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出海遠征

楊寧在父親的斗篷下朝外面望着,他弄不清自己是醒着還是處於夢境之中,他一直沉浸在黑暗之中,黑咕隆咚的世界在他身邊飛掠而過,風呼呼地在耳畔轟響。

他只能看見轉動的星星和左邊天際映襯下蠕動的燕山莽影,漸漸地,他的意識又開始模糊起來,父親強壯而溫暖的身軀使他感到無比的安全和舒適,腦子裡一陣迷迷糊糊,他又睡着了。

當晨曦初露,他醒來了,從父親的斗篷裡探出了腦袋,像一隻從樹洞裡探出頭來的松鼠,頭髮蓬亂亂的,眼睛裡充滿了好奇。

他看見遠方地平線上出現一大片粼粼金光,那是大海波光映襯着一輪剛露出海平面的朝陽。

“父親,我們到了嗎?”他的語氣裡充滿了驚喜和愉悅。

“我們到了!”

楊元慶放慢了馬速,馬不停蹄地奔行兩天兩夜,他們終於抵達了目的地,潞河軍港。

這是楊元慶在半個月之內第二次抵達軍港,第一次他只是爲了視察戰船和倉庫,檢查戰備情況,而這一次,他將乘風破浪,遠航南方。

這時,一名親兵牽來了一匹稍矮的戰馬,楊寧從父親馬上跳下,在親兵的幫助下,翻身上了自己的馬匹。

“父親,不是要去南方嗎?怎麼來海邊了?”楊寧不解地問道。

楊元慶笑而不答,遠處奔來一隊騎兵,爲首兩員大將。一個是王君廓,一個謝映登,謝映登在隋突大戰中受了箭傷,將養兩個月後,已漸漸康復了。

另外還有一人,便是軍港統領周光耀,三人催馬上前。抱拳施禮道:“參見殿下!”

楊元慶點點頭,問道:“軍隊是否都已經抵達?”

“回稟殿下,四萬軍隊都已抵達軍港!”

“糧食物資呢?”

楊元慶又轉頭問周光耀。“是否運送上船?”

“已經上船了。”

“去看看吧!”

楊元慶催馬向碼頭而去,楊寧這時才反應過來,原來他們是乘船去南方。他催馬上前低聲問王君廓和謝映登,“兩位叔父,我們是要哪裡?”

兩人見世子居然也跟隨,不由面面相覷,心中都有些驚訝,王君廓躬身笑道:“軍機絕密,世子就不要問了,總之,不會讓世子失望。”

兩人拱拱手一笑,策馬跟隨着楊元慶而去。楊寧無可奈何,只得抽一鞭戰馬,跟了上去。

海面上依然停滿了大型海船,儼如一座延綿數十里的大山,但和上次相比。這一千五百餘艘海船就彷彿從冬眠中被喚醒,一艘艘大船露出了生機,不斷有船向碼頭這邊緩緩駛來。

此時碼頭已格外忙碌,碼頭旁高高豎起十幾座數丈高的木塔,數十名士兵喊着口號,轉動絞盤。長索轉動,一包包糧食被高高吊起,轉送到停泊在岸邊的大船內。

同樣被裝上船的,還有一捆捆拆散的重型攻城器和各種兵甲帳篷,從十天前開始裝船,經過十天十夜的奮戰,絕大部分物資都已經裝上戰船。

在離碼頭約數百步外的一大片空地上,駐紮着兩千餘頂帳篷,延綿二十餘里,蔚爲壯觀,這便是從河東秘密趕來軍港的四萬隋軍精銳,到前天爲止,四萬大軍已全部抵達了潞河軍港。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就等主帥楊元慶的一聲令下,船隊就將駛離港口遠征南方。

“楚王殿下!”

不遠處有人大喊,打斷了楊元慶的思路,楊元慶一回頭,只見兩名男子正向這邊奔來,他不由微微笑了起來,正是當初去給他招募造船匠的張龍和張虎兄弟。

兩人飛奔上前,一起跪下磕頭,“參見楚王殿下!”

“兩位昆仲免禮,請起!”

