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目光深遠

楊元慶在九原縣的官宅位於縣城東部,佔地約十畝,這一帶風景秀麗,綠樹成蔭,郡衙、縣衙、總管府都在這一帶,官員們的府邸也大多在這附近,四周環境幽靜,治安極好。

江佩華的馬車停在了府門前,早已等候在大門前的裴敏秋和張出塵以及阿思朵等人都奔了上來,江佩華從馬車下來,衆人和她一一擁抱,儘管江佩華非常矜持,但此時在異鄉和她們重逢,她也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楊元慶騎馬在不遠處望着她們,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溫馨,他感覺出塵的建議是正確的,應該把她倆接到自己家中,而不應讓她們獨自生活在南方。

高熲也微微嘆了口氣,看了一眼楊元慶,彷彿是自言自語道:“難得啊!竟然肯放棄公主的身份,甘爲平民。”

這時,裴敏秋上前給高熲行一禮,又問楊元慶,“夫君,你不帶閣老一起回府休息嗎?”

楊元慶笑了笑,“閣老要先去一趟總管軍衙,我們晚一點回來。”

“好吧!我先帶公主回府休息。”

楊元慶點點頭,他又深深看了江佩華一眼,她那優雅的氣質使他再一次想起了楊麗華,楊元慶輕輕一嘆,催馬向總管衙門而去。

.......

總管府議事堂內,高官們紛紛來向高熲見禮,儘管高熲從官場隱退多年,但他在大隋王朝崇高的威望,依然使他倍受尊重。

待衆人都退下去,楊元慶這才笑道:“高閣老來得正好,我正在考慮誰來做這次秋試主考官,閣老來正好掛這個名。”

高熲捋須微微笑道:“掛個名沒有問題,只是你不擔心被聖上知道我在你這裡嗎?”

“知道了又能怎麼樣,他的態度我早已不放在心上了,關鍵是閣老自己願不願意?”

“我有什麼是不願意的,又不是讓我上瓦崗落草。”

高熲開個玩笑,又道:“說起瓦崗。我剛纔在酒肆遇到一個士子,他告訴我,李密居然上瓦崗落草了,這倒出乎我的意料,我以爲他不是跟玄感,就會來跟你,居然落草爲寇!”

高熲顯然對李密加入亂匪有些耿耿於懷,一個堂堂的八柱國的子孫。竟然落草爲寇。估計他也是走投無路了,高熲嘆息一聲。

楊元慶卻不以爲然,李密加入瓦崗是出於野心。扶楊玄感不起,他便想自己逐鹿天下,他怎麼可能來投靠自己?

“閣老以爲現在天下大勢如何?”楊元慶不想過多談李密。畢竟李密離自己太遠,他更想聽聽高熲對局勢的看法。

高熲沒有回答他的問題,注視着楊元慶,“元慶,你告訴我實話,你打算造反嗎?”

楊元慶搖了搖頭,“我從未考慮過造反,可如果隋朝滅亡,羣雄逐鹿天下。我也願爲其中之一。”

“可如果隋朝不滅亡呢?”高熲又繼續問道。

“那我就做一個割據的藩鎮,自立而不反隋。”楊元慶的回答也毫不含糊。

高熲微微一嘆,“其實大隋還是有希望,只要楊廣退位,讓少帝登基,推行仁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那麼大隋這鍋沸油就會慢慢平息下來,再用十年的時間勵精圖治,就能漸漸恢復到開皇年間的國力。”

楊元慶發現高熲或許是離開官場太久,或許是他對楊廣偏見太深。他看問題已經沒有自己想象中的老辣深刻,反而像孩子一樣單純。居然指望少帝,隋朝之滅,開皇六年便已註定,若不是楊廣的權威和帝王聲望支撐着,大隋王朝早就滅亡了,少帝登基只會死得更快。

這一刻,楊元慶感覺到索然無趣,高熲令他有點失望,太過於理想主義,這讓楊元慶想到了一句話,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高熲真的老了。

