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消化不良

特權階級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利益分配的問題,從人類進入了階級社會以來,這個問題始終就是最核心的問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分配製度總體而言是趨於公平。

當然,這種公平也是分對象和分國家。投胎在三哥那個地場就不要指望獲得北歐的人權待遇。能投胎在發達國家不管怎麼說還是比投胎在發展中國家要幸運。

換句話說,不同時期的俄國,這種公平也是不一致的。比如投胎在沙皇時代,除非你是貴族或者資產階級,那真心不要指望享有多好的人權。蘇聯時代的老百姓不可避免會遇到很多生活問題,但整體而言還是比沙皇時代要強。

不過,蘇聯時代的普通生活水準和發達的西歐平均生活水平比起來,就又要第一個檔次了。而這種差異就是導致所有問題的根源。沒有比較,就無法顯示出差異,如果全世界都是老子崇尚的那種小國寡民的生活狀態,估計很多老百姓當牛做馬還覺得有幸福感。

蘇聯的問題就在於同時代的對手們太強,讓國內的老百姓一對比就顯示出了極大的差距。再加上少數特權階級的腐朽生活又放大了差距以及拉了仇恨,自然是千夫所指。

這種情況要麼就學“曹縣”,跟金家父子的那一套閉關鎖國的愚民政策,將老百姓都當二傻子忽悠。不讓他們發現真實的差距,這樣能混一天是一天。但是哪怕是曹縣也有多不勝數的脫北者。可見封鎖和禁錮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套用馬克思他老人家的話說,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發展生產力。生產出更多的物質產品以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將大傢伙的需求都滿足了,一切問題自然是迎刃而解。只不過那種大同社會連老馬都加了一個前提——生產力空前發達。

wωw●тт kán●CO

這個空前發達究竟要到什麼樣的程度,說實話,就跟有關部門是一個路數的,都是一個很模糊的指標。反正哪怕是到了21世紀,世界一哥美帝的老百姓是還沒過上老馬夢想中的生活的,至於比美帝還要壕的中東油霸和北歐聖母,雖然日子是過的不錯。但是要說徹底的實現了大同,也是扯淡。

反正到22世紀看看老馬的預言能否實現都是個問題。而且在李曉峰看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物質的豐富程度,而在於人心沒有止境。這麼說吧,一百年前,華夏人普遍在貧困線以下掙扎,那時候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能不打仗有安寧日子還能吃上飽飯就是大同社會了。

而一百年後呢?華夏老百姓的**還僅僅是吃飽肚子嗎?恐怕頓頓有肉吃有衣穿都算不上啥天堂。找老婆都得有房有車,而要實現所謂的幸福感恐怕代價更高。

而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一百年前頓頓有大米白麪就算幸福,而今天有房有車都是最基本的。生產力的進步真的能跟上人類**的拓展嗎?這麼說吧,人類的眼睛總是隻盯着生活比他們好的那個羣體。人家有的他也想要有。

客觀上說這促進了競爭有利於人類發展生產力,但與此同時隨着**的膨脹。當這些**無法實現的時候,問題就產生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憑什麼你丫開汽車老子就得蹬三輪?憑什麼你丫住着豪華別墅,老子就得租房?這種比較在正常範圍之內,是有益的,但是當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的時候,這種比較就會放大人心中的負面情緒。

蘇聯的情況就是如此,你想想,如果特權階級僅僅比普通老百姓強一點,負面情緒還會那麼強烈嗎?當你丫一個堂堂中央委員都只能踩自行車上班,那普通老百姓還會覺得走路坐公交不公平不合理嗎?

