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戰局叵測

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阿史那思摩、薛萬徹兩支先鋒軍一左一右互爲倚角,自大城山城北、西兩面齊齊發動猛攻,程名振率領本部從東北——西南朝向的大城山城正面列陣,三支大軍互有同屬,朝着大城山城強攻。

數萬大軍陳列在不大的戰場內,炮聲隆隆戰馬嘶鳴,雪花漫卷旌旗在北風之中獵獵飛舞,氣勢磅礴。

高句麗數次擊潰隋軍,總結經驗發現是各處山城極大延緩了隋軍的進軍速度,從而導致隋軍貽誤戰機、補給不足,實乃大敗之根源。故而,從榮留王開始直至淵蓋蘇文掌權,高句麗多年來不斷修葺堅固的山城堡壘,非但在北邊將諸多山城連成一線組成“高句麗長城”,更在平穰城附近依託地勢構築了三層防禦陣地,以依山而建的堡壘而核心,層層構築防線。

大城山城便是平穰城外最後一道防線。

雖然依靠堅城,但高句麗軍卻不敢任由唐軍肆無忌憚的攻城,畢竟唐軍火器太厲害,往往衝到城下挖出幾塊城磚將火藥塞進去點燃,便可以將一大片城牆炸塌。

所以高句麗軍只能以己之短、攻敵之長,不得不前出至城下與唐軍血戰,阻止唐軍輕鬆抵近城牆之下。

不過由於背倚堅城,可以得到城內的充分支持,隨時變化陣型調整部署,故而與兵員素質、戰術素養更爲優秀的唐軍對壘沙場,居然也能打得有來有回,不至於被唐軍的衝鋒陣列一擊即潰。

戰鬥很是激烈。

唐軍早已被遼東酷寒天氣折磨得痛不欲生,只希望儘早打完這一仗趕緊返回大唐本土渡過這個冬天,因此士氣高漲,奮勇爭先;而高句麗軍知道大城山城乃是平穰城外最後一道防線,一旦大城山城淪陷,那麼唐軍兵鋒便可直抵平穰城下,屆時再無迴天之術,故而三軍用命、悍不畏死。

雙方在城下山腳的開闊地上奮勇廝殺,戰況極其慘烈。

只不過高句麗軍再是悍勇,也無法抵擋唐軍的震天雷以及鋒銳的弓弩,陣型被唐軍漸漸壓縮,不斷向後退至山城之下,負隅頑抗。

……

李績抵達前線,距離戰場緊緊百丈之地,負責指揮的程名振遠遠的迎了上來,擡手施禮。

已過了天命之年的程名振身材粗壯、方臉闊口,花白的鬍鬚非但未有半分衰老之感,反而予人一種“老而彌堅”的剽悍。

李績絕不敢小瞧其半分。

程名振雖然名聲不顯,但那是因爲其長期鎮守幽營二地,兼且性格隱忍低調,論起行軍打仗的本事,當之無愧的排在帝國最厲害的那一撥將領之中,尤其是治軍之法,更是獨樹一幟。

兩人相互見禮,李績看着遠處廝殺震天的戰場,沉聲問道:“戰況如何?”

程名振抹了一把凍僵的臉,連嘴脣似乎都不聽使喚了,甕聲甕氣道:“高句麗君抵抗非常頑強,那淵淨土雖然名聲不顯,沒有淵蓋蘇文天下皆知,卻也是個知兵的,依託堅城步步爲營,戰力很強。不過咱們處於優勢,三軍齊發近七萬大軍圍攻大城山城,淵淨土兵力太少,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破城是遲早之事,只看能夠堅持幾天。”

平穰城附近山嶺縱橫、河道密佈,很是不利於大軍團作戰,唐軍空有數十萬兵力卻不能完全派上用場,只能各部之間輪番上陣,保持軍隊的戰力、士氣,對敵軍持續施壓。

李績頷首。

平穰城之戰本就是一場苦戰,之前早已有了心理預期,所幸雖然天氣嚴寒、運輸不便,水師卻依舊能夠源源不斷的將糧秣輜重運至前線,使得大軍可以長期保持士氣。

否則一旦進攻受挫,必會軍心動搖,稍有不慎便是潰敗之局,哪裡能夠如眼下這般穩紮穩打的一一攻陷平穰城外圍防禦,將其堅硬的甲殼一層一層扒開,直至挺進至平壤城下?

戰事越是堅持、深入,便越是凸顯水師之重要,真不知等到得勝還朝之後,原本那些排斥水師的將領們要如何面對水師的軍功……

兩人就站在後陣,耳旁是隆隆的震天雷炸響以及雙方十多萬兵卒奮戰廝殺的聲音,交流着戰場的局勢,不停的調兵遣將。

事實上再是優秀的統帥在這個時候也只能做出一些微調,想到大規模的戰術戰略調整根本做不到……

遠處,一個禁衛飛速跑來,到李績身前站定,施禮道:“長孫大郎傳回消息,陛下請英國公過去中軍大帳議事。”

李績心裡一跳,轉頭對程名振道:“繼續加大軍隊的輪轉,持續增加給於敵軍的壓力,絕不能讓他們獲得喘息之機。此戰準備充足,務必一戰而定,早日攻陷大城山城,否則拖延日久,恐生變故。”

他現在愈來愈覺得局勢怕是要產生變化,而變化之源頭,便是長孫衝。

這並沒有什麼實質的證據,就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然而這一生從一個富戶子弟到瓦崗寨的山賊,再到目前一人之下、宰輔之首,他早已可稱爲人傑,無數次緊要關頭之閱歷所錘鍊出來的對於時局世事之認知,使他非常清楚往往這種看似毫無根據的感覺,卻往往能夠不受眼界、信息等等一切條件所限制,直至問題本心。

