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甘於平凡 (2)

在英語裡面有兩個單詞,很美。一個是“顯而易見”(obvious)。它來自一個拉丁文的詞根,意思是就在你的面前。另一個詞是“難題”(problem)。它來自一個希臘文的詞根,意思也是就在你的面前。“顯而易見”和“難題”的詞根是相同的。顯而易見就是難題,正在你的面前的就是難題——因爲你看不見它,你的目光在遙遠的土地上游蕩。顯而易見的已經變成了難題。開悟就是覺知到顯而易見的,而當你覺知到顯而易見的時候,難題就消失了。

過一種沒有難題的生活就是過一種開悟的生活。那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它跟成就沒有關係,它跟學習沒有關係,它跟努力沒有關係。唯一需要的就是變得更加警醒一點,這樣你就能夠看,能夠看見,能夠觀察你裡面的東西。答案是切近的,比你所能想象的更加切近你。不要遠遠地尋求它;它就在你的裡面,一旦你在裡面安定了、集中了、紮根了,我會給你所有的自由——去愛。到世俗中去,現在你將能夠享受它,你將能夠品嚐它,你將能夠穿透它最深的可能性。每當你進入深處的領域時,你總會在那裡發現上帝。當你深入愛的時候,你將發現上帝;當你警覺地、有覺知地吃好的時候,你會發現上帝。

《奧義書》說食物是上帝。《奧義書》說性是終極喜樂的一個兄弟,一個孿生兄弟。終極喜樂的一個孿生兄弟——性!你把它譴責得太厲害了。它也許是梯子的最低一級,但是它畢竟屬於這個梯子。最高一級和最低一級同樣屬於這個梯子;事實上,每樣東西都屬於上帝,都是神聖的。

這就是開悟:能夠在每樣東西里面看見神聖的顫動。宗教並不反對任何東西,宗教是在每一個地方尋找神聖的探索。而它就在那裡,等待着你。

你來對地方了。你的頭腦可能想逃離這裡,因爲對你的頭腦來說,這將是一次死亡。它適合你,但不適合你的頭腦。它完全適合你的本性。然而對你的野心、你的自我、你的驕傲、你的愚蠢來說,它是此刻你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所能找到的最不合適的地方。

所以你必須決定。如果你想要愚蠢,你就逃跑。這樣頭腦就會繼續愚弄你,讓你覺得你在愛、在享受——而你知道你並不在享受,你知道你並不在愛。這樣頭腦就可能繼續愚弄你,讓你覺得你在放縱——而你不可能放縱。你甚至都不在那裡,你不可能放縱。你不存在。從任何方面來說,你都沒有一個整體的存在。

你也許到處流浪,並且欺騙自己,然而如果你真的想被一個女人愛,真的想愛一個女人的話,如果你想要朋友,想要享受生命的話——那麼我現在給你的就是打開它的鑰匙。

第二個問題:

你說老子是接引極少數尋求者的。那麼你怎麼說他是全然的呢?

因爲他是全然的,所以他是接引極少數尋求者的。頭腦害怕全然,頭腦總是尋求完美。頭腦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試着理解這兩個向度。完美的向度和全然的向度。有了完美,自我就能完美地存在;事實上,沒有完美的向度,自我就無法存在。自我總是試圖變得越來越完美,而當你想要完美的時候,你就必須選擇——你不能全然。如果你想要聰明,你就必須選擇:你必須放棄愚蠢,你必須和無知鬥爭。如果你想要完美的聰明,你就必須切斷所有無知、愚蠢、瘋狂的可能。

