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位元帥和將軍們爲啥對破甲彈印象不太好呢?其實這還得從某仙人說起。在二戰爆發前,李曉峰大力提倡發展破甲彈,使這種利用門羅效應的反裝甲彈藥發展神速,其亮瞎狗眼一般的破甲數據也讓軍事家們爲之振奮,一度甚至出現了坦克無用論之類的論調。
如果不是李曉峰竭力爲坦克和裝甲兵站臺,如果不是圖哈切夫斯基利用手中的權力推行大縱深作戰理論,恐怕在這個時空蘇聯的坦克發展將遭受重創。
這麼說吧,那時蘇聯的軍事家和軍事技術專家紛紛對破甲彈大唱讚歌,而支持發展高膛壓長身管火炮的穿甲彈支持者是有點不得志的意思。
但是,在西班牙內戰中,大量裝備破甲彈的紅軍坦克和反坦克炮的表現其實並不好看,比如37毫米和45毫米破甲彈以當時的破甲理論而言,理論能上擊穿70毫米到90毫米裝甲板,在靶場上實彈測試也能擊穿60毫米到80毫米不等的裝甲板。可到了實戰中,其破甲威力簡直低的可憐,大體上只能擊穿10到20毫米厚的均質裝甲板。
爲啥理論到實際,靶場到實戰中的數據天差地別呢?原因很簡單,這些理論數據都是理想條件下的理想狀態中得出的數字。比如靶場測試破甲彈的威力是怎麼做的?
其實並不是實彈射擊,而是將破甲彈以固定的最理想的狀態放置在靶板前引爆,這也就是所謂的靜破甲值。而在實戰中,線膛炮發射的破甲彈處於高速旋轉中(數萬轉到十萬轉)。離心力將射流大大的分散了。自然的動破甲值就慘不忍睹了。
這也是二戰爆發前。李曉峰爲什麼特別要發展100中等膛壓滑膛炮的重要原因。一開始這門炮就是爲破甲彈準備的,能最大限度的保持破甲彈的威力。
當然,這門炮確實也做到了這一點,比如理論上100毫米口徑破甲彈最大靜破甲能力大概在500到700毫米之間(看藥罩材料和錐度),如果用線膛炮發射,動破甲能力大概也就是100毫米上下,而用滑膛炮發射,動破甲能力有多少?大概在200毫米到300毫米之間。這就是差不多三倍的差距了!
這麼說吧。以當前t-54裝備的那門100毫米滑膛炮而言,就算是碰上了德國的e-100也能輕易將其擊穿。甚至在衛國戰爭的戰場上,經常出現,t-54將對手打對穿的情況。
似乎這很好啊!是的,紅軍裝甲兵對100毫米中等膛壓滑膛炮發射破甲彈的威力十分滿意,但是對這門炮的精度極其不滿意!因爲膛壓比較低,該炮有效射程很有限,基本上只能攻擊750米以內的目標,超出這個距離,精度就慘不忍睹。不光是發射破甲彈精度難看。發射榴彈也一樣難看,作爲支援步兵突破專用的重型坦克。用榴彈打工事可是必備技能。問題是,這項必備技能100毫米中等膛壓滑膛炮實在是沒練好。
所以裝甲兵其實對此是相當有意見的,在t-54的改進中,重點項目就是這門炮。在衛國戰爭爆發之前,裝甲兵就責成烏拉爾重型機械廠總設計彼特羅夫基於b34艦炮發展一門100毫米高膛壓線膛炮(也就是d-10系列)。
如果不是戰爭突然爆發,以及d-10系列所使用的穿甲彈面臨技術難題(廢品率太高),裝甲兵是準備用d-10t換掉所有t-54上的100毫米中等膛壓滑膛炮的。
所以此時,一聽說d-5t使用的是破甲彈,衆位元帥和將軍立刻就涼了半截腰,因爲他們實在受夠了看上去很好的破甲彈。
“這是全新的破甲彈,”李曉峰卻一點兒都不着急,慢悠悠的解釋道:“爲了解決現有破甲彈動破甲能力不足的問題,北方工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改進。現在你們看到的這種nvk-150系列破甲彈就是最新的技術成果。其1000米以內的精度不會比穿甲彈有顯著區別,而且能夠擊穿15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而剛纔大家應該都已經看到了這種新式破甲彈的效果,它遠遠優於造價高、生產困難而且需要碳化鎢的br-271n穿甲彈。”
這一番解釋讓將帥們放心了不少,但是圖哈切夫斯基怎麼肯輕易認輸,他攻擊道:“這僅僅是你說的而已!”
