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

因此,藉着事物的有,我們得到利益。藉着事物的無,我們被服務。

一個人就是要這樣才能變得全然和整體,而對於老子來說,全然就是神聖的。沒有其它的神聖。它不是一種宗教儀式的培養,它甚至不是一種道德的培養。它和性格沒有關係。神聖意味着一個整體的生命,一個沒有拒絕過任何東西的生命,一個不知道拒絕的生命,一個沒有對任何東西說過“不”的生命,一個接受的生命,接受所有的對立面,一個不選擇的生命。一個沒有選擇的生命是神聖的。神聖(holy)和整體(whole)來自相同的詞根。

如果你是整體的,你就是神聖的,那意味着你同時是生命和死亡。你不隱藏死亡的事實,你不試圖隱藏你內在的空。你不試圖用垃圾去填滿它。你也享受空的純粹。沒有什麼像空那樣純粹,也沒有什麼能夠像空那樣純粹——因爲只要有東西,不純就進來了。只有空才能絕對地純粹。

但是我們非常害怕空。人們到我這裡來說:一個人獨處太難了,因爲一個人開始感覺到他的空。然後你去尋找朋友,去尋找愛人,整個努力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因爲一個害怕他的空的人是無法真正去愛的。他害怕,他的內心深處有恐懼,他怎麼可能愛呢?當他行動,當他假裝愛上某個人的時候,他只是在設法逃避自己、逃避自己的空。他在設法忘記內在的什麼地方有空和無。他在設法用別人的存在來填補這個空——而另一個人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所以,在這個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愛情都是假。你遲早會明白,它們一直是騙人的。愛人會明白他們一直被欺騙、被愚弄,但是他們認爲那是別人愚弄了他們,從來不認爲他們對別人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他們不瞭解人類的悲慘和他們的愚蠢;如果他們瞭解自己的愚蠢,瞭解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就能夠同情所有的人。當你無法單獨、安靜的時候,那表明你害怕你的孤獨,你想用別人來填補它。你假裝,另一個人也對你做同樣的事情,他也無法單獨。兩個無法單獨的人試圖在一起;那將是一個悲慘的現象,一個地獄。

如果你不能在你的孤獨裡面愛你自己,別人怎麼可能愛你呢?如果你不能愛你自己,你怎麼可能期望任何人愛你呢?如果你如此厭倦你的孤獨,那麼別人也遲早會厭倦你的孤獨。你無法填補它,它是無法填補的東西。它作爲你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你無法填補它,它必須保持空虛。它將保持空虛。所有填補它的努力都會失敗。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這個空協調,允許它,經驗它。不要壓制,不要逃避。感覺它,享受它——漸漸地,你就會理解它的美。一旦你理解了你的孤獨的美,它就變成了單獨。那麼它就不再是空的,那麼它就不再是無。那麼它就是一種純粹——它是那麼地純粹,以至於它是無形的。

要永遠記住單獨和孤獨之間的差別。孤獨像一個傷口。孤獨意味着你惦念着別人。孤獨意味着你老是想着別人、你老是渴望別人。別人在你的想象裡,在你的頭腦裡,在你的睡夢裡。別人不是真的,是想象的,但是別人在那裡,因爲它不是真的,所以你感到孤獨。當你開始感覺到你的單獨的時候,別人已經在你的腦海裡徹底消失了。它不再籠罩你的睡夢,它不再碰觸你的純粹。你自己感到快樂,你自己感到狂喜,你過得很愉快。你第一次跟你的有和你的無協調。你是整體的。

現在你可以愛了。現在愛能夠流動了,但現在的愛將是一種分享,而不是一種逃避。現在你能夠去分享你的有和你的無。

現在你可以分享你的整體。現在你能夠讓任何敞開的人加入你的敞開,現在你們可以變成永恆之旅上的夥伴。這種愛不是佔有的,因爲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單獨。實際上,你在單獨的時候是快樂的,你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也是快樂的——你不選擇。兩者都是好的。無論如何你都感到快樂。現在你的快樂是不可摧毀的;別人可以享受它、分享它,但是無法摧毀它。

你可以分享,可以把它分出去,也可以把它送給全世界;你有那麼多的快樂,以至於你可以用它祝福全世界。而它還在繼續成長;你給得越多,你就會發現它變得越多。現在你不是一個吝嗇鬼了;現在你的有不是阻塞的,你不是封閉的,你不會害怕。

你能夠給予,你能夠分享,因爲你也瞭解你的無。現在你不害怕做一個無了。現在你知道它是你存在的一部分和你存在的美;它是你內在的空間,你可以移到那裡去,它是內在的神殿,它是真正的寺廟。這個寺廟在你的裡面。

如果你在身體上尋找,那麼它在肚臍的附近。所以印度人才會變成凝視肚臍的人。西方人笑話他們;每當有人冥想的時候,他們就說:“你變成一個凝視肚臍的人了嗎?印度人知道在身體裡面……日本人稱之爲哈拉的死亡基點,印度人稱之爲身體的寺廟。他們閉上眼睛,把覺知放在身體的寺廟裡。你的身體是一座寺廟,因爲它支撐着你。你從那個寺廟進一步深入,然後你將發現你的無——那是一座更大的寺廟。身體變成一扇門,當你抵達內在的神殿時,你被無圍繞着,在寶座之上的就是神。那是無的中心。

就在幾天前,有一個人在問:內在的空怎麼可能有一箇中心呢。是的,它只有中心,沒有周界——每個地方都是中心,任何地方都不是周界。這是不合邏輯的……因爲邏輯本身就是不合邏輯的,它和生命無關。生命有它自己的邏輯,生命邏輯的基礎就是:對立面不是對立面,它們是互補的。

