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見姻親,聞良言

王琪的話聽着是有道理,可是說的人不對。

他本不是愛鑽營的人,這樣的安排又太功利了些。如此侃侃而談的王琪,剛接了代天子去迎接天子生母的差事,身上卻沒有半點欣喜,臉上反而露出幾分悲涼。

道癡嘆了一口氣,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七哥無需內疚太過。”

王琪苦笑道:“皇上既命人去迎王妃進京,那名分也是早晚之事。我真是不知該如何見二伯。若是宗房伯父與堂兄們都需規避,張姐夫早些出仕也是好事。”

張慶和不僅娶了王氏女,本身又是宗房太夫人的侄孫,論起血脈親緣來,不比道癡遠。年歲又在這裡,趁着王琪沒成親前,王家人想要扶持一把,在官場上會便宜很多。

即便三郡主封公主,現下有國孝在,婚禮最早也在一年後,王家人還有佈置的機會。

等到道癡年長出仕,在官場上也有了幫扶。

道癡心中想着王琪的苦悶,道:“若是姐夫願意,自然是好事。”

王琪看着道癡道:“要是二郎、三郎年長几歲就好了。”

三郎是宗房近支,道癡又與王琪相伴長大,受過王老太爺的恩惠,宗房真正能依仗的族人,也只有他們兩個。換做其他房,關係疏遠,不說有沒有成才的子弟,即便有子弟可以幫扶,庶強嫡弱,也非家族之福。王琪在還罷,駙馬身份是震懾;王琪要是有不在,庶壓嫡也不是沒可能。

至於三郎與道癡兩個得勢後會不會欺壓宗房,王琪是想也不曾想過。而對於位居從三品的從堂叔王青洪,王琪卻是壓根沒有想起。

看着王琪眉頭皺成一團。道癡低聲安慰道:“七哥,還是那句話,勿要看着眼前。皇上以藩王身份即位,京城看似太平,說不得還有的折騰,眼下風光未必是風光。只要七哥與三郡主恩愛,王家就有靠山。我與三哥晚個十年、八年出仕也不遲。”

王琪聽得有些詫異:“殿下已經是皇上,誰還敢爲難皇上不成?”

道癡道:“即便身爲皇帝,也未必能隨心所欲。上有孝道,下有‘忠臣’,不管擡出什麼名號,說到底還是名利之爭,還不知會爭到幾時。咱們只管作壁上觀就好,省的引火燒身。”

王琪並不愚鈍。聞言自然聽出道癡言外之意。京城政局真要大亂的話,二伯致仕就未必是壞事。雖說曉得這種說辭是在安慰自己,可王琪眨了眨眼睛,心裡的不安愧疚還是弱了幾分,小聲道:“真的有人敢鬧麼?”

道癡點點頭,小聲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權力更替,總是難免紛爭。不說別的,就是先皇以太子身份即位時。朝廷也動盪了數年。權閹生生死死,閣臣罷了不是一個兩個,牽連在中的六部堂官不下數人,破家問罪的人家數以十計。皇上這邊,怕是會更艱難。”

王琪這些日子只爲自己與三郡主的婚約懊惱,哪裡想到過這些。如今聽道癡聽了這些,想想不說別的。就是王妃進京後就是一場官司。

後宮有太后在。王妃這個皇上生母的身份,就要有的扯皮。以皇上至孝的身份,怎麼會讓王妃“名不正、言不順”地滯留京城。總要接到宮裡奉養,到時候少不得一個“聖母皇太后”的封號……

同皇上要面對的亂局相比,宗房二伯隱退之事就沒有那麼糟糕了……

說話的功夫,馬車到了槐花衚衕。

張家在京城買的宅子就在此處。

下馬車時,王琪不能說神清氣爽,臉上的沮喪也都散去。看上去平和許多。

兩人出宮後直接過來,並沒有長隨小廝在旁。王琪打發了車伕,便直接上前叩門。

一個老僕半推門望着外頭,看了王琪好幾眼,方小心道:“可是王家七爺?”

王琪大笑道:“爺前幾日還來過兩遭,你這老兒莫非健忘?”