李曉峰無語的指了指靶板,意思很明確,剛纔的三輪射擊已經說明了一切。不過圖哈切夫斯基依然不肯認輸:“這依然說明不了什麼,誰能保證這不是你特別挑選出來的最好的彈藥,沒有經過國家靶場的大量實彈測試……”
他還沒說完,李曉峰就打斷了:“那麼br-271n又經過了國家靶場的測試?對不起,現在其還是實驗室裡的產品,連走上生產線的資格都沒有。而nvk-150已經可以大量生產並裝備部隊,至於國家靶場的測試,隨時都可以開始!”
將帥們滿意的點點頭,對他們來說,最先進最好的但是卻摸不着的彈藥毫無意義,他們需要貨架產品,需要那種很快就能夠大量裝備部隊的產品。而在這一點上nvk-150無疑擁有巨大的優勢,而這種優勢連帶着讓d-5系列也具備了相當大的優勢。如果d-5系列打坦克沒有問題,而多用途能力又遠遠優於zis-2,那選擇誰還不是一目瞭然嗎?
那李曉峰究竟是用什麼辦法做到這一點的呢?或者說他用什麼辦法解決線膛炮發射破甲彈動破甲能力不足的問題呢?
其實這個問題根本就沒辦法解決。是的,一點兒都不開玩笑,這是一個完全沒有辦法根本解決的問題。因爲線膛炮因爲天生的原因。它就不適合發射破甲彈。
高速的旋轉必然會分散射流。必然會影響破甲能力。除非是讓炮彈不再旋轉,這個問題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是,這對於線膛炮來說,可能嗎?
完全是不可能的,幾十年來無數的專家都在幫線膛炮想辦法,最後也僅僅是優化了線膛炮發射破甲彈的能力。最有名的一個是法國的g型破甲彈,另一個就是牛牛發明的滑動彈帶技術。其中前者號稱能將破甲彈的旋轉從數萬轉降低到20轉,而後者也宣佈能將破甲彈轉速降低大半。
究竟有沒有那麼好呢?用了才知道。猶太人在六十年代引進了高盧雞的-105-57式105毫米線膛炮和專屬的g型破甲彈。請注意,這可是高盧雞費盡心血專門製造的發射破甲彈的“神器”,該炮因爲膛壓低,實際上基本不能發射動能穿甲彈的,號稱在最大有效射程700米上能破甲360毫米(垂直)。
那麼實戰結果呢?實戰中猶太人發現,g型破甲彈理論上的那個最低20轉的速度基本不可能實現,破甲彈的旋轉速度依然高達數千轉以上,而結果就是理論上的那個360的破甲數值根本沒辦法實現。別說對付裝甲更厚的t-62,就是打t-54都相當的費勁。所以,猶太人很快就淘汰了華而不實而且造價奇高的g型破甲彈。將其和那門-105-57一起扔進了垃圾堆。
至於牛牛發明的滑動彈帶,不得不說。這個確實比法國人的思路簡單,實現起來容易而且造價低廉。但是這依然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使用了滑動彈帶技術的破甲彈,發射後的轉速依然高達上萬轉,其動破甲威力實際上只有靜破甲彈威力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這依然僅僅是看上去很好。
那麼李曉峰是怎麼提高nvk-150破甲彈的威力呢?他分成了幾個步驟,第一步,就是將老舊的機械引信改進爲壓電引信。
爲什麼要做這樣的改進呢?破甲彈雖然有很高的理論破價值,但這需要破甲彈的金屬射流達到一個最佳距離引爆(也就是最佳炸高),只有在這個距離上才能得到截面積最小、密度最大的金屬射流。如果起爆過晚,金屬射流還未達到最密集的程度就打在打在裝甲板上,自然威力大減;而起爆過早,金屬射流效能又大大降低,很容易斷裂。
這就對引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在最佳炸高時引爆,精準的一觸即發。可二戰期間,破甲彈採用的大部分是傳統的機械引信,根本控制不了炸高,所以破甲威力就很不理想。
而壓電引信則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謂的壓電引信就是在彈體頭部裝一塊壓電陶瓷,這種陶瓷能在足夠力度的撞擊下產生近萬伏的脈衝電流,用該電流引爆電雷管。它既有足夠的反應速度(電流的速度就不用說了吧),又有比較高的安全閥值,保證沒有足夠的撞擊力度就不會引爆。