然而一個全然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愚蠢裡面,他是聰明的;在他的聰明裡面,他是愚蠢的。他知道他是無知的——那就是他的聰明。對立在他的裡面會合了。老子說:除了我以外,每一個人似乎都是聰明的。我好像是一個傻瓜。每一個人都試圖變得聰明,試圖變得博學,試圖變得睿智——試圖切斷、隱藏、壓抑愚蠢,但是愚蠢有它自己的美——如果它能和聰明連在一起的話,那麼聰明就完全了。“在全然的向度上,最聰明的人同時也是傻瓜。他們是那麼簡單、那麼天真,以至於他們看上去很傻,對許多人來說,老子肯定顯得很傻。他是很傻,他是兩者。那就是困難:因爲頭腦尋求完美。誰願意去找老子呢?沒有人既想要愚蠢又想要聰明。你甚至無法理解一個人怎麼可能是兩者。一個人怎麼可能是兩者呢?

據說有一個神秘家去旅行,他來到一個小鎮上。在他到達以前,他的名字已經先到了,他的名字早就家喻戶曉了。所以人們聚集起來說:“請給我們講一些道吧。”

神秘家說:“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因爲我也是一個傻瓜。你們會被我的教導弄糊塗的,所以最好還是讓我保持沉默。”然而他越試圖迴避,他們就越堅持,他們就越被他的人格所吸引。

最後他妥協了,他說:“好吧。星期五我到清真寺來……那是一個伊斯蘭教的村莊。……你們希望我講點什麼呢?”

他們說:“當然是講上帝。”

所以他就來了。整個村莊的人們全部聚集在那裡,他引起了那麼大的震動。他站在講臺上,問了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我打算對上帝說點什麼嗎?”

村民們當然回答:“不,我們不知道您打算說什麼。”

“那麼,”他說,“這就沒有用了,因爲如果你們一點兒也不知道的話,你們就無法理解了。需要一點準備,而你們完全沒有準備。我說了也是白說,所以我不說了。”他離開了清真寺。

村民都傻眼了:怎麼辦呢?他們勸他下個星期五再來。下一個星期五,他又來了。他問了同一個問題;所有的村民都準備好了。他問:“你們知道我打算說什麼嗎?”

他們說,“當然知道。”

所以他說,“那麼就不需要再說了。如果你們已經知道了——那就結束了。何必再來麻煩我,又浪費你們的時間呢?”他又離開了清真寺。

那些村民完全糊塗了:到底要怎麼對付這個人呢?但是現在他們已經瘋狂了。他肯定藏着什麼東西!所以他們再一次想辦法說服他。

他來了,他又問了同樣的問題:“你們知道我打算說什麼嗎?”

現在村民們變得聰明一點了。他們說:“我們有一半人知道,有一半人不知道。”

神秘家說:“那就沒有必要了。那些知道的人可以告訴那些不知道的人。”這是一個既聰明又愚蠢的人——他看起來愚蠢,但是在他的愚蠢裡面,他是非常聰明的;他看起來聰明,但是他的行爲像一個傻瓜。如果你瞭解生命,你走得越深,你就越深地瞭解到整體是值得選擇的。那意味着不需要選擇。選擇將支解整體,不管你得到什麼,都是破碎的和死的。在生命中,聰明和愚蠢是一起的;如果你支解它們的話,聰明就會變得孤立,愚蠢就會變得孤立,然而兩者都是死的。生命最偉大的藝術就是讓它們在那樣一種平衡裡面成長,你的聰明帶有某種愚蠢的品質,你的愚蠢帶有某種聰明的品質。那麼你就是全然的。

那就是爲什麼,願意去找老子的尋求者是極少的。他會顯得很荒唐,因爲他的舉止有時候像一個聰明的人,有時候像一個蠢笨的人。你無法信賴他,他是不可測知的,沒有人知道他下一刻打算做什麼——他一刻接着一刻地生活。你沒有辦法從他的言行裡面得出一個教條:他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他也很蠢笨。那個蠢笨會擾亂你的。他在表面上總是不一致。當然,他在深處是一致的。絕對一致的:他是那麼地一致,以至於他的聰明和蠢笨也是一致的,然而要了解這一點,你必須更深入地進入這個人。僅僅表面上的認識是不行的,僅僅熟悉是不行的;你需要跟他在一起。你必須深深地加入他的存在,只有這樣,你才能瞭解那個全然。