可能他們依然對生活不滿意,但發泄的矛頭恐怕不會對準高層或者制度。這就是華夏太祖那個時期,老百姓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是沒有多少人覺得上面的都是狗官,都是敲骨吸髓的王八蛋。因爲大家的差距沒有拉開,都在過苦日子。

但你要說太祖那個時期的官員都是廉潔奉公,都是人民公僕,那狗都要笑了。普遍的貪污受賄可能沒有,但是佔小便宜官僚主義作威作福什麼,絕對是還是廣泛存在。甚至越是芝麻綠豆大點的小官這種現象就越普遍,當年一個街道主任都是土皇帝,說你們家哪個小子姑娘下放那就得下放,說你不能參軍上大學那就是一點兒戲都沒有。要找他們辦點事,一樣是事難辦面難看。總而言之,他們一樣會“合理”的撈好處,只不過這種好處不是後來的幾十萬、幾百萬和幾千萬的大交易,可能是一匹布、一盒煙或者幾斤肉。

反正說穿了,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私心,永遠也不要指望所有人都公正廉潔,尤其是官僚,手握權力的他們,想要變壞實在太容易了。

這麼說吧,哪怕李曉峰是個仙人也解決不了人心的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始終堅持理想和信念,更多的人和普通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有三姑六舅有擺脫不了的人情。

指望通過教化和灌輸讓所有人都變成捷爾任斯基是不現實的,這個世界上捷爾任斯基總是少數,更多的是善於鑽空子的普通人。所以想要靠理想解決現實問題,就等於是畫餅充飢。

李曉峰絕對不是理想主義者,所以他很清楚,暫時來看特權階級是無法根絕的,他能做的是將特權階級的特權限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不至於貧富差距懸殊,導致越來越的仇恨和不滿。

所以李曉峰想要做的不是徹底的消滅特權階級,那是純粹天真理想主義者纔會去做的蠢事,是費力不討好。如果他真那麼做了。恐怕不比歷史上赫魯曉夫的結局好多少。立刻就會被羣起而來的大小革命闖將們打翻在地。

李曉峰想要做的是限制特權階級的規模和特權的大小。將其控制在社會能夠忍受的範圍之內也就夠了。更何況。有差距纔會有動力,如果舉國上下都是苦哈哈的,恐怕也是人心離散國將不國了。

明確了這一點之後,改革的目標也就有了,那就是消滅那些比較過分的大特權階級,將這些不受約束的特權裝進籠子裡。比如第一條就是領導幹部終生制,第二條就是領導幹部能上不能下。這兩條太壞了。

第一條等於是給了特權階級鐵飯碗,反正無論如何都不會丟飯碗。做不做事、怎麼做事就不重要了是吧!至於第二條,官只會越當越大,那還怕什麼,反正犯了錯誤也不會丟掉烏紗帽,搞一點權錢交易不是很方便。

作爲組織部長,李曉峰在這個方面發言權還是頗大的。反正先在黨內施行這兩條,卡住了黨員也就卡緊了蘇聯的幹部隊伍。從衛國戰爭爆發以來,打着一切爲了保衛祖國的由頭,李曉峰和魯祖塔克可是對幹部隊伍下了狠手,凡是官僚主義氣息嚴重的。凡是佔着茅坑不拉屎的,只要你犯在他們手頭。妥妥的要丟官。哪怕你丫的老子兄弟是老革命也不行,在衛國戰爭這個大前提下,沒人敢爲他們說好話。

至於老革命,老革命辦事不力一樣要被追究責任,那些資歷老但能力低的也在這次戰爭中被清掃了一遍,要麼退二線要麼離休養老,總而言之能者上不能着滾粗。

說實話,一度壓力頗大。也就是李曉峰和魯祖塔克聯手才能扛得住。而且也得感謝這場戰爭,在生死存亡的威脅下,沒人敢打馬虎眼,而這也無形中減少了相當的阻力。

總而言之,幹部隊伍的淨化是有成效的,雖然沒能完全解決問題,但是着實給黨的中基層充實了一批有能力而且願意做實事的年輕幹部。就連列寧和托洛茨基對此都相當的滿意。

當然,李曉峰很清楚,這並不意味着改革就成功了,實話實說,這算個屁的改革,根本就還沒開始改革好不好。某人真正在意的還是經濟制度這一塊,這一塊不作出改變,意義不大。

動這一塊纔是改革,前面那個僅僅算是完善了用人制度,算不上設麼改革。按照李曉峰從後世學來的經驗,計劃經濟在國家一窮二白的時期還有點用,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利於生產。但是過了這個時期,其負面效應就會爆發,會越來越僵化越來越不合時宜。

而在李曉峰看來1960年對蘇聯來說就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以前,計劃經濟還能維持和有所發展,而在此之後,基本就只能算一年不如一年了。