說到這,同志們也該明白美帝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給裝甲車焊接那麼多“鳥籠子”和“防盜網”是做什麼用的了吧?其實其用處很簡單,就是對付壓電引信的。
裝備壓電引信的火箭彈撞上了“鳥籠”和“防盜網”,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鐵條卡住,被卡住之後,自然引信就不可能工作也就不會引爆破甲彈。第二種情況是撞上鐵條爆炸,前面說了,破甲彈的射流對炸高是很敏感的,一般“鐵籠子”跟主裝甲是有一段距離的,沒有了最佳炸高,射流對主裝甲的侵蝕自然是大打折扣。
改進引信只是第一招,第二招就是滑動彈帶了,誠然滑動彈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是確實可以優化。可能有同志又要問了,既然如此,爲啥不用g型破甲彈的技術呢?
原因很簡單,g型破甲彈又是滾珠又是軸承,還要潤滑,技術要求高,效果一般並且造價不菲。以蘇聯的技術製造麻煩而且也無法大規模量產,自然是棄之不用。
有了滑動彈帶之後,d-5t發射破甲彈時轉速基本能控制在八千轉左右。比原來的數萬轉好轉了不少。當然。使用滑動彈帶也有一個問題。塑料的滑動彈帶要佔據一部分彈體空間,必然要縮小彈體內的藥罩的直徑。而藥罩的大小跟破甲深度是有直接關係的,簡單說藥罩越大,破甲能力肯定會越強。不過這種合理的取捨也是值得的,否則,就算藥罩直徑大了,但是轉速太高,頂多也就是靜破甲數值好看。實戰依然是淚奔。
當然,爲了彌補藥罩直徑縮小的遺憾,李曉峰還準備了第三項改進措施,那就是對藥罩本身下工夫。破甲彈藥罩材質對破甲能力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密度大延展性好的金屬才適合做藥罩,比如說普遍使用的銅。銅的延展性和密度都不錯,而且價錢相對便宜,適合大規模使用。
但是,不管是黃銅還是紫銅跟其他一些金屬比較起來,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說黃金、白銀或者鉭。這三者中黃金自然是最理想。延展性最好而且密度最大,其次是鉭。再次是白銀。
當然,白銀比銅強得有限,而且價格上體現不出這種強的優勢。所以某仙人首先就放棄了白銀。他關注的重點是黃金和鉭。黃金大家都很熟悉,出了名的貴金屬,反正如果讓軍 委知道某仙人準備用黃金製成破甲彈的藥罩去攻擊敵人,恐怕會用口水將其噴死,這可是貨真價實的金幣彈了。
所以,很顯然黃金也是不合適的。那最後也就剩下鉭了,這玩意兒密度稍次於黃金,而且延展性非常出色。二戰以來,廣泛應用於電容和化工以及原子能產業。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末敏彈或者爆炸成形彈藥都離不開鉭。
實際上李曉峰也早就盯上了鉭的價值,從1930年開始,就通過北方工業開發鉭礦提煉精鉭,廣泛應用於通訊製造領域。這一次也是被圖哈切夫斯基逼急了,才迫不得已用上了鉭藥罩。
當然,事實證明李曉峰的選擇很正確,原本d-5多配備的破甲彈穿深纔多少?50毫米都不到,基本上也就是給黑豹和虎撓癢癢的水平。而使用了鉭藥罩之後,靜破甲值高達450毫米,而動破價值也能達到150毫米到180毫米的水平。這使得d-5系列發射破甲彈時具備了擊穿黑豹後期改進型車體正面裝甲的可能。而這對於t-34-85來說,肯定是個重大好消息。
不過,話也說回來,鉭藥罩好歸好,但真心也確實不便宜,在後世純鉭一公斤也要三四千人民幣,妥妥的屬於貴金屬。當然對於蘇聯來說,使用鉭藥罩最大的問題倒不是貴,爲了擊敗敵人,金幣彈又如何?
