靈脈,乃是品級最爲低微的一階靈脈,其效果基本可忽略不計。

靈脈從上到下一共分爲八品,區區一個乙級玄門的滄浪宗就能佔據一條六階上品靈脈,青州內陸物產之豐盛,可想而知。

要知道整個東萊郡可是足足有二十七個乙級玄門之多。

玄門的級別及地盤勢力劃分是由四大宗門所制定的,四大玄門執天下牛耳,執掌天下數百萬年,再其制定的規則下。

一個郡只能擁有一個諸侯級別的頂級玄門。

在此之下一個郡只能有三個甲級玄門,一個縣只能擁有三個乙級玄門,一座城只能擁有三個丙級玄門,一個亭只能擁有一個丁級玄門。

只要是玄門掌控的地界,無論大小玄門都有其固定的勢力範圍,且不能相互吞併,因此玄門的勢力格局這麼多年從未變過,早已成了定型。

之所以會如此, 要追及到數百萬年前,第七道紀之時, 四大宗門建立之初。

彼時人族爆發內戰,玄法一派戰勝了聖法,也就是魔宗派系,爲了徹底清剿躲藏於各州郡的魔宗餘孽,玄法一系中最強的四股勢力在天元聖城成立了四大宗門。

彼時,各州郡還沒有玄門派系這個說法,因要剿除潛藏各州郡的魔宗殘餘,因此纔在各州郡建立玄門。

很多玄門,其本身就是四大宗門內部弟子建立起來的,而在建立之初,四大宗門就立下了這個規則。

即每個郡都有一個主事的頂級玄門,其下又有三個甲級玄門掣肘。

一個縣只能有三個乙級玄門,一個城只能有三個丙級玄門,一個亭只能有一個丁級玄門。

且同一個州內玄門不能相互攻伐,不然要受到四大宗門的嚴厲制裁。

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則,自然是防患未來,爲免將來這些分離出去的宗派太過強大,反而威脅到四大宗門的統治地位。

事實上,正是因爲這項規則,才維護了四大宗門數百萬年執天下牛耳的地位。

在此規則之下,玄門大小勢力被一一定格,四大玄門針對不同級別的玄門劃分了相應的勢力地界。

以元賢縣爲列,其下屬共有十二城,三百六十亭,佔地三千六百(萬里)。

元賢城則建立在整個縣的中心地帶,按照規定,所有“縣級”城廓大小都是統一的六十萬裡方圓,而縣域是“三百六十”萬里方圓。

所謂“縣域”指的是元賢縣的直屬轄地,在“元賢城”周圍方圓“三百六十”萬里都是縣域範圍。

其縣的三家乙級玄門就駐紮在縣域內,每家佔地一百二十“萬里”方圓,這就是“乙級玄門”的直轄勢力。

元賢縣有三家乙級玄門,分別是滄浪宗,玄機宗,千鈞宗。

三宗皆環繞着“元賢城”而建立,呈扇字形分佈,共同管理“元賢城”,每家直轄轄地便是縣域的一百二十“萬里”方圓。

三家的勢力範圍根據宗派山門之所在,向外輻射至整個元賢縣。

譬如說,滄浪宗,其山門位於“元賢城”西北部,除去它直轄的一百二十萬裡縣域,整個元賢縣的西北部都是其勢力範圍。

同理,玄機宗位於“元賢城”東南部,則整個元賢縣東南部都是玄機宗勢力範圍。

千鈞宗位於元賢城西南部,則整個元賢城西南部是千鈞宗勢力範圍。

以此推之,甲級玄門則位於“郡城”的周圍,勢力範圍向外輻射,丙級玄門位於主城“城廓”周圍,勢力範圍向外輻射。

這裡面最特殊的屬“亭”內的丁級玄門。

一個亭只擁有一個丁級玄門,因它們是最底層的玄門,轄地只在本亭之內,再也無法向外輻射。

還要供應給各級玄門一定的修行資源。

各級宗門除去其直轄勢力外,在各個下屬轄地內亦佔有修行資源,這些修行資源從何處擠出,就是從“亭”內的各丁級玄門擠出來的。

一個“亭”方圓十萬裡,基本上每個“亭”都有一個丁級玄門駐守。

這些丁級玄門的真正轄地只有方圓四萬裡。

剩下的六萬裡轄地,其內的修行資源是其供應給各級玄門的,這裡面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各級玄門取其相應的比例。