那老僕忙道:“是七爺收拾的氣派,小老兒有些不敢認。”

哪裡是穿着打扮上的問題,王琪心中有數,自己沒上帖子直接登門做了“惡客”,又與道癡兩個穿着素服,沒有隨從小廝,這老僕老眼昏沉的才遲疑。

老僕已經推門出來,王琪從荷包裡抓了兩塊碎銀子拋在他懷裡,道:“表叔前些日子說是要南下訪友,啓程沒有?”

老僕先謝了賞,而後回道:“還沒呢,行李早收拾好了,船也定下。只是老爺聽說二舅爺從龍進京,不好這個時候動身,說要等會了二舅爺再南下。”

王琪聞言笑道:“這不是正主到了,快去通傳。”

這老僕亦是張家帶進京的老人,聞言忙望向道癡。張家進京前,道癡也去過張家幾遭,老僕亦是見過的。見眼前清俊少年確實眉眼之間有幾分相熟,忙告罪道:“是小老兒眼拙,七爺與二舅爺快進,小人這就去通稟。”

說話間,老僕引兩人進了院子,轉過影壁,到院子裡,便走到東廂門口,高聲喚道:“老爺,王家七爺與二舅爺來了。”

張家只是兩進院子,有人叩門,前院廂房裡本聽得真切。

只是張老爺拿了本遊記,看的入迷之處,兩耳不聞窗外事,纔沒有留意。眼下被老僕高聲喚過,才醒過神,起身出來見客。

他本灑脫隨性之人,爲了姻親晚輩延遲出京,也不是對道癡這個“天子伴讀”有什麼企圖想要沾光巴結,不過是看重長媳,願意在親家面前給長媳臉上。

在道癡與王琪面前,張老爺的待人接物還是昔日情形,並沒有刻意親近熱絡。

道癡與王琪這幾日見慣各種“親切”,見張老爺如此,心下少不得又多了幾分敬重。

張老爺與王琪寒暄兩句,便道:“你姐夫與三郎去新宅。眼下並不在家裡。三郎幫你置了大宅,雖是好心,可京城居、大不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簡難。親家老太太品性高潔,若是要老人家安心進京養老,不可過於靡費。”

這般直言教導,聽着雖不婉轉,可卻是真情實意。

道癡站起聽了。感激道:“小侄謝過世叔教誨。”

張老爺對道癡印象本就頗佳,眼下見他成了從龍之屬,依舊恭謹謙遜,並無得意張揚之態,滿意地點點頭,道:“有你這個孫子,親家老太太是有晚福之人。”

王琪在旁聽了,笑道:“表叔。叔祖母現下就沾了二郎的光了。”

張老爺望向王琪道:“哦?從何說起?”

王琪從懷中掏出那封誥贈卷軸,遞給張老爺道:“表叔,皇上加恩,族叔、族嬸得了封贈,叔祖母成了五品太宜人。”

張老爺雙手接了,鄭重展開,看着看着,面上已經忍不住帶了激動。

他放下卷軸,看向道癡。道:“二郎舞勺之年,便能爲長輩先人賺得這份殊榮,甚好,甚好。你父母泉下有知,亦會欣慰不已!”

道癡聽了,有些不好意思,訕訕道:“不過是僥天之倖。並非小侄之功。小侄羞愧。”

張老爺搖頭道:“時也,命也。二郎聰敏不俗,前程可期。卻因少父兄扶持,仕途上總有些艱難。如今藉着東風,將來前程少了波折,也是二郎時運到了,無需妄自菲薄。且要記得分寸,勿要行被厭棄之舉。忠誠勤勉,方是穩妥。”

世間本無公平。官場之上尤甚。

真正官場得意之人,又有幾個沒有靠山助力的。到了道癡這裡,只是靠山比旁人更硬些。可是君臣之誼,又哪裡比得上家族血脈相系。親人之間有包容愛護,做了錯事也能得到諒解;帝王的榮寵卻虛無縹緲,不可掌握,又關乎生死。

這又是一番忠告。

道癡的長輩不少,張老爺並不算親近的,可這兩次三番地真心告誡,卻說到道癡心中。

張老爺不過四十多歲正值壯年,又是這般通透的性子,道癡感激之餘,不由有些意動,斟酌道:“朝廷用人,三途並用。若有機會,世叔可想過要出仕?”