心中遺憾,楊元慶臉上的笑容也變得有點苦澀,他儘量保持着禮貌,不讓高熲看出他的失望。

高熲老眼昏花,沒有看出楊元慶眼中露出的失望,他依舊興致勃勃道:“元慶,你舉行科舉是正途,但你還應該尊儒,先帝就是不肯尊儒,漸漸失去了讀書人的心,你如果尊儒,再廣爲宣傳,你就能贏得讀書人的心。”

楊元慶點了點頭,這個建議很好,他能接受,沉思片刻,楊元慶又問:“閣老,我還有一事想請教,我舉行科舉,這會不會和山東士族所推崇的九品中正制所牴觸,從而失去山東士族的支持?”

高熲捋須笑道:“這就是你不瞭解科舉制度的根本目的,其實科舉制度還是我向先帝建議,在於打破門閥家族對地方政權的控制,把地方官吏的任免權收歸朝廷,推行科舉制度,讓天下讀書人成爲天子門生,由吏部直接考試任免,門閥家族便失去了推薦資格。

但你想過沒有,教育的優勢依然集中在門閥,大量人才依舊出自門閥士族,寒門子弟除非特別優秀者,纔有一線機會,這樣的人只能是鳳毛麟角,其實就算實行科舉,依然是門閥士族的天下,那士族們爲何反感科舉制度?”

高熲的話讓楊元慶深思,停一下,高熲又道:“山東士族之所以反感隋朝,根子還是在於關隴貴族對山東士族的排斥,天下五姓七望,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又有幾個在大隋中任高官?倒是聞喜裴氏、渤海高氏、弘農楊氏、京兆韋氏這些次姓世家得以重用,還有一些南方士族,楊廣雖然一直在打擊關隴貴族,但他在平楊諒時對山東士族打擊太狠,所以山東士族都不領他的情。”

說到這裡,高熲又語重心長勸楊元慶道:“你雖然得到山東士族支持,但你不能完全依靠山東士族,你必須在重用山東士族的同時,培養出另一個權力集團,使他們能夠和山東士族抗衡,這樣你纔不會重走北周只用關隴貴族的老路。”

高熲之勸讓楊元慶幡然醒悟,他也爲剛纔對高熲的輕視而深感羞愧,高熲雖然執迷於隋朝復興,對天下大勢看不透,但他對治理江山卻有着豐富的經驗,他能給自己提出高明的建議。

他們又閒談了幾句,這時,一名親兵在門口道:“總管,魏徵求見,說有重要之事。”

“請他進來!”

片刻,魏徵興沖沖地走進了議事堂,向楊元慶深施一禮,“參見總管!”

楊元慶笑着給他介紹高熲,“魏主簿,這位是我大隋的名相高閣老。”

魏徵肅然起敬,慌忙給高熲施禮,“晚輩魏徵參見高相國!”

能廣受尊重,高熲自然也很高興,他捋須笑道:“不用客氣,你們談正事,我在旁邊休息一會兒。”

楊元慶又問魏徵,“可是鑄錢之事有了眉目?”

魏徵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正是如此。”

他懷中取出一隻小鐵盒,打開來,從裡面摸出三枚錢放在桌上,“總管請看!”

這才半個月剛過,魏徵便造出五株錢嗎?楊元慶將信將疑拾起三枚新錢,仔細看了片刻,這三枚五株錢鑄造精美,和開皇年間流通的銅錢一模一樣,錢文‘五銖’兩字瘦長工整,筆劃略顯粗壯,但仍不失精良秀美的風格氣息。

他立刻吩咐親兵,“將長史和司馬他們都請來!”

旁邊高熲有些奇怪,“元慶,你們是要鑄錢嗎?”

