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三爵制

次日一早。

尚書檯制詔蓋印,下抵國相府。

隨即,國相府則署衙刊印,分於長安個閭里、城門、村邑,佈告於民。

數以百計的信使,也持之復件,奔往司隸、涼州各地。由各地府衙,刊印發布,公示國朝官員、百姓、商賈等。

軍爵。

第一等,輔兵。月支五十錢、糧五斗。

第二等,正兵。月支百錢、糧一石。

第三等,公士。月支二百錢、糧二石。

第四等,造士。月支三百錢、糧三石。

第五等,良士。月支五百百錢、糧五石。

第六等,奉國都尉。月支六百錢、糧六石。

第七等,輔國都尉。月支八百錢、糧八石。

第八等,鎮國都尉。月支一千錢、糧十十石。

第九等,奉國將軍。月支兩千錢、糧二十石。

第十等,輔國將軍。月支三千錢、糧三十石。

第十一等,鎮國將軍。月支五千錢、糧五十石。

第十二等,關內侯。月支六千錢、糧六十石。

第十三等,都亭侯。月支八千錢、糧八十石。

第十四等,都鄉候。月支一萬錢、糧一百石。

第十五等,亭侯。月支兩萬錢、糧二百石。

第十六等,鄉侯。月支三萬錢、糧三百石。

第十七等,縣侯。月支五萬錢、糧五百石。

第十八等,郡侯。月支六萬錢、糧六百石。

第十九等,縣公。月支八萬錢、糧八百石。

第二十等,郡公。月支十萬錢、糧千石。

凡軍功爵,無戰功者不得賜,永爲典制。

文爵。

第一等,假吏。

第二等,正吏。

第三等,公士。

第四等,造士。

第五等,良士。

第六等,下大夫。

第七等,中大夫。

第八等,上大夫。

第九等,下卿。

第十等,中卿。

第十一等,上卿。

第十二等,關內侯。

第十三等,都亭侯。

第十四等,都鄉候。

第十五等,亭侯。

第十六等,鄉侯。

第十七等,縣侯。

第十八等,郡侯。

第十九等,縣公。

第二十等,郡公。

凡文績爵,無政效者不得賜,永爲典制。

民爵。

第一等,平民。

第二等,士民。

第三等,公士。

第四等,造士。

第五等,良士。

第六等,關內侯。

第七等,都亭侯。

第八等,都鄉候。

第九等,亭侯。

第十等,鄉侯。

第十一等,縣侯。

第十二等,郡侯。

第十三等,縣公。

第十四等,郡公。

凡民爵,五等及下,非有資國重者不得賜。六等及上,非有大功於國者不得賜。

文爵各等月支與軍爵無異,民爵五等及下,與軍爵同。六等及上公侯爵,與軍爵同。

三爵制分,可謂是將原本的爵位制度給砸了個粉碎。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太多的牴觸。

尤其是三軍將士,封賞雖然未下,可早有消息傳出。凡參戰之將士,以自身現有二十等爵爵位,同置新頒軍爵。此外,另加一等。

新爵與舊爵的對比,無疑是新爵更加惹人喜歡。二十等爵早已崩潰,沒了與爵位等同的田地賞賜,士卒所能獲得的利益已經大大縮小。

反倒是新爵,每一等的待遇,張之於衆,屬於那種看得見摸得着的既得利益。

大周繼承了不少漢制,尤其是無軍餉的徵召兵制度。士卒現在雖然不用自備武器甲冑,可在軍中的消費程度一樣不小。而他們能夠賺取錢財的方法只有一個,首級。

基本上大多數人都拿首級去換錢,軍中也不乏富貴子弟用錢幣從士兵手裡買腦袋。

如此也導致了軍中士卒的爵位普遍不高,皆在二三等徘徊。至於說貨殖首級會造成無用之徒,襲居高位這個問題,沒人能夠解決的掉。

唯一的限制就是個人所獲首級,能取得的爵位只能到第八等公乘爵,即新爵鎮國都尉。再想往上升,就得看部隊的斬獲了。

所以,對於普通士卒以及低級軍吏來說,新爵制度要更加友好。而對於中高級將校而言,卻沒那麼友好。

因爲,縱是最高級的萬戶侯,也沒了封邑。也就是說,現在大家有食邑的,在不久將來,全都要還給朝廷。

雖然食邑制度早已名存實亡,但食邑與不食邑所帶來的地位上的尊榮,卻是兩相庭徑。而且,有食邑才能夠組建自己的心腹部曲。沒了食邑,自然也就無部曲可言。

佃戶所組成的部曲,一直以來都是違法的。可以預見,日後大王少不了要針對佃戶制度。

文爵對於文職官員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可以說,多了文爵的月支,縣中明庭的日子要更加好過。因爲,那些小吏吃的官糧,可是從他的俸祿中扣的。