從太玄宗往下、甲級玄門、乙級玄門,丙級玄門分別是半成的比例。

即一個亭內,太玄宗掌控五千方圓裡土地,甲級玄門掌控五千裡方圓,乙級玄門掌控五千裡,丙級玄門掌門五千裡。

另外還有四成的比例,也就是四萬裡方圓,是屬於商會和修行世家的。

其中當地的修行世家佔據兩成半,即方圓兩萬五千裡。

商會佔據一成半,即一萬五千裡。

商會的來歷其實和四大宗門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上古時期,妖獸遍地,妖族強盛,人族孱弱,只得潛身縮首,直至津水之盟結成,人族開始與妖獸和妖族抗爭,纔開始有了一個賴以棲息的立足之地。

此後經過長達數百萬年的戰爭,人族漸漸取得壓倒性優勢,正當要一鼓作氣鏟除妖族時,人族內部因玄法和聖法之爭爆發內戰,後來才建立四大宗門。

商會也差不多是這個時期成型的,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商會,他們的前身是一羣不願意人族內戰的修士組成。

這裡面玄法和聖法的修士都有,在諸位頂尖修士的帶領下暗自結成了一個盟約。

在玄法和聖法爆發摩擦的初期,遊說兩方勢力,勸說不要開戰,最後當然以失敗告終。

玄法和聖法兩派的修士爆發了大戰,而這些人因爲之前遊說的立場,曖昧的態度,導致在兩派大戰的時候身份十分尷尬,受到兩派一致排擠。

又因本身不願摻和這種內戰,因此從玄法和聖法派系中脫離出來。

這是一個不小的羣體,實力其實並不弱,只是不願意捲入人族內部的戰爭,才脫離出來。

當時整個天下基本已被人族掌控,各個州郡被兩派的人佔據,他們無法在內陸立足,只好逃到了滄溟海上,在那裡建起了國度。

玄法和聖法之間的大戰,持續了百萬年的光陰,雖然最終是玄法一系取得了勝利,實際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本身也死傷慘重,人族因此一戰而元氣大傷,再無無力剿滅妖族。

而在這百萬年的光陰中,這些逃到滄溟海的修士團體卻得到了飛速發展,包括不斷有厭倦兩派戰爭的修士逃到島上加入他們。

也就是在這期間,他們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的靈械。

各種用途的靈械,從滄溟島孕育而生,從此在天元大陸上粉墨登場。

他們創造靈械最初目的只是用來防備,保衛自身,以免受到玄法、聖法派系修士的攻擊,還有就是防備妖族的反撲。

但玄法和聖法兩派修士激戰不休,根本沒有精力去理會他們,妖族也沒有反撲,就這樣,他們創造的靈械越來越精良,種類越來越繁多,已經遠遠超出防衛自身的數量了。

要說這玩意兒吧!吃也不能吃,喝也不能喝,既不能有助於修行,又不能當靈獸一樣養着,它本身就是相當於法寶之類的異樣武器。

若是放的太久,還容易損壞,平素還得花時間維護修繕保養,實在是個累贅。

怎麼辦?總得讓它發揮作用啊!

怎麼讓它發揮作用,很簡單,把它拉倒戰場上轉一轉就可以了,問題是玄法和聖法兩派激戰正酣,誰也沒功夫去搭理滄溟海上的那羣修士。

而妖族潛身縮首,不敢出來,滄溟海沒有敵人,都是自己人。

這個時候,就有人提議將這些靈械售賣給玄法和聖法兩派的修士,這樣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這個方案一提出,在當時的滄溟海掀起了軒然大波,立刻遭到了反對,他們本身就是因爲不願攪入人族內部戰爭而從各自派系中脫離出來,逃避到滄溟海的。

若將這些東西賣給玄法和聖法兩派修士,等於又間接參與了進去。

提案遭到衆人一致反對便無疾而終,又過了好些年,滄溟海煉造的靈械越來越多,而彼時玄法和聖法兩派修士戰事膠着。

所謂紙包不住火,滄溟海能煉製威力強大武器的消息被玄法的修士知曉,於是就派人到了滄溟島上,要見識見識那武器。

結果見識了之後爲之大驚,回去便告訴給了玄法派系的領軍人物,很快,玄法一系就派出了人到滄溟海上,與他們談判,要購買這些靈械。

滄溟島的人起初並不願意,因爲他們害怕捲入兩者間的戰爭,但玄法的人可不管你願不願意,當場便威脅道:你們之中有悖逆分子,我們沒有計較,如果不將武器賣給我們,就要好好算算這筆賬。

