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真

真善美,以真爲首。

“真”在文物保護與修復中也是一項根本性的因素。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原則,就是“原真性”。

“原真性”,英文原稱是“authenticity”,在不同的領域裡,它有不同的衍生含義。

最早這個詞的出現,是針對“風格性修復”而來的。

一百多年前,英法都存在大量這樣的事例。

譬如法國修復巨匠勒·杜克,在法國修復了大量的教堂與城堡,作品遍及歐洲很多國家,還曾經主持修復了大名鼎鼎的巴黎聖母院。

在修復巴黎聖母院的過程中,他豎起了一座以前從來不曾存在過的尖塔。這座尖塔當初曾經存在於巴黎聖母院的計劃中,但從來不曾修建過。

不僅如此,他還改動了以前的室內壁畫裝飾,重新加入了缺乏歷史依據的建築雕刻。

甚至,最令人詬病的是,他還非常自戀地加入了自己和另外兩位建築師的雕像……

之後,在英國,類似這樣的修復也非常流行。這些修復師或者建築師強調的是“風格完整性”。

按理說,修復古蹟應該做的是維護與修理,但自戀的他們卻加入了更多自己的創作。

他們想要建立一個更具完整性的表達。就算這表達、這風格從來沒有在歷史上存在過,在經過建築師的考察與判斷後,它們也將被重新建設起來,成爲修復後建築的風格。

這就是所謂的“風格性修復”,它們追求的是建築或者文物的“藝術風格”,而非“歷史本質”。

這樣的流行最終遭來了批駁。

在英國,以普金和拉斯金爲代表舉起了“反修復”的大旗,開始了兩種觀點的歷史性論戰。

拉斯金在他的《建築的七盞明燈》中鮮明地表示,“在這件重要事件上,請讓我們別再自欺欺人,就像不能使死人復活一樣,建築中曾經偉大或美麗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復原。我在前面堅持認爲是整個建築生命的東西,亦即只有工人的手和眼才能賦予的那種精神,永遠也不會召回。在另一個世紀,也許會賦予另一種精神,那時就成了一幢新建築;然而其他的手和思想是無法召喚和控制已逝的工人的精神的。”

“那麼讓我們不再談論修復。這件事是個徹頭徹尾的謊言。你可以像模仿屍體做人體模型一樣,模仿一座建築;就像你的建築業可以擁有舊牆的外殼,但是這樣做有什麼優點我卻既看不出,也不關心。然而舊建築卻給毀了,與變成一堆瓦礫或者化爲一堆爛泥相比,被毀得更徹底、更無情。”

這兩派論戰的核心其實就是“原真性”。

時間必將摧殘一切,無論歷史建築還是文物古蹟,在時光的長河中必將老化、損壞甚至倒塌。

修復正是應延續它生命的需求而存在的。

但是,在修復過程中,涉及到關於建築本體、材料、技術工藝、場所、環境、情感等綜合性要素,到底能不能保持原文物古蹟的真實性價值,能保留多少,這就事關修復過程中的“原真性”理解與思考了。

經過漫長的討論,“原真性”這個概念漸漸被豎立了起來。

一般來說,判定一件藝術品應該考慮它的兩個基本性質。

第一,是藝術品的創作;第二,是藝術品的歷史。

藝術品的問世由創作思維過程和實物營造所組成,歷史則包含了能夠界定該作品時代性的那些重大歷史事件,及其變化、改動以至風雨剝蝕的現實情況等等全部內容。

“風格性修復”不僅在修復設計上完全違背了原設計師及工匠的精神,而且在修復過程中也抹拭了歲月在文物上留下的痕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歷史的聯繫性。

正是在這樣不斷的爭執與論戰之下,威尼斯憲章才應運而生,成爲世界文物修復以及古蹟保護的指導性綱領的。

而“原真性”也成爲了世界文物修復的根本原則。

兩個世界在不同的道路上發生了巧妙的重合。

據蘇進所知,這樣的論戰在這個世界也曾經發生過,但規模遠沒有那麼大。它引發了雅典憲章的頒佈,然而關於“原真性”的討論還沒有到威尼斯憲章那樣的深度。

當初在驚龍會上,文物協會的長老們想要推廣的藝術修復,跟當初英法兩國流行的“風格性修復”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令人深思的是,蘇進能夠很肯定地確認,文物協會的長老們,這些古板的傳統修復師,的確是不知道英國那場論戰的存在的。