三途除了科舉,還有舉薦與恩蔭。

張老爺無心應試,恩蔭又談不上,剩下的就只有舉薦了。

張老爺聞言,先是一愣,隨即正色道:“我才說過‘分寸’二字,二郎就忘了?二郎自身不過舞勺之年,即便與今上潛邸有舊,又有何功勳?一份誥贈已是今上降下隆恩,二郎當感激涕零,好生讀書,以待出仕後爲今上效命,方顯忠誠之心。舉薦弄權,不是二郎現下可爲能爲之事。別說是我,就是你姐夫那裡,亦不需你惦記。我雖沒見過今上,可卻曉得人情道理。你身爲今上伴讀,是今上可信之人。你用這信任去換權勢,這份信任就會散了。鼠目寸光,愚不可及!”說到最後,已經帶了怒意。

若說前面的話是忠言告誡,這段話就是直言呵斥。

即便道癡素來淡定,眼下也被訓得滿臉通紅。

王琪在旁,更是坐不住,忙起身道:“表叔誤會二郎,想着舉薦表叔與表哥出仕是侄兒的意思。方纔侄兒在路上攛掇的二郎。”

張老爺聞言,神情稍緩,不過言語依舊鋒利,冷笑道:“七郎即便日後成了皇親也在安陸,操心京城之事也太早了。”

在世人眼中,嘉靖是過繼到皇室,三郡主依舊是王府郡主,王琪這個儀賓自然也沒有離開藩國的道理。

王琪滿臉通紅,又不好說自己擔心成了駙馬的話,點頭道:“侄兒曉得錯了。”

雖說王琪與道癡依舊受教的模樣,可兩人面露窘態,顯然心裡並不坦蕩。張老爺的眼中露出幾分失望,沒了說教的興致,起身道:“我不日離京,要去與兩個老友道別,恕不奉陪了,你們兩個去見順娘吧。”

說罷,他喚了小廝進來,吩咐引兩人去內宅,便丟下二人,自己出門訪友去了。

道癡與王琪對視一眼,面上都有些訕訕。之前還羨慕張老爺的灑脫隨性,可這份隨性用到他們身上,還真有些受不住。換做面皮薄的,被這樣仍在一旁,哪裡好意思再次登門。

同時張老爺的話也如警鐘一般,敲打在二人心上。

兩人都是上無父兄,自詡有幾分小聰明,慣會自己拿主意的。聽了張老爺這番話,才曉得“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他們這幾分小聰明,顯得太笨拙。

道癡道:“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七哥與我還是順其自然吧。”

他心中開始反省,自己這些日子還是浮躁,真的“鼠目寸光”了。對於嘉靖來說,哪裡看不出真心與假意。即便自己曉得所謂“忠心”有了參雜,可也得當成十足真心來表現纔好。

王琪心有慼慼然地點頭,道:“清靜無爲總比畫蛇添足要穩妥。”

順娘已經得了消息,曉得王琪與道癡來了,恨不得立時到前頭來,可曉得公公在前院待客,沒有使人相招,也不好隨意到前面來,早打發臘梅到前頭穿堂後等着。

小廝一帶二人到穿堂,臘梅便看到,便轉身去通傳。

因此,等道癡與王琪到了後院,順娘已經從廂房出來, 迎上前來。

道癡見她疾行而來,忙速行兩步扶住,道:“姐姐慢些!”

