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焉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公元188年十二月中旬,十七日。

在漢中呆了將近一月的時間,宋斌心滿意足的率領着糧隊,進入褒斜道,向長安歸去。

張魯聽從了閻圃的建議,因爲葭萌關真的不好打。與其拼盡全力,還不如賭一把高誠的威名能否震懾蠻人。

若是可以,漢中全取巴郡,收蠻兵,足以繼續和劉焉長久對峙下去。或許,還有可能,打破葭萌,攻入綿竹。

而只依靠漢中,想要打破葭萌關,簡直異想天開。自古雄關扼奇途,那就說明這根本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擊破。

歷史上,劉備仰仗荊州之力,尚且在葭萌關外困頓二三年。若不是張飛沿長江逆流而上,自益南攻入益州腹地,鬼知道劉備能不能打破葭萌關。

更遑論現在只靠一個區區漢中了。

張魯不是傻子,現在大兵壓在葭萌關前,也只是作爲前哨,將與劉焉的戰爭定格在葭萌關只陽平關這一線。

三萬兵馬要攻破一萬餘人防備的葭萌關?

估摸着只能等到關內兵馬全都餓死!

所以,取巴郡,是最好的選擇。如果高誠給力,自己能夠招攬那些蠻兵,對抗劉焉也就更加遊刃有餘了。

這一點解決後,張魯再無異議,當即與宋斌商量具體的結盟事宜。一些好處,也沒忘記索取。

不過,當宋斌直接從懷裡掏出一份詔書後,張魯當時就驚訝了。

封張魯爲南鄭侯,世代襲之。

噗!

老張差點一口血沒噴出來,昨天還說要報於高誠,然後上稟天子呢。

今天就把詔書拿出來了?

關鍵是,詔書上確確實實印着傳國璽印。

傳國璽與天子璽,當然不同。按道理來說,這詔書上,應當印着天子佩璽,可傳國璽不香嗎?

要是說天子璽還能仿製的話,那傳國璽基本不存在仿製的可能性。因爲,在這個時代,傳國璽一直在老劉家手裡藏着,誰會沒事拿出來讓人仿。

除了天子、皇后、太后以及符寶郎外,連丞相都未必能摸到。當然,老董這種丞相不能算。

看到這封詔書,張魯也明白了,前歲那條傳聞並非虛言。傳國璽,在高誠手中!

痛痛快快的接下南鄭侯的爵位,張魯與宋斌相誠以待,大談天下事宜。

隨後,當一些結盟的條件一一敲定後,宋斌就要回長安了。

因爲鍾長史傳信,君侯已經封周王,自己最好還是趕上封王大典。

這消息既然傳到了宋斌耳間,爲了給予張魯信心,宋斌亦是告知張魯。

張魯那叫一個目瞪口呆。

不是,這……

按程序走,不該這樣啊,最關鍵的加九錫、封公呢?

算了,人家厲害,手握傳國璽。別說封周王了,便是稱帝,也大無不可。

只是,眼下戰事正急,自己輕易不能離開前往長安。

啥時候,自己能當個漢中王!

先祖張良,助高祖定鼎江山,也不過是得了個侯爵,不能封社稷。自己若是爭口氣,或許未必不能安社稷,福澤子孫啊!

與此同時,三將相王之事,也自河東傳向他州。

冀州袁紹是最先得到消息的,足足愣神半晌,心中有些躊躇。

接着是劉虞、曹操、張邈、袁術等北方諸侯。

封王,是大漢文官武將最大的夢想了。只可惜,高祖一句非劉姓不得封王,絕了無數人的念想。

天下太平,自然不敢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韙。然而,值此亂世,再加上高誠等人起了個好頭,有些人心中也把持不住了。

袁紹也有這心思,畢竟自己和劉虞也一樣掌控着天子,封個王問題不大。只是,眼下公孫瓚到底是怎麼了?

想要鬧哪樣?

不就是誤殺了汝一個從弟嘛,又不是親弟弟,至於這麼一個勁的上頭嗎?

之前,界橋大戰,公孫瓚損失不小。帳下騎兵,幾乎折了七成之多。步卒,也損傷近半。這個時候,不應該好好修整一陣日子嘛!