當然,地方官一般也不會缺錢,油水很足。

而民爵,明顯就是針對於那些商賈、豪富之家。資國,說白了就是捐錢捐糧,得到五等爵後。剩下的公侯爵,就要看有沒有機會了。

比如說,國朝大戰,缺錢缺糧了,一口氣捐個幾千萬甚至幾個億,幫助國朝打贏仗,那肯定能算上於國有大功。

正如某些人所想,新爵制的改革,無疑將會帶給大周不少的利益。其一便是軍民士氣,新爵的制度不再說給予田地,但明明白白的講明瞭每一等爵位的賞賜。變向的將徵召兵,形成了帶有募兵制的定念。

徵召兵與募兵制孰優孰劣,誰也不好說。可按照歷史的進程,募兵制終將代替徵召兵。

最關鍵的是,新爵的賞賜比起舊制,要好上不少。哪怕是第一等的輔兵,一歲六百錢、六石糧。對於很多人來說,都算的上非常好的待遇了。

以工代賑宮城讓百姓開始有了積蓄,只是效果並不明顯。因爲口算、算賦,對於百姓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

一戶五口之家,一名七歲以下兒童,四名成年男女,每歲口算、算賦高達六百二十錢有餘。還有成年男子的更賦三百錢,總共近千錢左右。

平常百姓,除去春種秋收,仗着以工代賑最多也就得兩千錢左右,再去除日常花銷,能夠積攢的餘錢,委實不多。

其二,新爵制已經確定了不再使公侯食邑,沒有食邑對於百姓,對於國家長遠的益處顯而易見。

其三,亦是最現實的利益。賣爵這種事情,在泱泱數千年曆史中,從來都沒有缺席過。並非是國家制度的問題,而是體制外的人謀求利益的表現。

對於這一點,高誠從來沒有過多的考慮,也無需考慮。

不可否認,民爵制度一出,必然有大量的人會購買爵位。但是,沒有食邑、沒有實權,還傷不了大周的根基。

而且,民爵六等及上,設立的初衷,是爲了那些沒有任何政治資源、雄厚資訾的各類匠戶。

這個時代對待匠戶很不友好,偏偏這些人又是國家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爲了能夠加快心中科技與工業的進程,提升匠戶在社會中的地位,勢在必行。

爵位,就是最有力的方法。

第381章 撤退第100章 陣前相會第257章 清君側第510章 易水之戰(6)第144章 歸營第698章 犍爲之戰(7)第890章 巧舌第734章 金榜題名(下)第107章 勾搭第351章 拜訪蔡邕第374章 雨勢連連第463章 射策第340章 回關中第880章 駐軍弘農第251章 狡兔三窟第482章 紛爭再起第810章 漢軍入冀第408章 陽謀第580章 謀劃第302章 攻關第195章 激勵軍心第895章 討袁第580章 謀劃第464章 長大了自然會認字了第601章 棋局第651章 禮崩樂壞第603章 兩軍交錯第890章 巧舌第18章 歸去第659章 科舉第443章 逃荒第579章 趙盛第196章 陣前鬥將第392章 京兆韋杜第890章 巧舌第175章 美陽之戰(15)第496章 至藺縣第3章 舉將第537章 對峙第527章 虞城生變第561章 設伏第704章 犍爲之戰(13)第508章 易水之戰(4)第517章 善意的謊言第732章 金榜題名(上)第99章 涼州漢兒第208章 無題第58章 圍城第619章 襄陽第854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第200章 下駟決上駟第514章 安邑諸公第188章 再歸長安第384章 數千裡之災第389章 界橋之戰(下)第577章 調查司署第373章 合縱連橫(6)第336章 潰敗第335章 席捲第397章 韓遂所擇第117章 羌騎踏陣第208章 無題第318章 虢亭會戰(4)第472章 子衿第413章 宋斌歸長安第697章 犍爲之戰(6)第931章 兵無常形第37章 只要首級第259章 入河東第331章 逐師孟津第485章 離間計第918章 宵小之徒第455章 袁紹討黑山第363章 大練兵第695章 犍爲之戰(4)第658章 二十等爵第816章 端氏休兵第566章 大軍入城第685章 五溪蠻叛第847章 圖謀王事第794章 冬季攻勢(20)第93章 無題第886章 關東局勢第123章 皇甫嵩第438章 烽煙四起第412章 通寶之便第186章 美陽之戰(26)第13章 千騎破十萬第815章 晉陽蒼首第88章 無題第809章 效事周寺第339章 損失慘重第65章 蟻附第589章 漢中事第690章 雨第195章 激勵軍心第929章 嚴、律、密、令第211章 耀武揚威第369章 合縱連橫(2)第846章 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