順娘盯着道癡看着,不知不覺紅了眼圈,道:“二郎長大了,比姐姐還高了。”

道癡也看着順娘道:“姐姐沒長個子,倒是見豐腴。”

順娘懷孕兩月,雖沒顯懷,可是下巴比出嫁前圓潤不少,脣紅齒白,多了少婦風韻,倒是比出嫁顏色更好。瞧着她眉眼之間恬靜寧和,日子過的當算順心。

道癡心裡踏實許多,雖說順孃家書中都是好話,可到底是做人家媳婦,與在家做女兒不同。又因順娘性子綿軟,他與王寧氏兩個始終都有些放心不下。

王寧氏能捨了故里,答應隨着孫子移居京城,大半也是因不放心順娘所致。

王琪見他們姊弟親暱,心中酸酸的,嘟囔道:“順娘姐姐眼中就剩下二郎了。”

順娘笑道:“七郎勿惱,我是好幾年不見二郎,才緊着二郎先說話。”

王琪“嘿嘿”兩聲,道:“外甥呢,上回我教了他叫‘舅舅’,也不知還會不會叫……”

第一百的三十五章 聚散離合終有時第24章 得失難論說儀賓第146章 驚弓之鳥,飄飄欲仙第108章 四小披甲出安陸第101章 柔順娘出閨成大禮第20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五)第159章 嗣皇帝遭遇“下馬威”第130章 暗心驚祖母提防第118章 童子身,泄元陽第133章 利益當前親人惱第69章 旦夕禍福,不測風雲(一)第145章 官驛旁觀見權閹第84章 王府大喪,宗房相邀第18章 紀先生,李御史第15章 挑挑揀揀長命鎖第141章 善惡到頭終有報第159章 嗣皇帝遭遇“下馬威”第19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四)第169章 說學監,曉權臣第142章 倒春寒,天使至第6章 樂羣堂裡接風宴(下)第28章 十分家產獻三分第171章 端倪(二)第90章 回家來預備佳節第71章 旦夕禍福,不測風雲(三)第144章 王陳出府,傲客登門第133章 利益當前親人惱第73章 小童充做城門守第2章 **少年初聚首(上)第148章 欽差至,遺詔出第90章 回家來預備佳節第11章 誰家兒女高聲問第137章 王家窯速戰速決第110章 今早練就殺人膽第160章 察異常王琪心膽顫第64章 議水患士紳雲集(一)第2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一)第28章 十分家產獻三分第25章 命硬嫗收命硬孫(下)第77章 壓孝道青洪問賊訊第90章 回家來預備佳節第107章 流民將至,世子悲憤第15章 挑挑揀揀長命鎖第139章 平靜第5章 樂羣堂裡接風宴(上)第78章 親不親老僧歸來第5章 往事撲朔難分明第1章 王七作何討人嫌第20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五)第73章 小童充做城門守第21章 無情兒,孝順子第一百的三十五章 聚散離合終有時第65章 議水患士紳雲集(二)第96章 因銀錢姐弟起疑意第98章 樂羣院裡添新人第169章 說學監,曉權臣第114章 邢百戶粗中有細第69章 旦夕禍福,不測風雲(一)第12章 一回合誰輸誰贏(上)第10章 人情到底,世子施恩第2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一)第2章 **少年初聚首(上)第61章 暴雨虐世子出行(一)第26章 仗勢欺人,爽中之爽(二)第70章 旦夕禍福,不測風雲(二)第142章 倒春寒,天使至第17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二)第15章 挑挑揀揀長命鎖第134章 一年勝似一年景第20章 一步一步還一步第140章 欲分房宗家生隱患第16章 訪族親,珉與瑾第168章 見骨肉,暗悔悟第31章 翩翩少年暮登門第73章 小童充做城門守第2章 **少年初聚首(上)第162章 閣臣三拒嗣君意第104章 送彌勒手足作別第147章 聰明人辦“聰明事”第121章 察行跡王妃遷怒第1章 王七作何討人嫌第126章 崔小舅、劉大舅(上)第72章 寧藩造反驚天下第130章 暗心驚祖母提防第27章 仗勢欺人,爽中之爽(三)第61章 暴雨虐世子出行(一)第5章 樂羣堂裡接風宴(上)第123章 賢婦兩全巧安排第3章 同窗少年初聚首(中)第133章 利益當前親人惱第13章 聞惡語寧氏憐不平第80章 鬧府學誰是無辜人第134章 一年勝似一年景第107章 流民將至,世子悲憤第155章 聽新聞,生忌憚第24章 命硬嫗收命硬孫(上)第131章 聞佳音,得喪信第129章 三代人,議前程第83章 欽差到大喪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