楊元慶知道這兄弟二人駕船技術極高,而且他們到來,也就意味着濡河口那邊的工匠都來了,他饒有興致地問道:“造船所那邊來了多少人?”

“回稟殿下,來了三千餘人,造船駕船都是好手。”

楊元慶點點頭,回頭對衆人道:“去帥帳說話。”

他又對張龍張虎道:“你們也來,我有話問你們。”

楊元慶帶着衆人向帥帳而去。。。。。。

帥帳位於營地的最東面,是專門爲楊元慶而準備,從太原運來的沙盤已經拼接而成,方圓約三丈,包括關隴、河北河東、中原、江南、荊襄及巴蜀,幾乎就是一座天下沙盤圖,

沙盤此時還沒有完全佈置好,行軍司馬韋雲起正帶領十幾名參軍事將各個駐兵小旗插在城池之上。

韋雲起也算是隋朝老臣,今年已年近五十,官任鴻臚寺卿,這次是楊元慶點名把他召來出任行軍司馬。

楊元慶知道他是行軍打仗的大才,而且極善於協調各方關係,讓他終老於朝堂,實在是有點可惜。

韋雲起一直想和楊元慶說幾句話,但總沒有機會,此時他見楊元慶站在沙盤前沉思,便上前低聲道:“殿下,卑職有幾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楊元慶看了他一眼,點點頭笑道:“你說吧!”

“卑職以爲,殿下這一招瞞天過海的策略確實很高明,但爲什麼殿下要親自去打李密,畢竟西線和中線都還有對峙,殿下應該坐鎮洛陽三面指揮,江南一面讓一名大將擔任即可。”

楊元慶搖了搖頭嘆道:“我何嘗不知道呢?我讓秦瓊率十萬大軍入駐關內,命徐世績率五萬大軍進兵南陽,如果僅僅只是打李密,我讓羅士信前去便可,可這裡面涉及到穩定江南,就非我親自前去不可了。如果江南不穩,很可能又會出割據勢力,這就會影響大局。”

韋雲起默默點頭,又道:“聽殿下的語氣,似乎把江南看得很重。”

“那是當然,只有穩住南方,才能依靠南方的稅賦支持朝廷。纔能有利於北方民生的恢復,現在大隋北方千瘡百孔,唯有依靠南方輸運錢糧物資。才能渡過開國難關。”

楊元慶說的是實話,歷史唐朝初年之所以能迅速恢復經濟,實現貞觀之治。根本原因就是靠南方的財力,靠隋朝大運河的開鑿,通過水運將南方錢糧源源不斷運來北方。

而中唐時期出現開元盛世,同樣也是因爲疏通了漕運,使南方物資能大量北運,使關中及北方的物資空前繁榮。

唐朝的兩次興盛和安史之亂後苟延殘喘百餘年,實際上都是得益於大運河的漕運,而宋朝索性就直接建都在運河之畔。

韋雲起明白楊元慶所指,也贊成楊元慶重視南方的思路,他又沉思片刻道:“殿下。這樣說起來,巴蜀就顯得極爲重要了。”

楊元慶微微一笑,“古人云: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巴蜀的重要性我自然明白。我心裡如明鏡一樣清楚。”

韋雲起呵呵一笑,“殿下明白就好,卑職就不多言了。”

楊元慶的思路又回到了這次航行上,大方略方面他已經考慮好,但一些細節他需要再向經驗豐富海員確認一下。

楊元慶向張龍張虎兄弟笑着招手道:“請兩位過來!”

大帳內都是亞將以上的軍官,張龍張虎兄弟地位低微。一直躲在角落,不敢吭聲,楊元慶忽然叫他們,將他二人嚇了一跳,連忙上前施禮,“請殿下吩咐!”

“我想問你們二人,從這裡出海航行到長江口,需要多少時間?”