爲什麼呢?這還要從蘇聯的經濟形勢說起,十月革命之後就不用說了,算是一窮二白。在此之後的二十多年裡都必須集中國家資源搞建設,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可以完全體現出來。如果沒有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在1950年左右應該能最初的原始積累。

不過因爲二戰的爆發,慘烈的戰爭吞噬了不少之前的努力,再算上後面恢復生產所需要的時間,以及不景氣的世界大環境,很有可能蘇聯在1960年前後才能完成這個積累。

而在此之後,問題就要開始爆發了,什麼問題呢?缺乏更多的動力了。計劃經濟中全國的一切國計民生都要靠計劃,一個工廠、一家企業生產多少商品完全靠國家的計劃,國家說你生產多少你就生產多少,而且銷售什麼都不用管。

在這種體制下,企業和消費羣體是完全脫節的。對企業來說,國家命令它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缺乏創新的動力。而對於消費羣體而言,所有的消費品都是既定的,壓根就沒得選擇。

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企業根本不關心顧客的反饋,反正他只對國家的計劃負責,實際上生產什麼企業也完全沒得選。這就是相當呆板了。如果是封閉的經濟圈能夠完全自足自足還好說,大不了關起門過自己的小日子。

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哪怕是美國和蘇聯也必須進口相當數量的工業原料和其他物資。也有一堆窮親戚和小弟要打發。而這些東西實際上都得用本國的產品去交換。

而計劃經濟的體制很難應付其他國家的競爭。僅靠國家的統籌計劃很難對抗其他對手的市場經濟。畢竟後者更加靈活、更加面對消費市場。而結果就是要麼關門過小日子。要麼就只能靠出口初級原料被剝削。

看看蘇聯解體之後的那一票加盟國(包括俄羅斯在內),因爲工業缺乏競爭力,迅速從國際市場消退,而隨着蘇聯時期的老企業一家家的完蛋,被動的完成了去工業化的道路。最終一個個淪落到靠賣石油過日子。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要知道蘇聯時期的重工業還是相當牛逼的,怎麼一眨眼的功夫就全完蛋了。說白了就是計劃和實際脫節了,蘇聯時代的計劃經濟實際上就是一個封閉的市場。沒有外部競爭的時候,還能在社會主義圈子裡稱王稱霸。而一旦蘇聯本身消亡,不能在維護這個經濟圈,丟掉了大部分市場,自然要完蛋。

更何況蘇聯的計劃經濟是國家主導一切的經濟形勢,說白了就是一國最核心的那幾個人決定一切,他們的意志代表了一切。而我們都知道,是人都會犯錯誤,一旦這幾個人的決策出現問題,那整個國計民生都要受到影響。一切都全憑最高領導人的個人意志。他說要生產多少原油、煤炭、鋼鐵就得生產多少,哪怕不合理也得這麼幹。

再加上冷戰期間。爲了應對北約的威脅,蘇聯是瘋狂的擴軍,這又擠佔了大量的計劃份額。然後加上一大票找老大哥打秋風的小兄弟,最後的結果是蘇聯的計劃完全不符合實際,導致民生領域的投入在六十年代中期就基本停滯,結果自然是生生憋成了小兒麻痹,不垮臺纔怪。

要改變這一切,其實重點很簡單,那就是明確蘇聯未來發展的目標。說實話,蘇聯領導人對這個問題簡直是一鍋粥。從他們的邏輯看,美帝是邪惡的敵人,敵人絕對是亡我之心不死的,所以要保證蘇聯的生存就要不惜一切代價的跟美帝對着幹,要在所有的領域跟揚基別矛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種想法是對的,蘇聯和美帝確實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確實是你死我亡。後來美帝不就給生生給老毛子和平演變了?但是,蘇共的領導人忽視了一點,蘇聯當年的國家安全實際上是有保證的,不管是作爲五常還是世界數一數二的核大國,美帝想要通過軍事手段消滅蘇聯是不可能的。其國家安全的緊迫性其實沒那麼強。

對蘇聯開說,如果保持戰略防守態勢,維持一隻較爲合理的軍事力量,繼續相持下去完全是沒有問題的。而老毛子比較奇怪的是,完全是衝着同美帝爭霸去的,而更奇特的是這種爭霸實際上對蘇聯的國家利益沒有多少好處。