佛陀是聰明的,馬哈維亞是聰明的。你在他們裡面找不到任何一點愚蠢,他們就是完美。然而老子不是的,莊子不是的,列子也不是的。他們是矛盾的,他們是似是而非的,但那正是他們美麗的地方。佛陀是單調的。如果你今天瞭解了佛陀,你就已經瞭解了他的昨天,你也已經瞭解了他的明天。他是一致的,乾淨的,邏輯的,在一條在線運動,直線的。

然而老子是左彎右拐的,他的行徑像一個瘋子。當我們進入他的話語時,你會了解的;你將瞭解他的行徑像一個瘋子。他的話在表面上沒有道理,其實它們是最有道理的,但是要了解他的道理,你就必須完全改變。佛陀在表面上是邏輯的,合理的。你不需要變成一個靜心者,你就可以瞭解他;你不需要流進他的存在,你就可以瞭解他。他是可以瞭解的,然而老子不是的。這個全然……老子接受這個世界和另一個世界,他全然接受。他不去擔心另一個世界;他知道另一個世界是從這個世界長出來的——另一生是從這一生長出來的,所以何必爲它擔心呢?儘可能美麗地,儘可能完全地過好這一生,另一生會自然地從它產生出來。那是一個自然的成長。

如果你碰到老子的話,他會使你感到很困惑。有時候他會這麼說,另一些時候他又那麼說;他說了一句話,然後又在下一句話中反駁它。所以只有極少數的尋求者纔夠得着他;所以不存在以老子爲對象的有組織的宗教。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個別的尋求者夠得着他,因爲有組織的宗教必須是完美主義者,必須根據頭腦,必須根據你;因爲有組織的宗教意味着一個對羣衆更感興趣的宗教。它必須和羣衆一起存在。

老子可以保持不受污染,保持純淨。他沒有妥協。他的全然變得不可理解。

所以只有少數尋求者纔夠得着他,因爲他是全然的。

一個人越全然,他就變得越不可理解,因爲他變得越像上帝了。他不是明確的。他不像一個人工的花園;他是一片荒野、一個森林,沒有規則、沒有計劃,是一片沒有計劃的野生的叢林,那就是他的美。人工種植的花園不管多麼美麗,人在那裡太明顯了,人工在那裡太明顯了。每樣東西都經過人的計劃、修剪和栽培,每樣東西都是對稱的,但是在一個野生的森林裡面,你看不到任何對稱,你看不到任何邏輯,如果上帝是園丁的話,他一定是病了,他爲什麼要培育這麼一片森林呢?佛陀像一座花園,一座皇家花園;老子像一片野生的森林:你可能會迷失在裡面。

你會感到害怕,每一步都潛伏着危險,每一片陰影都會把你嚇死。所以孔子說:不要靠近他。沒有人知道他的方式,他要麼是瘋子,要麼是最聰明的人,但是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第三個問題:

我有一個強烈的,想要和宇宙融合在一起,但我還是分離的、焦慮的、無家可歸的——爲什麼?是什麼東西把我拉住了?我該怎麼辦呢?

正是這個想要跟宇宙融合在一起的使你保持分離。放下這個,融合就有了。

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31章 聰明的老人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8章 自負的危險 (1)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9章 甘於平凡 (4)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33章 聰明的老人 (3)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5章 絕對的道 (4)第33章 聰明的老人 (3)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33章 聰明的老人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33章 聰明的老人 (3)第5章 絕對的道 (4)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31章 聰明的老人 (1)第33章 聰明的老人 (3)第30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18章 自負的危險 (1)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0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3)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18章 自負的危險 (1)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5章 絕對的道 (4)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9章 甘於平凡 (4)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