滄溟島修士沒了法子,爲了自保,避免沒必要的戰爭,只好將靈械售賣給玄法修士。

玄法一派得到了各種靈械支持,在戰場上果然大放異彩,聖法一系的人知曉後,也開始從滄溟海購買靈械。

至此,滄溟島正式開始了販賣軍備靈械之路。

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滄溟海位處於荊州、揚州、豫州、益州交界之處,其橫跨環繞四州之地,正是天元交通之樞紐要道。

再加上獨一無二的靈械煉製技藝,沒多少年,就成爲整個天元的商貿中心,滄溟島的物品很快就流通至整個天元。

隨着越來越多修士加入滄溟島,生意越來越好,他們不僅僅開始販賣軍備靈械,包括丹藥、符籙、陣旗、法寶等等,這個時候,滄溟島的商業帝國已隱隱成型。

他們創建了丹藥王國,法寶王國,陣旗王國,符籙王國,靈械王國,靈酒王國,靈食王國等等一系列國度,讓島上的修士專門去學習這種技藝,然後將東西轉賣到各地。

他們一邊售賣自己煉製的各種修行物品,一邊大量收購各地的修行材料,進行倒賣。

直至玄法和聖法兩派戰爭結束後,他們的勢力已發展的非常強大,其財力更是富甲天下。

彼時人族元氣大傷,玄法一派死傷慘重,連妖族都無力對付,更不要說再發動另一場人族之間的戰爭了,且不說誰勝誰負,光這件事就不可能被支持。

而滄溟島上修士也很識趣的在玄法派系大勝後,無償提供了大量各種修行財物上的支持,雙方因此還簽訂了盟約。

大概內容主要有三條,第一互不侵犯,第二互不干涉,第三共同發展。

史稱三章條約。

直至第七道紀丙支六十年一月一日,四大宗門成立後,號稱玄門,將聖法一系修士稱爲魔宗。

而在第七道紀丙支六十一年,一月一日,商會成立,其滄溟島上最強三股勢力,分別取名爲乾坤商會,天下商會,人間商會。

至此,一個與玄門抗衡的商業帝國正式形成。

(本章完)

第1227章 司馬氏的邀請第379章 進階第1199章 夫妻團聚第355章 選拔條件第1230章 衝突第146章 情報聯絡第1624章 漏洞第1029章 風潛谷守衛戰第22章 落雲山脈第1310章 困境第1244章 聯隊督查第1166章 風水輪流轉第1626章 爭議第640章 告別新港第1010章 神秘空間第606章 仇敵鐵畫骨第1139章 斬天劍第1466章 豐宇縣第1346章 合元丹第333章 舵手(四)第859章 歸隊第189章 秦川竇家(二)第642章 船長召見第1334章 未來規劃第1261章 交戰第1350章 斬敵第623章 撤退方略第1081章 大隊督查第1629章 部署第724章 調任第七軍團第511章 決議第59章 融合第343章 舵手(十四)第724章 調任第七軍團第1415章 角支堡第1098章 司馬氏的決定第1141章 葫蘆第298章 偶遇第1153章 處理第46章 試煉之地第1127章 攻打雲軒城第173章 景雲郡(十)第1324章 天衍劍陣第1070章 營救邵輝第423章 星雅商會第1074章 再見蘇淵華 (爲書友【林中湖123】第1131章 昏迷第1593章 瘋清寒第700章 第二道防線(三)第957章 請教第358章 新任執事第234章 對抗(二)第1179章 善後第274章 經費第998章 稅收徵繳第145章 築基(下)第529章 命魂石第827章 內部關係第1242章 萬事皆備第1105章 進攻烏月亭第1638章 爭議第204章 秦川竇家(十七)第861章 呂舫到訪第40章 第四十一張 出局第1227章 司馬氏的邀請第1015章 元嬰後期第1324章 天衍劍陣第1583章 清靈仙液第1156章 青玉燈第1326章 價格第1468章 激戰第656章 柳茹涵來信第728章 商盟增援第627章 爲書友打賞萬幣的加更(決策)第765章 迫在眉睫第826章 師徒對話第568章 財務變革任務第366章 產卵第727章 矛盾第824章 聚靈陣第1595章 陷阱第1555章 師徒第73章 恩怨第372章 一席之地第1623章 言驚四座第1115章 斬敵第476章 拜訪第1394章 器靈生物第1539章 汲取第681章 牧北議兵第515章 折辯第1446章 談話第1118章 覆命第1635章 如日中天第433章 第四百三十四張 元明商會第469章 凌遲第634章 結論(爲書友“咕嚕沽嚕”打賞十萬第1091章 幽冥海與玄門的對立第434章 異變第1634章 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