簡單的分析一下,作爲一個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蘇聯幾乎不需要多少其他國家的原材料,不像英國那麼依賴殖民地的供應,作爲一個基本封閉的經濟圈,他又不需要什麼海外市場來傾銷商品,這也就決定他不需要太關注海上利益,甚至不需要去爭奪海權。

這種情況下,蘇聯對英美等傳統賺剪刀差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不具備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說非要有矛盾的話,那也是***上的,完全出於世界大革命的理論構想。但實話實說,這對蘇聯真的有好處嗎?

支援窮兄弟鬧革命,固然是可以拓展地盤和地緣影響,讓蘇聯從此不再被孤立。但是在經濟上完全是賠本的買賣,蘇聯幾乎不需要這些窮兄弟家裡的初級工業原料,反而還要源源不斷的給予支援,這怎麼看都是賺了面子賠了裡子。

而這些窮兄弟對於英美等外向型經濟體意義更加重大,蘇聯這是自己賠本還要斷人財路,你說他們能忍。

總而言之,蘇聯爲了這個老大哥的稱呼實在是付出了太多不必要的代價,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二戰勝利之後,蘇聯的國家安全環境已經極大的改善了,大半個歐洲都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之下,戰略縱深幾乎推到了英美的家門口,這個時候應該穩紮穩打將這一票新“征服”的底盤穩固下來纔是正道,反正西歐已經是死狗一條,基本不可能主動進攻蘇聯,那喊打喊殺將他們逼到美國那邊去幹啥?

有多大的胃口吃多大的大餐,蘇聯的腸胃功能在二戰勝利之後實際上已經是超負荷了,而這個時候還不管不顧的硬往喉嚨裡塞食物,未免吃相太難看,而且還會引起消化不良不是。

在李曉峰看來,蘇聯應該停一停歇一歇,趕緊吃兩片健胃消食片消消食纔是正經……全本小說網

ps:

鞠躬感謝阿庫拉級核潛艇觀察員、皇l藍華和尤文圖斯同志!

521 海上衝突(下)376 協約國的陰謀正文 366 無題142 投機取巧404 考驗(上)475 狂飆突進068 呔!我打!407 夜戰(5)286 無題091 送人情(上)149 無 題016 大金主481 決戰(10)401 受創210 開誠佈公538 海戰(3)464 喊打喊殺(下)80 要的就是誤會63 陰招545 柏林之戰(8)230 又是二把手125 007在行動(下)561 戰爭的尾聲(下)434 圍魏救趙之計542 海戰(7)087 一個條件093 錢從何來380 好兵麥克的俄國戰記(下)258 激戰克羅斯騰(三)502 糾結317 手忙腳亂154 繼續無題165 薩列法河反攻(下)312 又是小道消息430 戰(下)518 定計184 曼納海姆的逆襲02 十年(下)238 燙手的山芋(下)346 兩個軟蛋239 無謂的戰鬥(下)367 扯皮486 必須要說的話229 分道揚鑣155 巴巴羅薩(5)147 老諾貝爾的決斷209 完敗462 戰爭和紀律205 大獲全勝497 錢錢錢655 鬥爭的藝術(3)139 高超手段146 下刀子473 反擊417 導火索42 下決心103 華夏行(3)419 奧爾什丁的戰鬥10 軍銜066 一波又起346 兩黨合併077 幸 存150 戰爭前夜(下)015 火腿腸和方便麪323 猶豫不決的羅將柯175 某仙人的計劃(下)129 杯具+餐具(中)260 變化和計劃154 繼續無題332 談判160 一地雞毛516 說服019 出發340 斬首行動(2)143 口水多416 周公要來654 鬥爭的藝術(2)504 亂(下)302 幡然悔悟?359 不配合(中)546 討厭的貴族304 有漏洞?540 海戰(5)091 送人情(上)487 找麻煩236 大會散場小會開始322 膽肥兒515 交鋒(中)663468 決戰開始(下)413 陷阱642 不順利412 完勝289 談話(下)680266 甦醒607 歪招和整頓306 證據146 原來如此373 學習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