制約蘇聯大規模使用鉭藥罩的關鍵原因在於,蘇聯的鉭鈮礦很少,而且品質很低,說白了,蘇聯就沒有多少鉭資源。這種貴重金屬完全依賴進口。
那麼世界上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有哪些呢?百分之六十的在澳大利亞,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在巴西,最後剩下的不到百分之十里蘇聯可能連0.01%都沒有。
比如北方工業的鉭鈮礦就來源於巴西,從巴西開採出的礦石運到芬蘭維堡,然後加工成精鉭。而衛國戰爭爆發之後,因爲波羅的海出海口被堵住了,鉭礦石則運往摩爾曼斯克,然後經過鐵路運往維堡加工。說實話,這個成本有點高。
不過成本高也沒辦法,誰讓蘇聯缺這個呢?而且鉭的用途還是很廣泛和高精尖的,哪怕是貴也得用不是。而且李曉峰也做好了兩手準備,使用鉭合金藥罩的nvk-150作爲高端a貨少量存在,配發給t-34-85或者su-85充當開罐器,遇上了黑豹和虎之流才使用。稍微低端一點的有nvk-150a,這是b貨,使用紫銅藥罩,破甲能力要次一些(100到120毫米左右)。
雖然b貨不足以摧毀改進型的黑豹,比如黑豹g和黑豹f。但是獵殺虎問題不是很大,至於配發給d-5t的老式穿甲彈,這個還是歇歇吧,不管是ap還是apcbc或者apcr彈,d-5t基本上都不能在安全距離之外屠虎獵豹。既然如此,那就先用破甲彈湊合吧!
而且李曉峰也有一種設想,蘇聯的穿甲彈爲啥這麼次,一個是技術落後,另一個就是產能需求太大了,數千輛su-100和數萬輛su-85以及t-34-85需要海量的穿甲彈(給每臺車陪五發apcr恐怕都需要十數萬發,算算這個數量,以蘇聯的能力供應得起碳化鎢彈芯的apcr嗎?),要讓這些坦克和坦克殲擊車發揮作用,蘇聯就必須咬緊牙關供應穿甲彈,也就只能降低技術要求,先滿足戰術需要了。
如果d-5這個大頭能減少穿甲彈的使用量,以蘇聯的工業能力,發展和生產更好的穿甲彈配備給高端的d-10和d-25系列使用,問題是不大的。反正這個年月沒有複合裝甲,讓d-5和f-34使用破甲彈也是能湊合的。更何況破甲彈對技術要求低而且價格更便宜,適合t-34這種海量的存在使用……全本小說網
ps:
鞠躬感謝巨人中的巨人、醉酒無楓、懶惰的讀者、xxxxxxjj、薩尤卡攻擊機、金陵之靈、南方流浪者和尤文圖斯同志!