他無法阻止李二陛下采納長孫衝傳回的消息,也不能分辨長孫衝所傳回消息之真僞,就只能盡最大努力使得戰局更快的向前推動,敵我雙方的對比越是懸殊,距離勝利越近,那麼有可能來自於長孫衝所傳回消息的反噬就會更小一些。

*****

平穰城。

街巷上到處都是頂盔貫甲、陣列整齊的兵卒,時不時的巡視全城,如遇到擅自走上街巷的百姓便會當場拿下,解送官衙予以審訊,一旦確認乃是爲了私逃出城,便會闔家上下一起押赴刑場,梟首示衆。

數十萬唐軍傾巢南來,已經將平穰城東、北、西三面死死圍住,隆隆的火器炸裂之聲隱隱傳來,平穰城外的數道防禦陣線一一崩潰,眼下唐軍已經攻至大城山城,眼瞅着就將直抵平穰城下,城內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盡皆籠罩在巨大的恐慌之中。

唐軍之強盛早已被證明遠非當年的隋軍可比,高句麗可以在隋軍數度攻伐之下穩守不失,但是如今面對更爲強橫的唐軍,卻一路丟城失地丟盔棄甲,根本看不到反敗爲勝的機會。

沒有多少人願意與平穰城共存亡,誰都想盡辦法希望能夠逃出平穰城,只不過淵蓋蘇文開始了鐵血暴政的統治,誰敢私逃、鬧事,影響城內軍心民心,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死。

而且是闔家上下一齊斬首,絕無寬恕……

殘暴的高壓統治之下,整個平穰城空氣凝滯、人心惶惶,壓抑在一片血腥的恐懼之中。

大莫離支府。

隨着唐軍連續不斷的摧毀平穰城外的防線,一步一步抵近平穰城,王宮的權力已經被徹底凍結,所有軍政大事都必須遞交至大莫離支府,有淵蓋蘇文擬定命令予以頒行,使得大莫離支府成爲整個高句麗的中樞。

現在的淵蓋蘇文是真正的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高句麗實際上的掌控者,所差的也就只是沒有進行最後那一步而已……

來來往往的官員、武將行色匆匆,卻各個在進出府門之時畢恭畢敬,誰都知道淵蓋蘇文殘暴,這個時候即便是半點不慎都有可能觸怒這位魔王一般的人物,所導致的下場必定悽慘無比。

長孫衝坐在正堂一側的簽押房內,將窗戶略微推開一條縫隙,看着堂上將各種各樣消息彙報給淵蓋蘇文的官員武將,心裡有些凝重。

眼下唐軍已然在猛攻大城山城,平穰城外圍最後一道防線岌岌可危,這個時候淵蓋蘇文沒有讓他遷往安鶴宮坐鎮支援淵淨土,卻將他調到平穰城中,坐在這大莫離支府內……

究竟意欲何爲?

第八百三十三章 皇族立場(上)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價高者得第二百六十三章 逼供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搏命一戰第八百八十七章 金點子【萬字求票】第七百九十五章 援手【第二更求月票】第四百四十九章 排除異己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 內生嫌隙第兩千四十五章 前途叵測第五百三十一章 針鋒相對第七百五十六章 釣魚執法第六百零九章 帝國利益第二百三十五章 緊急會議第五十五章 馬踏韓王府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 柱國第一千九百九十二章 指點江山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人選之爭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霸權主義第八百九十五章 賣身求榮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花前第一百六十八章 紛至沓來第五百六十一章 備受打擊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生擒活捉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陰差陽錯(盟主“親愛的好嗎”加更,求票!)第兩千九十九章 投其所好第七十五章 欲揚先抑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悍然開戰第一千九百零四章 掉入彀中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酒宴第三千一百四十章 局勢叵測第四十一章 驅逐出城,面壁思過(上)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天下第一鎮第七百八十二章 栽贓構陷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改邪歸正第七百三十六章 抽絲剝繭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咄咄逼人第四百六十二章 告御狀第4263章 強渡灞水(下)第八百二十七章 海鹽勝雪第七十四章 略同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悔之莫及第七百一十一章 收編山越人?第4508章 晉陽婚事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恩遇第九十九章 誤會第八百一十一章 鹽場招標(上)第一千零四章 表忠心【求票】第一千兩百九十八章 武家兄弟第九百一十七章 四處求情第三千一百三十六章 分封天下第九百七十八章 何謂帥才?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越級虐菜第六百八十一章 女王是個賢內助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帝國隱患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 寶寶心裡苦,卻又說不出第三百一十六章 爭權奪利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咸陽橋頭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風起於東市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春雨第四百零六章 李象拜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過年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生擒活捉第二百一十二章 怒火勃發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就這麼決定了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擔憂第九百零七章 自尋煩惱第三千一百二十章 退身之路第兩千四十六章 梟雄末路第五百九十三章 恐慌蔓延第一千八百八十章 情感複雜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勝敗人心第四百九十一章 君臣之間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文化入侵第三百一十四章 皇家公主號?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豪雄落幕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穩固防禦第八百七十六章 我雀盲眼第一章 無間道?第五百一十八章 杜荷訓妻第六百六十章 琴瑟合鳴第七百五十章 財帛動人心(求票)第二百九十三章 入城不易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少女心思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人選之爭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決勝之機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軍令如山第九十六章 轟動長安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你就坑死我得了第一百七十四章 那宿命的相逢(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勸諫(下)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 房俊的威望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圍魏救趙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 抗旨不遵第五百二十九章 心結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是戰是和第八十三章 一觸即發第三千三十八章 危機第一千兩百九十五章 坐地起價第八百三十章 倒黴的侯賽因第三百二十八章 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