驚龍會上,蘇進對“藝術修復”的批駁,幾乎是那場論戰的縮水版。

他的觀點能夠輕易地取得勝利,除了之前用技藝碾壓了長老,契合了“技藝爲王”的潛規則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爲,那些九段墨工,乃至於更多的傳統文物修復者們,更認同的是“真實性修復”。

在中國近現代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歷程中,早期用得更多的不是“保護”這個詞,而是“保存”。

一字之差,代表的概念卻有根本性的不同。

而這,纔是華夏傳統文物修復真正的根本所在。

正是因爲這個,當初凌天如堪稱天才,卻在距離九段只有一步的時候退出修復界。

正是因爲這個,石永才纔會放棄文物修復師的段位,重新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

正是因爲這個,嶽九段纔會覺得自己將要走出的是一條“歧路”,從而感謝蘇進的一言之恩。

因爲從根本上來說,他們認同的是“真實”,覺得“藝術修復”是錯的!

然而,華夏文物和建築,尤其是後者,跟西方建築有着根本性的區別。

所以,同樣是“原真性”,不同的解釋會帶來不同的判斷方式。

這也是華夏文物修復的矛盾由來,也是華夏文物修復對威尼斯憲章的疑惑所在……

對於文交會的這次交流論壇,蘇進和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從一開始就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做了非常周全的安排。

論壇第一天,國家文物局安排了一位專家進行開幕發言,基本上就算確定了這次論壇的討論主題。

這位專家直接提出了“原真性”的概念,也就是那一個“真”字。他發完言之後,第二位專家上臺。

他看似自由發言,但下面的人明裡暗裡都知道,這還是文物局安排的,相當於是一個託。

但就算是託,他發言的內容也引起了大多數人的關注。

他對第一位專家提出的“原真性”概念提出了質疑,把重點轉移到了“什麼是原真性”上。

他提出來的例證也非常有力。

西方建築以磚石爲主,可以延續千年不倒。

但是東方傳統建築以木結構或者夯土結構爲主,這種結構相對比較容易損壞,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大修一次。

在修復過程中,有可能進行擴建、改建,以及更換建築的一些構件和材料,甚至改變顏色。

對於木構建築,還有“落架大修”的做法,這幾乎就是一種重建了。

這同樣是傳統,同樣是歷史建築,對於這種建築的現代修復,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標準?把什麼定爲它的“原真性”?

第二位專家提出的這一點,直接引起了很多華夏修復師們的共鳴。

華夏人通常都很務實,這些傳統修復師們究竟如此。

對於他們來說,概念是概念,最重要的還是實際操作。

中國文物以及建築的情況這麼複雜,面對不同的情況應該怎麼操作,這纔是最關鍵的事情。

如果能在這場會議上定出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再好不過了!

同時,這些務實的傳統修復師們也隱約感覺到了一件事情。

理論,是實踐的指導。

能在理論上統一思想,制定標準,他們以後的工作可就方便多了……

前兩天蘇進沒有到現場來,但他其實一直是很關注這邊的。

他知道,兩天時間,從一開始的定調子到試探性討論到深入討論,已經有十多位專家以及修復師上臺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這還是公開上臺,面向所有人的發言,私底下小規模的討論乃至爭論,更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

這中間涉及到的問題實在太多,還有很多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見。

就算是大會公開表示並不支持的“風格性修復”“藝術性修復”,其實也是有一批支持者的。

他們討論得熱火朝天,有時候還針鋒相對,據蘇進所知,有幾次討論到怒火上頭,這些老技師們幾乎要動起手來了。

還好這是在文交會上,安保工作是重中之重,那些人還沒來得及發生過於親密的肉體接觸,就被非常友好地拉開勸解了。

但即使如此,兩天時間,也讓討論達到了非常深入而熱烈的程度。更可貴的是,在文物局有意識的引導下,討論一直沒有偏離主題,仍然圍繞着“文物修復的核心原則以及具體標準”來進行。

文交會第三天,蘇進到達演講大廳現場,剛纔受到大量注目,就有一個人站了起來,大聲說:“蘇大師,您覺得文物應該怎麼修?!”

_____________

幾乎是純理論性的一章,花了很多心思寫,希望不會太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