兄弟二人有着豐富的航海經驗,這條線路他們走過多次,瞭如指掌,張龍立刻躬身道:“啓稟殿下,如果順風的話,十天便可到,如果是逆風,最快也要半個月。”

說起順風,旁邊王君廓接口道:“這幾天我發現都是南風,偶然也會有北方,好像風向不定。”

這也是楊元慶想了解的一個問題,他剛纔在碼頭時就發現旗腳飄向北方,明顯是東南風,這讓他有些擔憂起來。

張氏兄弟雖然在軍機大事沒有說話的餘地,但在航海和風向上,他們卻是專家,尤其張虎,對風向問題了解極透。

他隨即答道:“啓稟殿下,還有各位將軍,我們這裡感受是南風,這是因爲燕山山脈阻擋了北風南下,但在海面上現在卻是北風,大家可以在夜裡三更後再觀察,就會發現變成了北風,不過,現在正好是風向交換之時,應該過不了多久,北風就會越來越弱,南風佔優勢,每年都是這樣。”

張虎的解釋讓衆人無話可說,沒有誰會三更時分跑去測風向,楊元慶眉頭一皺道:“那還有多長時間風向會變?”

張虎想了想道:“按往常時間還有十天左右,但今年天氣暖得早,真的就難說了,我估計最多還有四五天。”

‘才四五天?’

楊元慶眉頭皺成一線,今天已經正月二十二日,對於他來說,時間已經很緊張了,他又問韋雲起,“現在軍隊準備情況如何了?”

韋雲起明白楊元慶的意思,立刻躬身回答:“回稟殿下,已經完全就緒了。”

楊元慶緩緩點頭,對衆將道:“如果今晚三更後是北風,那今晚就出發!”

。。。。。。。。

當天晚上,北風大作,從兩更時分起,風向就變成了北風,一隊隊士兵正迅速列隊地登船,頭戴金盔的楊元慶站在高處,手握刀柄注視軍隊登船,楊寧站在他身邊,有些擔憂地問:“父親,孩兒也要參戰嗎?”

楊元慶疼愛地撫摸着兒子的腦袋,搖搖頭笑道:“你不用參戰,你只是去旁觀這場波瀾壯闊的平南征戰,看看父親是怎麼掃平南方。”()

第31章 軍機決策第13章 引導消費第21章 試探底線第22章 南壓李淵第6章 梳理上谷第1章 上洛隱梟第23章 豐州東擴第10章 裴矩辭相第16章 軍心不穩第54章 雨夜獻城第27章 李淵抉擇第41章 想走不易第66章 尋找時機第25章 燕城大戰第72章 請功負罪第76章 裴府問策第26章 柴紹心機第3章 意外相遇第42章 長安科舉第46章 褚氏父子第2章 計取飛狐第4章 等待消息第17章 參軍之謎第57章 高調姿態第34章 突破之口第23章 火油風波第76章 隋唐大戰(六)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13章 事態蔓延第41章 高麗水師第33章 京城讖語第37章 回京前夕第14章 太守師道第18章 兩肋插刀第15章 吞併靈武第30章 禍福相倚第2章 意外收穫第20章 邊疆奏摺第39章 水師新帥第9章 應對危機第40章 南方來人第14章 太守師道第25章 秦王心計第8章 假途滅虢第50章 縣衙對質第29章 引蛇出洞第16章 何罪之有?第35章 佳人同舟第76章 魏鄭和談第30章 蛇蠍毒心第19章 虎牢之危第67章 當即立斷第33章 洛陽兵變第39章 重要情報第78章 攻而不克第17章 李淵失言第83章 事態嚴重第8章 天下十猛第39章 發現機會第6章 西秦霸王第11章 新官上任第6章 養虎生患第21章 誰威脅誰第30章 巡視考場第21章 初次談判第23章 火油風波第12章 平亂奪權第36章 三策選一第51章 八百壯士第53章 窮途末路第20章 倉曹參軍第102章 血戰沙場第13章 城中暗流第35章 越境事件第4章 苛刻條件第34章 緊急應對第13章 棒打長孫第42章 是功是過第61章 聯盟分裂第29章 金刀贖奴第3章 風雨前夜第11章 宇文新計第35章 軟硬兼施第33章 金精賭彩第6章 出乎意料第126章 唐使到來第90章 大戰悄至第39章 意外來客第45章 血戰平壤(下)第72章 請功負罪第14章 三面受敵第16章 重大隱憂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5章 重返大利第18章 隋胡大戰(下)第1章 齊郡大戰第48章 欲迎還拒第20章 高熲事件第31章 船中飛箭第127章 手足難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