現在倒好,公孫瓚又拉來了青州田楷、渤海公孫瓚麾下兵馬,不管那些渤海宵小了,聚大兵與龍湊。

公孫在在龍湊,又是三四萬人馬。自己當然不敢掉以輕心,以大將鞠義爲帥,率領兩萬兵馬,與其相持。

如今,鞠義連連傳信,言公孫瓚不日將與其決之。現在,自己還要增兵鞠義,以防公孫瓚得勢。不然,先前界橋大勝可就白白浪費了。

這還不算,最近張燕這狗賊,也是瘋了,一個勁想南下進入兗州。

不是,這兗州數萬黃巾,關你什麼事了。再說了,想南下,也沒必要死了命的走魏郡吧,旁邊的河內不香嗎?

大將顏良與文丑,領兵三萬,如今正在魏郡對抗出山的黑山賊。

有勝有敗。

這讓袁紹大爲出奇,不禁開始正視張燕麾下的戰鬥力了。

而兗州……

好吧,說多了都是累。

兗州牧劉岱死了。

對於劉虞來說,很不好的一個消息,這代表着手握實權的漢室宗親又少了一位。而對於袁紹,總算是能欣慰一下。

當即,便以曹操爲兗州牧,統帥兗州、豫州等諸侯。

老曹一戰翻身。

在剿滅兗州黃巾的道路上,連戰連勝,一報劉岱身死之仇。同時,也在處心積慮的吞併那些小時候們。

對於高誠、董卓、丁原三人封王,老曹只是哀嘆一聲,沒有說話。

這三人,佔據司隸、涼州、幷州,手握戰馬十餘萬,精騎數萬。百戰步卒,更是不知凡幾,只知不下十萬。

這等實力別說剛剛手握兗州大權的自己了,即便是袁紹、袁術也是有心而無力吧。

現在,還是老老實實的按照戲忠、程昱的部署,先並張邈、張超,再吞鮑信等人,全據兗州。而後,大兵南下,攻伐徐州。

驟時,以兗州之精士,攜徐州之富庶。南下滅袁術,佔據江淮,以中原大地北抗冀州袁紹,西抵高誠,南懾荊揚。

三王?

哼!

這天下,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然,終究不過枯冢!

第113章 帝心第187章 局勢突變第352章 太學博士第794章 冬季攻勢(20)第66章 破城!第231章 董氏小娘第69章 泄憤踏營第660章 論第600章 袁渙第700章 犍爲之戰(9)第671章 夜市第700章 犍爲之戰(9)第390章 界橋之戰(終)第921章 成都交鋒第690章 雨第873章 拼人才第606章 驍騎校尉第42章 服喪第538章 魏王卓第576章 許以厚利第306章 圍堵孫堅第903章 破勢第243章 會師第540章 彌留之際第468章 長安城內第69章 泄憤踏營第668章 失利第288章 藍田大營第922章 摩天嶺第46章 大婚第155章 陣戰第345章 紙第386章 鞠義第923章 江油城第658章 二十等爵第864章 北境煙雲第83章 北上第842章 鮮卑肆虐第353章 批評第633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746章 撲朔迷離第602章 回援第445章 戰火傾九州第933章 夜泅潛水第686章 漢夷自治第590章 疲兵之計?反受其害也!第184章 美陽之戰 (24)第376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第399章 虛張聲勢第428章 授學第663章 援兵第483章 離石議兵第544章 暗潮涌動第140章 棋局第218章 納錢徵糧第461章 聚衆大議第354章 姜紓訓弟第887章 江左易幟第49章 論兵第926章 弱蜀豈難分第306章 圍堵孫堅第437章 奇襲西鄂第776章 冬季攻勢(2)第712章 犍爲之戰(21)第338章 黃雀在後第760章 趙宮第351章 拜訪蔡邕第111章 夜取冀城第270章 偃師易幟第713章 犍爲之戰(22)第588章 結外第558章 作逆第820章 前奏第195章 激勵軍心第544章 暗潮涌動第459章 休養生息第846章 勸言第662章 諸事第816章 端氏休兵第403章 丁原丁建陽第560章 臨洛第174章 美陽之戰(14)第61章 鍾繇第317章 虢亭會戰(3)第191章 獨掌軍權第500章 劉備請兵第572章 傾國前夕第364章 錢幣第745章 軍威赫赫第81章 降者之命第333章 瘋狂的冰河第118章 青石岸之戰(上)第426章 周瑜入蔡府第418章 天下紛爭第401章 離石相王第799章 冬季攻勢(25)第635章 舉城大慶第287章 失敗的指揮體系構想第551章 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