空有一箇中心。你看輪子——它的中心有空——輪轂。輪子是物質,輪轂是無物質,但是當你移進去的時候,情況正好相反:輪轂裡面是有,而輪子屬於無。無正是你存在的氣息、你存在的光、你存在的空間、你存在的領域。它是美麗的,因爲它完全是空的;它是純粹的,因爲它完全是空的——不要害怕它。在剛開始的時候,它看起來像死亡一樣;如果你允許它,它就會復活。在每一次內在的死亡之後,都有復活。

那就是耶穌復活的故事的意義——並非他的復活了,而是他經過了死亡、經過了那個十字架,他達到了最內在的生命。你必須經過空——那就是十字架。每一個人都必須經過它。

沒有人能夠替你背那個十字架,你必須揹你自己的十字架。除非那個最內在的中心上,你不再是一個個體,你已經變成上帝本身,你這麼做,除非你經過空,否則你達不到那個內在的核心。

印度人說:我就是上帝本身。這種說法來自於那些已經達到最內在的點的人,那些已經經過無的部分、已經來到上帝在而你不在的神殿的人,但是你在設法逃避它,你不知道怎麼使用它。如果你空了,你無事可做,你就開始做一些事情……任何事情。你打開收音機或者電視機,你讀報紙、小說,你到飯店或者到俱樂部——你做很多事情。

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是你無法什麼事情都不做。人們有一種觀念,認爲如果你不能做重大的事情,那麼可以做無關緊要的事情,但是不要閒坐着。

空坐着。只要空坐着,一個人就會碰到和生命最偉大的邂逅——一個人就會碰到自己的死亡。如果你能夠通過它,如果你能夠跳着舞、快樂地、享受地通過它,如果你甚至能夠被空滋養,那麼就沒有什麼可以摧毀你了——你已經達到了那永恆的、不可摧毀的、不死的。

所以我一直強調舞蹈的靜心。它不只是一種外在的舞蹈。外在無非是內在的訓練。你的外在在舞蹈,你不斷地在外在舞蹈漸漸地,一種內在的舞蹈就會出現,然後你就能在內在舞蹈,而移動到最內在的中心——存在的核心。記住——死亡只能用舞蹈通過,死亡只能被深深的歡笑戰勝。一個人只能快樂地、喜悅地、狂喜地揹着他的十字架——憂傷地,嚴肅地,它就會變成一副極其沉重的擔子。你自己的空將變成一副那麼沉重的擔子,以至於你想要逃避它,你會出來、進入塵世。

學習怎麼在外在跳舞,這只是一種訓練、一種鍛練,好讓內在的舞蹈變得可能。它是一種心境、一種氛圍——舞蹈是一種氛圍,它跟任何舞蹈動作都沒有關係。它是一種氛圍,一種內在喜樂的洋溢,一種內在喜樂的震顫。只有在那條船上,你才能渡過非常非常難以渡過的部分。否則一個人就會逃跑。你一面對內在的空,就會逃跑,你變得怕死。所以會有那麼多人從來不思考自己。他們思考整個世界,他們擔心整個世界,但是他們從來不思考自己,因爲那個點似乎在碰觸內在的傷口,他們害怕。

不要害怕。東西的存在是好的,你可以藉着它得到利益,但是這還不夠。除非你也學會怎麼被空服務,否則你還沒有學到那個藝術、全然的藝術。如果你只知道怎麼活,那麼你只知道藝術的一半;如果你也知道怎麼死,那麼你就知道完整的藝術——完整的藝術將使你完整。

記住,除非你死了,否則你是無法新生的。像你現在這樣,你必須穿過死亡。而你太執着生命了,那沒有用——死亡還是要來。但是死亡的來臨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通常來的方式是:你執着於生命,它來得像一個敵人;你反抗它,你拒絕它,你儘可能地避免它,但是你怎麼可能避免它呢?在你出生的那一天,死亡已經確定無疑了;每一次生都帶着死的種子。事實上,在生命中,只有死亡是確定的。每一件事情最多隻是可能而已,然而死亡是確定的。它必然要發生。你可以去避免它,你可以把它推遲一點,但是那改變不了這種局面。它肯定要發生。面對死亡的一種方式就是像敵人一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用這種方式來面對它和錯過它。就因爲他們的敵對,所以他們無法使用它,他們無法藉着它得到利益,他們無法被死亡服務。

還有另一種方式:把死亡當做朋友來接受,把死亡當做你存在的最深的一部分來接受,享受它,歡迎它,爲它準備好,當它來的時候,擁抱它。突然,死亡的品質改變了。它不再是死亡,它變成一扇門。它不再毀滅你;相反,你會被它服務。它引領你走向不死。

死——你必須死,但是要死得優美。我不是說要死得像一個堅忍克己的人,我不是說要死得像一個非常控制的人。不,我是說要死得優美、美麗,就像一個朋友來了,敲你的門,你很快樂,你擁抱這個朋友,然後請他進來,你一直在等他,已經等得很久了。

如果你能夠愛死亡,你就會變成不死的;如果你能夠理解無,那麼你的存在就會變成整個有的基礎、上帝的基礎。如果你能夠熱愛無,那麼就沒有東西可以摧毀你了,你已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那麼你已經變成了一個和整體在一起的人,這就是神聖。變成整體的就是成爲神聖的。

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5章 絕對的道 (4)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3章 聰明的老人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5章 絕對的道 (4)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1章 聰明的老人 (1)第18章 自負的危險 (1)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3章 聰明的老人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20章 自負的危險 (3)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1章 聰明的老人 (1)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9章 甘於平凡 (4)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8章 自負的危險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0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3)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8章 甘於平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