楊元慶笑着解釋道:“現在市場上錢幣混亂,私錢、爛錢橫行,連布錢都出現了,對豐州的影響很大,士兵們也頗有怨言,正好我們發現了銅礦,便決定自己鑄錢,把私錢、爛錢都趕出豐州。”

高熲點點頭,便不再多說,這時,杜如晦、李靖等人都紛紛走進來,楊元慶對衆人笑道:“大家看看我們魏錢丞鑄造的新錢。”

衆人皆盼新錢久矣,聽說新錢鑄出,都紛紛圍了上來,各自仔細看了片刻,李靖笑道:“誰有開皇五株錢,我們可比較一下。”

一句話提醒了衆人,衆人紛紛摸自己身上,都分文皆無,旁邊高熲笑道:“我有一枚!”

他從衣袋慢慢取下一枚用金線穿着的銅錢,放在桌上笑眯眯道:“真是巧了,我這枚錢便是大隋的第一枚五株錢,先帝賜給我留着紀念。”

衆人都笑了起來,楊元慶將兩個第一枚五銖錢並放在一起,除了新舊不同外,兩枚錢幾乎一模一樣,分不出它們的區別,足見魏徵做事的細緻。

楊元慶點點頭,又問魏徵,“一年可以鑄造多少?”

魏徵想了想道:“依我們現在的人手,一年可以鑄造三十餘萬吊,平均一個三萬吊左右。”

楊元慶眉頭一皺,“還是不夠,我再加十倍人手,一年至少要造錢三百萬吊。”

楊元慶回頭對張庭道:“鑄錢之事便由你全權負責,魏使君我另有重用。”

“卑職遵命!”

旁邊高熲有些愣住了,楊元慶要鑄造這麼多錢,僅僅只是爲了豐州之用嗎?

..........

第29章 南下清河第42章 是功是過第150章 獨孤之悟第77章 楊氏希望第47章 獨孤家將第20章 邊疆奏摺第3章 風雨前夜第8章 暗鬥不息第53章 四子巧郎第90章 大戰悄至第21章 公主夜宴(中)第42章 不臣之心第38章 兩個時辰第70章 突破缺口第27章 元家之慾第37章 一記反抽第17章 東山再起第10章 遷都角力第23章 斷絕利益第12章 裴閥老謀第2章 意外收穫第105章 虎穴奇計第36章 駕臨江夏第40章 三管齊下第11章 發現主力第1章 上洛隱梟第28章 意外消息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2章 水火楊家第34章 斷然拒絕第7章 羅藝告密第23章 唐廷決策第40章 意外之禮第22章 銀甲小將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39章 西路使者第26章 少郎何人第32章 致命疏忽第57章 共飲合巹第30章 蛇蠍毒心第47章 線娘進京第14章 長孫求救第29章 回馬一槍第26章 楊素歸來第9章 舌燦蓮花第43章 階下之囚第34章 兩面三刀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34章 兩面三刀第34章 推波助瀾第68章 羅藝之慮第36章 漏網之魚第26章 嚴厲警告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29章 運籌帷幄第3章 神秘使臣第8章 太原募兵第12章 平亂奪權第28章 俏語解憂第8章 黑夜黑人第14章 內部奸細第15章 少女遇窘第43章 無妄之災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18章 兩肋插刀第4章 啓用暗線第20章 毒心李淵第88章 爭鋒相對第7章 生死之約第49章 平陽郡主第71章 北市試錢第35章 衛南漁翁第20章 聲先奪勢第40章 權貴施壓第31章 重磅加碼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45章 兵壓江陵第24章 等待機會第21章 誰威脅誰第60章 趙郡太守第10章 李密抉擇第18章 血腥鎮壓第57章 東宮震怒第15章 首鼠兩端第10章 將帥交心第83章 事態嚴重第23章 隱形力量第17章 路遇李淵第19章 李氏父子第35章 亡國之恨第68章 羅藝之慮第59章 心有不滿第11章 仇恨深化第15章 更深之秘第19章 夜審出塵第98章 兩線危機第79章 隋唐大戰(九)第25章 秦王心計第42章 踏平瓦崗第7章 古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